教师心理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教师角色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劳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职业是助人的职业。教师自身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其道德品质行为、言行举止表现是学生学习观摩的对象,所以教师角色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影响着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形成和身心发展。

一、教师角色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的必然性

(一)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

教师是“教书育人”之人,是职业劳动的施动者,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不仅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总之,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教师角色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学生心理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学生会在无意中受到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如积极认知、稳定情绪、坚韧毅力、果敢精神、阳光心态、创新意识等的影响,也会受到教师消极心理特质,如认知偏见、消极情绪、不良性格等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所以教师应该保持良好心性和品行。

(二)学生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特点

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年龄在6至18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成长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小学生,其言语、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较中学生、大学生、成人学习者有更优的可塑性。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论灵魂》中认为,灵魂如同蜡块一样,从外物接受印纹。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J.John Locke)继承发展了这个思想,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教师教育学生就像“在白板上绘画”一样,教师“绘画”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的教师常出现语言甚至行为暴力,对学生身心伤害极大,容易引发师生间冲突,导致因失控而失手的现象。比身体伤害更严重的是,有时会使学生是非观念模糊,心理虐待感加强。如果某教师形成了对学生心理虐待习惯,总是喜欢挖苦、讽刺、打击学生,或是设法侮辱比自己强或自己看不上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行为与他人相同的现象。一般来说,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模仿性是少年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基础和主要手段。中小学生的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均处于成长发展中,独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弱,所以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向师性明显,老师说的就是“权威指令”,一定尽可能照做。因此,教师“说的”往往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教师“做的”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参照。可见,教师的点滴言行举止、教师角色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成长。

(三)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空特点

相比家长或其他角色群体而言,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较长,每天少则7~8小时,多则10多个小时。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有10多个小时,但其中睡眠时间过半,此外,再除去父母与孩子独自活动的时间,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就更少。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较多,并且多在班级中,空间也较为集中,为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充足的时空保证。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认为,任何群体内部都存在着一种“心理场”,群体成员的心理活动都处在其他成员的心理场之中。成员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是一种“群体心理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力量(即强势心理场)起着主动、支配的作用。无疑,在班级教学交往中,教师具有这种强势心理场地位,教师的言行容易影响学生,学生观察、学习并效仿,进而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习得教师的某些个性和行为习惯。

二、教师角色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的表现

教师角色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则会外展为其言行,而学生作为其言行的受动者,则会受到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是长期交往共处而潜移默化发生的,另一方面还会直接而显性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会带给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言行和心态具有不良倾向的教师,则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消极影响,导致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态度和体验。有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上课时间被老师责令到走廊上抄十遍课文,当天抄不完第二天翻番,再抄不完,第三天再翻番……这样下去要不永远抄不完,要么抄完了也耽误了新课,导致新的作业完不成。学生就开始痛恨老师、痛恨学校,心灵被扭曲了。有位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破瓶子,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摔碎了,碎得再也不能拼接了。一个破瓶子还能有什么用呢?”容易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念模糊,学习和生活方向感迷失。

(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如果教师能够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地投入课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创建一种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则学生浸润其中,乐学不疲,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相反,如果教师处在职业倦怠期,自身工作动力不足,没有生机活力、课堂表情麻木、消极应付对待教学,常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常指责怪罪、讽刺挖苦学生,则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生冷沉闷,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降低学习效果。

(三)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心理健康

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建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联系。正常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可以满足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安全感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等;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或依赖型师生关系,会使儿童对学校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教师角色心理不健康,如情绪失调、人格缺陷、问题行为等,轻则影响学生的情绪安全感,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使学生变得胆怯、恐慌、压抑;重则使学生产生逆反、敌对心理,丧失道德感,产生心理障碍,导致人格萎缩、师生关系冲突,甚至恶化为暴力伤师事件。各种教师伤害案件背后,除了教育方式不当、当事学生个性特点等因素之外,受害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和性格行为特征,如习惯性的“语言暴力”、体罚、变相体罚和“心虐”现象,也是隐藏的导火索。显然,这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拓展阅读】

三毛受伤记

作家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中二年级时数学成绩很差。数学老师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了两个。”说着就用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三毛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后让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学生看了三毛这副模样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精神刺激和侮辱,回家后并未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泪。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再也不肯去学校,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7年之久。

三、教师角色心理健康需维护和调适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角色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活和从教状态,也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梦想实现。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积极践行教师的角色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展角色训练,不断强化角色学习,汲取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会心理健康调适的基本方法技能,维护好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切实增强教师角色扮演的各项能力。

本章小结

社会角色,简称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包括:教师行为,教师的地位和身份,对教师的期望。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学校中的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心理导向和自我发展等角色。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内涵,逐步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建构者”,由“知识单一型教师”转变为“知识复合型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和自主专业成长者”。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在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过程中,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体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的情感、明确的职业兴趣、良好的意志品质、较强的自制能力、健全的人格、综合的职业能力等,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当然,教师必须重视这些良好心理素质塑造和培养,在平日里注意加强理论学习、学会积极认知、培养兴趣爱好、有效管理情绪、合理饮食作息、提高耐挫能力、培养乐观生活态度、营建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教师角色心理健康,而教师角色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角色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角色与教师角色?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3.教师角色要求的心理品质有哪些?

4.怎样理解教师角色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的必然性?

5.教师角色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闵卫国,等.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