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在精神的领域诞生故事——我和普通班学生的一些精神往事
我拿定了主意
2010年7月,带完北京四中第一届人文实验班后,我新接了一个普通班。称为普通班,这两个班之间的差距还着实不小。学生间的差异,我们一般习惯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与学习相关的考查指标加以区分比较。这些方面当然是有差异的,而且差距不小,不过更大的差异,我以为是“生命成长”方面的差异。
“生命成长”促进一个人真实的内部世界的不断体认与发展,那个所谓的“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与别人逐渐区别开来,被自己所了解与认识。人的成长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肉体的物质的现实的受局限的“我”,经了努力、磨砺、体悟、思考,踮着脚跳着高,逐渐与那个越来越清晰的、心灵的、精神的、觉解里的、自由的、身体内部的“我”相遇。教育,就是促进并帮助这样一场“相遇”得以早日完成,并让这样一场“相遇”动人心魄与美妙绝伦,进而为两个“我”相遇之后的精彩历程准备充分的条件。其实所谓的“差学生”,许多都是由于学生更内在的觉解世界与精神世界里“我”的长期缺席而造成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所谓“差学生”,就是觉解世界与精神世界里还缺乏应有的规模、当然更匮缺宏伟建筑的学生,就是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还不能充分有效完成一个自我教育过程的学生,就是在绝大多数时候还只能感觉到身体上的那个“我”的学生,就是老师想和他一起过精神生活但彼此都感到很不适应的学生,就是更需要完成精神构建与补充精神给养的学生。这样的“不足”,如果在更早的一个时段被发现,“今天”就好得多。这样的“不足”,如若带入大学(我们现今的不少大学专业划分特别清楚,专业教学特别突出,职业培训的倾向非常显著,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完成一个富有成效与规模的“生命成长”,几乎是不可能的),再步入社会,经了强大的“现实”改造与训练,“人”的封闭与狭隘、“人”的现状可想而知。我想,我们日常所言,中国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是否应该更多地从这些方面寻找原因、解释现状?
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学生认认真真、充分有效地过好精神生活,无论是对未来的高考成绩还是对学生自身,乃至对社会与民族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事情。可以说,学生学习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只是“生命成长”完成得很不充分的一个表象。
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我拿定了主意,那就是学习状况越是不佳的学生,其实正是精神补给最匮乏与应该得到精神生活的学生。人的改变,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平心静气、踏踏实实与学生过好我们的精神生活。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因此,教的班“差”了,但是我比过去更加注重学生内在的心灵体验与精神成长。我把自己藏起来,引导学生关注与体味文字背后作家强大而独特的生命系统,努力鼓励并把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心灵微光与精神闪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生命的成长与强大,其实是把握与应对高考最核心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摆脱肤浅的分数局限,谋求“人”更本质、更内在、更持久的发展。因此,我教的虽然是普通班,但课堂的深度与高度并没有降下来,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加深,我相信有些部分较之于以前我教实验班的状况,反而更“难”了。我像个朴实的农民那样,日日经营着自己的庄稼,为他们输入更强大的成长密码,希望他们越长越生机勃勃。
语文不再是一个负担,是一个乐!
大半个学期过去了,一次学习完一课书后,我要求学生写一写读过此文后的感受,在这次的习作中,我异常惊喜也异常震动地发现了我的韩国学生朴珉宋的一段话。
朴珉宋,这是一个让我内心震动的学生。开学之初,为了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以及对语文这个学科的错误和狭隘的认识,一般我都要先讲几节语文是什么的课。这样的几节课关乎学生今后的语文态度与生命样式,因此,课程的内容涉及许多精神与思想层面的问题。上课的时候,我很快就发现了一双专注而心有所悟的眼睛。这个学生就是朴珉宋,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我却叫不上她的名字。大约过了一两周,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闪动着眼睛、专注而美好的学生叫朴珉宋。更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学生竟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韩国人。不容你不信,只要你一和她说话,就听出韩国味儿来了。
就在这一次习作中,她虔诚地写道:“面对这样的作品和作家,我想对他们说——感激不尽!”(当然,汉字还是歪歪扭扭的。)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在所有的习作中,那么与众不同,闪现着华贵的精神光焰。在后来面对全班的习作讲评中,我特别激动地对全班说,当老师这么多年来,再加上我所认识的同事朋友的教学经历,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对一篇作品、一位作家,使用这么虔敬与庄严的词语:感激不尽。我们不是不懂得“感激不尽”的含义,或许正是因为太懂得这个词的含义了,所以我们才绝不会在这样的场合中使用它。追溯我们的历史,我似乎一直觉得,我们国人只有在加官晋爵或得到物质利益的时候,才说“谢主隆恩”一类的话。面对精神的给养与馈赠,我们一向浑浑茫茫,觉得不紧要,也没什么。记得不久前,一位因贪污卖权的官员刑满释放,受到无数达官贵人的热烈欢迎。这是大家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感激不尽”啊。在朴珉宋同学的这篇习作中,我们读到了她非凡高贵的精神品格。她使用了一个平时我们很不习惯的表达方式,在这样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里寄予与显现了她的精神之光。这道精神的光焰,让这几页普通的纸张亮了起来,让我一下子发现了它们;这几页纸,首先照亮了我,这是我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骄傲,我看到作品作家的精神光焰与我的学生朴珉宋精神的光焰彼此辉映的壮丽画面。我也希望这道精神的华焰也能照亮咱们的整个教室,甚至照亮全四中,照亮整个社会。这样的精神华焰足以改变我们对“感激不尽”的误解,也同时校正了汉语“感激不尽”的精神坐标,尽管朴珉宋同学的汉字写得还是那般稚嫩。我认为一个韩国同学用“感激不尽”提醒了我们每一位中国同学的精神历程。基于这样的贡献,我个人认为此篇文章是这次读后感中分量最重的一篇——沉甸甸的,震撼人心。
请允许我照录一部分朴珉宋写给我的信,其中不少句子还带着明显的韩国味儿,跌跌撞撞,犹若一位蹒跚学步、扎着红头绳的可爱小姑娘。
老师!您好!通过这学期的语文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我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很多!我以前对语文课不理解,不懂。听了您的课以后,几乎都解决了。以前,我非常讨厌古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所以,我常找老师问,但当时老师只是说:“因为古文很重要啊!是中国的文化,所以你要学。”所以我把古文当成了负担,但听完您的课以后,我发现了——啊,古文真好玩,真有意思!因为您讲得非常有生动力!仿佛回到了古代似的。我现在非常爱古文!虽然我这次考得不太好!但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因为,我知道了语文,知道了语文的重要性;而且我现在爱语言!所以我相信我早晚语文分数肯定提高!因为语文不再是一个负担,是一个乐!我觉得我是非常幸福的学生,因为有这么好的语文老师指导我!我不怕!老师,谢谢您又谢谢您!谨拜!
繁星如沸
转眼间,这班学生升入高二了。
一次,在学生冯元的随笔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记得此前读过胡兰成的作品,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繁星如沸”。记得当时读到他这段话时,对“繁星如沸”很是不解,不明白展现在胡公面前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如今,此时,星夜独对,看着这满天的星斗,我一下子理解了当年胡公面对的画面。
看到这里,我在“繁星如沸”下面,重重地画了几个红圈。在后来的期中考试之后,我和全班学生重新提起了冯元的这几句话。冯元读书认真专注,这是不易的。在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就更不易,就更高级一层。正是此等认真与求索,这样的一段印记就会深埋在情脉与思考之中,既沉静又活泼,既安享又求索……保持这种状态,一段文字才有可能更加美好地镶嵌到我们具体的现实生活里。在郊外,当她面对一天星斗的时候,昔日的那段沉静与活泼、安享与求索便又重新流动起来,将平淡的生活——现实生活几乎都是平淡的——漾成涌动的细涛微澜。在这样的流动与荡漾中,作家作品、昔日那时、阅读静思、自己别人、时间空间这些要素与我们此时的生命发生了美好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成了我,我成了你。生命如堤,文字清漾如许。我羡慕并赞成冯元的读书法,更羡慕并赞成冯元的幸福法。幸福当然需要物质基础,幸福也同样需要心灵与精神能量。当我们的生命与更广大、更开阔的时空相互关联的时候,我们幸福的容量扩充了,我们幸福的层次丰富了。教育,从更本质的程度上讲,就是教会我们更幸福的方法,提高我们更幸福的能力,而和更高一级幸福无关的教育,可能都存有问题。希望让冯元式的幸福传遍全班,甚至全校。
冯元后来选择了出国,平时与我经常短信联系。她去美国上大学时,寒假归来,漂亮而乐观,有热情有探索。她曾说:“是您唤醒了我的心灵,过去的一年里您带着我一步一步真正走入这个世界,去嗅每一缕阳光,去听每一棵草动,进而去爱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冯元和“繁星如沸”的故事,成了这班学生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素材,被同学们一写而再写,一讲而再讲,我想它可能会成为这个班级的一个文化符码,多少年后,大家一说“繁星如沸”四个字,涌现而出的便是一个世界。这,正是同学一场的意义和价值。同学一场,不是指在一个屋子里坐过,一起上过课、考过试,也不仅仅指一起玩耍过;我以为,师生、同学,最重要的一个含义是——彼此交换过精神礼物的人。
她的心似乎一直在远方
一次,一位陌生女士到办公室办事。办完事后,去而复返,推开办公室的门左顾右盼,似乎还有什么事。我的办公桌离门最近,她望着我,不好意思地问我:打扰您,不知哪位是小连老师啊?我迷惑不解地回答她我就是。她眼中立即闪现出愉悦的光芒,兴奋地对我说,门娜丽莎很是崇拜您,说您与众不同,谢谢您带给她的影响,我这回算是看见真人了。我们又随便寒暄了几句,说完她就走了。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位女士和门娜丽莎之间是何关系,女士提到的门娜丽莎倒确实是我的一位学生,不过那时我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不再教她了,但门娜丽莎确实是这届学生中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一位。
门娜丽莎是一位活泼热情、有好奇心、渴望将心灵四处放飞的女孩。她此前一直在国外上学,高一的时候才从国外转回来。她的英语好,但语文却很一般。由于她的这些经历,致使她和其他同学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因为国内不少学生到了高中阶段热情似乎已然消解殆尽,对未知的东西表现得既平静又冷漠,是理性与现实支撑他们坐在教室里。门娜丽莎则是另外一种类型,这是我对她深刻的第一印象,因为她的成绩虽普通,但我看得出来,上课的时候,她的眼睛一直带着心掠过水面在飞。
不久之后,我就在学校看到了她——“门娜丽莎‘微笑行动’印度志愿摄影展”。这是她随“国际微笑行动”(Operation Smile)国际志愿队前往印度东北部奥里萨邦的布班内斯瓦市开展免费唇腭裂救助医疗周活动的一个展示。她在两周的志愿活动中,用相机记录了救助唇腭裂患儿的感人瞬间。本次摄影展也是门娜丽莎的公益计划——“微笑,连接世界的纽带”(Smiles Link the World)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启发更多的中国学生关注不同国家的社会问题。我那时就知道,门娜丽莎是一位内心深处有火焰在燃烧的学生,对她来说,生命是一道火焰。
高考过后,一天,门娜丽莎兴奋地来找我,说她和朴珉宋利用高考后的一周前往柬埔寨进行了自助旅行。门娜丽莎和朴珉宋能够成为好朋友并举行这样的活动,原本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她的整个脸颊已经被日光晒得黝黑发亮了,这使她眨动着的眼眸显得愈发神采焕发。她说她们两个一路走,一路观察,一路写,见到许多人,遇见了许多事,还邂逅不少让她们终生难忘的风景。她说,一次她们乘船从一个山洞里钻出来,没想到眼前竟然是一个透明的大湖。四周的群峰、草木映照湖中,对了,湖中还有湛蓝的天空中的白云,人,仿佛坐在了画中,又仿佛坐在了天上。她们坐在船中,竟然忘记了划船,就那么静静地让船自由地浮在水面上,忘记了一切。听着她的讲述,我似乎也身临其境,她们的喜悦,也加在了我的心中。
我一直为教过门娜丽莎这样的学生而骄傲,我骄傲的不是她的成绩一直有多棒,而是骄傲于她的生命态度,她的心似乎一直在远方,在行走,在发现,在漂泊。她的生命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
上大学后,我也常常关注她。她一会儿在南亚,一会儿在非洲,似乎一直在行走!她永远从属于她的内心,从属于出发。她说:
我希望把每一天享受新发现的喜悦变成自己生命的状态。旅行让我发现、探索,珍惜现在,带着这些新的视角回到我的生活、继续发现。旅行中,我们脱离出平日按部就班的生活环境,在新的旅途中重新找回平日里丢失和被遗忘的内心视角。
我当然无意拒绝平凡,更无意拒绝幸福
怎么说呢,他其实不是一个优秀出色的学生,起码在我教过的学生中不算,起码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不算。你从他上课时左扭右扭的身姿上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坐姿让他一直无法进入课堂的核心部分,让他与最重要的课堂内容始终保持着不小的距离。他有些浮躁,左顾右盼;有些不屑一顾,不想知道也不想介入;有些毫无理由的骄傲,敏感的自尊让他不容易接受不同的哪怕是正确的建议;他经常魂不守舍,心思常常出外游荡。当然,他有他的理智,他也会学一点,做一点,当自己的学习危机四起的时候,他会收回一些心,他会去救火。但他这样做,只是不想把自己搞得太被动,他知道,太被动了,自己的空间就会缩小,缩小,他可受不了。他要的是自由自在地活着。其实,他不需要什么高尚的理想,他的理想只有一条:让自己好一点。他甚至拒绝那些崇高而抽象的东西。他想要的是幸福而安逸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他这个年龄,对未来的二人世界也有了美好的设想,他有时会不自觉地沉浸下去,展开一些美妙的联想,这也让他感觉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其实,他觉得幸福而安逸的生活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得来的。奋进,代表需要的是另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他不需要。其实,他就是这样的学生。努力、艰苦、坚持、完成、反思……这些很劳累很强大的状态,他一概拒绝。他需要的是情调,幸福,安逸,自由,快乐……这些词才是他的世界。
我与他相遇的时候,他就是这样。其实,我与我们当前这个时代培育出的许多学生相遇的时候,他们都是这样。
我当然无意拒绝平凡,更无意拒绝幸福。我只是想,凡经教育,人便可以进一步摆脱眼前与现实的影响与局囿,教育让人诞生一种摆脱的能量,产生一个更真实意义上的自我,完成一个有关幸福的更自我、更高级的判断。这种判断不是别人的,而确确实实是自我需要的。在自我的内在生活上,有更广阔的空间,有更高级的内容,有更坦诚的自信,有更自我的追求,有更美妙的安享,有更深刻的体悟,有更优美的呈现,有更丰盈的分享,内心有更扎实的稳定。教育,是心灵给我们上的幸福课。人不是简单生物,人的幸福里本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当然,在当老师上,我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隐秘,那就是我们至少需要一批将来可以引领和把握整个中华民族方向的人。当然,这因为高远而显得缥缈,但却很是实际。一个人未来在政治上做什么,和他当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我们许多人可以不想,但终究会有一批人要想。我和要想的这批人有何关系呢?我一直问自己。
于是,我经常在班内散布我的写作观。写作,是谋求幸福的稳定通道,是贮存幸福的重要方式,是品味幸福的凭借依托。买房,是追求更高一级的幸福;买车,是追求更高一级的幸福;写作,其实也是追求更高一级的幸福。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写作这种方式更隐蔽、更不为人知。为此,我举出大量的例证,一步步帮助学生去体认。这种散布,这种讨论,这种认识,这种帮助,须经时日。几乎所有的成长,都是悄悄的、隐秘的。
我要求学生注重写自我生命里、生活中的发现,在发现里获得感染与颖悟,在提升与变化里感受自己的幸福。渐渐地,我在交上来的一大摞随笔本中,发现了“他”。从纸页间与字迹里,你就可以读到一种虔诚与郑重,字迹工整而娟秀,文字踏实而不卖弄,你可以看出他正想通过文字一步步走进生活更深的层次,也在鼓励并帮助自己完成一次次用心的感受与体悟。直到高三最繁忙、最艰难的时期,他依然这样。这本真挚真诚、用心去触摸与拥抱文字的小本也一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一次,在偶然中,我发现这个小本全身红若秋日的枫叶,在众多的作业里分外显眼,特别突出,一身枫叶红似乎是吐露,也像是在表明。
转变了活法,其实就是转变了学法。在谋求学生分数不断改变与提升的过程中,不能以抑制甚至戕害学生的生命与幸福为代价。教育,是为我们打开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之门。在打开生活之门的同时,分数的提升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转变活法,便是寻到了幸福的真正本源。
他,一位男生,高三的时候,在他的小红本上写道:“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很难把一些并非发自内心的东西构成文章,所以只有写那些真正可以驾驭的,才能抓得住读者的心。”
所有的成长,都是隐秘的!许许多多、一时半会,我们都无法用肉眼看到。
我们的考场作文,闪现着我们真实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转瞬即逝,这班学生已经升入高三了。在一次模拟考试中,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很抽象,写作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为数不少。当然,面对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硬邦邦冷冰冰的模拟考题,分析题目、强调立意、避免跑题、呈现例文、规范模式,是我们熟悉的应考方略。作文,当然是一道题目,对高三而言,其现实意义更是明确而重大——它是语文考试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题型,是影响高考总分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不过,不峻颜厉色冰冷严酷地分析题目,也可以提升学生写作成绩,甚至备考的效果更加显著,那便是将学生的内在世界激活,帮助学生渐渐发现那个隐秘且重要的“我”。“我”体验,“我”思考,“我”判断,这时“人”就从社会及大众的浑茫中画出了轮廓,文章其实也便显出了生面与辞采,形成了价值与判断,产生了独到与个性。面对题目的时候,如若只是“现实”面对,就题论题,恰似直接关键,但如若“无我”,那些策略与方法便全是画饼充饥与银样镴枪头。
在作文讲评的时候,我坦诚地与学生交流。从高一开始,我们一起上课、讨论、分享、求索……其实这一切都有一个核心目的,那便是希望我们师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有个生机勃勃、敏锐多思、虔敬坦诚、有着独立的内心生活的“我”在。这个“我”是写作真正的源泉,是我们学习不断进步的保证,是我们生命幸福的守护神。这是教育最核心的目的。人活着,便是与自己相处,自己的内部世界是什么样的,直接决定着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与状态。这其实便是那些发达国家对于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不把理科搞得那么难的一个根本原因。理科的学习是应该分层级的,不能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是一个标准。人文学科,特别是语文,关涉人内部世界的建构与确立,因此要重视起来,这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不一定都要很成功,但应该使每一个生命安享幸福。我问学生,是否还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我们曾一起分享过朴珉宋同学的“感激不尽”?(言及此处,同学有的微笑,有的点头,有的目光晶亮。)这是一个有震撼力的词。我们读书,就是要拿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相撞,这些撞击而出的东西,既构建了我们自己,同时又形成了我们对于前方与未来的眺望。如果我们以朴珉宋同学的“感激不尽”为例,写出自己的文章,我相信,这一定是一篇佳作,一定可以取得我们希望获得的分数。我们的材料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文章不是虚空乏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阅读,我们真真实实地感悟,我们出自心灵去论述,这些哪一样不是高分作文求之不得的指标呢?我们自己,我们身边优秀的同学,本身就绽放着生命的芳华。这样的写作,正是高考最需求的写作;这样的考场作文,正是最稀缺的学生作品。如果我们的考场作文,闪现着我们真实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文章必将无往而不胜。
我们高三写作,不能忘记我们“感激不尽”的那个丰富而高贵的故事。
我既感激不尽又惊慌失措
高三是忙碌而紧张的,大半年转眼就过去了。
六月初,这届学生即将毕业。
今天是我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一响,便意味着我们三年共同度过的时光画上了句号。临别时分,我对他们说:“你和老师学,你进入大学,不是学‘百度知道’里的那些东西,而是通过体悟老师生命里的徘徊与绽放,最终发现自己。高贵才看得见高贵,云儿才听得懂云儿,一颗心才能发现另一颗心。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引领人性成为一种更为深层的洞见、一种更为高级的幸福和一种更为伟大的灵性。”我话音刚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全班同学集体站了起来,他们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声势,将我围在讲台中间,然后神情庄重地、异口同声地对我说:
“连老师,感激不尽!”
“感激不尽——”……学生的这个表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经过三年的发酵,这个词已经脱离了它的一般意义,是我们在表达接受一份隆重而庄严的心灵馈赠与精神给予的时候,带着我们的生命震撼与生命感动而说出的一个词。这个词,表达了我们对于精神发展与提升的渴望,这个词宣告着我们在更本质更宏大的意义上与高贵的“人”的贴近。但是,这毕竟是三年中片片段段的事情,这毕竟是离现在很远的一件事情,这毕竟是与眼前的“现实”脱离的一件事情,这毕竟是与高考成绩不直接相关联的事,这毕竟是对一些学生而言很遥远很抽象的一件事情,这毕竟是我对一个普通班学生说过的事情。
普通班与实验班现如今的差异,可谓大矣!这些年为了高考成绩,全年级十一个班中划分出五六个实验班,可以说经过这样的整合,实验班已经将“优秀的学生”打捞殆尽。优秀与普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可绝不仅仅是分数高低之别。这两种班型里的学生,在心灵、感悟、体验、意识、精神、坚持、韧性、觉解、创造等等这些重要质素上存有的差别,远比分数本身的差距要大得多。分数之别,只是两个群体差异的冰山一角。高中三年,我和他们交流了那么多对他们而言可能既空泛又不实用的内容,他们在意分数,在意前途,在意自己可以考到哪所学校,但是他们会那么在意自己的生命成长与精神历程吗?临别时分,他们何以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起这个——那么久远缥缈而又如此盛大煌煌的词语呢?我不止一次送走过毕业生,然而这次我既感激不尽又惊慌失措!我对了?!我错了?!
这个词的级别和礼遇可谓高矣!“感激不尽”这个熟悉而陌生的词语,又一次震荡在教室里。三年了,起因不同,我们三次提到了这个对中国人来讲耳熟能详的词语。当那一刹那,我们师生分明地感觉到,我们在一起,已经赋予了这个词语崭新而澎湃、新鲜而高贵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再次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希望借助它去表达一个怎样独特而振奋的含义!
一上高二便转入了文科班的学生张奕昕在高三毕业前曾给我发短信说:
能在生命中遇见连老师才是学生的一件幸事。您对我进行的生命讲述,让我受益匪浅。
转眼间我们已经两年没上过老师的课了。二模前,我翻开高一时的语文笔记,看到了那只抱着大木瓜的猩猩留恋于夕阳,您讲故事的神态我还清晰记得。那一刻,我才发现真的可以有一次震撼长久地留存在心中。
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旅程
他们是普通班的学生,与我往年所带的班相比,他们最后的高考成绩还称不上显赫与辉煌。但这三年,却使我有了另外的收获。与不同层面的学生相处,进一步扩展了我的教育视野,也促发我进一步思考教育问题。我既真切地看到了学生之间真实而客观的差异,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刻板冰冷的做题训练以及只有前途和目标的教育带给孩子的狭隘与伤害。他们一些人走到今天,其实是靠非常顽强的意志得以实现的。他们把心底无尽的担忧惴惴与枯燥厌烦一一承担了下来,超乎寻常地将其消解到相安无事按部就班的状况。他们的一切时间与自由,自小学时代,就已被别人取之又取占之又占,算计安排殆尽。他们似乎一直在填空,填完一个又来一群。这样的一种“执行”状态,确实不容易诞生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已至高中阶段,人的发展已有相对稳定的部分;三年的时间,中间还会被许多事情阻隔、打断、消解。师生的生命相处,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近来,网上疯传易中天先生的一个帖子:中国教育不把人当人。当然,这是否真是易中天先生所说,还有待考证。如果真是易先生的观点,作为一线教师,我想提醒易先生的是,他只说对了国内教育的一部分真相,还有一部分真相是假若此种状况已发展到了高中阶段,你若真把人当人了,我们的人反而一时半会儿还不能适应呢。异化已重,改变或者回归,也便成了有困难的事了。也可以说这便是不把人当成人更严重的后果——那便是将异化的人再次回归到正常的人的时候,人反而不适应了。在现实的教育状态中,老师与学生其实并不总是那么和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还想完成些什么的老师来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与学生又总是对立与矛盾的。
“人”的发展是长期的,也是复杂的。许多时候,我们真诚地去做了,但可能学生内在的发展一时间还达不到我们期待的程度,那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静静地站在这片麦田前,灌溉、除莠、守护,静静地等待秋日的低头的成熟。所谓好老师,我以为或许是在若许年之后,在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并且说:老师——在我生命真实意义的成长过程中,你,曾经担负了一个老师最应该担负的责任。当然,学生这种发自心底的声音,来自于他自我的生命确认,这样的声音恐怕也只有他自己能够听得见了。
上大学后,学生张奕昕写信说:
我现在在成都,去杜甫草堂,去西岭雪山……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年您在课堂上的激昂。学生感动您教给我的生命与人生。
学生金静涵自台湾辅仁大学给我写来一封信。在信中她说:
给您写Email也有点偶然啦,昨天晚上梦到您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上语文课,今天见到了我新的国文老师又让我一下子想到您。我最近有很多感触,很想和您分享……我发现我愈发地热爱这个学科(社会工作系,在大陆这个专业还不为人们重视)。我们要成为能够挽救事主家庭、理解事主情感、抚慰事主心灵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因为我们的存在和努力,会有更多人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关怀。这不是面对一堆冰冷数字给出合理政策规划的学科,而是生动的、给予具体到人的一对一的帮助。前辈说,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这12个字:热爱生命,关怀人类,改变社会。我隐约感到四年过后,我真的会变成一个善良而温暖的人。这些字写给老师,一是希望老师您能为我感到高兴,二是为了提醒我自己有这样的初衷和向往。
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旅程——这句话对当下的国人而言,对当下的中国教育而言,极难理解,更不愿意奉行。学生、家长、学校、老师,恐怕都如是。我想了又想,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