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9/26943769/b_26943769.jpg)
3.1.1 窗口效应
视线所及,空间扩展。
静态下观看并由此描画客观真实,使得西方绘画图式的视觉图景,很像是临窗观景时所得到的一种视觉印象。画面就像是一扇窗口,如同镜子一样真实地映射出在其前面的一切事物,呈现出一种虚幻的空间深度(图3-16)。我们不妨简析几件作品加以验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CAEDC/15367250004206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2_0001.jpg?sign=1739309433-iB0W7sldgSTFLmNO2FloVT5ogsKg2qgE-0-96d293fbc711cea7cb51e62b37e426dd)
图3-16 《正在研究缩短法原理的画家》(德)丢勒
被誉为西方绘画之父的乔托,首次将画面人物与周边环境以合适的比例关系、颇具雕塑感的立体描绘展现给世人,使人们感受到一种非常真实如临其境的空间幻象,这也是西方绘画图式中第一次合理呈现出这一近乎窗口效应的作品。在《基督下十字架》(图3-17)这件旷世名作中,画面人物合视觉空间关系的透视缩短处理和所具有体量感和正确比例关系的人物形象,已经接近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加之颇具匠心地将地面上所有的人物都安置在画面前景位置的处理方式,一下拉近了观者与画面场景的距离,很有一点令人“入戏”的心理反应,这在他的另两件作品《逃往埃及》和《犹大之吻》中都可看到类似的处理。如果说这一类似舞台空间幅度式的展开只是“接近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尚未有严格的科学性透视规范,那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画家掌控了“焦点透视”这一法宝,画面中的空间视野也就向人们无限度地打开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CAEDC/15367250004206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3_0001.jpg?sign=1739309433-OyGYVH3eKrFx5DAa38um2buPdP7K4hcN-0-b9a527809a659ef3e4f32e9807541a7d)
图3-17 《基督下十字架》乔托 约1304—1313年
首先看一下文艺复兴早期保罗·乌切洛的作品《林中狩猎》(图3-1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CAEDC/15367250004206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4_0001.jpg?sign=1739309433-JorUaDviKNmDrUnXBs61g70rGaSRgX0a-0-836a04c000502398be8e98e1ca566655)
图3-18 《林中狩猎》保罗·乌切洛 1460年
据记载,保罗·乌切洛曾师从建筑大师吉贝尔蒂(正是他在1435年所著《论绘画》中第一次提出了可用于绘画的透视计算公式)。也正是由于吉贝尔蒂的影响,使乌切洛发现了遵循透视法则,也就是不仅顺应人们对三维空间中物象近大远小的视觉感知方式,重要的是因为发现了一个使纷繁杂乱的世界由此变得秩序井然的“奥秘”,那就是有一个同一的“灭点”,这在当时可谓是一项石破天惊的发现,无异于破解了“天机”!由此也便开启了以焦点透视法统领画面的先河。《林中狩猎》这件作品,正是乌切洛实践这一透视法则的探索之作。画面中所有的透视线都自然而然归于一点,使得画面具有了一种向无限纵深的三维空间引申进去的驱动力,当人们第一次面对这似乎可以走进去的如梦如幻的图景时,不由你不欣喜若狂,这种特殊的画面魅力在以往的绘画作品中是不曾具有的。
如果说在乌切洛对于画面透视空间的探索具体到画面细节的描绘还显得有一些生涩和笨拙,到了文艺复兴盛期,画家们对于这一透视法则的运用和把控可以说已是操控自如了。《雅典学院》(图3-19)这幅古代伟大哲人大聚会的经典作品,便是调动“焦点透视”统领宏伟画面的典范之作。画面中的建筑环境从天顶到地面的透视延伸线,以及人物的远近大小安置分布,无不严格遵循着焦点透视的成像法则,将人物繁多庞大的画面强有力地统领到了一起,显示了在静态观察世界时焦点透视这一合客观规律性成像方式的强大威力。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CAEDC/15367250004206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85_0001.jpg?sign=1739309433-9f9CitixSnE0bsPJJqQtWKjkDPOQvgmK-0-701f0b32fdb78e43c3644ce4b49f8bc6)
图3-19 《雅典学院》拉斐尔 1510—1511年
在二维的平面上成功传递出三维深度这一对空间的征服,不能不说是人类绘画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由此带来画面图式划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