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配套考研真题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论述题,人大2010、2004年研]
2.评价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论述题,人大2010研]
3.案例分析题[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案例内容】
2005年的“两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经过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安全保障并可以快乐生活是其追求目标。和谐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和谐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它不仅允许差别存在而且需要存在差别。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差别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差别必须控制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程度,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即高收入阶层能够生活幸福,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快乐生活。②和谐社会一定是长久稳定的良性社会,但社会稳定不一定等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较社会稳定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由控制层面进化到良性发展的状态。运用非社会保障手段也可以带来短暂的社会稳定,却不可能实现长久的社会安全。③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与效率,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当前这个时代,仍然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做大财富蛋糕,同时根据公平、合理、共享的原则来分配好财富蛋糕。④和谐社会必须用具体的指标体系来反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覆盖人口的多寡、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以及国民的社会安全感,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成就巨大,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农民工受歧视、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多种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发展甚至不断恶化,这些大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直接相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要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又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国际上凡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均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其国内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与和谐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从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看,社会保障以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确保社会公平为天然职责,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基本目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社会救助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险可以化解劳资矛盾,社会福利可以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在人们遭遇生活困境时,能够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这个安全网的构建既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并尽可能地使城乡居民免于贫困的基本保障,同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根据本案例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保障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哪些功能?
2.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论述题,人大2010、2004年研]
答: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与经济体制
当代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基本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往往离不开经济体制的直接制约或影响。尽管任何经济体制均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但它事实上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社会乃至道德与文化。中国现阶段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均说明经济体制不仅能够触动旧有体制的各个领域,而且完全能够改造某些领域,并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2)社会保障与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控经济,通过自由竞争来达到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尽管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手段,但市场经济的运行却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企业体制、财政体制、劳动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个人遭遇的风险可能更大。市场机制虽然能使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却可能隐藏着更多、更大的风险,如贫困现象、失业现象、贫富差距扩大化现象、阶级或阶层矛盾激化现象、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等,都可能使一些社会成员陷入生活困境,进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市场体制不会自动消除贫困问题,也无法化解阶层分化带来的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即使将自由竞争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些西方人士,也会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时候和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离开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润滑和维系,市场经济就可能走向价值规律的极端,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可能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因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润滑、维系和促进机制。
(3)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而言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多元性,要求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险不能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是应当将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
②市场经济活动的竞争性要求社会保障应当对竞争过程起到维系作用,即通过失业保障等机制来缓和市场竞争的不良社会后果;
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要求社会保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范进行运作;
④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社会保障只有走社会化的道路才能与之相适应,表现在:
a.社会保障解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维护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b.构成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力市场化及优化配置的基本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取与支出又是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机制。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评价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论述题,人大2010研]
答: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状况的评价如下:
(1)取得的成就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变革,在维系了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证整个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促使曾惠及亿万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整体转型,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取得的成就有:国民社会保障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从单纯依赖政府与单位转化到责任分担。制度转型基本完成,转化成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合理保障、多层次的社会化保障制度。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得到确立,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2)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任务,走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但这一制度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社会发展与城乡居民的客观需要相比又明显滞后。除需要进一步确立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取向外,这一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保障不足、责任不清、体系残缺、城乡分割、立法滞后”等方面。
①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属于缺乏社会保障。即使以现有的成就为基础,全国还有80%的劳动者与老年人没有基本养老保险,90%的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大多数产业工人缺乏工伤保险,绝大多数女职工没有生育保险,乡村贫困人口还没有制度化的最低生活保障,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的社会福利显得比较欠缺等等。这些事实客观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保障民生、增进国民福利方面的功能不强,调节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时,虽然要警惕福利国家的福利病,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保障不足而不是所谓福利病,这一基本判断决定了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总基调。
②责任不清
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成就,是确立了责任分担机制,即社会保障不再是国家或单位包办,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单位乃至劳动者个人共同分担起社会保障责任。毫无疑问,责任分担机制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机制。但目前的状况是,责任分担机制只在原则上得到体现,实践中则处于一种主体各方责任边界模糊不清的状态。一方面,政府的责任边界不清,不仅影响着政府对社会保障责任的准确评估与计划,也导致无法准确界定市场、社会团体、单位组织的相关责任,进而又直接损害着政府之外的机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是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未有明确划分,中央财政的压力日益加重,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某些方面仍然处于缺位或未完全到位的状态。此外,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保险)历史责任和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新制度的现实责任同样没有划分清楚,它正在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主体各方责任不清的局面,已经在极大地影响着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社会保障立法进程的现实阻力。
③体系残缺
虽然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客观上还有诸多尚待完善之处。一方面,有许多应当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人漏在保障网络之外,如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乡村进城务工人员(或称农民工)及许多在非公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尤其是其中的灵活就业人员)就未被纳入现有的社会保障网;另一方面,一些必须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如乡村贫困家庭的救助制度,迄今仍然未走向制度化的轨道等等。因此,一些城乡居民在碰到生活困难和特殊问题的时候,容易陷入窘迫的境地。而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现阶段虽然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应当是—个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距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④城乡分割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因户籍政策等的严格限制处于完全分割状态,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几乎完全由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农村却只有五保户制度与合作医疗制度等部分集体福利;近二十年来,虽然经济改革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城乡分割,农村居民自由流入城市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户籍制度等仍然造成许多政策的分割。特别是对广大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在缺乏新的政策规范的条件下,少数富裕乡村对村民福利采取了全面包办的做法,而一些贫困地区连“五保户”的低水平保障也出现了困难,全国绝大多数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缺位状态,而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未涵盖进城务工人员。
⑤立法滞后
迄今为止,国家立法机关还未制定过一部社会保障专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法规;如社会保险方面有《失业保险条例》(1999)、《社会保险费征纳暂行条例》(1999)、《工伤保险条例》(2003)等法规;社会救助方面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等法规;军人保障方面有《军人优待抚恤条例》(1988)等法规;还有一些部门规章,如建设部、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4)也是规范城镇贫困人口房屋供应或补贴的重要政策。上述法规、规章尚无法使社会保障这一关系到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制度安排真正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从而迫切需要加快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步伐。
3.案例分析题[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
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案例内容】
2005年的“两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经过艰巨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良性的社会发展目标,以公平与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全体社会成员有安全保障并可以快乐生活是其追求目标。和谐社会具有下列特征:①和谐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它不仅允许差别存在而且需要存在差别。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差别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差别必须控制在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接受程度,并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快乐地创造和生活,即高收入阶层能够生活幸福,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快乐生活。②和谐社会一定是长久稳定的良性社会,但社会稳定不一定等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较社会稳定更上升了一个层次,是由控制层面进化到良性发展的状态。运用非社会保障手段也可以带来短暂的社会稳定,却不可能实现长久的社会安全。③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增长与效率,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当前这个时代,仍然应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做大财富蛋糕,同时根据公平、合理、共享的原则来分配好财富蛋糕。④和谐社会必须用具体的指标体系来反映,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指标,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覆盖人口的多寡、对收入再分配的调控力度,以及国民的社会安全感,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成就巨大,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失衡、农民工受歧视、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效率与公平的失衡等多种社会问题也在持续发展甚至不断恶化,这些大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直接相关。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要化解各种社会问题又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国际上凡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均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国家;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国家,其国内社会问题必然日益恶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与和谐社会构成了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从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看,社会保障以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确保社会公平为天然职责,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并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与基本目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社会救助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险可以化解劳资矛盾,社会福利可以让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现实需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在人们遭遇生活困境时,能够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这个安全网的构建既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并尽可能地使城乡居民免于贫困的基本保障,同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根据本案例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社会保障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哪些功能?
答:社会保障能够发挥的功能主要有:
(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功能
①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作、伤残、生育时,基本收入不受影响;
②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们有生活来源,无后顾之忧,摆脱生存危机,从而为人们架起一道生存的安全网,一道维护社会安全的防线。
(2)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功能
①在劳动者由于工伤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生活来源中断时,社会保障通过收入补偿和补贴保证其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恢复和保存劳动能力;
②通过国民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③社会保障通过征缴保险费(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积累和消费的比重,调节经济增长过热和消费过度膨胀,发挥平衡社会供需总量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地发展。
(3)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标准,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起到化解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作用。
(4)社会政治的稳定剂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各种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保障,调节社会矛盾,避免人们由于生存危机、心理失衡而导致社会冲突,造成社会震荡,具有社会减震器的功能,是预防政治动荡的稳定剂。
2.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1)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问题
①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
②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③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
④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
(2)解决的措施
①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新模式;
②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体系;
③完善就业保障制度;
④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⑤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与监督水平;
⑥建立和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⑦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