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对外贸易政策
4.1 考点难点归纳
1.对外贸易政策
(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有组织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2)对外贸易政策的性质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政策和措施的总体,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外,它服务于一国的对外经济和政治的总政策;对内,它为发展经济服务,并随着国内外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①保护本国的市场。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使本国商品和服务免受外国的竞争;
②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通过各种鼓励出口措施来促进本国出口商增加出口,使本国的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③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④积累资本或资金;
⑤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关系。
(4)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其自由程度和保护程度有所不同。
①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②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2.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际贸易政策的基调。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废除了谷物法;
②废除了航海法;
③取消了特权公司;
④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商品数目,简化税法;
⑤与外国签订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贸易自由化
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贸易自由化浪潮。促使这场浪潮出现的原因主要有: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为了对外进行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主张削减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②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有力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③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④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加强了生产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等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⑤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分工形式的多样化,使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⑥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它们也愿意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来扩大出口。
3.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保护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如下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为传统贸易保护阶段,第五个阶段为新贸易保护阶段。
(1)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也是西欧各国开始开辟世界市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纷纷推行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主要的政策措施有:
①限制进口的政策
主要有:禁止若干国外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课征很高的保护关税,抵制对国外商品的进口。
②促进出口的措施
主要有:对本国商品的出口,给予各种补贴;出口退税,当国内生产的商品出口后,把在国内已经征收的国内税退给出口厂商;禁止重要原料的出口,但许可自由进口原料,加工后再出口;减低或免除出口关税,实行独占性的殖民地贸易政策;设立独占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公司,在殖民地经营独占贸易与海运,使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本国原料的供给地。
③其他措施
主要有:保护农业;政府通过职工法,鼓励技工的移入;以行会法规奖励国内工厂手工业的发展;由本国船只运输货物;奖励人口繁殖,以扩大劳工来源。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纷纷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贸易,逐步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保护性措施。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与英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实力和商品竞争力都难以与英国抗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的新兴工业即幼稚产业,使之免受英国商品的竞争。这一阶段,德国学者李斯特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产业的贸易学说。保护幼稚产业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a.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向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如果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一开始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德国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生产费用将会下降,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进口商品的价格。
b.批评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五个阶段)和经济上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
c.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李斯特认为国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限制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以保证其整体的经济利益。
②保护的对象与时间
李斯特认为农业不需要保护,无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不需要保护;有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保护的时间以30年为最高时间。
③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
李斯特认为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有:对某些工业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或规定的税率使商品全部、或至少部分地禁止输入;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如下的特点:垄断削弱了自由竞争;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在大危机的冲击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提高了关税,通过外汇限制和数量限制等办法限制进口;同时,国家积极干预外贸,鼓励出口。英国抛弃了自由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在全球兴起。
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①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②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再是培养竞争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③转入进攻性。以前保护贸易政策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政策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④保护大企业资产阶级利益。从保护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保护大企业资产阶级。
⑤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1931年,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引起了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瓦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组成了排他性的货币集团。
(4)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陷入“滞胀”之中,特别是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对衰落,于是7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际贸易领域再次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到80年代后半期,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其特点主要有:
①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保护对象从商品向投资、技术知识和环保等方面展开。从传统产品(如钢铁、纺织品等)、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如汽车、飞机、数控机床、计算机等)、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②保护的措施日益多样化。强化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措施,强调“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即由进口国与出口国就有关商品作出在数量上有控制地进行销售的安排,由进口国与出口国通过会谈达成双边的“自愿”限额协议。实际上是出口国迫于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压力,不得不接受的数量限制。
③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管理贸易是指对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贸易制度。其基本特点就是通过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合法化。
④各国“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由于限制进口容易遭到对方的谴责和报复,各国纷纷从经济、法律、组织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出口。在经济上实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在法律上通过立法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持,以法律为武器强迫外国开放市场。
⑤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也由一国的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贸易保护。在区域范围内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区域范围外的国家则实行共同的关税壁垒。
(5)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①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和目的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保护幼稚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和补贴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a.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等削弱对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b.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丧失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通过设置动植物检疫标准、劳工标准等,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
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限制,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a.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b.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c.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
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主要表现在:a.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b.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WTO统一框架中,而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的巨大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