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际贸易考研真题(含复试)与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对外贸易依存度[天津商业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东北财大2002研,中南财大2001、2003研,首都经贸大学2005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答: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体现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

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主要有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和汇率的变化等。通常,国内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国内市场不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

2.垂直型国际分工[东北财大2003研,国际关系学院2010研]

答: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19世纪形成的传统国际分工就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当时少数欧美国家是工业国,而绝大多数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矿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类型的分工有所削弱,但仍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分工类型。

3.Entrepot Trade[上海财经大学2014国际商务硕士,西南财大2001研,中南财大2004研]

答:Entrepot Trade,即转口贸易,也称为中转贸易。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即使货物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交易关系,仍属于转口贸易。

4.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厦门大学2002研]

答: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是指将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通过利用扩大出口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会导致该国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出口商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显著增加,工业化进程快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会带来诸如债务负担加重、工业自主性差和容易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冲击等问题。

5.总贸易[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首都经贸大学2007研]

答: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总进口和总出口相加,称为总贸易额。

6.贸易条件[中南财大2001、2004研,浙江大学2003研,首都经贸大学2004、2005、2006、2008研,中央财大2005研,上海理工大学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

答:贸易条件又称为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改善,是指进出口时期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7.国际分工[四川大学2004研]

答: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8.对外贸易量[上海理工大学2002、2004研,首都经贸大学2002、2008研]

答:对外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与对外贸易额相比较,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其计算公式为: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9.贸易差额[首都经贸大学2010研复试,四川大学2004研,首都经贸大学2008研]

答:贸易差额表示的是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一国或一地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

二、简答题

1.贸易条件有什么意义?[首都经贸大学2015研复试]

答:(1)贸易条件的含义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由于一国进出口商品的种类繁多,通常用贸易条件指数来反映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

贸易条件有两种表示方法:

用物物交换表示,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了。

用贸易条件指数表示,贸易条件指数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2)贸易条件指数的种类和意义

贸易条件指数主要有三种,分别表示不同意义的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又称净(纯)贸易条件或价格贸易条件,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如果用Px表示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用Pm表示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T表示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则:T=(Px/Pm)×100。

a.当T>100时,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b.当T<100时,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了比基期更少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恶化。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它表示的是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用I表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用Qx表示出口量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I=(Px/Pm)Qx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同要素生产率指数结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条件指数。分别从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以及进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两个角度来考察。因此,要素贸易条件也相应地分为两种: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a.单项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用S表示单项贸易条件指数,Zx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则S=(Px/Pm)×Zx

b.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还要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用D表示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Zm表示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那么,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为:D=(Px/Pm)×(Zx/Zm)×100。

2.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首都经贸大学2012研复试]

答: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条件,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也有国际政治方面的条件,各国政府、国际经济秩序的情况,以及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包括气候、土地、资源、国土面积、人口、地理条件,等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最主要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高低决定商品生产的成本。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决定了该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出口国,可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形成生产该商品的固定分工格局。没有取得竞争优势的国家,或者竞争优势略差一些的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该商品生产中的生产力、降低成本等方式,逐步建立自己在该商品生产与出口中的优势,改变国际分工的格局。

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曾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许多状况,促使社会产生了新的产业部门和产品,同时使劳动过程和生产工艺不断变革,从而使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发生变化。

自然条件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上的。一定的自然条件只是提供了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这方面的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

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情况

世界人口在各国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各种产品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则在生产其他生产要素密集的产品方面具有优势,这就会在这样两类不同的国家中产生分工

跨国公司的发展

战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推动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分工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各个企业和各个生产单位通过市场而联系起来的分工;另一种就是在企业或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

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如国家力量、经济政策、国际组织等又能给经济基础以反作用力,促进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在国际分工方面也是如此。

3.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首都经贸大学2002研]

答: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从分工的格局上,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工上,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而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

(4)从国家的经济所有制上,不仅有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际分工;

(5)从经济一体化上,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6)从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7)从商品形式上,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4.请用图形来说明: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厦门大学2002研]

答:采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加以说明。

(1)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1表示。

说明: 未命名

图1-1

如图1-1所示,它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点)不能达到,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位于曲线左边的点(如点)可以达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位于曲线上的点(如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2)分析

如上所述,可以画出图1-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从图1-2上可以看出,该国出口的产品为B产品,进口的产品是A产品。

说明: 未命名

图1-2

假设一开始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居于交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点处,此时这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所达到的整个福利,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体现。

假设一开始这个国家的贸易条件居于交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点处,此时这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所达到的整个福利,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体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的贸易条件要优于的贸易条件,主要表现在它的斜率较大;与之相对应,我们可以发现,贸易条件较好的(即贸易条件较大),其由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是较大的,主要体现在无差异曲线较之无差异曲线,离原点更远。

5.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

答: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垄断。它借助于政治、经济力量,主要对商品的供应方面实行控制,进而控制市场价格。进行垄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方法;二是间接方法。

(2)经济周期。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这时的国际市场价格较高;如果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这时的国际市场的价格一般处于较低的水平。

(3)各国政策措施。各国政府为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对国际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

(4)商品品质及包装。商品的品质越好,价格就会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商品的包装越好,表明这种商品的消费档次就非常地高,因此,体现在价格上就非常地高。

(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如付款条件、运输条件、销售季节、使用的货币、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广告宣传等售后服务等都会对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国际市场价格。

(6)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和投机等。自然灾害、政治动乱的发生会对商品的供应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使供给严重短缺,造成价格大幅上涨。投机活动则可造成一定时间内供应或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6.国际分工的类型。[厦门大学2001研]

答:(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2)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垂直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即属于这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的工业制成品,后者主要为前者提供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多以这种分工为基础。

水平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一般属于此种类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相似,产品的技术水平接近。

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两种相结合的分工形式。许多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都属于这种类型。从一个国家来看,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既同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又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型国际分工,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进了世界产业内部分工的深入发展,使水平型国际分工成为主要的分工形式。

7.从技术引进的角度看,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有哪些?[武汉理工大学2002研]

答:(1)国际技术贸易的定义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这两方面组成。简言之,国际技术贸易是一种国际间的以纯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商业行为。

(2)从技术引进的角度看国际技术贸易的作用

国际技术贸易最大的作用在于它能够缩短技术引进国与技术输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原本技术引进国可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为了在短期间缩短与技术输出国的技术差距,通过技术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也就不可避免了。从静态的角度看,这种引进将有助于缩小技术引进国与技术输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

以技术引进为基础,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技术,这是技术引进所带来的动态效果。通过技术贸易引进技术的国家,往往可以通过吸收消化的方式,在复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技术。

以技术引进带动投资的流入和产品出口的增加,加速国内产业重组。原本一些技术落后的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可能会焕发活力,提高其生产效率,加速国内产业的重组。由于技术的引进,会导致生产产品的成本的下降,出口会相应地提高。引进技术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资本的流入,例如通过引进技术,国外一些出口技术的企业可能会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引进技术的企业,从而促进资本的流入。

8.国际贸易商品价格根据竞争状况可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商品交易中的竞争状况,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可划分为: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主和卖主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自由市场”是由较多的买主和卖主集中在固定的地点,按一定的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交易的市场。尽管这种市场也会受到国际垄断和国家干预的影响,但是,由于商品价格在这里是通过买卖双方公开竞争而形成的,所以,它常常较客观地反映出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所发表的统计中,把美国谷物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玉米(阿根廷)的英国到岸价格、大米(泰国)的曼谷离岸价格、咖啡的纽约港交货价格等36种初级产品的价格列为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指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状况一般不会对“封闭市场”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世界“封闭市场”价格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调拨价格。调拨价格又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赋,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规定的购买商品的价格。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指国际垄断组织利用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决定的价格。在世界市场上,国际垄断价格有两种:一种是卖方垄断价格;另一种是买方垄断价格。前者是高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后者是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在两种垄断价格下,均可取得超额垄断利润。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商品协定通常采用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等办法来稳定商品价格。当有关商品价格降到最低价格以下时,就减少出口,或用缓冲基金收购商品;当有关商品价格超过最高价格时,则扩大出口或抛售缓冲存货。

9.简述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及运行的基本特征。

答:(1)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资本输出的加强,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有:

多边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英国用它对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所取得的收入来支付对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而经济不发达国家又用对西欧大陆和北美的贸易顺差来弥补对英国的贸易逆差。英国此时成为多边支付体系的中心。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与世界货币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度,它也是世界贸易多边支付体系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这种制度的作用主要有两个:a.它给世界市场上各种货币的价值提供一个互相比较的尺度,并能使各国货币间的比价(汇价)保持稳定;b.给世界市场上各国的商品价格提供一个互相比较的尺度,从而使各国的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保持一致,把各国的价格结构联系在一起。

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固有的规律诸如基本经济规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和价值规律等在世界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大型的固定的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市场、博览会形成了;航运、保险、银行和各种专业机构建立健全了;比较固定的航线、港口、码头建立了。这一切都使世界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价值规律作用增强,形成了国际价值规律。

(2)当代世界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

世界市场在动荡中不断扩大。

首先,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市场不能平稳发展。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次世界经济危机期间(1951~1952年、1957~1958年、1974~1975年和1980~1983年),世界市场呈现萎缩状态;其次,世界经济大国如美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进出口下降,必然使日欧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受到影响,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到冲击,整个国际市场出现动荡;再次,由于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世界性的政治事件和军事行动也会引起世界市场的动荡。

尽管世界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动荡,但世界市场仍在扩大,国际贸易在不断发展。如国际货物贸易额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的53750亿美元,增长了88倍。而且,世界贸易量年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商品生产和世界国内生产总产量的增长率。

世界市场在全方位开放的同时,集团化趋势在发展。

世界市场全方位开放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指市场大门对每一个国家都是开放的,任何国家都可以进入市场;其二是指任何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生产的厂商,都可以在这个市场找到自己合适的地位;其三是指世界市场对任何商品和劳务都不怀有偏见,它们都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但是,世界市场全方位开放受到集团化趋势的干扰。集团化趋势在世界市场中有两种表现:一是国家间的集团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外统一贸易壁垒,对非集团成员的市场进入不利;二是跨国企业的发展。跨国企业的特点是交易市场的内部化、技术转让内部化等,使非跨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市场有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开始介入。

当今,在世界市场的运行中,一方面企业决策的分散化造成了世界市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战后发达国家开始对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行为予以调节。它们以诸如经济一体化、多边协定、国际经济组织和政府首脑定期会谈等形式为商品交换、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创造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世界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很强的垄断性并存。

世界市场上的替代性与相关性并存。

世界市场上存在这样的规律:在使用价值(用途)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廉价商品将排挤昂贵的商品并取代它;优质高价的商品会取代低质廉价商品;具有特色能够反映个性的商品将会取代大路货;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商品会取代操作复杂的商品。另外,在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交易取代了初级品交易而主宰着国际贸易;初级产品交易中,能源产品、稀有金属的交易取代了其他初级产品交易而居主导地位。除了替代、取代的因素外,世界市场中还存在着相关的因素。例如,汽车进口增加,汽油的进口就必然增加;地毯进口增多了,吸尘器的进口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加;大量出口录像机会带动录像带的出口等等。世界市场上的替代性与相关性使各国企业受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10.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

答:(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含义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经常变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不断变更。

(2)对国际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和分散的看法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对一国而言,如果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反之,则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分散。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以出口为例,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比较集中,可以凭借对传统市场的熟悉而节省市场开拓的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便于出口厂商间的信息交流,扩大出口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出口的集中在出口国厂商协调不力、产品差异化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出口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出口收益。而无论对进口还是出口而言,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该国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境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对厂商而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集中还是分散,从根本上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11.简述不等价交换的内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1)不等价交换即不相等的国际价值量的交换。在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概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是卖价高于国际价值和买价低于国际价值的结果,或反之;

第二,它必然伴随着国际价值量的转移;

第三,它体现着国际间的剥削关系。

(2)形成不等价交换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其中,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殖民统治和军事暴力等手段,强迫殖民地和附属国以低于国际价值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以高于国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帝国主义国家的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垄断和经济援助等手段和别国进行不等价交换。

但是,形成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因是垄断,即一国依靠它在生产上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进行国际商品交换,从而形成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12.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汇率的作用如何?[天津财大2006研]

答:(1)贸易条件又称为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贸易条件改善,是指进出口时期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2)影响贸易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

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

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化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对于某一种商品而言,影响其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决定一国进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国外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国而言,经济的增长并不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对于大国而言,在经济贸易增长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在经济增长(及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会不降反升,得到改善,而在其他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恶化。

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

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情况来影响贸易条件。当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组织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厂商减少时,会增加现有厂商的垄断力量,从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的可能,从而有带来贸易条件下降的可能(此时指这种商品对该国而言是进口品)。

汇率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条件;二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名义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汇率本身是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决定的,并且汇率的波动从短期来看会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但从长期来看汇率是要回归的,一国的汇率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均衡位置,因此从较长期来看,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近似中性的。

进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贸易条件恶化论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与前几个因素不同,这个因素改变的不是某个或某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构成和比例构成。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是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因此当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发生变化时,即使各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从而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

13.简要叙述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数量分析指标。[上海交大2007研]

答:对外经济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数量分析指标有很多种,主要指标如下:

(1)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值同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或GNP)×100%

对外贸易进口依存度=(进口额/GDP或GNP)×100%

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出口额/GDP或GNP)×100%

(2)贸易条件指数,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通俗地表现为,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根据计算后的比率可以看出该国贸易条件是否得到改善。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3)贸易差额,表示的是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一国或一地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当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

三、计算题

1.假设A国为发展中国家,该国的出口部门199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生产率指数均为100。1995年该国出口价格上升10%,进口价格上升20%,生产率指数上升40%。请计算:

(1)1995年该国的商品贸易条件;

(2)1995年该国单边贸易条件。[中央财大2004研]

解:(1)1995年该国的商品贸易条件

(2)1995年该国单边贸易条件

2.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10年为基期是100,2013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该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由2010年的100提高到2013年的130,而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从2010年的100提高到2013年的105,试计算该国的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解:该国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为:

这说明,如果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在同期内高于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则贸易条件仍会改善。

四、论述题

1.自苹果手机问世以来,在历代iphone和ipad背面有着这样一句标注,“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设计”和“装配”在文字上比肩而立,但在利润的分配上,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据市场研究公司IHS拆机分析显示,苹果公司新推出的iPhone6智能手机的部件和劳工成本在200美元到247美元之间。分析还称,标准版iPhone6 Plus的部件和劳工成本为216美元起,128GB版则最高可达263美元。其中,每部手机的流水线劳工成本为4美元到4.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元,即富士康公司赚到的钱。

根据以上文字资料,分析当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根据你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分析这一国际分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参与这种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当前,中国在这一分工模式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复试]

答:(1)当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有: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外包型和网状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历史上形成的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横向的产业分工。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不同型号和规格产品的分工;

b.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c.工艺过程的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分工与水平型分工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外包型国际分工是指公司将某些业务和服务从由自身内部剥离,然后外包给其他国家的公司。外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a.货物生产企业产品从自制到外购;

b.非核心工作从“在岸”服务到“离岸”外包。

网状型国际分工是指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所形成的网状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a.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分工;

b.通过世界范围的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

c.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和贸易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d.许多经济贸易活动通过所设立的全球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进行,通过“转移价格”进行公司内部的交易运作,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维护编制的网络分工体系;

e.跨国公司通过网状分工体系,获取各种分工的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材料中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外包型的国际分工,非核心工作从以往的“在岸”服务到现在的“离岸”外包,其产生原因在于:

决定性的制约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由于当今整个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开,只是闭门造车已经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企业或公司将非核心工作分包给外界,能够充分利用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或公司,同时也能集中精力做核心业务;

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国际外包业务的发展。

a.交通运输和通信是连接世界各国分工的经络,它们把分工连接在一起,使分工成为可能;

b.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深化和广化成为可能;

c.交通运输和通信状况决定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d.交通运输和通信的成本决定产业内分工和服务分工的程度

(3)中国参与这种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中国在这一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作为外包型国际分工中的承包方,负责从属性的低产值外包服务,从而为其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及服务。

(4)中国在这一分工模式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分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专业人才、管理知识与技术等,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这些外包服务都是低产值、低技术含量的,并不能让中国从业人员真正地学习到核心技术、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且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使中国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是对中国材料成本、劳动力及服务的一种剥削,会抑制中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5)解决这些问题在关键在于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将价值链向两头延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也就达成了与宏观目标的一致。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同时营造良好的万众创新的氛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完善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同时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对承包的业务要进行审核,提高承包的品质,多引进高产值高技术含量的外包服务。

2.请分析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北京理工大学2004研]

答:当代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有:

(1)世界市场容量迅速扩大

二战后,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使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地扩大,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地理范围和联系内容的扩大,以及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和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

(2)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加强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以后,资本主义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不仅垄断生产,而且垄断世界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后,各国政府对国外市场的干预不断加强,使世界市场的垄断性呈增强趋势。各国政府通过与他国组建区域经济集团控制市场;通过跨国公司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绕过他国的贸易壁垒,从内部控制市场;通过制定奖出限入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对外援助争夺市场。

(3)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二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不断加强,使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各国在设置关税壁垒的同时,竞相采取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措施限制进口、扩大出口。在竞争手段上,各国既进行着激烈的价格竞争,更注重非价格竞争,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包装装潢,改进售前售后服务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二战后,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已从关税壁垒为主转向非关税壁垒为主,由价格竞争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发展。

(4)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逐步发展

二战后,各国一方面采取各种国内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手段来干预和影响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又通过签订政府间协定、一体化协定和举行国际经济组织政府首脑定期会谈等形式对世界商品、资本、劳务市场进行协调和管理。例如,国际商品协定对特定商品的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管理作用;关贸总协定(现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大会和各轮多边贸易谈判对国际市场和贸易发挥了较大的协调和管理作用。

(5)世界市场的投机日益加剧

二战后,世界市场上大多数商品在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过剩状态,但又存在着结构性的商品供给不足。这种状况虽为各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机遇,却又促成了国际投机的加剧和价格的波动。

3.试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四川大学2004研]

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在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快;相反,在国际分工缓慢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导地位。

(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的结果是英国对世界贸易的垄断。这次科技革命在欧美各国完成后,英、法、德、美四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750年的34%提高到1860年的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形式。因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殖民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故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

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

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部、公司内部贸易增加,中间性机械产品在整个机械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中约占70%以上。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近年来,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都占很大比例。

(5)国际分工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取决于它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且取决于它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例如,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其工业化水平最高,商品竞争力最强,它需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它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避免遭到英国产品的冲击,便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中去,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来源地,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从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过渡到帝国主义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6)国际分工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整个世界贸易依存度和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

4.经济增长有可能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也有可能使之恶化,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福利恶化型增长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呢?请对之做出评述。[西南财大2002研,北师大2003研,人大2005研]

答:(1)福利恶化型增长(贫困化增长)的含义

福利恶化型增长是指这样的一种增长:增长使财富效应自身增加了国家财富,但与此同时,贸易条件有可能下降很多,以至于使国家财富出现净下降。这种情况也被称为贫困化增长,在图1-3中予以解释。

图1-3  福利恶化型增长

图1-3中,A国仅在商品生产中使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为中性技术进步发生前后的情况。由于A国在劳动()和人口不变时产量上升,财富效应会在不变价格下增加A国的财富。然而,由于这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会增加贸易量,因此A国的贸易条件会恶化。随着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例如,从,A国将在点生产,出口仅换来,消费点在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低于A国在经济增长前自由贸易时无差异曲线上的点)。

(2)产生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条件及评述

福利恶化型增长理论在现实世界中似乎并不十分流行,它更有可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时明显恶化,但生产的增长有可能弥补这一点,因而各国的真实人均收入和财富一般仍会提高。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近几十年没有增长这么快的话,它们的真实人均收入会比现在增加的快得多。

福利恶化型增长更有可能在A国的下述情况下发生:

增长使A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时大大增加;

A国是大国,出口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B国(或世界其他国家)对A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非常低,因而A国的贸易条件会大大恶化;

A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将引起国家财富的减少。

可以看出,只有在上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贫困化增长或福利恶化型增长才会发生。因此,如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但是从现实世界情况来看,能够完全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因此,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福利恶化型增长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

5.试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1)亚当·斯密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阐述其分工理论之前,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有: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接着,斯密将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由于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所以也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2)大卫·李嘉图国际分工学说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