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事实判断
答:事实判断是指有关过去、现在、将来,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推论。事实判断是由事实性的前提推断有关事实的结论。事实判断的目的是要达到对事物、事件及其过程的客观化的认识,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认识结果,都应尽可能地摒弃主体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规范等主观性因素,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2价值判断
答:价值判断是指对价值问题的回答。价值判断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这实际上是判断事实与人的关系——事物对于人们的价值。一般而言,价值判断表达人们的道德态度、意愿、需要,以及基于共同价值的行为期待和结果期待。
3具体判断
答:具体判断即就事论事,是指对于具体对象的判断,比如对新闻事件具体的原因、性质、发展作出判断。具体判断满足人们对具体事物确定性的认识。这表现在写作思路上,就是“据事说理”,即从具体的事件出发,然后离开具体的事件,进入抽象的、普遍的议论之中。
4普遍性判断
答:普遍性判断,是指对一般情况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普遍判断满足的是人们超越个别具体事物,在开阔的认识视野中实现融通的、整体认识的愿望。其思维特征是,把对具体新闻事实的认识扩展开来,适用到普遍的对象上去。普遍性判断的思维路径就是扩展和上升,它可能要经过抽象的过程。
5评论立意(复旦大学2006、2003、2000年研)
答:评论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换言之,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贵在“站得高”,核心问题是个“新”字。新闻评论的刻意求新,集中体现在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
二、简答题
1简述评论观点中不同的判断类型。
答:评论观点中不同的判断类型包括:
(1)在形式上,判断可以分为简单判断与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又可分为假言判断、选言判断等等。
(2)在内容上,判断又可分为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模态判断、规范判断等等。
(3)从人的思想活动展开的层面来分,绝大多数评论中的判断,可以划分为涉及事实的和涉及价值的两类。
①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是有关过去、现在、将来,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推论。”一般而言,事实判断是由事实性的前提推断有关事实的结论。
事实判断的目的是要达到对事物、事件及其过程的客观化的认识,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认识结果,都应尽可能地摒弃主体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规范等主观性因素,而尽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价值中立”。
②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对价值问题的回答。价值判断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这实际上是判断事实与人的关系——事物对于人们的价值。一般而言,价值判断表达人们的道德态度、意愿、需要,以及基于共同价值的行为期待和结果期待。
“价值知识”对于人们具体地判断事物、具体地说服他人,有增强论证效力和说服力的效果。价值的普遍性也是价值判断的可交流性与可论证性的基础
(4)就新闻评论议论范围的广狭而言,判断又可分为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两个基本模式。
①具体判断
具体判断,即就事论事,只适用于具体对象的判断,比如对新闻事件具体的原因、性质、发展作出判断。
具体判断满足人们对具体事物确定性的认识。这表现在写作思路上,就是“据事说理”,即从具体的事件出发,然后离开具体的事件,进入抽象的、普遍的议论之中。
②普遍性判断
普遍性判断,即对一般情况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普遍判断满足的是人们超越个别具体事物,在开阔的认识视野中实现融通的、整体认识的愿望。
普遍性判断的思维特征是,把对具体新闻事实的认识扩展开来,适用到普遍的对象上去。普遍性判断的思维路径就是扩展和上升,它可能要经过抽象的过程。
2简述论点的要求。
答:论点作为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也包括认识与表现这两个层面。
(1)认识层面
①判断一个新闻事实的意义,它的价值,它的原因、结果,它与其他事实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些超越事实表面陈述的内容,才有资格作为论点。一篇评论的论点,只有超越新闻事实本身的信息性传播价值——与其不同,或比其更高——才有可能确立评论的价值。
②只有在社会整体认识不断提高、深入的动态过程中提供超越于他人的见解,论点才有可能得到广泛传播。
③通过创造性思维,才会使论点更具有传播价值和交流价值的可能性。
④“论点正确”的要求,即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哪一个观点是正确的。
⑤科学性、有新意、全面、深刻的要求。
(2)表现层面
①一篇新闻评论的论点,在新闻的传播接受环境中,应该比其他议论文的论点更为鲜明,既容易被读者找到、理解,也容易被读者记住。
②对论点的要求:科学性、有新意、鲜明、全面、深刻。其中科学性、有新意、全面、深刻,都是认识层面的要求,而“鲜明”则是表现层面的要求。
③提高论点的鲜明性或明确性的方法:尽可能直接把论点表达出来,而不是“暗示”出来。表达论点的语句自身,应当简洁、概括、凝练。如果句子过于复杂,或转折、限定过多,就可能干扰读者对论点的理解。避免评论中的其他因素,尤其是不同于论点的观点因素干扰论点。可用单独成段、提示语等语言、结构手段突出论点的地位。如果可能,在标题中表达论点。
3简述如何区分观点和论点。
答:新闻评论中观点和论点的区别体现为:
(1)观点仅仅表达文章中一些话语具有主观见解的性质;论点强调的则是某一个或某一些观点在全篇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2)论点,是评论中所有关系的核心。论点,也确定着评论中其他观点的地位。
①只被论证而不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肯定是论点,它就是议论文中被分析阐释所环绕的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②不被论证而只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肯定不是论点,它就是议论文中对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行分析阐释的构成部分。
③既被论证又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由于具备了“被论证”的特征,也应当被看做论点,它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谓在中心论点统率之下的分论点。
三、操作题
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新闻评论立意求新的看法。
答:范文示例:
评无新意死不休:浅谈新闻评论立意的求新
写作新闻评论,与选题同步的是立意。立意,就是确定主旨即作者的主要意图。从新闻评论的角度来看,立意要新鲜、精辟,这就是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是新闻评论立意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刻意求新应是新闻评论作者的毕生追求。目前,一些平平淡淡或人云亦云的评论仍然经常出现在报端,一些落入窠臼或拾人牙慧的评论还能被广播电视传播。这些缺少新意,如老和尚念经式的评论,受众是难以接受的。为此,作为写作新闻评论的同志,要下苦功找出评论的新意来,做到“评无新意死不休”。新闻评论的立意应怎样刻意求新呢?
一、不蹈袭别人,表现出独特的新见解。
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最没有出息的,只有思想懒汉才愿这样干。要做到不蹈袭别人,关键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文贵创新,自古亦然。
有了“皆于世人意外别出眼目”、“惟陈言之务去”,立意就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新”,就能真正从陈陈相因的公式化中解脱出来,不落窠臼,不囿于俗见、成见,不断推陈出新。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国务院部级单位发文要基层单位开展活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这些文件,报纸、广播、电视也发过一些评论予以推广实行,在此基础再写出更有新意的评论是相当困难的。
《教育部何不先下一道“罪己诏”?》一文中,作者郭松民针对教育部“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鲜明地提出“应该先下一道‘罪己诏’,深刻检讨一下自己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错误、失误,然后再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便于公众监督的措施”的问题。这篇评论立意新颖,把“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行为上升到“应该先下一道‘罪己诏’”的高度来分析,来认识,击中了目前教育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实质,此文开了第一腔,不蹈袭别人,表现出独特的新见解,使受众耳目一新。
新闻评论立意不蹈袭别人,表现出独特的新见解,一要洗净人云亦云的观念。二要立意别开生面。
二、渗入时代新观念。
“文章合为时而著”,要把闪耀时代新思想光辉的观念及时吸收、溶入新闻评论的立意中,这是新闻评论立意具有新颖性的重要原则。比如伯乐相马本是个老题材、老题目,从《庄子·外篇·马蹄》到韩愈的《杂说四》以来,也不知多少人就这个题材发表见解了。批评伯乐的有之,夸奖伯乐的有之。尽管这样,立意都不算新鲜了。在新形势下,对“伯乐相马”作出新解,使评论立意跟时代脉搏合拍,这正是新闻评论《“相马”不如“赛马”》作者的高明之处。文中论述:
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是“相马”。这种方法是领导干部凭主观印象和经验选拔人才,相中谁就选谁。这样带着个人的喜好和感情色彩选出来的人才虽然也有合格的,但是也难免选出中看不中用的庸才和老好人。
另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赛马”。这种方法是领导干部给每个人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通过赛场来检验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让他们在赛场上决出胜负、分出高低,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企业发展。
由此可见,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把那些有头脑、有才干、有潜力、有实干精神、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人才选拔出来,“赛马”就比“相马”好。
评论就选拔人才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对“伯乐相马”作出“‘相马’不如‘赛马’”的新解,这样,评论的立意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种立意新的评论还有很多,比如《“马”相“伯乐”理所当然》、《首先要做马》、《治马的教训》等等。
立意中渗入时代新观念,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确有合拍的时代新观念,二是原有意向中必有和时代新观念相容的因素。特别要指出的是,新闻评论中“渗入”时代新观念,而不是“闯入”时代新观念。这种“渗入”,就如水中加盐,盐入水即化,只有品之,才知有盐,而不是水中加油,油花泛在水面上,不能溶于一体。
三、反思传统意识。
对传统意识,尤其是其中不合时代潮流的内容认真探讨,或摒弃,或吸收,或改造,从而推出新的立意。
何山写的《今日谈》:《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一文就是向旧的传统观念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得出新的结论的好评论。文中说:
企业“抠门”,一个重要原因是降低成本的要求。在成本上精打细算,一年省下的钱会很可观,这将大大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经济”账要算,“社会”账也要算。省下了那么多的水、电、气,节约的是宝贵资源。因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很大。这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新的环境资源观。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资源,也培养了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
愿我们的企业都能有这样“抠门”的意识和行动,争做不仅关注经济效益,也担当社会责任的“节约型企业”。
《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一文深刻反思了“抠门”,这一素被人们当作具有“为人吝啬、自私自利、小气抠门”等多种贬义的传统观念,从时代的角度,对“抠门”之举进行翻案,认为“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资源,也培养了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
反思传统意识,既不能脱离传统的母体而完全独立,也不能背着传统的包袱一直走下去,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观念,这是反思传统意识后所采取的必要措施。这样才可求得新闻评论立意的新颖。同时,吸收也好,摒弃也好,改造也好,都应以分析作基础,这是新闻评论立意刻意求新的关节点。
四、善于“点石成金”。
指对一般并无新意的观念,经过点化升华,成为神奇的观念。就拿人们常常谈到的“干部取经”来说,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老题目,但究竟怎样看待“干部取经”?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干部“取经”也要计成本》的评论,却提出了新的见解,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
新闻评论的立意新,还须选择材料新。因为有许多材料,使用的人多了,使用的频率高了,就会给人一种陈旧、落套的感觉。其实悠久的人类历史,复杂的大千世界,丰富的现实生活,写作材料是极其丰富的。只有选择新材料,才能进一步增加评论的新颖感。
新闻评论的立意新,还须努力使语言出新。正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评说的:“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日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这里指的是评论中阐述的问题和道理,在深度和广度上必须有所突破。当然,对于新闻评论的语言来说,也同样适用。
(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http://www.cj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