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

2.1 复习笔记

一、叙论

1.宋元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

五代十国后,先是辽、西夏、金同北宋、南宋的分立,接着是元的统一。960年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在中原地区,封建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广大的边区,从东北的部分地区到西北、西南,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

经济

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广大边疆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比北方快,成为全国最为富饶的地区。

民族关系

中国各个民族继魏晋南北朝后,又经历了一次新的组合。

(2)欧洲地区

直到11世纪,西欧封建化的过程才基本上完成。9至11世纪,西欧封建制度普遍确立。但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水平还相当低,农奴庄园相当的闭塞,商品经济微弱,神学僧侣控制了整个文化。东欧的封建化更晚于西欧。

(3)东南亚和南亚

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的封建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西亚和中亚

西亚和中亚国家在5、6世纪已过渡到封建社会,一度出现封建大帝国。到11世纪中期,庞大的帝国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存在。这些封建帝国的特点是长期保留着奴隶制的残余。

(5)非洲地区

非洲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北非的一些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比较早,但大部分的地区还相当落后。

2.宋元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宋、辽、西夏、金、元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北宋、南宋、元三个时期。依据社会矛盾的变化,每个时期的历史又可分成若干个阶段。

(1)北宋

北宋的历史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60~998年)

这一阶段包括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这是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阶段,也是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阶段。北宋中央与原来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主要矛盾。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消灭了北汉,统一的规模基本奠定下来。宋、辽之间的战争直接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第二阶段(998~1085年)

这一阶段包括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这一阶段,社会危机加深。为了缓和矛盾、解决危机,有各种改革和变法。重要的有仁宗朝的庆历新政,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社会变革进入高潮。在周边地区,北宋与辽的斗争缓和下来,和西夏的矛盾又突出出来。

第三阶段(1085~1127年)

这一阶段包括哲宗、徽宗、钦宗三朝。北宋后期,女真族兴起并建立金国,很快成为北宋的主要敌人。北宋和金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发展。金人两次南下,北宋灭亡。

(2)南宋

南宋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127~1224年)

从1127年到1224年,也就是高、孝、光、宁四朝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南宋在同金人的对立斗争中,从动荡不安到相对的稳定下来。金朝在世宗时出现盛世局面,章宗朝是“盛极衰始”,很快地衰落下去。

第二阶段(1224~1279年)

南宋的第二个阶段从1224年至1279年南宋的灭亡。从宋理宗开始,南宋进入衰亡的阶段。1227年、1234年,西夏与金先后灭亡。由于蒙古的兴起,宋与蒙古的矛盾成为影响南宋后期发展的主要矛盾。南宋政府更加腐朽,南宋军民的抗蒙斗争受到压抑、破坏,最终南宋灭亡。

(3)元朝

元朝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71~1307年)

从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到1307年,包括元世祖、元成宗两朝。在这一个阶段,元帝国的内外矛盾相当复杂。元朝封建统治者和汉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的。为了稳定统治,元朝采取严酷的民族压迫的等级统治。

第二阶段(1307~1333年)

从1307年至1333年,是元朝统治的中期。民族的矛盾依然尖锐。其间有过一些改革,但没有成效。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激化,造成帝位的频繁更迭,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在发展中。

第三阶段(1333~1368年)

1333年元顺帝即位,元朝的历史进入它的后期。政治上腐败,内部的矛盾斗争尖锐化。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元朝灭亡。

3.基本史料

(1)正史史料

研究宋、辽、金、元的历史仍以元人修的《宋史》《辽史》《金史》和明人修的《元史》为基本的文献。直到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元顺帝才下诏修三史,决定“宋、辽、金各为一史”。元人修三史仅用两年半时间。《辽史》先成,《金史》次之,《宋史》最后成书。三史的领修人都是脱脱。

《宋史》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下诏修宋史,可是直到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元顺帝才下诏修成。《宋史》共496卷,在二十四史中,是分量最大的一部。后人对《宋史》很不满意,明人重修宋史的人不少,他们的著作,也是研究宋史值得参考的文献。

a.优点

《宋史》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历史的原始材料,记载了两宋的政治、军事、文化各种活动,反映两宋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是我们研究宋代历史的基本材料。

b.缺点

相对而言,《宋史》记载北宋的史事详细,记南宋的史事粗疏。全书的道学味很浓,这表现在对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上尤其明显。其他方面的缺点不少,如重复记载等。

《辽史》

《辽史》116卷,在研究辽朝的历史上十分重要。反映这辽朝历史的书籍相当少,这部书保存了大量辽朝的实录等原始资料。同样,这部史书也有很多缺点。《辽史》过于简略,前后重复矛盾的地方不少,史实不准确,错误及缺漏也相当多。

《金史》

《金史》135卷,在研究金朝的历史上十分重要。反映金朝历史的书籍相当少,这部书保存了大量金朝的实录等原始资料。这部史书也有很多缺点。《金史》文字简洁,前后重复矛盾的地方不少。史实不准确,错误及缺漏也相当多。

《元史》

《元史》210卷,是研究元代兴亡过程的基本史料。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的当年即下令开修《元史》,宋濂等为总裁。全书仅用331天就修毕。《元史》成书迅速,是因为它照抄元代十三朝实录、元《经世大典》《大元一统志》《功臣列传》等政府编纂的文献。它的缺点很明显,编修人员素质不高,条件有限。成书时间又短,因此书中有很多疏漏的地方。

(2)学术史料

研究宋代学术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有李心传的《道命录》、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黄震的《黄氏日抄》等,以及明末清初黄宗羲及其门人写的《宋元学案》《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刘祁的《归潜志》及元好问的《中州集》等文集,是研究辽、金史的基本文献。

(3)文集笔记

宋人的文集、笔记中有大量的珍贵原始资料,这些是我们研究两宋历史必须参考的,如司马光的《辣水记闻》,李心传的《旧闻证误》,洪迈的《容斋随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及各种文集,其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宋代历史材料,可以弥补辽、金历史的不足。

(4)宋元方志

宋代的方志编写走向成熟,特别是南宋。地方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元代的方志、一统志、笔记和文集等,同样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5)蒙古史料

研究蒙古先世的文献,有《元朝秘史》。此外,《元典章》以及《长春真人西游记》等都是研究元史的重要材料。外籍文献中,重要的有拉施都丁的《史集》,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以及多桑的《蒙古史》等。

(6)其他重要文献

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文献还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的《东都事略》,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王应麟的《玉海》等。

二、北宋的兴衰

1.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北宋的建立

从960年到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的年代,是北宋历史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北宋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北方,北宋和辽展开斗争,以争取扩大统一的规模。

陈桥兵变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北宋的统治。赵匡胤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17年,庙号太祖。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是为宋太宗。

统一全国

宋太祖、太宗在位时期,逐个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北宋平定了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其后于963年,平定荆南。965年,消灭后蜀。971年,南汉被迫投降北宋。975年,南唐后主李煜归降。太宗继位后,978年,吴越献地。同一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也纳土于宋。至此,宋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979年年,太宗亲征,北汉主降宋。

高梁河之战

太宗灭北汉的同年,发动了对辽的军事斗争。太宗亲自督战,辽军难以对抗,准备逃跑。正好耶律体哥的援兵赶到,宋军在高梁河大败。辽军乘势南下,由于各地宋军的痛击,契丹军才退回去。

雍熙北伐

986年,太宗乘辽朝政局不稳之机,再次伐辽。宋军分三路进攻,均有进展,但是最终失败。这一年是太宗雍熙三年,所以又称“雍熙北伐”。

(2)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措施

自中唐以后,武将占据相当大的地盘,拥有重兵,形成藩镇割据,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是极大的威胁。赵匡胤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

削弱武将的兵权

a.控制禁军

赵匡胤在登上皇帝位后的第二年,免除握有重兵的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被取消,由皇帝控制禁军。

b.“杯酒释兵权”

961年,在一次酒宴中,赵匡胤“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说此后他们可以购置田宅,多置歌儿舞女,大将在利诱胁迫之下,一个个交出了兵权。历史上称之为“杯酒释兵权”。

c.兵将分离

北宋把禁军分而为三,由“三衙”统领。其将领的名位较低,大权实际上由皇帝掌握。北宋设枢密院,枢密使有调动军队权力。而实际领兵作战的将领往往是临时委派,他们又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其结果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d.强干弱枝

宋朝军队的主干是禁军,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厢兵,是地方上把精锐选进禁军后留下的士卒,由地方官掌握。乡兵是由户籍抽出来的壮丁组成,也有的是募集来的。番兵是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

加强皇权专制的官僚制度

a.中央

过去由宰相单独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北宋分而为三,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军权归枢密院掌握。宰相与枢密使对掌大政,号称“二府”。财权则由三司的长官三司使管理。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另外设立了审官院、审刑院等。这些都有利于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

b.地方

地方上由中央派文官任知州、知县,并且定期地调动、更换。各州又设有通判以牵制知州。地方政权机构,与州一级相当的有府、军、监。各级官僚又有不同称谓。

完善选举制度

北宋沿袭前代的科举制度,又作了发展。大大扩充了选士的科目和名额,每科取士多达数百名。参加科举的人不再讲阀阅、门第,适应了品官地主阶级的需要。“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录取十子,进士也就成了皇帝的门生。大量选拔士人进入统治阶层,适应了庞大官僚体系的要求。

中央控制财政

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中央还派京官去地方上监收。

2.北宋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1)社会矛盾的发展和王小波起义

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在这一时期,原先已经存在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以及民族矛盾尖锐化。变法改革进入到一个高潮,庆历新政及王安石的变法都是在这一时期展开的。它的结局直接影响北宋的历史走向。民族矛盾在这个时期也发生变化。宋和辽的矛盾逐渐让位于宋和西夏的矛盾,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宋和金的矛盾逐渐上升。

社会矛盾的发展

a.兼并土地严重

宋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的危机也在发展。土地问题严重。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在实际上,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太祖要石守信等交出兵权时,便鼓励他们去购置田产。

b.人民负担沉重

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全国的居民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

社会矛盾的激化

a.起义爆发

宋代的社会矛盾激化,四川爆发了王小波起义。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永康王小波发动起义,起义军攻下县城,下彭山,杀死赃官齐元振。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十二月,王小波在江原之战中,身受重伤而牺牲。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帅,继续领导起义军同官兵进行斗争。淳化五年正月,李顺率义军大败官军,一举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直“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运。

b.起义结果

宋朝命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调集大军围攻起义军。之后宋军攻下成都,残酷屠杀起义军。

c.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太宗也下罪己诏。李顺的余部,坚持斗争。这次起义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在中国的农民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王小波的起义在四川有很深的影响。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在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士主张改革,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办法。

庆历新政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称之为“庆历新政”。范仲淹抨击官制上的滥荫等弊病,提出改革的主张。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系统地提出变革的主张。这就是范仲淹的“陈十事”书:

a.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b.抑侥幸,限制恩荫。

c.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d.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e.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f.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g.修武备。

h.减徭役。

i.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j.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熙宁新政

王安石向神宗提出他的主张,受到神宗的重视。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这次变法是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进行的,所以又称之为“熙宁新政”。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是经济领域的任务。强兵是军事上变革的措施,这二者互相联系。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均输法

熙宁二年,颁行均输法,周知淮南、两浙、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路,“凡余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根据京城和皇宫的需要及库存的情况,就近采购,不一定要到产地去购买,这样既节省了钱财,又可以防止大商人乘机牟取暴利。

b.青苗法

在每年的正、二月或五、六月期间,也就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需要钱财周济、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低息贷借钱或粮给农民。春天贷借,于纳夏税时归还。夏天贷借的钱粮,于纳秋税时归还。这样做法的目的是为抑制兼并,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保障。

c.农田水利法

这是要求各地的农户按户等,出资兴建水利工程。钱财不足可向政府贷借。

d.方田均税法

要求各地丈量土地,划定等级,核实后发给契书,然后确定税额。这也是为抑兼并、防诡寄采取的措施。

e.市易法

熙宁五年,首先在开封设市易务,以后在各个重要商务城市都设这样的机构。市面上滞销的货物,由市易务收购。市场上需要的时候,商人以抵押的办法,五人互保,年息二分,赊得货物。或以同样的利息贷款购物。市易法可以起到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的作用,以平抑物价,防止大商人牟取暴利。

f.募役法

原来按照户等要充差役的,改由地方政府出钱雇人充役。这些费用,由各等的人户负担。

g.将兵法

王安石一面裁汰老弱,选拔精兵,另一方面行将兵法,使军中之将能更有效地指挥、训练士兵,从而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h.设军器监

统一管理各地的武器制造。在出产武器材料的州设都作院。奖励改良武器,根据各地所造武器的好坏,黜陟官员。

i.保甲法

农村的住户,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保丁编制起来,进行训练,维持地方的治安,加强统治者对地方的控制,又可以补禁军的不足。

j.保马法

地方上养战马,以节省政府的开支。

k.其他

王安石在文化教育上及科举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3.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1)辽和北宋的关系

宋太宗时期

辽圣宗即位前。宋太宗灭北汉。宋太宗发动了对辽的雍熙北伐,辽圣宗和承天皇太后为对抗宋军,到前线进行督战,宋军再一次遭到失败。太宗晚年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内控制和对人民起义的镇压上。为了防止辽军的进攻,太宗在西起保州的西北,东至泥姑海口,九百里长的一线,筑起堤坝蓄水,又利用原有的塘泊,构建了一条防线。北宋对辽已经由攻势转为一种纯粹的防御。

宋真宗时期

a.辽军南征

宋真宗继位后,辽自999年后,数度南下,深入到霸、雄等十多个州。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辽圣宗和承天太后带领辽军南下,直抵澶州,直接威胁宋的都城开封。经过激烈的争论,真宗终于亲自出征,大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辽的大帅萧挞览中伏弩而死。真宗至澶州,渡河抚慰诸将。辽军受挫,难以支持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辽军请和。

b.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经过宋辽几次交涉,十二月,双方在澶州达成和议。和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因澶州又称为澶渊,所以这次和约又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相对的稳定局面。宋开放宋辽之间边境上的榷场贸易,双方百姓的友好关系得到发展。

(2)西夏和北宋关系

西夏的主要民族是党项族,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末,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参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升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封为夏国公,再赐姓李,奠定了党项族割据该地的基础。五代后期,党项人逐渐强大起来。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封党项族首领李彝殷为太尉,死后赠封为夏王。

宋夏战争

a.宋太宗时,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起兵反宋,打败前去镇压的宋朝军队,并且攻下银州。契丹为联合党项反对宋,于990年,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宋太宗为能有效地控制,任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为赵保忠。之后北宋又任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为赵保吉。宋太宗在位时期和真宗初年,宋和西夏不断发生战争。

b.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继位。元昊对宋、吐蕃和回鹘进行战争,取得一系列的胜利。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是为西夏的景宗。他仿效汉人的礼仪,进行统治,设立官僚机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设立冶铁务,管理采矿与冶炼,兵器制造相当发达,加强军事力量,组成侍卫军以进一步控制各个部落,并多次与宋进行战争。

宋夏和议

1044年,宋和西夏签订和约。和议规定西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宋每年赐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4.金的崛起和辽与北宋的灭亡

(1)金的崛起和辽的灭亡

统一女真部落

金朝的创建者是女真族。女真族原先是住在黑龙江流域。12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的社会在向前发展,女真部落逐渐统一。女真受到契丹的欺压敲诈,引起女真族的不满与反抗。阿骨打于1114年任部落联盟长,开始了抗辽的斗争。阿骨打拼力奋战获胜。

建立金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大金国,年号收国,是为金太祖。军队仍由“猛安”与“谋克”率领。此时,猛安与谋克成为军事的组织,管理率领女真的士兵及其家口民户。

灭亡辽国

1123年,阿骨打去世。弟吴乞买继位,为金太宗。1125年,辽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应县)被擒获,辽亡。

(2)北宋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党争激烈

宋哲宗、徽宗、钦宗三朝是北宋历史的第三阶段,也是北宋走向衰亡的阶段。哲宗元佑年间的政策和神宗时的政事不一样,史书上称之“元佑更化”。曾经和王安石一起变法的人如吕惠卿、蔡确、章悖等都遭到打击。司马光死后,朝中展开内部的争斗。程颐等为“洛党”,苏轼、吕陶等是“蜀党”,刘挚及刘安世、梁焘等为“朔党”。各党之间斗争激烈。

奸臣当政

徽宗时蔡京是一个大赃官、奸贼,是一个巧媚之徒,也是打着新法的旗号,进而控制了朝政。蔡京与童贯、梁师成、朱勔、王黼、李彦和高俅等6人是徽宗的幸臣。蔡京等一批人把持朝政,以清党人的名义,排斥异己。

(3)北宋后期的人民起义

方腊起义

南方江浙、福建及今天的皖南一带,经济发达,成了北宋搜刮的重点地区。方腊以摩尼教发动起义。宣和二年起义爆发,方腊称为“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起义发展很快,十二月,占青溪,后下睦州、歙州等地,进逼杭州。郡守逃走,旋下杭州。义军沿途严惩贪官污吏。第二年又下婺州、衢州等。义军先后攻下6州52县之地。宋徽宗命童贯带领15万大军包围起义军。方腊带领部众与宋军殊死作战,不幸失败,方腊等起义领袖被俘后壮烈牺牲。

宋江起义

北方发生了宋江的起义。政和八年,河北、京东地带由于黄河决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一直存在百姓的反抗。宣和元年,宋江为首36人在梁山泊一带发动起义,狠狠打击了宋朝的官军,波及河朔,横扫十余郡,官军不能阻挡。宣和三年,宋江在海州境内,受到知州张叔夜的袭击。由于宋江的军力数量相对较少,最后被宋朝的军队所镇压。宋江等36人受招安,这一次的起义终于失败了。

其他起义

宣和五年,在京东、河北等地先后爆发了起义。其中重要的有河北路的张迪起义、高托山的起义。他们的队伍号称有数十万之多。后来战败投降。各个地区的起义绵延不断,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势力,北宋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朝不保夕。

(4)金人南下和北宋的灭亡

金人在灭辽以后,立即开始南下向宋进攻。徽宗宣和七年,金军分两路南下。消息传到开封,宋徽宗赶快传位给其子赵桓,是为宋钦宗。次年改元靖康。钦宗即位,在朝内外的压力之下,起用李纲,但是最终没有阻挡住金军的进攻。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军抵达东京城外,数日后破城。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军在开封城内大肆搜刮掳掠。宋徽宗和宋钦宗先后被扣做俘虏。靖康二年二月。金人废徽、钦二宗,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和灭亡

1.金与南宋的分立

(1)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是南宋历史的前期,在这一时期,南宋在动荡中稳定下来,宋、金对立与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这一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

靖康建炎年间的抗金斗争

a.赵构即位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建立了历史上的南宋。

b.北方地区的抗金斗争

第一,五马山抗金义军

在河北五马山,宋朝的官员赵邦杰和马扩拥立赵榛,称赵榛是宋朝的信王,以信王为号召。各地十多万群众响应。

第二,河南抗金义军

在河南一带是王彦领导的抗金队伍,义军每个人的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因此又称八字军。这一支队伍屡败金军。忠义民兵的首领傅选、孟德、焦文通都归附于他。这支义兵被宗泽所招,屯驻滑州,保卫开封。

第三,梁山泊抗金义军

在梁山泊,有张荣领导的一支水军,进行抗金活动。

c.南方地区的抗金斗争

第一,岳飞抗金

岳飞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在广德境内六战六捷抗击金军。后来,在常州,岳飞军又四战四捷。后来岳飞打击金军,收复建康。

第二,韩世忠抗金

建炎四年,宗弼到镇江,韩世忠屯焦山寺阻击金军。双方在黄天荡相持48天,最后宗弼以火相攻,才逃脱。宗弼回到江北后,还心有余悸。

绍兴前期的抗金斗争和绍兴和议

a.绍兴前期的抗金斗争

第一,绍兴六年,岳飞军连破镇汝军、虢州、商州、伊阳等地。在唐、邓、蔡诸州转战,声威大震。整个战争的形势在发生变化。

第二,北方的忠义民兵斗争很活跃,打击宗弼的军队。在海州有韩世忠,在陕、甘一带有吴磷、吴玢。

第三,绍兴十年十月,岳飞在偃城大败宗弼的金军。这就是有名的偃城大捷。

b.绍兴和议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南宋向金称臣,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第二,每年向金进贡银绢各25万两、匹;

第三,金宋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起大散关为界;

第四,将唐、邓、商、秦诸州大半土地割予金人。

绍兴后期与隆兴初年的抗金斗争和隆兴和议

a.抗金斗争

第一,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发动对南宋的进攻。北方人民展开了抗金斗争。海州有魏胜领导的抗金斗争,收复了海州,宋将李宝率领水军与魏胜军联系,消灭了陈家岛的金人的水军船队。济南有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反金起义。在大名府,有王友直的义军等。

第二,虞允文领导宋军,在采石重创金军,这是有名的采石之战。海陵王残暴统治,加之南侵,金朝内部矛盾进一步发展。皇室发生争斗。金军退至扬州,海陵王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军北撤,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州郡。

b.“隆兴和议”

隆兴二年冬,宋金双方决定重新订和约,此后双方维持了40年的相对稳定关系,这对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南宋的皇帝对金不再称臣,金宋的关系由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

第二,南宋和金的疆界仍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第三,岁贡银、绢各25万两、匹等,改为岁币各20万两。

开禧北伐和嘉定和议

a.开禧北伐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韩侂胄进行一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没有周密的准备,因此战争一开始,宋军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只有毕再遇一路经艰苦作战,在滁州、楚州取得不小胜利。就整个战场形势来看,非常不利。中线与西线失利。四川吴曦叛降,虽然最后被平定,新任的四川宣抚副使安丙等杀吴曦,但反对北伐。所以这次的开禧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b.嘉定和议

金章宗的晚年,统治不稳,几位带兵的主帅相继死于军中,也无力再继续进行战争。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金双方再一次订立和议。自嘉定和议后,南宋的历史实际已经进入到它的后期。其和议规定:

第一,宋金改称为伯侄之国;

第二,岁币增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宋另外给金“犒军银”30万两。

(2)金朝的统治

金朝前期政治

金太宗在位时间是1123年至1135年,他于1127年消灭了北宋。接着开始。渡江对南宋作战,虽然没有达到消灭南宋的目的,但是宋金对峙的局面是基本形成了。以后金人不断南侵,但大的格局没有改变。经熙宗、海陵王到世宗、章宗,金朝基本是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阶段。世宗、章宗时期是金朝的兴盛时期。

金朝中期政治

金世宗在混乱中夺得帝位。他有很好的汉文化素养,注意学习儒学典籍,吸收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崇尚仁政王道。即位以后,他采取措施稳定了统治,任用海陵王时的臣僚,保持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争取女真贵族的支持。吸收汉人、契丹人以及其他各族的上层人士参加政治统治。章宗进一步推行汉化的政策,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鼓励女真族和汉族之间通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章宗后期,金朝由极盛转衰。

a.在政治上,世宗对前代的制度作了一些增损,宰相增设平章政事二人,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b.在经济上,世宗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招收流亡农民,开垦土地。恢复、增加了边境的榷场,发展贸易。鼓励百姓开采矿产,取消金银矿税。纺织、矿冶、造纸、印刷、制瓷业等手工业发展得较快。火器制造的重要发明在战争中得到了应用。

金朝后期政治

章宗以后,金人的统治江河日下。黄河多次决口,经济衰败。宣宗力图振作,但难以支撑局面。对南宋用兵,更加剧政治、经济的危机。统治层的日益腐朽,军事上的战斗力日益削弱;经济上税收减少,通货膨胀,财政危机严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逃亡,土地荒芜,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a.蒙古崛起

北方蒙古族崛起,金朝的历史进入另一个阶段。章宗死于1208年。1206年,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1211年,成吉思汗攻金,蒙军直达中都,中都几乎失陷。1212年至1214年,蒙古军继续南下攻金,给北方的金军以沉重的打击。金人内部政变,宣宗即位。在蒙古军的威胁下,金宣宗向蒙古求和,并且于1214年把都城迁至汴京。次年,蒙古军占领了中都。1234年正月,哀宗自杀。蒙古军攻入蔡州,杀末帝,金亡。

b.红袄军起义

金朝末期,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对金的起义斗争也进入高潮。山东、河北的人民不堪金人的残酷统治和沉重的压榨,纷纷起义,起义者身穿红袄,因此称之为红袄军。起义的领袖中主要有益都的杨安儿,潍州的李全等。杨安儿牺牲后,其妹杨妙真领导起义军继续进行斗争。杨妙真与李全结为夫妇合为一支势力很大的队伍。后受到金和蒙古军的镇压,最终失败。

2.南宋后期的统治和社会矛盾

(1)南宗的社会矛盾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地的客户。长江中下游的圩田多被南宋皇室、大官僚、文臣武将所占领。

租赋沉重

南宋的租赋沉重。南宋地域仅及北宋盛时的1/2,但是政府的开支却大大超过前代,各种军费、赔偿金人的费用,都加在人民的身上。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

派别斗争

南宋统治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内部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学术上的分歧往往是政治上不同派别的争斗的反映。

奸相屡出

南宋政治相当黑暗,高宗时有秦桧把持朝政,打击、迫害不同意见的人。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贿赂公行。到了宁宗、理宗、度宗,一直到南宋的灭亡。政治异常黑暗。史弥远、丁大全以后又有贾似道,在这些奸相控制下。政出私门,奢侈腐化,卖官鬻爵,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社会的危机更为严重。

(2)南宋的人民起义

金人南下,给沿途的百姓带来灾难。宋军溃逃下来的兵士和各地的游寇,结成小的团伙,在各个地方抢掠,加之战乱中官吏的乘机搜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钟相起义

在南宋的农民起义斗争中,以湖南钟相起义的影响最大。建炎二年,孔彦舟等溃军沿途劫杀居民,后来窜到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钟相起而带领群众进行斗争。建炎四年起义爆发,很快占领了洞庭湖的19个州县,并自称楚王,年号天载。孔彦舟派人打进义军,然后发动突然的袭击。钟相父子被俘,遭杀害。

杨幺起义

杨幺继续领导起义军进行斗争。起义军在洞庭区域内发展生产,建立严密的组织。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发展到北至湖北公安,南至长沙界内,东到岳阳,西边到鼎、澧诸州。起义军的力量发展,对南宋统治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高宗调集了岳飞的部队前往镇压。岳飞用招降办法分化瓦解起义军的队伍。绍兴五年杨幺最后被俘,壮烈牺牲。

3.蒙古兴起和夏、金、南宋的灭亡

(1)蒙古的兴起和夏、金的灭亡

蒙古的兴起

a.统一蒙古

蒙古族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上游。12世纪后期,蒙古部落间展开相互的争斗。铁木真英勇善战,得到部族中一些人的拥护、支持,逐渐壮大起来。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和札答阑、泰赤乌、塔塔儿各部进行斗争,塔塔儿投降。铁木真又攻灭克烈部,接着,平定乃蛮部。1205年,征服了蔑里乞等残部。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b.立国称汗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建立了蒙古国,被推举为大汗,尊为“成吉思汗”。

c.封赏立制

成吉思汗封功臣木华黎等,除驸马外,封开国功臣95人为千户。成吉思汗除封给母亲、诸弟、子侄以千户外,其他的干户分为左、右翼,由他直接控制。万户为最高的将领。木华黎为左手万户,博尔术为右手万户。千户之下,有百户、十户。其长官称为“那颜”。

西夏和金的灭亡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开始向外进行扩张,发动对金的战争。1217年,成吉思汗对金的战争进行了7年,由木华黎负责这一方面的战事。他自己带兵进攻西方,灭了西辽,又灭了花刺子模。然后来对付党项族的西夏。

a.西夏的灭亡

1205年,成吉思汗便对西夏用兵,抢掠人畜和财物。1207年,再度对西夏用兵。1209年,三度对西夏进攻,引黄河之水灌西夏的都城中兴府。西夏纳女求和。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抵六盘山下,逼西夏投降。这一年的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死于营中,第三天,西夏王献城投降,被杀,国灭。

b.金的灭亡

1229年,窝阔台继汗位,继续征讨金朝。1232年的三月,汴京被围,金人坚持斗争,最后粮尽援绝,金哀宗逃至归德。1233年初金军的守将投降,蒙古军占汴京。金哀宗又由归德逃往蔡州。南宋与蒙古约定联合攻金。1233年的七月,南宋将孟珙出兵消灭了金人的一支重兵,与蒙古军包围了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灭。

(2)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和南宋的灭亡

南宋从理宗以后,进入到后期。宋和蒙古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它直接影响南宋历史的发展。蒙古对南宋的用兵,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灭金后的第二年,即1235年到1241年。蒙古军分成三路:

a.第一路是中路,由窝阔台的儿子阔出率兵,攻宋的荆襄地区;

b.第二路是西路,由阔出的儿子阔端统兵攻四川;

c.第三路是东路,攻江淮。

第二个阶段

1251年至1259年,为蒙古军进攻南宋战争的第二个阶段。

a.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1252年,蒙军进攻大理。忽必烈在西南地区经营,1253年底,克大理。忽必烈留兀良合台征云南各地,自己北归。1256年在诸王大会上议定大举进攻南宋。

b.1257年蒙哥亲领主力军,攻四川,命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合台北上至鄂州会师。蒙哥入四川,进展艰难。1259年,同合州钓鱼城,遭到王坚和张珏的坚决抵抗。合州城被围达5个月之久,蒙军损失惨重。蒙哥在一次战斗中,为炮石击中受伤,不久死去。

c.蒙哥死后,蒙古贵族内部争夺汗位的斗争越演越烈,忽必烈急于北撤去争夺汗位,所以撤兵。

第三个阶段

蒙古军进攻南宋战争的第三个阶段,从1267年至1279年。

a.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元中统。1267年,接受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将军事攻击的重点确定为攻襄阳、樊城。次年发动对南宋进攻。

b.1274年,南宋度宗病死,贾似道立宋恭帝。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元”。南宋失襄樊后,元朝伯颜率元军主力顺江而下。元军乘势而下,很快陷建康。1276年伯颜进军,占临安府,恭帝降。

c.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坚持斗争。1279年,陆秀夫负幼帝投海而死。张世杰乘船突围,遇大风,船覆,死于海中。南宋灭亡。

四、元朝的统治

1.元朝的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四大汗国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他的后裔先后建立了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利汗国。这些汗国从名义上说是大汗的藩国。

建元定都

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采用汉法,以燕京为中都,开平为上都。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次年,改中都为大都。1274年,忽必烈在建成的大殿内接受朝贺,大都成为大元的都城。1279年,消火南宋。

中央机构

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是元朝的建立时期。忽必烈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他推行“汉法”,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确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a.中书省

忽必烈建国以后,中央设中书省。中书令是虚衔,由皇太子兼领。中书令之下,有右、左丞相,是实际的宰相。下面有平章政事,及右丞、左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省下面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另有侍郎为副,与尚书共同处理政务。总理财赋的机构有过多次的变化,1270年,曾新建尚书省专管财赋,两年后,又罢尚书省,并入中书省。

b.枢密院

1263年,设立枢密院,总理全国的军事。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衔,枢密院的二员枢密副使掌握军务。后来又增设同知枢密院事等官员。

c.御史台

忽必烈统治的初期,札鲁忽赤治理天下的刑政。1268年,设立御史台。御史大夫以下有御史中丞、侍御史和治书御史。台官的职责是纠察百官。御史台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主要任务是纠察百官,后者是作为朝廷的耳目,行刺举之事。

d.其他

忽必烈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吐蕃地区的军政和民事。崇福司管理也里可温事,回回司天监掌管回回的历法,另有蒙古翰林院等。

地方机构

地方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元建国后,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分司派出机构,简称之为行省。到了元朝的后期,这种临时性的机构变成常设的机构;御史台在地方也设立相应的机构。“腹里”(山东、山西、河北)直隶于中书省,全国置10行省。边地分道设宣慰司等机构。

军事机构

元代的军事组织整个军事系统的大权主要由皇帝和枢密院蒙古族的官员控制。有两大系统:

a.宿卫系统

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原来的四怯薛轮番入侍的制度保留下来。侍卫亲军隶属于枢密院。

b.镇戍系统

镇戍系统是镇守地方的军队系统。“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担任。探马赤军由蒙古各部族选出的士兵组成,战时冲锋陷阵,战事结束,在被征服地区进行镇戍。南方由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进行镇守。

民族政策

元朝表现出民族压迫的性质,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蒙古贵族在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权机构中掌握实权,同时又吸收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及一些知识分子参加各级政权的统治。元朝把统治下的人分成为四等:

a.第一等是蒙古族。

b.第二等是色目人,色目人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地位仅次于蒙古族。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人乃至欧洲各族人。

c.第三等是汉人,是北方的汉族和契丹人。

d.最后一等是南人,是元朝最后征服的南方的汉族及其他民族。

宗教统治

元朝的统治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注意利用宗教加强统治,特别是佛教。

综上,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结束了从五代以来的分立状态。元朝大一统皇朝的建立对于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促进各民族的交往有重要的意义。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2)元朝的征战和对外用兵

忽必烈建立元朝,消灭了南宋后,继续对诸王的反抗势力进行征战,以巩固和发展元朝的统一事业。

收复岭北

那木罕所属昔里吉又叛变。在消灭南宋的同年,忽必烈命伯颜进行征讨诸王。战争进行了5年,元朝的军队收复了岭北。岭北为元朝统治漠北的行中书省,其治地在和林。

安定西北

至元初年,窝阔台后王海都和察合台系的诸王八刺以及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都是反对忽必烈的强大对手。忽必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统治。他派皇子那木罕镇守阿力麻里,并进而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统治。

攻打日本

忽必烈曾联合高丽攻打日本。早在至元十一年,蒙古军进攻日本,但没有成功。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召范文虎讨论征伐日本的事。第二年,分两路进军。元军在日本的鹰岛遇飓风,战船多数沉没。日军来战,元军大败。8月,范文虎等大将丢下兵卒逃回。

兵讨安南

至元十九年,元发兵讨安南。元派遣唆都领兵攻占城。至元十一年、二十二年,元分兵南北夹攻安南,忽必烈之子脱欢侵安南,唆都由占城北上。安南王撤出都城。二十四年,脱欢督兵进击安南。兵分3路,深入其境,多次战斗,都获得胜利。三十年,元朝三度侵安南,三十一年,忽必烈死,成宗下诏罢安南兵。

征讨缅国

至元十九年,忽必烈讨论征讨缅国。二十年、二十三年元军两度从云南出兵侵缅。二十四年,“缅始平,乃定岁贡方物”。

远侵爪哇

至元二十九年元军从泉州出发远侵爪哇。爪哇的统治者降元。元军助爪哇打败葛郎。后,爪哇军与元兵对抗,元军难以支持,只得退兵。

总之,忽必烈的对外用兵,带有侵略的性质。它给邻国人民带来痛苦,也加重了本国人民的负担,给中国的各族人民带来苦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其他国家加深了认识,这在客观上有一定意义。

2.元朝的疆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

(1)元朝疆域

元朝疆域辽阔,这里所讲元朝的疆域,是指元朝直辖地区,不包括后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云南地区

1253年,忽必烈率军从宁夏经甘肃入四川,后兵分三路进攻大理。西路军由兀良哈台率领,经今理塘、稻城一带,东路军由抄合、也只烈率领,经今西昌、会理。忽必烈亲统中路大军,路经今木里、宁蒗,渡过金沙江,挺进大理,1254年初灭大理国。元朝在大理国旧地建置云南行省,按内地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西藏地区

1239年,蒙古皇子阔端派大将率兵进入乌思藏。在蒙哥、忽必烈时,对西藏地区佛教上层人物采取笼络政策。至元六年,忽必烈封第七子奥鲁赤为西平王,以西藏地区为其封地,此后,西藏地区一直为奥鲁赤家族的封地。随着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藩王权势削弱,西藏地区军民财赋由元朝廷设置的地方官府进行管理,并统辖于中央宣政院。忽必烈根据西藏地区特殊情况,采取扶植宗教势力帮助自己进行统治的政策。

台湾、澎湖地区

台湾、澎湖地区在元朝同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元朝初年,澎湖隶属江浙行省,后改属福建行省。元朝政府通过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并征收盐税。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权力机构。

南海地区

元朝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也进行了有效管理,并将这些地方划归湖广行省。

腹里地区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管辖范围不仅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及河南一部分地区,还包括内蒙古很大一片地方。

漠北地区

岭北行省,其治所为和林,其辖境东至哈喇温山、勒拿河,西至也儿的石河,北至北海,辖区包括贝加尔湖、谦河和唐努乌梁海一带。这是中国历史上北部边疆最辽远之时。

东北地区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下设七路。其中开元路管辖黑龙江中游。水达达路管辖黑龙江下游,以及乌苏里江两岸,这些地区是女真族生息之所。位于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方的征东元帅府,治所在特林,其辖区包括了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元朝在辽阳行省设陆站120处。

(2)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加强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元朝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回族形成

元朝时期,我国的回族形成了。“回回”原指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到中国的人,经过长时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表明,元朝时期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大大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边疆开发

元朝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而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国家。特别是大批汉人被遣发到边地开垦。

民族迁移

边疆地区各族大量迁到内地安居,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各族之间的沟通、联系、互相学习、交往得到了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原有的地域观念在减弱。

3.元朝的社会矛盾

(1)元朝前期的统治

民族矛盾

忽必烈把各地的人分成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种区划,便于忽必烈的分而治之,但是它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各民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很不平等。在政府机构中,重大权力为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贵族所掌握;高级官员主要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汉人的地位次一等。

社会矛盾

土地的占有状况同样反映了阶级压迫和民族上的差异与不平等。蒙古贵族在消灭南宋的过程中,没收各种官田,占有大量的无主荒田,侵夺民产。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元朝除大汗与各汗国诸王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矛盾外,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相当复杂尖锐。忽必烈统治时期,阿合马、桑哥等先后当政,进行搜刮,括户口。他们把持朝政,培植私党,在朝廷中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忽必烈去世,成宗即位。成宗是一位善于守成的君王。成宗死,元朝内部又展开争夺帝位的斗争。此后,元朝进入了中衰时期。

(2)元朝中期的统治

成宗以后,继位的是元武宗。武宗以后,是元仁宗,仁宗之后是英宗。

武宗时期

武宗是依靠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立而登上帝位的,他精通军事,而昧于政事。他一登位,立即任用亲信,遥授官职,排斥世祖忽必烈时代的旧臣,造成朝政紊乱。由于滥封滥赏和无节制的建佛寺崇佛事,财政危机加深。

仁宗时期

仁宗继位后,进行一系列的整顿。为改变财政上的混乱,解决财政上的危机,他罢尚书省,处死武宗时的权臣脱虎脱、二宝奴等人。同时淘汰僧尼,裁减冗员,停止大兴土木。延幸占元年,元朝开科取士,恢复了宋亡以后中断的科举考试。

英宗时期

仁宗之后是英宗。在元朝的皇帝中间,英宗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太皇太后答吉和权臣铁木迭儿死后,他摆脱了控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木华黎的后裔拜住为相。英宗推行新政,裁减冗官,减轻徭役。

4.元末农民大起义

(1)元末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社会矛盾

妥欢贴睦尔于1333年即位,是为元顺帝,元朝的历史进入到它的末期。朝政被伯颜所把持。伯颜诛杀左丞相唐其势,倒行逆施,无所顾忌,排斥儒士,废除科举。他利用一切办法搜刮钱财。土地兼并加剧,大批的蒙古贵族、官员得到大量的赐田。伯颜一次受田达5000顷。汉族大地主也乘机兼并土地。

民族矛盾

广大汉族起义反对蒙古贵族统治。1337年广东地区有朱光卿、聂秀卿等起义,同年河南有棒胡利用宗教进行的起义。至正年间的起义的特点是范围广,从大都地区到东北、岭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各个地区都有起义。其次是起义的组织宣传有了发展,很多起义利用宗教如白莲教,进行宣传和组织下层群众。

(2)元末农民大起义

韩山童、刘福通起义

元朝政府发各地的民工开河,民心更加动荡不安。颍州人刘福通和荣城人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积极组织起义。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于颍州的颍上聚集3000多人,准备起义,起义者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但是起义的消息泄露,韩山童被捕遭杀害。其子韩林儿逃出,刘福通仓促起义。起义者头裹红巾,所以称之为红巾军。红巾军占领颍州。

彭莹玉、赵普胜起义

在全国各地爆发的起义中红巾军白莲教系统的有彭莹玉、赵普胜等。这支起义队伍于至正十一年在巢湖地区起义。

邹普胜、徐寿辉起义

至正十一年八月,邹普胜、徐寿辉等在蕲水起义,这支起义队伍宣称:“弥勒佛降生,当为世主。”占领蕲水后,又攻克蕲州,以蕲水为都城,建立天完政权,徐寿辉称帝。至正十二年,由徐寿辉率领的一支义军进攻江州,经安徽抵浙江,转战于安徽、江西、浙江一带。

苏北李二起义

在皖北、苏北有肖县李二的起义。李二曾以其家中的芝麻救济灾民,因此人称之为“芝麻李”。至正十一年,这支起义军占领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州县。这对元朝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定远郭子兴起义

至正十二年,定远的土豪郭子兴起兵,占领濠州。这时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参加了红巾军。

浙东方国珍起义

方国珍家世以贩盐浮海为业。早在至正八年,方国珍为冤家所告,说他与反元的势力有联系。方国珍杀死冤家,兄弟数人逃入海中,聚众数千人,发动起义,与元朝相对抗,在海上劫夺运粮的船队,扣留押运的元朝官员。元朝浙江参政领兵进讨,却被方国珍所俘。元朝数次招降,方国珍屡降屡反,但一直在海上拥有一支独立的武装,是反元的一支强大力量。

苏北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是盐户出身,至正十三年,在刘福通起义的影响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其同道者共18人,杀富户,招集盐丁举行起义。起义的势力发展很快,攻克泰州后,又连下兴化、高邮等地。至正十四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改元天梧。

(3)元朝灭亡

刘福通政权

至正十五年刘福通建立了宋政权以后,元朝派军队进行镇压,长葛一战,元军失败。由于元朝的援军赶至,刘福通战败。至正十七年,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刘福通自己率兵攻打汴梁,同时分兵三路进行北伐。

陈友谅政权

至正十八年天完政权的陈友谅,与巢湖的水师赵普胜攻克安庆,进而在江西、福建相继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次年,在陈友谅的逼迫下,徐寿辉迁都,徐的部众被袭杀。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又杀徐寿辉,自称阜帝,建国称为汉,改元为大义。

明玉珍政权

徐寿辉被害后,天完的四川地区右丞相明玉珍脱离陈友谅,于至正二十一年,建大夏国,自称皇帝。

朱元璋政权

朱元璋原是郭子兴的部下。至正十五年,渡长江,次年,占集庆。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大败,中流矢死去。1364年的正月,朱元璋称吴王。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带领20万大军进攻张士诚。接着兵分两路进攻方国珍,方国珍投降。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徐达率明军入大都,元朝灭亡。

五、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发展与南方的开发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经济变化和走向主要特点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时,元朝的经济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牧业以及东南沿海的经济作物种植都是引人注目的生产领域。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

(1)农业的发展

田土开辟

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田土的开辟上。太祖、太宗时期,北宋政府以减免租税的办法鼓励农民垦荒。南宋政府实行招辑流亡的政策,官僚地主也乘机抢夺土地,利用流亡的农民进行耕种。浙江的田土得到充分的开辟和利用。

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的发展是农业增产的必要条件。两宋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宋朝政府重视黄河疏浚与治理,每年都要调拨数十万民工修治黄河。对开封和洛阳附近的河系进行整治,收到了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各地还进行堰、塘、渠、坝的治理。

农业生产工具

冶炼技术的发展,为农具的改进提供了可能。犁、耙形状结构改进后,更便于生产。南方在灌溉中使用水车。水车有一种是筒车,利用水力推动水轮,带动轮上的水筒旋转,把水引到高处。还有一种是脚踏内翻车,使效率大大提高。秧马在南方的插秧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元朝农具制造、水利机械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

施肥的方法也有了改进。作物的品种增多,优良的品种得到推广。在优良品种方面最有名的是占城稻。经济作物如茶、麻、棉和甘蔗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产茶区已经遍及大半个中国,东南地区的养蚕、种桑相当普遍。此外,水果、药材的种植也是经济作物的主要项目。

重农政策

元朝前期的农业有一定的发展,忽必烈设立劝农司指导、监督各地的农业生产,编辑《农桑辑要》,推广农副业生产技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军屯、民屯,鼓励垦荒,招集流亡,减免租税,赈救灾民,安定人心,从而造成了一个适合农业生产的环境。

(2)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除官营手工业外,民间手工业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官府手工业主要是为皇室服务。民间手工业的产品发展是重要的方面,其产品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矿冶业

矿冶业在两宋的手工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北宋初期,全国有矿冶的场所201处,到宋英宗时,增加到271处。矿冶业发展,加上当时战争的形势,兵器制造业也很发达,特别是火药武器的制造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金元时的火器制造成就尤其显著。元人制造的火铳反映了火器业技术的进步。

纺织业

开封有官府的“绫锦院”,生产出上乘的绫锦用于皇室。河北产的绢在全国享有盛誉。,丝织业以南方更佳。两广及江西、江苏的麻织品,两浙、四川的纺织业成就尤为突出。元朝松江黄道婆不远千里去海南岛向黎族人民学习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学成后回到家乡,热情传播棉纺技术。

陶瓷业

江西景德镇的产品在宋真宗时期已经闻名遐迩,到南宋有了更大的发展。到了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业的中心,中国的瓷器远销海外。宋代的陶瓷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南到北都有有名的产地,其中定、汝、官、哥、钧是五大名窑。

a.定窑

定州定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白瓷,胎薄莹白如粉,工艺精巧,其装饰有印花、刻花、绣花。精美的产品,很多用为贡品。

b.汝窑

汝州产的瓷器是一种青釉器,“色近雨过天青”,在北方的瓷器中尤为有名。

c.官窑

开封官窑的产品专供朝廷使用,有粉青、淡白、油灰,以粉青为佳。

d.哥窑

哥窑在今浙江的龙泉,以产品精致而享有盛名。

e.钧窑

钧窑在颍昌府阳翟,所产的瓷器色若玫瑰,间以紫红和青蓝,堪称极品。

造船业

宋代造船业相当的发达,全国出现了许多造船业的中心。其中有明州、温州、台州、虔州、吉州、潭州、鼎州等。福建制造海船。内河的民用船只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造纸业

造纸业的发展和当时的雕板印刷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造纸业的重要产地集中在南方。不少地方根据各地的原料,生产自己的带有特色的产品,四川和江西清江的藤纸、浙东的竹纸,徽州的龙须纸,平江府春膏纸。

印刷业

北宋雕板印刷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北宋修的书都有各种印本。杭州、成都和福建的建阳是印刷业集中的地区。北宋时已经有套色印刷的技术,元朝印制的元宝交钞上有彩色的图案。北宋仁宗时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朝进一步又有木活字与锡活字,这是中围的伟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制盐业

沿海一带是煮海水制盐,四川成都等地产井盐,陕西、河北及河东等地生产土盐。

制糖业

制糖业主要在两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制茶业

宋代产茶区重要的手工业是制茶业,杭州等地都有自己的名茶。

其他

制墨、制、笔、制砚等其他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城市

a.北宋的开封

北宋的开封在五代以来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封分新1日城,真宗时一共有近9.8万户,到了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人口当在百万左右。在新城以外,还有商贸的小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b.元朝的大都

元朝的大都,是一座国际上的商贸中心。城内有米市、马牛市、皮毛市、骆驼市、珠子市以及铁市等。

c.其他城市

除中心城市外,还有洛阳、苏州、荆州、广州、成都、应天、建康,到了南宋的后期,有的城内有十多万户居民。鄂州城外的南草市是四川、两湖等地的交易商贸的中心。

市镇

各地还出现很多的市镇,如黄池镇、秀州的青龙镇、沙市等都是商业贸易发达的场所。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北宋时,北方和江淮地方,有各种“草市”。岭南一带有“墟市”。四川成都于每年的九月九有专门买卖中草药的“药市”。

榷场

a.宋辽榷场

北宋在真、易、沧、霸、雄等州设置榷场同辽进行交易。宋朝以茶、盐、布、药材、粮食、丝麻纺织品、漆器、犀角象牙、硫黄、铜钱等交换辽的马、羊等畜牧产品以及马具、刀剑、北珠、盐等产品。

b.宋夏榷场

宋夏之间曾在保安军一些地方设置榷场进行交易。

c.宋金榷场

南宋在绍兴和议以后,宋金双方在接壤地带开设榷场进行边界贸易。宋向金输出的主要有茶、粮食、绢、帛、丝、麻之类的纺织品以及书籍、药材等。宋从金输入的有人参、皮毛、北珠、银、甘草,以及马匹和盐等。

d.其他

两宋还与西藏、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易。但是这些交易不很稳定,除交通这些原因外,两宋与各少数民族间和战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双方贸易的进展。

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也有了进步。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其次是铁钱。四川出现私人印制和经营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仁宗天圣元年,交子改为由官府经营,在益州设交子务专门印造发行交子。

(4)中外交通的发展

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得很快。两宋南方海上贸易的发展,取得重大的进展。元帝国的建立,促使了水陆交通的迅速发展。

海运

海运贸易在宋元时期是一个相当发达的部门。

a.对国内的运输贸易,尤其从南方向北方输送粮食,特别是元朝,江苏的太仓、刘家港就是向北运输船只的聚集地。

b.对海外的运输贸易。广州是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两宋在这里设立了市舶司进行管理。除广州外,浙江的明州、杭州、温州、秀州及江阴军、密州也都设立了市舶司。这里的货物主要是对日本、朝鲜进行贸易。福建的泉州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中国和东南亚、日本、高丽的商业交往很密切。

驿站

宋朝的驿站相当发达,这同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元朝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它对外的联系和商贸除了海路外,在陆路上对外的商贸活动也很发达。

运河

元朝开凿大运河促进商贸的发展。至元十八年,元朝政府开凿河道连接山东境内的汶水和济州河。至元二十年开凿会通河,从山东临清以南东昌到东平路须城西南的安山。二十八年由郭守敬主持开凿的河段由通州至临清段为御河,大都至通州为通惠河。大运河把大都和东南地区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南北的联系,促进生产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a.在隋唐以前,中国经济的重心在北方,但是从南北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到了中唐后,南方的经济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b.五代时期,南方诸国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北方那样频繁的战乱,南方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辽的统治之下。这以后北方相继有金、元的统治,西北有西夏。就整个形势来看,北方的战祸更为惨重,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北方。

c.到了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向南的转移最终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表现

a.农业

南方农业的发展,构成南方经济的基础。在北方农田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南方的垦田数字却在不断的增长。北方的劳动人民流亡到南方,加上政府鼓励垦荒的政策,南方的田土得到开辟。

b.手工业

南方的手工业同样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经济作物相关的加工手工业部门无疑是在南方。除了煤炭、炼铁等部门,由于资源的限制,南方不能和北方相比,其他如采铜、炼铜业,南方则超过了北方。但是南宋到了后期,这些部门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上战争的影响生产有所下降。可是也应该看到,这时北方的手工业更加萎缩。

c.商业

商业到了南宋时期,北方的开封等城市明显衰落下去,商品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的商品经济在继续发展。长江沿线的城镇和沿海一带的城市发展较快。宋代的重要城市如建康、鄂州、江陵、沙市、芜湖、潭州、扬州以及明州、泉州、广州、福州等。再加上西南地方四川的城市,就可以看出整个南方的商品经济和南方市场的重要性。

(2)地区经济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宋代的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南方超过了北方。具体而言,南方地区情况也不一样,北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宋代经济区划可以以淮水为界,则北不如南。以峡州为中轴,南到海南岛,北至秦岭商雒区,划一南北线,则西不如东。

南方地区经济的差异

东南各路的农业生产超过北方,南方提供的商品粮大大超过北方诸路,因而南方的手工业、城镇布局及其发展,同样优越于北方诸路。在农业上,宋代垦田最多的是在东南的两浙路、江南东西路和福建路。

a.两浙路

南方诸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是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两浙路。淮水、大散关一线的两侧,受到宋、辽或宋、金拉锯战的影响,受到的损害很大,但这些地区原先有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

b.福建路和江南东西路

两浙路再往东南便是福建路,和江南东西路,生产虽赶不上两浙,但也还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地区。

c.荆湖南北路

荆湖南北路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荆湖不少地区还是刀耕火种。

d.广南东西路

广南东西路土旷人稀,是一种粗放经营。

六、封建关系的发展

1.封建关系的发展

(1)主户和客户

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摧毁了门阀制度,经过五代,中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生了变化。宋元时期封建关系有了新的特点。两宋国家的户籍,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主户

主户是占有土地需要缴纳赋税的人户。主户中一小部分生活在城镇中,称为坊郭户,这些人又依据房产的多少,分成十等。大多数主户是住在乡村的,他们又依据占有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第一、第二、第三等户又称为上三等户。第四、第五等户是农民阶级,其中第四等户属于自耕农阶层,第五等户中多数属于半自耕农。

客户

客户是完全没有土地的人户。客户是农民阶级。客户绝大多数是佃农,除一部分在城镇中属于坊郭客户外,绝大多数在农村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

(2)宋代封建关系的特点

品官地主

宋代地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宋代的门第观念,已经趋于淡薄。各级官吏主要是通过科举进行选拔的。官员分成九品,官员之家称之为“官户”。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乘机兼并土地。

豪强地主

除品官地主以外,两宋还有豪强地主。豪强地主由两部分人组成。

a.一种人是没有品官身份的人,但在各级政权机构中有实权,如乡村中上户没有政治身份,只是由于他们在担任州县职役时,利用职权侵占十地。这种人一般也被称为形势户,在地方上是很有势力的地主阶层。

b.另外一种是在农村中虽然没有担任政府的职务,但在地方上很有势力。这些人依仗权势欺压下户百姓。

(3)元代封建关系的特点

元朝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两宋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有相同的地方,又有自身的特点。

蒙古贵族

元朝的地主阶级首先是蒙古贵族。蒙古统治者在占领全国的过程中,没收了金朝和南宋的大量官田,占有大量的无主荒地、侵夺百姓的民田。这种生产关系带有农奴制的性质,比起宋朝的租佃制的生产关系是向后倒退了。寺院占有大量的田产,是为寺院地主阶层。其中喇嘛教的势力很大。

汉族大地主

元朝的地主阶级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族大地主。南宋末年,许多汉族地主投降了蒙古贵族,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南方的汉族地主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少,这些人继续兼并土地。

“驱口”

社会最下层、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的是“驱口”,也就是奴隶。这些驱口或称之为生口,大部分是在战争中掳掠来的人口,后来也有因为无力偿还借款被迫卖身为奴的,驱口有的属于官府,有的属于私家。官奴主要从事官府手工业劳动。私奴是主人的私有财物,可以被出卖或转让。

其他

元朝的户籍比起宋朝来,更加复杂。除民户外,还有军户、匠户、灶户、儒户、医户等。

2.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和变化

(1)多种生产关系的并存

政治经济发展的平衡最重要的根据是多种生产关系并存。多种生产关系并存不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但是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宋元时期多种生产关系直接决定当时的社会面貌,影响这一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特别是在东南的两浙等地,品官地主成为地主阶级中主要的阶层。租佃关系下,农民的人身依附有所削弱。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蒙元时期

蒙古统一全国过程中,很多地区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蒙古贵族甚至把大范围的农田改成牧场。由于战争的破坏,生产关系不但得不到发展,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后退的情形。元朝统治的境内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元朝的中心地区和民族杂居地区生产比较先进。其他地区相对落后。远离元人统治中心地区的周边地带,这种不平衡情形更明显。

(2)广大边区的封建化

宋元时期,广大边区先后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历史从前一时期的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到宋元时期的周边地区的封建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东北地区封建化

五代宋元时期,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作为辽金统治者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初起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后来在内地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11世纪末,契丹人的封建化基本完成。到了12世纪的中叶,迁居中原的女真人的封建化过程大致完成。金朝政府仿效汉人统治,作了一些改革,实行封建的统治。在东北的女真人,到13世纪才开始封建化的过程。

蒙古地区的封建化

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时候,蒙古地区的封建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是最显著的。封建牧主占有大片的牧场,牧民被束缚在牧地上,放养牛羊,向牧主提供劳役,交纳贡赋,承受的压迫和剥削很沉重。在蒙古农业地区,忽必烈经常派人向蒙古人传授耕作技术,鼓励蒙古人除放养牧畜外,还可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封建化。

西夏地区的封建化

在西夏地区,党项人在元昊的统治下,已经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并且从汉人那里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管理制度。西夏人在被蒙古人灭亡前,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

西域地区的封建化

回鹘在唐末从蒙古草原西迁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以后建立了高昌政权。高昌政权统治的区域东到哈密,西接帕米尔高原,北接天山,南邻和田,据有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都城设在哈刺和卓。高昌政权建立的时候已经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12世纪为西辽所统治,1209年投降蒙古,元朝在那里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以后,高昌改称畏吾儿,基本实现了封建化。

西藏地区的封建化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西藏由宣政院进行管理。大喇嘛、国师或帝师由政府选派。元政府在黎州一些地方设立榷场,便于汉、藏人民之间的物资交流。内地到西藏沿途,设有驿站,促进了西藏的封建化。

云南地区的封建化

在北宋建立以前,云南地区出现了以白族为主体的政权。当时南诏灭亡已经三十多年。由南诏进到大理,当地的社会从奴隶制度进入到封建制度。大理政权发展生产,在洱海地区,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进行管理,这和内地的行政系统一样。许多蒙古、汉、畏吾儿人和回族人来到云南。元朝,云南地区许多民族先后进入了封建社会。

七、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1.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1)理学的兴起

中国的哲学到了宋元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以讨论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这就是所谓的“理学”,又称为“道学”。

理学先驱

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生。北宋理学先驱是胡瑗、孙复、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他们提出或涉及一些理学的基本范畴。宋初三先生又是大教育家。通过他们的传授,他们的思想得到发展传播。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是理学勃起的阶段。在齐鲁、河南、关中、浙东、浙西、四川各地都有一批学者在提倡理学。

理学分歧

理学家的看法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观念形态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根本。先有“理”而后有“气”。只有很少数的理学家认为气在理先。历史的盛衰变化也是受理的支配,封建社会的纲常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永恒的等级秩序,是天理的体现,是不能被破坏的。他们宣传这一套,维护封建统治,适合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

(2)理学的发展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北宋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形成濂、洛、关学的学术体系,标志理学走向成熟。

“濂学”

周敦颐创立的学派称之为“濂学”。濂学自周敦颐后无传人。

“关学”

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为“气”化流行,形成万事万物,关学再传而中绝。

“洛学”

其他的两位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二程认为万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二程的洛学由谢良佐、杨时等门人的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象数学派

邵雍创立的学派是象数学派,其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按照一定的阶段作循环的运动。

(3)理学的兴盛

南宋

理学南传,杨时尤为有功。杨时四传至朱熹。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但是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不太一致,并且朱熹同陈亮的观点相对立。陈亮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后代的社会都不如夏、商、岗一代的社会。朱熹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到13世纪20年代以后,理学的地位才逐渐上升。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

元代

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代出现一大批理学大儒。理学又成为元人的统治思想。元朝统治者为强化统治,以程朱理学为官学,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准。

2.史学和文献学

(1)史学

宋元时期的史学,特别是两宋的史学相当发达。由于社会的矛盾尖锐化,统治阶级迫切希望从历史中找到借鉴。理学的兴起,对史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历史文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宋元史学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三大部历史著作的出现上。这三部历史著作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历史作品,也很重要。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全书294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1362年的史事。这部书编纂的宗旨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部书取材谨严,进行了周详的考订。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玻、刘恕和范祖禹共同编修的。

《通志》

《通志》200卷,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由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年谱(年表)和略(志)等部分组成。《二十略》集中反映了作者郑樵的史学思想、学术观点。其他各部分也有创造的地方。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是一部典制体的史书。全书共348卷,作者为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分24“考”,它记录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民族、边邻、风俗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的全面剖面图。马端临在按语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点。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历史要进行变革。他要求探讨历史变化之“故”。

其他历史作品

a.纪传体史书

重要的纪传体史书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新唐书》以及北宋初的《旧五代史》。元人修《宋史》《辽史》《金史》。其中以《金史》写得最为简洁,《辽史》的《表》多,并有《国语解》,《宋史》立有《道学传》等都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b.编年体史书

在编年体史书方面,除《资治通鉴》外,重要的还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c.纪事本末体史书

袁枢的《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在体裁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

d.其他

此外,学术史、方志及其他各种体裁的史书相当多。

(2)文献学

宋元时期的文献学相当发达。文献学的各个门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录学

宋元时期的目录著作重要的除正史的《艺文志》外,还有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的《艺文略》以及《文献通考》的《经籍考》等。除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以外,又有新的分类方法,如12类、15类分类法。除了著录书名、作者,在解题上也很有特色。特别是《文献通考》中《经籍考》的解题更值得重视。

文献的考证

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考证与纠谬的专书。重要的有吴缜的《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朱熹的《楚辞考异》《韩文考异》等。文献的辨伪有突出的成绩,欧阳修和朱熹在这一方面是重要的代表。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考据学方面很有成就的著作。他在考史中又论史。宋仁宗庆历年间出现的疑古思潮对后世文献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文献的类编与汇编

北宋时期出现四部大书,它们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和《文苑英华》。南宋时期有王应麟的《玉海》等。宋代丛书的兴起和发展,在文献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宋文鉴》《元文类》《金文最》是各个朝代文章汇编的著名作品。

考古文献

考古文献重要的有金石学方面的著作,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方志学到了宋代已经日臻成熟,出现一批方志精品。文献的注释已经摆脱了过去的烦琐解经路数。

文献的分类

在文献学上,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文献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郑樵和朱熹有独到的见解。郑樵认为治学要如同带兵作战,文献整理要用类例的方法。要按照各门学术的渊源,确立一定的类例。《通志》的《艺文略》《校雠略》《罔谱略》《金石略》有很多重要的见解。朱熹主张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古代的经籍。

3.文学和艺术

(1)文学

宋朝初年,文坛上产生一种委靡的文风,只知摭拾字句,以讲求雕镂、华丽为能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股浮华的文风反感,开始了一场诗文改革运动。

散文

欧阳修登上文坛以后,这场诗文改革运动取得更大的进展。他主张文章要为时事、现实而创作;为文要平实。他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写出大量的诗文。欧阳修和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以及王安石、曾巩是宋朝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和韩愈、柳宗元被称作唐宋八大家。

宋词

宋朝文学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华、经济的繁荣,为宋词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词与歌结合,使得词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他著名的词人有晏殊、欧阳修等。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有突出的成就和地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最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

宋诗

宋朝的诗是又一个有突出成就的领域。许多词人如欧阳修、苏轼等也都是杰出的诗人。黄庭坚有重要的诗歌理论,又有独到的诗歌技巧,在宋代的诗坛上有重要的影响。著名的诗人有陆游、杨万里等。陆游在诗中写出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散曲

在元朝的文学中,曲是一个有突出成就的部门。散曲主要是以金朝的民间歌谣小曲作为基础,吸收诗词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形成的一种新诗歌的文学形式。此外,畏吾儿的贯云石、回族人萨都刺也是著名的散曲作家。王实甫是一位杰出的元曲作家,其代表作《西厢记》歌颂了主人公崔莺莺和张君瑞追求纯真爱情的情操。

杂剧

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和诸官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了讲唱、舞蹈等表演形式而形成的。著名的剧作家有关汉卿,他写的《窦娥冤》是杰出的作品。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反抗。

(2)艺术

书法

宋朝的书法是艺术中有相当成就的部门。欧阳修等人突破了五代书法的格局,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北宋后期,书法趋向成熟。在书坛上出现了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是苏轼。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襄。宋代的书法继承前代的风格,又有重大的突破。宋人的书法流畅放达,这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宋徽宗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楷书被称为瘦金体。南宋和元代都有一批在书法上有造诣的书法家。

绘画

宋朝在都城设立“翰林图画院”,成为一时的创作中心,培养了一批绘画人才。绘画在两宋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元朝取消了画院,但是画院的影响还存在。宋代出现了一批包括宋徽宗在内的花鸟画家,还有一批擅长画宗教人物的画家。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反映了开封的城市生活,这幅画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作。辽太祖的皇长子耶律倍。擅长作画,他的作品一直到了元朝还受到重视。

雕塑

宋朝的许多雕塑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四十多尊塑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四川大足石刻多数是宋朝的作品。这些都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4.科技著作和三大发明

(1)科技著作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非常突出的。一批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

医药学

太宗时期的《太平圣惠方》,收集了宋以前的医方和民间的验方。唐慎微编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在药物学史上有很重要的价值。真宗时期王惟一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总结了我国针灸的经验,统一了针灸的穴位。南宋理宗时,宋慈编的《洗冤录》是法医学上有重要成就的著作。

数学

北宋中期贾宪、南宋的秦九韶和杨辉的著作记载了他们在数学上的成就。

农学

蔡襄写有《荔枝谱》一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培植荔枝的经验。南宋陈鼻写的《农书》和元朝王祯的《农书》是我国农学十分重要的著作。

天文历法

苏颂的《新仪象法要》中记载了他所创造的水运仪象台,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元朝的郭守敬修订《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以29.5359093日为一月,精确度相当高。

建筑学

北宋喻浩的《木经》和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土木工程学上十分重要的著作。

其他

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和沈括的《梦溪笔谈》在科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沈括的《梦溪笔谈》共有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1篇。它是沈括平生读书研究和观察自然的记录,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全书以很大的篇幅记载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被视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三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发明,除造纸以外,其他三个发明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发明或得到广泛应用的。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到了宋代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射击性的武器出现得较晚。燃烧性的,有火炮等。爆炸性的各种武器具有相当大的威力,南宋理宗时,在战争中使用一种“突火枪”的武器。金人、蒙古人从宋人那里学会了制造、使用火药武器。蒙古军队在灭金、宋的战争中,大量地使用了火炮、火枪。

印刷术

印刷术在宋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在两宋时期达到很高的水平。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开始制活字印刷。这种活字以后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元人王祯记载了锡活字、木活字等都是在泥活字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罗盘针

指南的仪器又有了改进,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磁性的钢针作为指南的工具。磁化的钢针放在手指甲上或者碗边,或用丝线将针悬起,都可以灵活地指出南边的方向。后来又进一步将磁化的钢针支撑放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这便是罗盘针。在世界上,沈括是发现磁偏角的第一人。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5.教育

宋元时期的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整个教育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机构办的教育,另一个是私人办的学校。

(1)官学

国子监和太学

国子监是政府掌管的高等学府。宋仁宗时设立太学。国子学和太学招收的学员不是一般人的子弟,只有一定官品的应荫子孙享受这种教育。七品官员以上的子弟能够进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可以进入太学。北宋末年,太学生的人数一度接近四千人。太学中实行三舍法,通过一定的考试进行升转。元世祖至元初,一些大臣在请开科取士的同时,又请立国子学。国子监以祭酒领之。1287年,初置国子监。

宗学

宋代另有一种“宗学”,专门培养宗室子弟。最初是在各个王宫中请教授执教,称之为“宫学”。后来人数增多,才发展为宗学。

州县学

地方政府办州县学。在仁宗时期,形成高潮。1038年仁宗下令州县普设学校。王安石变法时期,各州有学官管理地方的学校。到了北宋末年,州县学发展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其他

官学还有律学、算学、医学、书学、画学、武学等。

(2)私学

蒙馆

私人办学中的初等教育,是家学,或称之为私塾、蒙馆。

书院

宋朝兴办的高级学校是书院,有的称为“精舍”。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书院。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和石鼓书院或嵩阳书院。除这些以外,还有一些颇有名气的书院,如广东的禺山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等。

6.宗教

宋代的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都很重视。理学家一面排释、道,又一面从二教中吸收有用的东西,改造旧儒学。

(1)佛教

两宋时期

北宋一建立,就大力提倡佛教,960年,赵匡胤刚登位,即令各地保护寺院。宋朝佛教有各种宗派,其中以禅宗南宗流传最广泛。南宗中又有各种宗派。在禅宗之外,天台宗等宗派也相当盛行。

蒙元时期

蒙古在北方兴起的时候就很推崇佛教。元统一全国后设有宣政院,僧人的位置相当高。元朝特别尊崇信奉密宗的喇嘛教。元世祖以喇嘛八思巴为国师。

(2)道教

北宋提倡道教,特别是在太宗、真宗、徽宗时期,崇道教成了一股思潮。道教的几个代表人物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术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金、元之际道教中新的宗派是全真道。全真道在政治生活中有相当的影响。其重要人物是丘处机,曾受到成吉思汗的称赞。全真道在元的统一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其他宗教

元朝对宗教采取开放的态度,藏传佛教的喇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同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唐朝已经传入中国。

基督教

元朝的基督教主要是景教,在大都、杭州、泉州等地都有自己的信徒。

伊斯兰教

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为色目人。忽必烈的孙子安西王阿难答信仰伊斯兰教。他部下共15万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在一半以上。

白莲教和弥勒教

白莲教和弥勒教在元朝成为反元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这类宗教遭到禁止。

附录:宋、辽、金、夏、元帝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