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经济发展(  )。

A.通常表示一国财富的增长

B.通常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C.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D.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答案】C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解析】经济增长一般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经济发展显然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经济增长可能会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金德尔伯格等认为,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2在国际贸易相关法律上所指的倾销应包括(  )。

产品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销售

这种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低价销售是长期持续的

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A.

B.

C.

D.

【答案】B

【考点】国际经济学——倾销的界定

【解析】倾销的法律定义通常以《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规定为依据,即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1995年起,世界银行采用现值债务率代替名义债务率指标。根据此指标,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的临界值为______;出口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的临界值为______。(  )

A.60%,40%

B.80%,40%

C.40%,80%

D.80%,20%

【答案】D

【考点】国际经济学——静态债务指标

【解析】1995年起,世界银行开始采用现值法,即用债务的现值代替债务名义值来衡量债务水平: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

4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负担转嫁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前向转嫁,又称“顺转”;后向转嫁,又称“逆转”;消转,又称“自我消化税款”;税收资本化。但是,在严格意义上,(  )不属于税收负担转嫁。

A.

B.

C.

D.

【答案】C

【考点】财政学——税负转嫁方式

【解析】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消转是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从税收转嫁本意上说,消转并不成为一种税负转嫁方式。

5以下各项哪些不属于国债的功能?(  )

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

替代私人投资

调节经济

筹集建设资金

从事公开市场业务

A.

B.

C.

D.

【答案】C

【考点】财政学——国债的功能

【解析】国债的功能主要有三个: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

6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  )。

A.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

B.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C.货币供应量由商业银行独立决定

D.货币供应量由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决定

【答案】A

【考点】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解析】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7在一些国家,不少家庭医生既上门为社区里的富人服务又上门为社区里的穷人服务,不过对富人的收费高于穷人,这是因为(  )。

A.富人的需求弹性大于穷人的需求弹性

B.富人的需求弹性小于穷人的需求弹性

C.两个市场的需求弹性相等

D.以上都正确

【答案】B

【考点】西方经济学——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解析】这种定价行为属于第三级价格歧视。实施第三级价格歧视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厂商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

8在“滞胀”情况下,菲利普斯曲线为(  )。

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B.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C.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D.一条不规则曲线

【答案】B

【考点】货币银行学——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与滞胀

【解析】进入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而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相伴随、高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这种条件下,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价内税与价外税

【考点】财政学——价内税与价外税

【解析】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税收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商品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商品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收,称为价外税。与之相适应,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而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2所有权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所有权

【解析】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

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

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这是法律可以规定的。

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3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考点】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次优理论

【解析】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都是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

贸易创造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贸易转移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4投资乘数

【考点】西方经济学——投资乘数

【解析】投资乘数指投资的变动对其引发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的影响程度,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增加1个单位,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相应的倍数。如果β为边际消费倾向,投资增加ΔI,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ΔI/(1-β),由投资引发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1/(1-β)即为投资乘数。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国家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考点】财政学——财政不平衡的原因

【解析】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具体来说,国家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外部冲击

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比如,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本国财政的收支状况。

(2)无弹性税制

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3)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还因为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4)意外事件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

2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与实现条件。

【考点】国际经济学——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弹性法)

【解析】(1)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

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主要有:本币贬值,使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下降,促进出口上升;同时,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总之,本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2)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造成影响的实现条件

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造成影响的实现条件主要有:对方不报复;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本国进口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通常,本币贬值策略存在着J曲线效应,即本币贬值先造成国际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

3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原则

【解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体来说,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主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要求人类自身的繁衍、人类的经济及社会活动的总的物质消耗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破坏自己的生存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妥善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保证再生性资源能持续具有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能获得新增储量和替代资源的充分补偿,并能有效地维持环境自净和纳污能力,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念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既应维护当代人的公平发展,也应维护代际间的公平发展,即每一时代的社会发展,既应力求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能对子孙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并应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能的发展空间,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注意处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储备、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本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阶段性发展与持续性发展、内源性发展与派生性及一体性发展的协调统一关系。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在国际发展事务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方面终于基本达成共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争取平等共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

4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解析】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生产要素分配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而有之。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这种分配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中通行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仅不能脱离等价交换,而且必须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考点】货币银行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解析】(1)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端于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协定》,其核心是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国际货币安排。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目前看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汇率制度的脆弱性

牙买加体系确立以后,表面上大多数国家以浮动汇率制度取代了固定汇率制度,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让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等国际货币。这种混合型汇率制度在主要货币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还可以平稳运行,但一旦主要货币汇率发生波动,则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竞争力下降和经济失衡。

a.钉住汇率制度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

理论上讲,一国政府可以运用的政策工具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但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本应作为政策工具的汇率反而成了政策的目标,加之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本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和经济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等固有问题,利率、货币供求等工具运用效果差,难以实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很多时候,发展中国家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内部均衡来换取外部均衡,甚至采用与本国经济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政策。

b.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风险

钉住汇率制度下,政府有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事实上等于政府为国内外投资者的汇率风险做了担保。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高速的经济增长和为维持高估汇率而出现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国内投资者在缺乏风险约束的前提下,对外资的利用是盲目和低效的。期限和币种的错配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风险的隐患。

c.从理论上讲,钉住汇率制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遭受投机攻击的可能性

钉住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无法反映本国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汇率的浮动趋势被人为抑制。一旦发生投机攻击,保卫汇率的中央银行在与国际投机资本的较量中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在市场交易中,央行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公开目标,而国际投机力量则随时可以利用可能的机会发起攻击。

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

储备体系的多元化似乎克服了“特里芬难题”,但实质上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a.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储备货币的风险和收益在不断变化,迫使各国货币当局要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储备货币的构成。但这种储备货币之间的转换行为却会引起并加剧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剧烈波动。更何况还有每天数以万亿美元的巨额游资为寻求较高的利率和外汇投机收益也在储备货币之间频繁流动,更对外汇市场的波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货币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各个储备货币发行国根据国内的经济状况制定货币政策,必然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价值和稳定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尤其是那些钉住某个储备货币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深受其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政策监督来发现危机隐患。在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膨胀,金融衍生工具快速发展并成为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传统的监督机制显然已经是力不从心,不仅无法预见危机的潜在可能,反而经常造成误导。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实施来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保障全球多边自由支付体系的监督者,在成员国丧失清偿力和支付能力时,有义务对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事实上充当了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实在令我们失望。先是反应迟缓,后来又对要求援助的国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其内容主要是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目的是要恢复受援国的清偿力,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当时,危机国家经济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衰退,紧缩政策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目前,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建议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a.扩大资金实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已经严重不足。亚洲货币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表现出捉襟见肘,力量十分有限。据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的资金占其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只有其在1945年的1/4。如果按照当时确定各成员国缴纳基金份额的标准来分摊今天的基金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将会扩大5倍。如果再按世界贸易的规模衡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规模应当是今天的9倍。目前,主要国家已经达成了一致,新增900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的计划已经确定。

b.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督促成员国信息披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关于数据公布的特殊标准,建立国际收支危机预警系统的政策,旨在增强成员国的经济信息披露。1998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陆续提出了关于《财政透明度手册》《货币与金融良好行为准则》的报告,用于实施关于提高成员国公开信息和改善政策透明度的工作,并对成员国提出了更多的监管和披露的要求。

c.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放松了发展中国家政策承诺的范围,不再强调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实施的援助项目上,其政策指导已转向结构调整和金融机构重组,对财政适度的扩张已不再禁止。

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区域合作机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目的是为了维护区域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欧元“示范效应”的鼓励下,东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纷纷加大了地区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希望以区域化来消除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弥补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其中,东亚各国由于深感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因此,货币合作的历程虽然起步晚,但进展最为迅速。区域合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在危机管理方面大有作为:

a.汇率制度合作

无论是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还是创建共同货币,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本地区的免疫性。通过本地区货币同美元或其他单一国际货币之间联系的弱化,降低了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强了汇率的稳定性,减少了发达国家通过货币途径向发展中国家传播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渠道,稳定了国内经济,增强了抵御外来攻击的实力。

b.区域监督机制

通过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进行长期跟踪监督,并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危机隐患。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地区性磋商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交换宏观经济、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信息。通过对成员国施加压力,阻止成员国实行可能会导致危机的政策,克服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

c.威慑机制

威慑机制可以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普通投资者的信心,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定,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d.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

通过为危机国提供必要的国际流动性,既可以为该国赢得时间采取必要措施纠正政策上的失误,又可以阻断该国向其他国家传播危机的途径。

2已知某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TC=5Q2+100Q,产品的需求函数P=900-5Q,请计算:

(1)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6分)

(2)假设国内市场的售价超过600时,国外同质产品就会进入,计算P=600时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和赚得的利润;(4分)

(3)如果政府进行限价,规定最高售价为500,计算垄断厂商提供的产量和赚得的利润;此时国内需求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4分)

(4)基于以上结论说明政府制定反垄断法规的经济意义。(6分)

【考点】西方经济学——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垄断竞争;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反垄断政策

【解析】(1)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Q-TC=(900-5Q)Q-(5Q2+100Q)=-10Q2+800Q。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dπ/dQ=-20Q+800=0,解得:Q=40。

将Q=40代入产品需求函数,可得价格P=900-5×40=700。

利润π=-10×402+800×40=16000。

(2)由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可得边际成本MC=10Q+100。当价格等于600时,国内市场变为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该厂商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法则进行生产。

即有:10Q+100=600,解得:Q=50。

利润π=P×Q-5Q2-100Q=600×50-5×502-100×50=12500。

(3)此时,该厂商按照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法则进行生产。

即有:10Q+100=500,解得:Q=40。

利润π=P×Q-5Q2-100Q=500×40-5×402-100×40=8000。

已知P=900-5Q,当价格为500时,需求量应为Q=80,但厂商只生产40,说明市场会发生短缺。

(4)制定反垄断法规的经济意义在于:政府不干预情况下,垄断厂商按MR=MC定价以获得超额利润,政府制定反垄断法采取限价等手段可削减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改变垄断厂商高价低产状况,以减少社会福利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