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修订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16/27110216/b_27110216.jpg)
原版序
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很多西方和中国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这方面的著述就包括了夏南悉(Nancy Steinhardt)的经典著作《中国都城规划》(Chinese Imperial Planning)以及傅熹年等编写的《中国建筑》(Chinese Architecture)。相对而言,朱剑飞所著的《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Chinese Spatial Strategies:Imperial Beijing 1420-1911)一书,虽然概括的总体范围没有那么全面,但却细致探讨了北京的空间传统。学术刊物发表的关于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特色的案例研究更是异彩纷呈。事实上,当代的研究已取得卓越的成果,如鲍尔·惠特利(Paul Wheatley)的鸿篇巨制《四方之极——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及特点初探》(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ty)和丁山探讨天文考古、历史地理等内容的《古代神话与民族》等。但就建筑而言,中国营造学社于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工作以及梁思成随后出版的《图说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从总体上对古代建筑进行了追古溯源。实际上,张杰的这本书可归为对中国远古建筑与城市形态的研究范畴,该书并不是对历史的叙述,而更多的是对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文化源头、准则以及内在逻辑的思考。所以,本书在研究视角和论证方法方面颇为新颖,其中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见解。
我初次注意到张杰对这一课题的兴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一次我们一同外出北京,到清西陵去考察。在我的夫人——她也是建筑师,还是一位画家——和儿子的陪同下,我们兴致勃勃地沿陵区建筑群的轴线观察了建筑、构筑物、自然景色精确组合、对位并共同形成精彩景观的现象,而且随着人们走近建筑,这些又都会隐去。之后,张杰根据30º与60º视域角度的假设,在北京国子监建筑群为我们示范了同样的构图规律。如张杰本人在书的后记中提到的,他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论述更完善、详细并配有精彩插图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空间透视现象的论文。那篇论文在研究与表达等方面奠定了此书的取向,特别是其丰富与精确的插图和数据资料。
为了界定和描述他所说的“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张杰研究了很多文献及相关注释与观点。他的核心论点是:中国空间布局与晷影观测密切相关,晷影观测是“十二律”形成的基础,它影响了古代的历法和礼制系统。“十二平均律”源自音乐,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平均半音的一种律制,其中每两个相邻半音的频率之比都一样,前一个半音的频率是后一个半音的1.059463094倍。因此,所谓“音律”(tempering)就是微调整音度之间的频率,使音度相协调。十二平均律和综合中全音律等调音系统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盛行。虽然十二平均律的历史似乎相当悠久,但其精确值的确定却要归功于16世纪末明朝大儒朱载堉。朱氏代表作之一《律历通融》(The Concordance Between the Ritual Tone System and the Calendar)(1581 )中记载了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与律吕学相合一的密切关系。大约半个世纪之后,估计是通过利玛窦(Matteo Ricci)的中西交流,比利时的西蒙·斯蒂文(Simon Stevin)以及法国的马莱恩·莫赛尼(Marin Mersenne)各发表了相似的平均律理论,其理论更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而日渐推广。除此之外,十二平均律与中国传统的三分损益法恰好和《礼记·月令》一年中四季各分孟仲季三个月份相吻合。
在本书的一部分中,张杰深入探究了风水哲理与实践知识,有条理地揭去了笼罩在风水术上的迷雾及其迷信的外衣。为此,张杰分析了《鲁班经》等古籍资料。鲁班(前507—前440),依古籍记载其真实姓名有公输班、公输子等,据说出生于动乱的春秋时期的鲁国。鲁班是位著名的发明家、工匠和木匠,传说他发明了锯子、刨子、墨斗、曲尺等工具。鲁班被认为是中国建筑体系的鼻祖。张杰同时把有关风水学与其运用的广泛见识编入此书。他在探索中还巧妙地结合了对中国绘画的分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面所表现的景致在构图上要与更大范围的景观相适应,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这些原则与建筑结合环境景观的构图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同时,他阐述了传统绘画中暗藏的控制线以及其他设计规范,从而进一步延伸了他在先前提出的论点,并将这一控制性的几何形态与他所提出的有关比例、角度与视觉系统的基本框架联系在一起。
虽说张杰的研究与思索是针对古代的空间文化,但他在这发现之旅中充分利用了当代的手段和资料,在广阔的空间范围求证古代的相关概念和过程,例如对谷歌地球和现代地理定位系统等的运用。此外,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和1999年数字版的、最初由清人在17世纪编纂的《四库全书》等古籍,也为张杰提供了既方便又具权威性的研究参考。当然,此书的探索当归功于张杰个人的努力。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书。书中琳琅满目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犹如昔日的工程则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一书无疑都将成为研究中国城市与建筑空间传统不可或缺的学术作品。
彼德·罗
哈佛大学研究生设计学院雷蒙德·盖伯
建筑与城市设计教授,哈佛大学杰出贡献教授
2011年2月
(本文由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夏仪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