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使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关注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的前途,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在广义上指人文学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及其应用的规模和程度,它包括对生命本身的深切思考以及个体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气质、社会修养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水平和文化品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等。
其中,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根本保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在人生的最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才。作为医学生,未来从业岗位的特殊性和岗位责任的重要性都要求其必须还具备崇高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更是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学生的道德责任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人文素质教育中,法律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遵从法律、维护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毅力和勇气,法律意识的教育既是一个民族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实现的过程,也可以以此凝练民族文化,促进民主和法制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现代化的重要精髓。
人文素质教育当中的法的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首先是形成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法律在人们精神层面上的贯彻,它是在物质层面上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定内化为人们精神上的认同而形成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准则。如同宗教信仰和其他的信仰方式一样,法律一旦上升到信仰的层面就会与人们的个体体验相互融合,成为人们原有知识结构当中的方法论原则,自觉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和生活习惯。其次是培养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知识的集中体现,它自身又是自觉选择依法、守法行为的法律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因此法律素质是法律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相互统一的关键。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公平和正义等观念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也能够作出相对理智的选择。但具体到行为的过程中,观念的选择和行为的选择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当涉及自身的利益时,这一选择就需要更高的法律素养予以支撑。再次是提升应用法律的能力。高校的法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为关键的在于如何使理论的能力真正上升到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为其在社会生活当中提供法律武器。法的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法、懂法、知法,更应让这些知识转化为信仰、素养和能力,如此才能够真正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法治公民和法治英才的重任。
道德教育被看作是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实施都需要以某种“道”的引导予以实现,所以相对于法的教育,德的教育更为艰难,也更为必要。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将人格予以三分,即“知”“情”“志”三个方面,但目前高校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知识储备丰富,而在德情和志向方面却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所应实现的目标。《大医精诚》亦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文中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对于在医学院校开展的道德教育,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针对中医药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为目的,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应该让学生明白何谓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和完善的生活,真正的幸福和完善的生活绝不是恣意挥霍的生活,也不是任意践踏自己和他人甚至是其他物种的生命。自身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对于如此宝贵的生命应该珍视和善待,一些大学生拒绝生活、毁灭生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任。同时,应善待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命都是同等意义上的生命体,尊重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要以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前提。只有在对自己生命的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去尊重别人的生命,更好地理解并救治患者的病痛。
其次,是要让学生懂得与人为善。善可归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高尚的伦理道德范畴,中国哲学所讲究的仁、义、理、智、信五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善。对亲人、朋友、陌生人的关心和善待,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医讲究“医者仁心”,这其中包含着诸多层面的内容,如仁即仁者爱人,爱人包含爱自己的亲人,而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人之间的孝悌也应传递给他人,爱人也包括爱朋友,朋友之义是一种高贵的情感;爱人也包含爱陌生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再次,是要帮助学生培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一直是医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将自身自觉与所处集体的社会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会集体生活,以及班级、年级、学校等团体活动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同时更要坚持爱国主义传统,让学生将自身的利益放在民族、国家的大视野当中去看待,自觉实现自身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同呼吸、共命运,在面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能够自觉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更应自觉将自身的短暂需要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关联起来,以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如何在利益诱惑下进行选择等。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首先是以知识的形态呈现的,因此,在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体现一定的素质。构成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本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疆域、历史发展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具有强大思想力的前人学者的生活阅历、人生智慧和思想体验结晶,对这些内容的把握不仅有助于当代学生形成对于真、善、美的历史体验,更使其具备对一些事件进行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进而能够提高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这也是文化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另外四个目的:
第一,将文化知识转化为一种文化素养。知识并不是素养,而只是材料,是当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够从头脑当中拿出来的现成结论。知识相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来说,如果不能转化为素养或素质,那么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只有知识转化为素养才能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选择。在获得各种文化知识的前提之下,如何帮助青年学生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换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达到某种内化和同化的过程。因此,知识性的灌输不是目的,如何达到价值上和思想上的认同才是真正的目标。
第二,要求受教育者具有相对合理的智力结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社会科学教育也包括自然科学教育,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正确而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感受能力、运用感觉能力和审美能力等都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要求受教育者拥有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气质层面的内容,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影响现实的行为,真正的文化素质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加以检验。在实践当中,学生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探索、什么是前进,现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的文化知识转化成为文化气质和文化素养,现实的实践活动也才能检验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心理状态。
第四,希望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文化素质教育在获取文化知识、形成文化素养的同时,还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中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背后的不变规律,通过抽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能力更多来自于对外界的经验观察和对艺术等审美体验当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状况的形象揭示;辩证思维能力是能够运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在变化中、系统中和过程中把握世界的本来面貌。这一系列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总的来说,中医药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可以确定为:树立正确的中医药价值观,认识中医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拓展职业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最直接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中医药人才的医学人文素质。除了表现为热爱祖国、品位高雅、科学审美、乐于合作和关注社会等普遍意义上的目标外,更主要表现为对患者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领悟到在将来的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制定卫生政策时都必须弘扬和践行医学的人文精神。在临床医疗中,不能以疾病为中心,而要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帮助解决人的“病”,更要重视在病痛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