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高校人文素质
    教育理论思考

第一章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人文素质教育的概述

一、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沿革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社会上关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开展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撰文专门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问题。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首先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在随后的近30年中,“素质教育”这个词一直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并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1993年,中共中央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作出了描述,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等组织召开了多次关于素质教育的研讨会,并发布了多项意见指南,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1999年6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江泽民同志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随后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

纵观这些历史沿革,可以看到,目前教育界已经不再讨论是否应该实施素质教育,而是着眼于根据不同人才所应当具备的不同素质,如何去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是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从字面上来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通常所说的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均包含其中。

在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是作为纠正大学生文化素质薄弱、专业面窄、适应性弱等弊端,探索新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级人才培养内容。在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是作为改革“应试教育”和学习负担过重而提出来的,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中的“一切为了考试”和“分数决定一切”的弊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要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别。从理论上来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现代大学中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专业教育为载体、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高级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现有的素质教育模式由于引自国外的教育模式,与中国国情和国内教育实际并不完全相适应。同时,一些自己建立的素质教育模式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按照所属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和需求来培养人才,一方面肯定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不同的学科专业,都应当探索适应自身人才培养的不同的素质教育模式,高等医学教育尤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