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治疗方法
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历史悠久,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今人的总结,提出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同时根据疾病的性质、程度、病因等不同,在疾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手法
手法是指用手指、手掌、臂或肢体其他部位,配合一定的技巧和动作,以力的形式作用于患者体表或穴位,以达到正骨复位、治病疗伤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正骨手法、脱位整复手法、理筋手法,是骨伤科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骨伤科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手法适应证
1.骨折
稳定骨折一般均可采用手法整复,如横行骨折、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等。
2.脱位
大多数关节脱位可采用手法进行复位。如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下颌关节脱位等。
3.筋伤
软组织受到不同类型的损伤可采用手法进行治疗。如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软组织扭挫伤。
4.损伤后遗症
如骨折后关节粘连、挛缩等。
5.劳损及退变性疾病
如腰肌劳损、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6.内伤
如胸胁屏伤、岔气等证。
(二)手法禁忌证
1.急性传染性疾病、肿瘤、骨关节结核、关节脓肿、骨髓炎、血友病等。
2.诊断不明确的损伤,应查明原因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3.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压迫症状、不稳定性脊柱骨折;肌腱、韧带完全断裂或大部分断裂者。
4.妊娠期妇女,或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者。
5.治疗部位有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者。
6.醉酒及精神病患者,对治疗不能合作者。
7.施行手法后疼痛加重或出现异常反应者应停止手法治疗,查明原因后对症处理。
(三)正骨手法
1.拔伸牵引
其主要作用是矫正患肢的重叠与成角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图2-16)。
图2-16 拔伸牵引
2.旋转屈伸(图2-17)
图2-17 旋转法和屈伸法
(1)旋转法:
多用于肢体有旋转移位、部分关节内或近关节骨折的移位。
(2)屈伸法:
多用于近关节骨折或关节内骨折的复位。
3.提按端挤(图2-18)
图2-18 提按法和端挤法
(1)提按法:
用于矫正前后侧(上下侧)移位。
(2)端挤法:
用于矫正内外侧(左右侧)移位。
4.摇摆触碰
用于横断或锯齿形骨折断端紧密接触或嵌插,增加其稳定性。
5.夹挤分骨
用于矫正两骨(或以上)并列部位的骨折移位。如尺桡骨、胫腓骨等部位骨折。
6.折顶回旋
(1)折顶法:
主要用于横断或锯齿形骨折,单靠拔伸牵引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
(2)回旋法:
多用于矫正有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形骨折或骨折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拔伸等手法不能将其解脱者。
(四)脱位整复手法
1.拔伸牵引
持续的拔伸牵引可以克服肌肉的痉挛性收缩。为克服单纯手力牵引力量不足,常采用宽布带或治疗巾固定近端便于作对抗牵引。
2.屈伸回旋
适用于肩关节、髋关节脱位的复位。
3.端提捺正
适用于各种脱位,常与拔伸牵引配合使用。
4.足蹬膝顶
利用足蹬与膝顶形成杠杆的支点,在维持拔伸牵引的情况下利用杠杆的作用力将脱位的关节复位。
(1)手牵足蹬法:
适用于肩、髋关节前脱位(图2-19)。
图2-19 手牵足蹬法
(2)膝顶法:
适用于肘关节脱位(图2-20)。
图2-20 膝顶法
5.杠杆支撑
即利用木棍、椅背或立柱等作为支点,以增大复位的牵引力量,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等(图2-21)。
图2-21 杠杆支撑
(五)理筋手法
1.推法
用指、掌、肘或拳背近侧指间关节等部位,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的手法称为推法,包括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等。
2.捋顺法
医生用手掌单方向由肢体近端向远端推动的手法称为捋法;由肢体远端推向近端的手法称为顺法。
3.摩法
医生用食、中、环三指指腹或手掌附着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的手法称为摩法。包括轻度按摩法、深部按摩法。
4.揉法
医生用手指、手掌或掌根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做轻柔和缓的回旋运动的手法。
5.按法
医生用拇指指端、指腹、掌根、掌面或双掌重叠或肘尖按压治疗部位的手法称为按法。包括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
6.擦法
医生以一手大、小鱼际或掌面附着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或穴位,快速地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的摩擦的手法称为擦法。
7. 法
医生以一手呈半握拳状,以手的小鱼际贴附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带动手部做连续滚动的手法称为 法。
8.拿法
医生一手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一紧一松拿捏患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手法称为拿法。临床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
9.拍法
医生用一手或双手虚掌拍打体表的手法称为拍法。
10.点法
医生用指端或屈指点压体表的手法称为点法,又称点穴法。
11.抖法
医生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的手法称抖法。可用于四肢,以上肢最常用。
12.搓法
医生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的手法称为搓法。最多用于上肢,常与抖法配合使用,并作为推拿的结束手法。
13.击法
医生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用桑枝棒叩击体表的手法称为击法。
14.扳法
医生双手用力将肢体做相反方向扳动的手法称为扳法。包括颈部扳法、腰部三扳法、腰椎旋转扳法。其中,腰部三扳法包括腰部后伸扳腿法、腰部后伸扳肩法、侧扳法。
二、固定
(一)外固定
1.夹板固定
(1)夹板固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①不全骨折和稳定性骨折。②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③四肢开放性骨折,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④陈旧性四肢骨折可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证:
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④严重肿胀或伴有张力性水疱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液循环较差者。
(2)固定垫:
固定垫又称加压垫,一般安放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作用于骨折部,以维持骨折断端在复位后的良好位置。
固定垫种类:常用的固定垫有以下几种(图2-22):
图2-22 常用的几种固定垫
1)平垫:
适用于肢体平坦部位,多用于骨干骨折。
2)塔形垫:
适用于肢体关节凹陷处,如肘、距小腿关节。
3)梯形垫:
一边厚,一边薄,形似阶梯状。多用于肢体有斜坡处,如肘后、距小腿关节等。
4)高低垫:
为一边厚、一边薄的固定垫。用于锁骨骨折或复位后固定不稳的尺桡骨骨折。
5)抱骨垫:
一侧呈半月状,一侧呈方形。适用于髌骨及尺骨鹰嘴骨折。
6)葫芦垫:
厚薄一致,两头大、中间小,形如葫芦状。适用于桡骨头骨折或脱位。
7)横垫:
为长条形厚薄一致的固定垫。适用于桡骨下端骨折。
8)合骨垫:
呈中间薄或凹陷、两边厚的固定垫,适用于下尺桡关节分离。
9)分骨垫:
用一根铅丝为中心,外用棉花或纱布卷成。适用于尺桡骨骨折、掌骨骨折、跖骨骨折等。
10)大头垫:
用棉花或棉毡包扎于夹板的一头,呈蘑菇状。适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
11)空心垫:
将平垫的中央切割成一圆孔。适用于内外踝等骨隆起部位。
(3)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以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
3)注意骨突部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以防止发生压迫性溃疡。
4)1~2周内要经常检查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确保上下1cm的正常移动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特别是在1周以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应及时处理。
6)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和指导。
2.石膏固定
(1)石膏固定的分类:
石膏固定按包裹的范围可分为石膏托(图2-23)、石膏夹板(图2-24)、石膏管型(图2-25)等,按固定部位可分为上肢石膏、前臂石膏、上肢肩人字形石膏、下肢短腿石膏、下肢长腿石膏、下肢髋人字形石膏、石膏背心、头颈胸石膏等。
图2-23 前臂石膏托
图2-24 小腿石膏夹板
图2-25 下肢石膏管型
(2)石膏绷带的用法:
使用时将石膏绷带卷平放在30~40℃温水桶内,待气泡出净后取出(图2-26),以手握其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图2-27),即可使用。
图2-26 石膏卷浸泡
图2-27 石膏卷挤水
(3)石膏绷带内的衬垫:
包扎石膏前必须先放好衬垫。常用的衬垫有绵纸、棉垫、棉花等(图2-28)。
图2-28 需放置衬垫的位置
(4)包扎石膏的基本方法:
环绕包扎时,一般由肢体的近端向远端缠绕,且以滚动方式进行,切不可拉紧绷带。需向上或向下移动绷带时,要提起绷带的松弛部并向肢体的后方折叠(图2-29)。操作要迅速、敏捷、准确,边包扎边用手抹平。整个石膏的厚度,上肢一般为10~12层,下肢一般为12~15层。
图2-29 石膏绑带松弛部向后折叠
(5)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
1)石膏固定完成后,要维持恰当体位直至完全干固,以防断裂。
2)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病人,注意勿使石膏折断或变形,常用手掌托起石膏,忌用手指捏压,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保护石膏原形,避免折裂变形。
3)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若肿胀消退后石膏松动,应及时更换石膏。
4)使用石膏管型时,注意有无受压症状,随时观察指(趾)血运、皮肤颜色、皮温、肿胀、感觉及运动情况。
5)注意保持石膏清洁,避免被尿、大便等浸湿污染。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
6)注意冷暖,寒冷季节注意外露肢体保温;炎热季节,对包扎大型石膏的病人,要注意通风,防止中暑。
7)石膏固定期间应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功能锻炼。
8)定期进行X线摄片检查,观察石膏固定的效果。
3.骨外固定
(1)骨外固定器械的类型(图2-30)
图2-30 骨外固定器械的类型
1)单边架:
在骨折的一侧上下端各穿一组固定针,穿过两层骨皮质,但不穿越对侧的软组织。
2)双边架:
固定针穿过两侧软组织,外露的固定针通过连接杆加以固定。
3)三角形架:
将穿针设在两个或多个平面上,以增加其稳定性。
4)四边形架:
特点是肢体两侧各有两根伸缩滑动的连接杆,每侧两杆之间也有连接结构。
5)半环形架:
呈半环形,安装在肢体一侧,可多向穿针,既能牢稳固定,又兼有复位的作用。
6)环形架:
外固定器呈环形,把肢体完全环绕,可多方向穿针。
7)梯形架:
外固定器呈梯形,用于骨盆骨折。
(2)骨外固定器械的适应证
1)软组织损伤、肿胀明显的四肢长管状骨开放性骨折。
2)骨折同时需行交腿皮瓣、肌皮瓣、带血管蒂皮瓣等修复性手术。
3)骨折需要牵引固定,保持肢体长度。
4)多发骨折,感染性骨折、骨不连,骨盆骨折与脱位,烧伤合并骨折,或骨折伴有主要血管、神经损伤。
5)断肢再植术,可快速、牢固地固定骨折,有利于神经、血管的吻合。
6)肢体延长术,或肘、膝、距小腿关节加压融合术。
(3)注意事项
1)保持针孔的清洁,每天用75%酒精滴于针眼处,防止针道感染。
2)术后每天观察固定针有无松动,骨外固定器有无移位及固定锁扭是否松动。
3)应注意保持固定针与皮肤界面处于无张力状态,否则应切开松解,以免皮肤受压坏死。
4)鼓励患者术后行肢体关节及肌肉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
5)定期X线检查,了解骨折端有无移位,如发生移位,随时调节外固定器予以矫正。
4.支具固定
支具又称矫形器,具有固定、制动、保护、支撑身体,预防和矫正畸形等作用。
(1)支具的适应证
1)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脱位复位术后的固定;先天性斜颈、先天性膝关节脱位、先天性平足矫形或矫形术后的固定;先天性脊柱侧凸术前矫形或术后固定。
2)创伤性疾病。
3)术后固定:如颈椎病前路融合术后;四肢关节脱位手术复位术后。
4)炎症:如脊柱及四肢的骨与关节的结核或化脓性感染。
5)退行性变:脊柱退行性变或退行性骨关节病。
6)瘫痪:如脊髓外伤、结核、肿瘤等引起的截瘫;周围神经损伤引起部分肌肉瘫痪。
(2)支具固定的作用
1)稳定和支持。
2)固定和保护。
3)预防和矫正畸形。
4)减轻承重。
5)改进功能。
6)抑制站立和步行中的肌肉反射性痉挛。
(3)常见支具
1)颈支具:
多用于落枕、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病、颈椎骨折、颈椎脱位复位后的固定。
2)腰支具:
适用于急性腰扭伤、腰肌筋膜炎、腰肌劳损及腰椎间盘摘除术后。
3)肩外展支具:
可用于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和肱骨干骨折、肩袖损伤、冈上肌腱断裂、急性肩周炎等。
4)双髋外展支具:
又称Atlanta支具。多用于治疗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及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固定。
5.骨内固定
骨内固定是在骨折复位后,用金属内固定物维持骨折复位的一种方法。
(1)内固定的适应证
1)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复位后容易移位的骨折;多发骨折或多段骨折;或开放性骨折。
2)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而影响肢体功能者;或伴有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未能成功者。
3)骨折端有肌肉、肌腱、骨膜或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4)撕脱性骨折,多因强大肌群牵拉而致,外固定难以维持其对位。
5)骨折合并重要神经、血管损伤者;或伴有肌腱、韧带完全断裂者。
6)畸形愈合或骨不愈合造成功能障碍者。
(2)内固定的禁忌证
1)瘢痕、烧伤、活动性感染或皮炎导致手术部位软组织覆盖太差。
2)骨质疏松致骨质脆弱不能用内固定来固定的骨折。
3)对于活动性感染、骨髓炎等,多采用外固定,同时结合生物学方法来控制感染。
4)已不能成功进行重建的粉碎性骨折。
5)患者有心、脑、肾等严重的基础疾病,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麻醉等。
6)没有足够手术设备条件和手术技术水平。
(3)内固定方式、种类:
主要有不锈钢丝内固定、螺丝钉内固定(图2-31)、接骨板螺丝钉内固定(图2-32)、髓内钉内固定(图2-33)、椎弓根钉内固定(图2-34)、记忆合金内固定、生物可吸收材料内固定。
图2-31 螺丝钉固定斜行或螺旋形骨折
①螺丝钉垂直骨折面;②螺丝钉垂直骨干;③螺丝钉垂直骨折面引起短缩移位;④多枚螺丝钉固定
图2-32 加压接骨板
图2-33 常见髓内钉
①不带锁髓内钉;②直形交锁髓内钉;③预弯形交锁髓内钉;④Gamma钉;⑤矩形弹性钉;⑥Ender钉
图2-34 椎弓根钉进钉点
三、牵引
牵引是整复和固定的方法之一,一般分为皮肤牵引、骨牵引等。
(一)皮肤牵引
利用胶布或乳胶海绵条粘贴于肢体皮肤上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皮肤,通过对皮肤的牵拉使作用力间接作用于肌肉和骨骼,而使骨折复位、固定的骨伤科技术称之为皮肤牵引。
1.皮肤牵引的适应证
适用于骨折需要持续牵引又不需要强力牵引或不能采用骨牵引者,如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小儿股骨干骨折、肢体严重肿胀或皮肤有张力性水疱不能立即复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下肢脱位整复后的固定,如髋关节脱位;以及下肢关节炎需制动者。
2.皮肤牵引的禁忌证
皮肤对胶布过敏者;皮肤有损伤或炎症者;肢体有血循障碍者如患有静脉曲张、慢性溃疡、血管硬化及栓塞者;严重骨折错位需要强力牵引方能矫正畸形者。
3.皮肤牵引的操作方法
(1)皮牵引前准备:
准备好所需用的牵引架及附属装置,宽胶布,绷带,扩张板,牵引绳。
(2)注意事项:
注意检查牵引重量是否合适,及时调整,一般不超过5kg;注意观察有无皮炎的发生;注意检查胶布和绷带是否脱落,有脱落者要及时更换;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及足趾(指)的功能活动情况。
(二)骨牵引
骨牵引是指通过穿入骨骼内的骨圆针或牵引钳,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使骨折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是骨科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骨牵引一般分颅骨牵引、尺骨牵引、股骨牵引、胫骨牵引和跟骨牵引等。
1.骨牵引适应证
一般适用于成年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学龄前儿童股骨干不稳定性骨折;颈椎骨折脱位;不能采用皮牵引的手与足短小管状骨的骨折,如掌骨、指(趾)骨;一些手术前的准备,如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等;需要采用牵引但不宜用皮牵引的患者,如伤肢患有静脉曲张而不能采用皮牵引的骨折患者;多根肋骨多段骨折造成浮动胸壁出现反常呼吸的患者。
2.骨牵引禁忌证
对于穿针处有炎症或开放性创伤污染严重者,牵引局部骨骼有病变或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牵引局部需要切开复位者,均应禁用骨牵引疗法。
3.骨牵引注意事项
(1)骨牵引安装完成后应将牵引针的两端多余部分剪掉,并套上小瓶,以防止针尖的伤害。
(2)注意牵引针两侧有无阻挡,如有阻挡感应及时调整,以免降低牵引力。
(3)骨牵引术后要经常检查针眼处有无感染。为防止感染,隔日一次向针孔处滴75%的酒精。如感染明显又无法控制时应将牵引针拔出,根据病情改用他法治疗。
(4)注意牵引针有无滑动或将皮肤拉豁;注意肢体有无压迫性溃疡的发生。
(5)鼓励患者及时进行肢体肌肉和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
(6)要及时进行床边X线检查,以便了解骨折对位情况,若对位不良应及时调整牵引方向或牵引重量。
(7)牵引重量应一次加到适当最大值,以矫正骨折重叠移位。复位后可维持牵引量。
四、方药
方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内治法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分为初、中、后三期。
1.初期治法
由于气滞血瘀为肿为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1)行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肿胀疼痛,无里实热证,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或因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金铃子散,以及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
(2)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伤后有瘀血内积,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苔黄舌燥,脉洪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3)清热凉血法:
适用于伤后瘀血化热,热毒内蕴,伤处红肿热痛,或血热妄行,或邪毒侵袭、火毒内攻之证。常用的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
2.中期治法
通过治疗,达到进一步调和气血,去瘀生新,接骨续筋,疏风通络,活血舒筋的目的。
(1)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瘀血凝滞尚未尽除,而继续应用攻下之法又有损伤正气之虞。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2)接骨续筋法:
适用于筋骨已有连接但尚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者。常用的方剂有续筋活血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3)舒筋活络法:
适用于仍有瘀血凝滞、筋骨粘连、关节屈伸不利的伤筋中期,或兼有风湿气血不得通畅的肢体痹痛等证。常用方剂有疏筋活血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3.后期治法
损伤后期多伤之已久,虽瘀血已去,但正气亦衰,故当以扶正固本为主,另外,损伤后期亦有应用温经通络之法。
(1)补气养血法:
本法适用于伤后日久,气短神疲,心慌虚汗,面黄甲苍等证,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2)补养脾胃法:
适用于损伤日久,耗伤正气,或长期卧床而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丸、健脾养胃汤等。
(3)补益肝肾法:
适用于筋骨及腰背损伤的后期,年老体弱,骨萎疏松,骨折愈合缓慢等症。以肾阴虚为主者,可用六味地黄汤。肾阳虚为主者,以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主之。筋骨疲软者用健步虎潜丸、壮骨续筋丹等方。
(4)温经通络法:
适用于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滞留,或筋骨损伤日久,气血凝滞者。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乌头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二)外治法
损伤外治法是指对损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在骨伤科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床外用药物大致可分为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与热熨药。
1.敷贴药
应用最多的剂型是药膏、膏药和药散三种。
(1)药膏:
又称敷药或软膏。
药膏的种类:①消瘀退肿止痛类: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肿散、散瘀膏等药膏外敷。②舒筋活血类:可选用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药膏外敷。③接骨续筋类:可选用外敷接骨散、接骨续筋药膏、驳骨散等。④温经通络类:可用温经通络药膏外敷;或在舒筋活络类药膏内酌加温散风寒、利湿的药物外敷。⑤清热解毒类:可选用金黄膏、四黄膏。⑥生肌拔毒长肉类:可选用橡皮膏、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2)膏药:
古称为薄帖,是中医学外用药物中的一种特有剂型。
膏药的种类:①治损伤类:坚骨壮筋膏,化坚膏。②治寒湿类:狗皮膏、伤湿宝珍膏;万灵膏、损伤风湿膏。③提腐拔毒生肌类:太乙膏、陀僧膏等。
(3)药散:
又称药粉、掺药。
药散的种类:①止血收口类:常用的有桃花散、花蕊石散、金枪铁扇散、如圣金刀散、云南白药等。②祛腐拔毒类:红升丹、白降丹。③生肌长肉类:常用的有生肌八宝丹等,也可与祛腐拔毒类散剂掺合在一起应用。④温经散寒类: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等。⑤散血止痛类:常用的有四生散、消毒定痛散等。⑥取嚏通经类:常用的有通关散等。
2.搽擦药
(1)酒剂:
是用药与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为8∶2,也有单用酒浸者。常用的有活血酒、伤筋药水、息伤乐酊、正骨水等。
(2)油膏与油剂:
用香油把药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剂,或加黄蜡或白蜡收膏炼制而成油膏。适用于关节筋络寒湿冷痛等证,也可配合手法及练功前后做局部搽擦。常用的有跌打万花、活络油膏、伤油膏等。
3.熏洗湿敷药
(1)热敷熏洗:
常用的方药有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舒筋活血洗方;八仙逍遥汤、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
(2)湿敷洗涤:
古称“溻渍”、“洗伤”等。常用的有金银花煎水、野菊花煎水,以及蒲公英等鲜药煎汁。
4.热熨药
一种热疗方法。分为:
(1)坎离砂:
又称风寒砂。用铁砂加热后与醋水煎成药汁搅拌后制成,适用于陈伤兼有风湿证者。
(2)熨药:
俗称“腾药”。常用的有正骨熨药等。
(3)其他:
如用粗盐、黄砂、米糠、麸皮、吴茱萸等炒热后装入布袋中热熨患处。
五、练功
练功疗法古称导引,现代又称功能锻炼。是指通过肢体运动的方法来防治伤病,增进健康的一种疗法。
(一)练功的分类
1.局部练功
为了预防或治疗肢体伤病,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某一肢体的主动活动称局部锻炼。
2.全身练功
为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或配合某些伤病的治疗,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的全面锻炼称全身锻炼,全身锻炼除采用体育疗法外,可配合气功中的套式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二)练功的作用
练功主要作用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使肢体气血通畅,筋肉得养,关节滑利,同时促进骨折的愈合与肢体功能的恢复,避免骨质疏松和关节粘连。练功还能改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延年的目的。
(三)练功注意事项
1.制定详细的练功计划。
2.充分发挥患者练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掌握动作要领。
3.分期练功,循序渐进。
4.练功同时配合调息与调神。
六、手术
手术疗法具有悠久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常用手术器械
1.牵开器
又称拉钩。如胫骨牵开器和自动牵开器等。
2.骨膜剥离器
又称骨膜起子或骨膜剥离子。应用骨膜剥离器,可将附着于骨面上的骨外膜及软组织自骨面上剥离下来。
3.持骨器
又称持骨钳或骨把持器。持骨器用以夹住骨折端,帮助骨折复位并保持复位后的位置,以便于进行内固定。
4.骨钻和钻头
有手摇钻及电动钻、气钻等。
5.骨锤
用途是敲击功能。
6.骨凿和骨刀
骨凿主要用于修理骨面和取骨。骨刀主要用于截骨和切骨。
7.骨剪和咬骨钳
骨剪用于修剪骨片和骨端。咬骨钳用于咬除骨端的尖刺状或突出的骨缘。
8.骨锉
用于锉平骨的断端。
9.刮匙
可用于刮出骨腔内的小死骨、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等。
(二)术前准备
首先,手术者必须全面地掌握病史、体检、X线检查和化验等病情资料。其次手术前进行全科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针对伤病指出手术指征、是否存在禁忌证等,然后制订手术方案。最后,手术前30分钟开始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如手术较大,出血较多以及手术时间较长等,术中追加应用抗生素。如果患者合并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应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治疗合并症(高血压、心脏病、肾炎等)。
术前需进行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根据手术部位而不同,对四肢的皮肤准备一般要超过手术部位的上、下各一个关节,为手术中需临时扩大手术范围作准备。
(三)术中无菌原则
手术进行过程中,每个手术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地执行无菌操作,手术人员各就各位站定位置后,不能离开手术台,更不能随意走动。传递器械或物品时不可在手术人员的背后进行;手术人员的手、臂,必须在手术区内操作,不能离开手术区,不可放置于自己腰部以下或抬高超过肩部,亦不能触及手术台边缘;在手术过程中,如手术人员需要更换位置时,同侧与同侧更换时一人应先退后—步,另一人原地不动,背对背转过身进行更换,以防止触及对方背部有菌区;手术参观人员必须与手术人员保持一定距离,不可靠近手术人员或站得过高,尽量减少在室内走动,以减少污染机会。
(四)术后处理
手术完毕,医生必须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神志、疼痛、液体出入量、引流量;治疗方面包括输血、输液、止痛药及抗菌药物等;还应通过活血药物及物理疗法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后应将患肢放于支架或枕头上,以抬高患肢,其高度一般应超过心脏平面,以利于淋巴、静脉回流,减轻肢体水肿。用石膏固定的肢体,要严格观察肢端情况,如有循环、感染和运动的改变或局部剧痛,应予及时处理。骨科手术后,若有缓慢、扩大的渗血可进行加压包扎压迫止血。若仍继续扩大,病人的脉搏、血压不稳,应即时送回手术室进行手术探查。对截肢病人术后应在床旁准备止血带,以备大血管出血时紧急使用。术后积极鼓励病人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活动,练习肌肉张力,减少肌肉与其他软组织的失用性萎缩、关节挛缩及粘连。后期辅以助行器辅助行走功能训练以及CPM机训练等。
七、其他疗法
(一)针灸
针灸疗法在骨伤科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不仅对骨折、伤筋有效,且对气血不和、手足挛急、四肢不遂、筋骨疼痛等疾患疗效良好,如配合运用灸法,则收效更佳。
1.扭伤是指皮肤、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血管等软组织损伤。
颈项:天柱 风池 后溪 悬钟 昆仑
肘部:曲池 小海 天井 合谷
腕部:阳池 阳溪 阳谷 外关
腰部:人中 阿是穴
髋部:环跳 秩边 承扶
膝部:膝眼 梁丘 膝阳关 阳陵泉
踝部:解溪 丘墟 商丘 昆仑 悬钟
2.肩周炎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久则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处方:肩髃 肩内陵 巨骨 肩贞 曲池 合谷 条口透承山
3.肱骨外上髁炎是以肘外侧疼痛,提物及前臂扭转时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称“网球肘”。
处方:阿是穴 曲池 外关 合谷
4.腰痛
处方:肾俞 委中 睛明 腰阳关 腰痛穴
(二)针刀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传统针刺术与外科松解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慢性软组织劳损和粘连性疾病。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松解粘连、提高机体自然的修复功能,促进病变组织的恢复作用。
1.针刀治疗适应证
(1)因筋膜粘连、挛缩或结疤而致四肢、躯干等处的顽固性疼痛点。
(2)所有骨关节附近因肌肉、韧带紧张挛缩,拉应力过度引起的关节功能活动障碍、骨质增生等。
(3)各种损伤引起的滑液囊闭锁或滑液排泄障碍造成的滑囊膨胀,各种腱鞘炎,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非脑源性),骨化性肌炎初期。
(4)手术损伤后因腱鞘狭窄,筋膜、肌肉、韧带或关节囊挛缩、结疤、粘连而致功能障碍者。
(5)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导致筋脉挛缩、粘连等而使关节屈伸受限者。
2.针刀治疗禁忌证
(1)凡一切有发热症状者。
(2)施术部位有皮肤红肿、感染、溃疡、脓肿或肌肉坏死者。
(3)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4)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血液病或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
(5)年老体弱或妇女妊娠期、月经期患者。
(6)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
3.操作方法
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首先术野皮肤必须常规消毒,铺消毒洞巾。术者应佩戴无菌手套,小针刀必须经高压灭菌,施术时应一处一支。
4.术后处理
术毕针孔敷盖无菌纱布,最好加压包扎1~2天,以防止出血。
(三)理疗
1.作用原理
物理疗法是指应用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简称理疗。不同的理疗具有充血、消炎、镇痛等共同作用,又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
2.理疗种类
理疗除防治疾病外,还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如肌电、超声波、红外线热像图等。根据物理因素的来源,理疗可分为人工物理疗法与自然物理疗法两大类。
(1)人工物理疗法
1)电疗法:
包括静电疗法、直流电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正弦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射频疗法、电离空气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电水浴疗法等。
2)光疗法:
包括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等。
3)超声波疗法:
包括超声疗法、超声间动电疗法、超声雾化吸入、超声药物透入等。
4)磁疗法:
包括低频、中频、高频电磁场疗法、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等。
5)传导热疗法:
包括蜡疗、泥疗等。
6)水疗法:
包括各种方式的水疗和人工矿水浴。
7)运动疗法:
包括医疗体育、器械疗法。
8)拔罐疗法:
包括火罐、竹管及其他局部负压疗法。
9)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即患者利用来源于自身的、经过处理放大的生理信号去主动控制某种病理过程,达到治疗目的。
(2)自然物理疗法:
临床常用的有矿泉疗法、气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海水疗法等。
3.适应证
(1)各种炎症:急性、亚急性、慢性化脓性和非化脓性炎症均可以理疗。
(2)骨伤科疾病骨折、脱位中后期,筋伤各期,损伤感染、粘连、溃疡以及软骨病、佝偻病等。
(3)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过程不平衡诸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末梢神经系统疾病等。
(4)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周围血管疾病等。
(5)其他:皮肤病及五官科、口腔科其他疗法无显效的疾病,理疗多有一定疗效。
4.禁忌证
严重心脏病、严重动脉硬化、有出血倾向、恶病质及可刺激肿瘤细胞生长的物理因素等禁用。另外,高热、败血症、活动性肺结核、局部急性皮炎、感觉障碍、动脉瘤等,常不适宜于理疗。
(四)康复
康复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局部或整体功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治疗方法。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肌力为0级时,选择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训练和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即患者主观用力,试图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肌力为1级或2级时,选择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力为3级或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
(1)主动运动:
动作应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
(2)被动运动:
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按需要的方向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以牵伸挛缩或粘连的组织。
(3)助力运动:
由患者健肢徒手或通过棍棒、滑轮和绳索等简单器械,帮助患肢运动。
(4)关节功能牵引:
将挛缩关节的近端肢体用支架或特制的牵引器稳定固定于适当姿势,然后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的方向用沙袋作重力牵引。
(5)持续被动运动:
是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的被动活动。
3.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应先在平衡杠内进行,以确保安全,其后在平衡杠外借助拐杖行走,然后才独立行走。其持拐步行训练如下。
(1)持双腋杖的步行方式:
多经历迈至步、摆过步、四点步等步骤。
迈至步:先用双腋杖同时向前伸出,然后支撑并向前摆动身体使双足迈至双拐落地点的附近,故称为迈至步。
摆过步:先将双拐伸出,然后支撑并向前摆动身体使双足迈至双拐落地点的前方并着地,再将双拐向前迈以获得平衡,故称摆过步。
四点步:依次为伸左拐、迈右腿、伸右拐、迈左腿,故称四点步。
(2)持手杖的步行方式:
有三点步、两点步。
三点步:一般先伸出手杖,后迈出患肢,最后迈出健肢。
两点步:一般手杖与患肢同时迈出,然后迈出健足。
(3)使用助行器的步行训练:
适用于辅助患者初期的行走训练,为患者使用腋杖或手杖作准备;也适用于下肢无力但无双下肢瘫痪者、一侧偏瘫或截瘫患者;以及行动迟缓的老年人。
(刘建航 刘洪波 张 杰 冷向阳 罗宗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