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筋膜间隔综合征

筋膜间隔综合征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筋膜间隔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最常发生于前臂和小腿。
【病因病机】
当肢体遭受砸压伤等致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压力增高,压力增高使间隙内淋巴与静脉回流的阻力增加,从而渗出增加,更增加了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使间隙内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即内容物增加→内压升高→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压升高→渗出增加→内容物增加。由于间隙内压的增高可使间隔区内组织毛细血管压闭,微循环受阻致组织灌流减少,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其发生原因有:
1.筋膜间隔容积骤减
①敷料包扎过紧,如绷带、石膏、小夹板等包扎过紧;②严重的局部压迫,如地震时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
2.筋膜间隔内容物体积骤增
①缺血后水肿;②软组织严重挫伤、烧伤;③小腿的剧烈运动;④出血:发生于筋膜间隔内的出血。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是主要早期症状。疼痛剧烈,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
2.体征
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诱发剧痛是本病重要体征。常见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P”征: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搏(Pulselessness)。
(二)检查
筋膜间隔内压力的测量:对明确诊断及手术指征有重要参考意义,正常人筋膜间室内压力为0.106kPa或0~8mmHg,若>3.99kPa或30mmHg应立即切开减压。
早期诊断筋膜间隔综合征主要依靠患者的进行性疼痛症状、肿胀、发生部位、筋膜间隔内压力的测量及临床医师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
筋膜间隔综合征应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预防:筋膜间隙综合征好发于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双骨折、严重挤压伤造成的血管神经损伤的部位,应积极预防并处理。常见处理方法如下:
(一)非手术疗法
1.适应证
适于伤后早期,肢体严重肿胀,剧烈疼痛,肢体远端牵扯痛,感觉障碍,脉搏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微循环充盈时间正常或稍慢者。
2.方法
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中间用液体维持,2小时后再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等。
(二)手术治疗
1.手术切开
若非手术疗法3~4小时无效即应行切开减压术防止肌肉和神经缺血坏死。切开要彻底,一般选择受累筋膜间隔的长轴肿胀最严重且肌肉丰富部位做纵形切口或S形切口,筋膜切口与皮肤切口一致或略大,肌膜也应切开。
2.切口范围
应切开每一个受累的筋膜间隔区,否则达不到减压的目的。
3.切开后的处理与注意事项
①尽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消灭感染病灶。暂不缝合切口,以便更换敷料时密切观察组织的存活情况。如切口不大,可待其自行愈合或二期缝合;若创面较大,可植皮覆盖。②切口不可加压包扎,避免再度阻断血循环。③切口创面可用凡士林纱布、生理盐水纱布或生肌敛腐之药如云南白药、拔毒生肌散换药。④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破伤风与气性坏疽。⑤注意观察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必要时可将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适合的抗生素。
4.防治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对症处理,防治其他并发症如酸中毒、高钾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