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诊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直肠

一、解剖
直肠(rectum)长约12~15cm,位于盆腔后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最后一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直肠盆部(上段)位于盆膈以上,盆部的下段肠腔由于储存粪便而相对膨大,形成直肠壶腹。盆膈以下的直肠部分逐渐缩窄并延续到肛门,称为肛管或直肠肛门部(下段)。直肠在盆腔内的位置与骶椎腹面关系密切,与骶椎呈相同的曲度下行。在矢状面上,直肠有两个弯曲,分别为骶曲和会阴曲。直肠上部凸向后,与骶、尾骨的曲度一致,称为骶曲;直肠下部向后下绕尾骨尖后,凸向前方,称为会阴曲。在冠状面上,从近端朝下,直肠依次凸向右、左、右方,但直肠的上下两端仍处于正中平面上。
直肠腔内黏膜表面可见上、中、下三个横的半月形皱襞,是由黏膜和环形平滑肌形成,称为直肠横襞(Houston瓣)或直肠瓣,可阻挡粪便下移。这三个直肠横襞的位置分别与冠状面上的三个侧曲相对。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附近的左侧肠壁,距肛门距离约11cm;中直肠横襞位于直肠右前壁,最大且恒定相当于腹膜返折线的高度,距肛门约7cm,具有定位意义;下直肠横襞多位于左侧壁,距肛门5cm。
直肠下部的括约肌收缩,形成6~10条长约1~2cm的黏膜皱襞,与肠腔长轴平行,称为肛柱;相邻两个肛柱的基底之间相互以半月形皱襞连接,称为肛瓣;肛瓣与肛柱之间的黏膜形成小的开口朝上的隐窝,深约3~5mm,叫做肛窦;肛窦底部有肛腺开口。肛管与肛柱连接的部位,常有黏膜呈三角形乳头状隆起,称为肛乳头。肛柱下端与各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称为齿状线,齿状线以上为被覆单层柱状上皮黏膜的直肠,齿状线以下为肛管,被覆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肛管长2~3cm,上续于齿状线水平的直肠,下止肛门缘,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围绕。齿状线以下1.5cm处可见光滑而略有光泽的环形隆起,称肛梳或痔环;痔环和肛柱的深面含有丰富的静脉丛,如果淤血扩张则容易形成痔,位于齿状线以上的痔称为内痔,以下者称为外痔。肛梳下缘有一条外观呈灰白色的环状线,位置相当于肛门内括约肌的下端,称为白线,肛门指诊时为一浅沟。
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在肛管处明显增厚所形成的,环绕直肠下段及肛管上部,止于白线。属于不随意肌,其收缩时能协助排便,但无括约肛门功能。肛门外括约肌为环绕肛门内括约肌周围的环形横纹肌,属于随意肌,可括约肛门及随意控制排便 [1-2]
(一)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齿状线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是直肠和肛管的分界线,齿状线以上及以下的上皮组织、神经、血管,淋巴液回流等都完全不同。为局部的病理变化、症状、诊断、治疗提供了鉴别和治疗的科学依据。齿状线的具体临床意义如下:①被覆上皮组织不同引起不同类型的肿瘤,齿状线以上肛管由内胚层的泄殖腔演化,内衬单层柱状腺上皮,多发生腺瘤及腺癌;齿状线以下肛管由外胚层的原肛演化,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多发生鳞状细胞癌。②神经分布不同,齿状线以上为内脏感觉神经支配,没有明显痛觉;而齿状线以下为肛神经支配,属于躯体感觉神经,对痛觉十分敏感。因此齿状线上的内痔冷冻、结扎,注射治疗都不会疼痛,线下的肛裂,感染,血栓外痔等,均可引发剧烈疼痛。③排便中的作用,当粪便下行达齿状线时,可产生便意感协助排便。一旦齿状线遭到破坏,将影响排便感,容易使粪便积滞于直肠内。
(二)血液和淋巴循环
1.动脉供应
直肠和肛管的血供来自于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和骶中动脉。直肠供血中最主要的一支直肠上动脉,其来自于肠系膜下动脉,穿行入黏膜下层后形成毛细血管丛,供应齿状线以上的直肠肠壁,并发出许多小动脉支与直肠下动脉和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下动脉由两侧髂内动脉发出,穿行入黏膜下层后与直肠上动脉、骶中动脉和肛管动脉吻合。肛管动脉来自阴部内动脉,供应肛提肌、肛管和括约肌的血供,并与直肠上、下动脉相吻合。骶中动脉是腹主动脉的直接小分支,沿骶骨下行,供应直肠后壁组织的血供。
2.静脉回流
直肠和肛管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主要来源为黏膜下静脉丛和外膜下静脉丛。
直肠静脉在直肠肌层和黏膜下层内吻合成丰富的静脉丛。黏膜下静脉丛位于整个直肠的黏膜下层,呈横行环状排列,其旁支穿过直肠肌层,在外膜下形成大量的斜行静脉,即外膜下静脉丛。两丛之间存在很多交通支。
3.淋巴回流
直肠的淋巴回流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上组淋巴回流方向有四种情况:大部分淋巴汇集于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再经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沿直肠上动脉经中间结肠淋巴结,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可向两侧沿直肠下动脉流入髂内淋巴结;可向下经过肛提肌汇入坐骨肛门窝的淋巴丛,回流至髂内淋巴结;亦可向后汇入髂淋巴结。下组淋巴沿直肠下动脉汇入髂内淋巴结。另外,下组淋巴在齿状线以下的汇集肛管、肛门括约肌和肛周皮下淋巴网,经会阴部向前流入腹股沟淋巴结,至髂内淋巴结。直肠与肛管的淋巴通过上、下组淋巴管网在齿状线处彼此相通。
(三)神经支配
直肠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其交感神经来自于胸11到腰2的脊髓神经,副交感神经来自于第2~4骶神经前根。这些神经与分布于盆内器官的神经在盆腔后侧壁混合组成下腹下丛,继续向内下行至直肠外侧形成盆丛。下腹下丛支配直肠上部,盆丛分支支配直肠下部。
肛管和肛门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来自于骶神经节和尾神经节,分布于表皮组织内的腺体和血管;副交感神经来自于直肠肌层之间的肠肌丛,支配皮内汗腺、皮脂腺和肛门外括约肌。交感神经抑制直肠蠕动,并使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增加直肠蠕动,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和内括约肌松弛。
二、生理
直肠有排便、吸收和分泌功能,但无消化功能。可以少量吸收水、盐、葡萄糖和一部分药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协助排便。在正常情况下,直肠内无粪便,肛管呈关闭状态。而排便时,由于结肠蠕动,使得储存于乙状结肠内的粪便被推行至直肠,使直肠壶腹膨胀,引起便意和肛管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机体自主松弛肛管外括约肌,同时可屏气增加腹压,使粪便排出体外。
肛管的功能主要是保持排便节制和控制排便。排便节制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和盆底肌的静息节律和反射活动维持。排便节制包括发现直肠内容物、区分直肠内容物、随意或半随意地保留直肠内容物,以及可控性排出直肠内容物 [6]
肛门内括约肌(internal anal sphincter,IAS)在自主神经控制下,主要负责静息节律。
肛门外括约肌(external anal sphincter,EAS)和盆底肌及耻骨直肠韧带一样属于随意控制,当腹内压力突然升高(如打喷嚏、咳嗽)时,也可导致其反射性收缩。
耻骨直肠韧带(puboretalis sling)的收缩可增加肛门直肠角,抬高盆底和拉长肛管,因此对维持排便节制非常重要。
1.排便生理
绝大多数人的排便由胃结肠反射控制。自进食后,逐渐形成粪便和气体,通过蠕动性块状收缩从结肠传输到直肠。
直肠的扩张由大脑皮质控制,可引起IAS反射性舒张,即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ectoanalmnhibitoryreflex,RAIR)。IAS舒张的结果是使粪便进一步向下移动并与肛管上部的感受器接触。感受器确定内容物的性质(抽样反射,sampling reflex)。如果排便时间合适,冲动进一步使直肠肌收缩,并舒张EAS和盆底耻骨直肠肌,促进排便。
耻骨直肠肌松弛,可促使肛门直肠角增宽(从正常的60°~105°,增加到140°),形成无阻力肛门通道,促进排便。
如果无法排便,EAS和盆底则依赖于耻骨直肠韧带的随意性收缩,促使粪便返回直肠,便意消失。
2.免疫生理
由于肠黏膜表面弥漫被覆免疫球蛋白,而直肠黏膜内有免疫活性物质,两者组成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系。肠道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直肠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质。肛管周围组织具有对抗肠内细菌的特殊免疫能力,因为肛管自移行上皮至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有散在的分泌IgA的梭形细胞。炎性刺激时,IgA分泌亢进。故肛门手术一般不会诱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