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高血压病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一、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现状

1.高血压的“标准”分型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高血压病设立了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四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建立了眩晕辨证诊断标准,共设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证。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五、六、七版将眩晕辨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浊中阻四证。

2.高血压分型的研究

薛梅在临床上将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证。完全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和“头风”的诊断标准。

陈分乔等对高血压病分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四证,显然是依据《原则》确定的辨证标准。

程文江等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四证中肝阳上亢改为肝肾阴虚证,保留了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中阻三证。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标准》两实两虚的基础上,将实证肝阳上亢改为肝肾阴虚,四个证型中有三个虚证,足以看出程文江等在高血压病辨证时着重本虚。

吴萍等分为肝阳上亢、肝气郁结、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五证。

洒容桂等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冲任失调六证,其特点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新增瘀血阻络与冲任失调。

李晓辉从肾论治,将高血压病分为肾精不足、肾阴亏虚、肾气亏虚及肾阳亏虚四证。其中肾精不足沿用了权威文献的规定,其他则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自行发挥。

另有研究单纯从阴阳两方面辨证,将本病分为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阳虚四证。

古炽明等根据1980~2002年间,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5027例病案、总计120篇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的临床证型有28个之多,但最常见的只有8种,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肝风上扰证。诸证型中又以阴虚阳亢和肝肾阴虚者占了“半壁江山”,如阴虚阳亢为1899例,占总数的37.78%,为数最多;肝肾阴虚型次之,为809例,占总数的16.09%;两者相加,占总病例数的53.87%。如果再加上肝火亢盛型(790例,占15.72%)和痰湿壅盛型(644例,占12.82%)两型,前4个证型就占了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八成以上(82.41%)。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各类教材中占有相当地位以及不少论著着墨颇多的瘀血阻络型(116例,占2.32%)和肝风上扰型(116例,占2.32%)仅排在第7、第8位,两者相加的比例不超过5%。这个统计结果与1980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以及1993年卫生部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规定的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等4种证型大体相当,惟排列顺序有变化而已。

张荣珍等将安徽省35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965例,占27%;阴虚阳亢型795例,占22%;阴阳两虚型535例,占15%;痰湿壅盛型932例,占26%;未定型351例,占10%。其中以肝火亢盛和痰湿壅盛两型居多。

符德玉等收集上海市岳阳医院、龙华医院、瑞金医院4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型占49.14%,其次为痰湿壅盛(22.49%)、肝火亢盛(22.25%),阴阳两虚型最少(6.11%)。

周莉等调查上海市某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肝阳上亢型、肾阳虚衰型、瘀血内阻型、痰湿内阻型,其中肝肾阴虚型居多占69.50%,肝阳上亢型占19.00%,痰湿内阻型最少占2.00%。

王严冬等通过多中心调查分析发现,广东省珠海市瘀血阻络、痰瘀阻络、痰浊壅盛等实证比例明显增高,江苏省常州市、南京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比例明显增高,辽宁省沈阳市心血亏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比例明显增高,认为南方痰瘀证明显,从南向北有实证比例逐渐减少、虚证比例逐渐增多趋势。

谭洁等将湖南省6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辨证分型,认为家族性高血压患者以肝火亢盛证为最突出证型,占患者总人数的59.20%。

钱俐俐等收集江苏省南京市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型按比例由多到少排序为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

冯向阳将高血压分为风阳上扰型、肝肾阴虚型、肝火炽盛型、阴阳两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虚痰扰型、痰浊壅盛型、痰瘀阻络型等8型。

朱祖峰将高血压分为肝肾亏虚证、阴虚阳亢证、肝火旺盛证、肝肾亏虚夹瘀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提出,高血压病辨证分为4型,即肝火亢盛、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

丁氏把高血压病归为肾虚血瘀,拟补肾活血法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治则。山西中医研究院将高血压病分为阳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阴虚四型。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提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标在肝,病本在肾,临床上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风痰浊。有人根据本病眩晕、头痛、失眠、心悸不宁等症,认为病变脏腑主要在心,其次为肝、肾,中医辨证相应分为心火偏亢、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气阴两虚,气血失调、心脉瘀阻等型。

3.其他分型研究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将本病分为阴虚阳亢(分阴虚偏重、阳亢偏重)和阴阳两虚(分阴虚偏重、阳虚偏重)2类4型。黄晔简单地将本病归纳为本证(肝肾阴虚证)和标证(肝阳上亢证)两大类。雷燕等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种类型。

二、高血压症状的研究

在平常生活中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主要由于他们的高血压症状并不明显且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高血压在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发现。其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这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患者血压虽然很高,但症状不明显。

张守敏等探讨高血压的临床症状。方法:回顾分析2007~2009年本院收治的41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头晕为最常见症状,有356例,高达86.8%;头痛196例(占47.8%),失眠164例(占40.0%),头涨91例(占22.2%),耳鸣66例(占16.1%),夜尿增多53例(占12.9%),记忆力下降60例(占14.6%),视力下降50例(占12.2%),上肢麻木38例(占9.3%),颈僵13例(占3.2%)。无症状11例(占2.7%),有症状者共399例(占97.3%)。结论: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无症状者很少见。

葛莹认为,高血压患者多以头晕、头痛、头胀、耳鸣、心悸、失眠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无症状者比例较少;并以1级、2级高血压多见,共占82.5%,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少。

陈波等在850例患者中发现,头晕最为常见,高达85.9%;头痛、失眠非常常见,分别高达51.2%及41.0%;头涨也较常见;较少见依次为耳鸣,夜尿增多、记忆力下降、视力下降、上肢麻木、颈部僵硬。无症状者仅为2.59%;总有症状者高达95.9%。左心功能失代偿后常有心慌、胸闷、气促症状;合并肺淤血可有咳嗽、咳痰。结论:绝大多数高血压病均有临床症状,无症状者很少,血压指数是诊断高血压病的重要依据。

范军铭等研究归纳了89个与高血压可能相关的中医症状,按相关部位和功能所属分为头颈面部情况、五官部情况、睡眠精神情况、全身情况、腰背四肢情况、消化道情况、心胸情况、精经二便情况共8个部分。其中各部分症状出现率结果如下。头颈面部情况:16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依次是头晕(71.30%)、记忆力减退(61.48%)、健忘(57.95%)、头痛(48.92%)、头昏(48.64%)、头涨(47.16%)、头重(36.59%)、颈项不适(35.40%);在五官部情况16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依次是口干(44.72%)、视物昏花(34.72%)、耳鸣(31.82%)、口苦(31.31%)、目胀(24.55%)、咽干(24.09%)、目眩(16.42%)、目涩(16.31%);在睡眠精神情况10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依次是心烦急躁(51.59%)、易怒(46.42%)、多梦(42.61%)、失眠(40.05%)、早醒(31.59%);在全身情况7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依次是倦怠乏力(39.66%)、怕热(23.41%)、自汗(22.84%);在腰背四肢情况11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依次是腰酸(34.72%)、膝软(28.86%)、腰痛(22.56%)、手足麻木(21.87%)、背困(18.07%);在消化道情况7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依次是胃脘胀满(13.47%)、腹胀(10.11%)、嗳腐吞酸(8.01%);在心胸情况7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依次是气短(31.08%)、心悸(30.17%)、胸闷(28.29%);在精经二便14个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7个依次是小便黄赤(17.90%)、便秘(13.41%)、夜尿多(13.12%)、尿频(13.12%)、大便不爽(8.41%)、阳痿(7.22%)、早泄(6.65%)。

卢永屹调查发现,按照出现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初诊患者的常见前3项症状为:眩晕(57.50%)、头痛(57.00%)、乏力(53.50%)。此外部分患者表现为失眠、头涨、急躁易怒、耳鸣、心悸、胸闷等(30%以上),按照出现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初诊患者的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也验证了在一般情况下,根据主症,高血压病常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此外还发现部分患者还表现为乏力、失眠、头涨、急躁易怒、耳鸣、心悸、胸闷等。

刘亦选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发现:头部症状(头晕、头痛)为1082例,占87.33%;躯干症状(心悸、胸闷)为623例,占50.28%;四肢症状256例,占20.66%。显示了高血压症状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

三、高血压脉象、舌象的研究

1.高血压脉象的研究

早在1957~1958年间,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教授依据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教授马大猷的协助下,制成以酒石酸钠为换能原件的“寸关尺脉搏描记仪”,由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和杨树千同时把脉,对400例17种脉象图与心冲击图、心电图和心音图作了同步描绘,其中包括168例高血压病弦脉。将高血压病弦脉分为三级,发现其病理波形主要发生在心室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其产生机理主要是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并与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或机体对该物质敏感性高有关。

1993年,李果刚也选择高血压病患者为对象,模拟中医用三指切脉的方法。测试结果也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在脉形上多呈弦脉,参照其他心功能指标可为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王小娟等对原发性高血压176例脉图参数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以脉弦及脉弦的相兼脉为主,占92.6%,与正常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病组脉图参数有BB'/AA'、DD'/AA'、W3/t、AT(男)、E(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组脉图参数的改变随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病情的加重弦度增高,柔和度下降;高血压辨证分型各组脉图参数改变,阳虚组>阴阳两虚组>肝阳偏盛组>肝肾阴虚组。说明随证型变化及高血压分期不同,脉图参数亦发生相应改变,为脉图与高血压分期“同病异证、异脉”等提供了依据。

张鹤年先生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四诊当首重脉诊,高血压的脉象以弦、细、濡、滑等为常见脉象,正确把握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对于分辨、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切脉预测高血压数值是张老先生高血压病脉诊的一大特色。

李墅娜等将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采用给脉搏以固定激励的方法,测出人体系统在此激励下的输出。运用时频分析法分析了无高血压病症和有高血压病症的脉象信号的时频谱分布和功率能量比分布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高血压的脉象信号能量主要集中在5Hz以下的主波峰中,高于5Hz的能量只占很小的部分,而病脉的频率范围比正常脉较宽,尤其中高频部分较宽。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无高血压病症和有高血压病症的脉象信号。

王玉民依据《黄帝内经》的血脉理论,阐明了血压的形成生理机制是在人体阳气的推动下通过心脏的鼓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对经脉的充盈而形成的。通过诊脉可以直接感知血压的高低变化。生理状态下,血压高低的调节与肝有密切关系。五脏可通过对心和脉对血液鼓动力大小的影响,或对经脉中运行血液量的多少的调节以及对络脉舒张和拘挛的影响而调节血压的高低变化。

林飞等通过对王林山老中医的临床观察,查阅文献,根据中医理论阐明不同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是有区别的。提示在对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达庆维等提出尺脉压后,如寸、关脉变小,为血压正常;如寸、关脉不变,可能血压升高。

郑意珍通过寸口脉法按浮、中、沉,分为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等5个层次加以体验,发现高血压阳性脉与测量血压结果符合率为96%。很多医生一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弦脉特征。

刘亦迭等所做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弦脉占67.88%。

孙正和等在1983~1985年观察了高血压病患者脉象1026例,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脉,经名医脉诊同时测量血压证实准确率为95.4%。

郭振球在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临床研究中表明高血压病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

周氏和费氏认为高血压病的弦脉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心每搏输出血量减少,血管弹性较差,外周阻力增加而致。

傅骢远(1985《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进展讲稿汇编》)亦认为高血压的弦脉形成与上述三因素密切相关。

王秀兰等在对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中发现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者2/3为弦脉。

赵恩俭认为弦脉的脉气紧张度(血管紧张度)和病情的轻重成正比,符合高血压病弦脉形成机制。高血压病目前中医辨证主要分为4个证型,即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因此高血压病患者除见弦脉外多兼见他脉。

戎平安进行了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结果均存在弦脉,其中弦脉兼涩者占73.9%,多见于肝阳上亢、肝肾阴亏的患者,认为与肝肾阴虚、阴精受损以致经脉失润、血行艰涩有关;其中弦脉兼滑者占20.6%,多见于痰浊中阻的患者,认为与痰浊壅盛、气血不畅有密切联系。单纯肝阳上亢证脉象多弦数有力,阴阳两虚证多弦而无力。郭振球对高血压病脉之研究结果亦支持上述结论。

朱颜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引用到中医脉诊的研究中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多种利用换能传感器模拟中医切脉并自动记录的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脉诊客观化的手段亦随之提高完善,并有国外研究人员参与此研制行列,逐渐从电波式图阶段进入声像图阶段,并建立计算机联机脉图处理系统,更精确地反映脉象的各种变化。傅骢远、牛欣等许多科研人员已利用各种仪器做了大量脉诊客观化研究工作。

赵恩俭所做的88例高血压脉象图分析,认为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为弦脉或兼脉。一般早期弦而兼浮或洪,多呈单纯型、平顶型和双峰型弦脉图;晚期脉弦偏沉细,重证兼心血管受损者多兼涩,多呈斜峰、宽腰型弦脉图。

郭振球等不仅在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图分析中得出高血压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的结果,而且认为脉象弦紧程度与高血压病情轻重相应,可作为该病病情诊查及治疗改善的依据。

李果刚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68例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分析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多呈弦脉,且自身六部脉及各证型间脉力具有特异性,外周阻力增加及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病的特点。

王小娟等对1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测,研究分析脉图参数变化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脉象以弦脉为主,弦脉及弦脉的相兼脉占92.6%,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随着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病情的加重,脉图逐渐呈弦Ⅰ→弦Ⅱ→弦Ⅲ、弦Ⅳ型演变,说明高血压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脉象的弦度增加,柔和度下降。

夏卫东采用多导脉象仪对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诊检测,结果与岳沛平等相关研究一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管外周阻力较大,均符合弦脉图的特征,认为脉图参数作为脉诊客观化、证的客观化指标是有价值的。

陈可冀等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高血压病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大多数患者为弦脉及其兼脉。

周松华等通过对86例弦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弦脉与非高血压弦脉不少指标有明显差异。高血压弦脉主要表现在前负荷增加,左心室泵力增强;动脉血容量增加;平均动脉压、总血管阻抗升高,平均主动脉顺应性下降。

王彤在对173例原发性高血压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周氏基本一致。

唐金元等对64例高血压病各证型的关脉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分析发现,各项血流速度指标在高血压病各组间呈梯度改变,即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而血管阻抗系数在各组之间呈反向梯度。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正常人组间的寸口脉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柳文仪等利用脉冲多普勒频谱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弦脉五项血管指标均高于高血压病非弦脉组,认为弦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具有指导性意义。

柳文仪等采用美国HP-1000彩色超声仪,对高血压病弦脉与非弦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发现高血压病弦脉组的血流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Vmax,cm/s)与左心室后壁收缩速率(LVPW SR)呈高度相关性。说明高血压病弦脉的形成与左心室收缩力、收缩速度直接相关。与李果刚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林荣等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高血压病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厚度、壁腔比和前臂动脉脉搏传导速度,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厚度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壁腔比明显增大,右上臂脉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明显加快。从血管的结构性改变和血管的紧张度增加等,支持了上述高血压病脉研究结论。

2.高血压舌象的研究

龚一萍探讨六种常见病理舌色的定量方法以及与高血压病及其证候的相关性。方法用尼康5000数码相机拍摄舌象,输入计算机,建立舌色、高血压病舌象、证型数据库,做定量分析。结果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红绛舌、青紫舌可以用量化值表示,不同舌色比较,数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高血压病舌色出现频率依次为红>暗红>淡红>红绛>青紫>淡白。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发病率最高的证型。不同证型舌色相应变化。结论:Hue定量法更符合人眼对颜色的心理感知,各舌色可以用数值来量化,其定量值能反映不同的舌色,具有特异性。不同舌色在高血压病中出现的频率说明肝火与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的基本病理机制,高血压病各证型其舌色的定量值不同。

何颂华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虽然其血浆ET-1可见升高,但在不同的舌象中,其增高的幅度并不一样,红绛舌增高幅度最大,淡红舌最低,青紫舌居中,这可能与各种舌象所主的病机有关。由此测定血浆ET-1,可帮助对高血压病进行中医辨证,但其与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总结。

王静探索广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病机及舌象变化特点。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71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舌象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舌质以绛舌(40.8%)、胖大舌(87.6%)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黯红舌(33.3%)、紫舌(23.2%)、红舌(16.2%)、裂纹舌(71.8%)、齿痕舌(59.6%)、点刺舌(40.8%),兼有瘀斑瘀点20例;舌苔以黄苔(90.5%)、薄苔(67.6%)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腻苔(52.5%)、厚苔(29.1%);92%以上的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发生改变。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得出绛舌与点刺舌、瘀斑瘀点、颤动舌、痿软舌、苔少、剥苔、燥苔相关;黯红舌与胖大舌、腻苔相关;红舌与瘦小舌、点刺舌、黄苔相关,紫舌与厚苔、白苔、黄苔相关;淡黯舌与润苔、白苔相关;淡红舌与齿痕舌相关。结论:广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属本虚标实,血液壅滞贯穿始终。本虚常表现为阴虚和气虚,标实常表现为火热和痰浊。

赵惠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舌象的变化规律。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46例与对照组26例按单盲法分别给黄连清降合剂和牛黄降压丸治疗1月,观察治疗前后舌象变化及降压疗效。结果:试验组舌质红、舌苔薄黄和黄腻的消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降低血压以及改善症状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前后存在舌象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讲,舌尖与舌下络脉的改变,除可作为中医血瘀证的诊断指标外,还可辅助判断其有无心脑损害和疗效与转归。

四、高血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张天嵩等研究表明:各证型组收缩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风阳上扰组舒张压较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组高(P<0.05),而危险分层低于痰浊上蒙和肝肾阴虚组(P<0.05)。究其原因是痰浊上蒙组多伴有肥胖、冠心病、脑梗死等因素,肝肾阴虚组多有脑梗死、2型糖尿病等因素所致,故提示证属痰浊上蒙及肝肾阴虚的高血压病患者虽然血压水平不高,但危险分层高。

王兰玉等观察发现,高血压肥胖组患者的IVSd、LVPWd、LVM、LVM I,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且较非肥胖组有更高的LVH检出率;同时高血压肥胖组以痰湿壅盛证较多(58.7%),其次是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而非肥胖组则以肝火亢盛证较多(51.6%),其次是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提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肥胖患者时,要注意健脾利湿化痰。

陈光亮等筛选2周内无服药史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标准化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测定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身高、身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中医证型与SBP、DBP、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FPG、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相关性。结果: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71例,因症状轻无法辨证分型者94例(占20.0%),4种证型中以痰湿壅盛型最多(154例,占32.7%),其次为肝火亢盛型(108例,占20.9%)、阴虚阳亢型(70例,占14.9%),阴阳两虚型最少,仅45例(占9.6%)。肝火亢盛型男性患者多,而阴虚阳亢型和痰湿壅盛型女性患者多。各证型间年龄、SBP、DBP、FPG有显著差异,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患者上述指标依次升高。痰湿壅盛型患者BMI、TC、TG升高。结论:轻中度EH以痰湿壅盛型最多,阴阳两虚型最少,不同证型患者年龄、血压、血脂、空腹血糖不同。

已有文献阐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2~3mmHg。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

钱俐俐等研究显示,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BMI≥24kg/m2占63.49%,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BMI≥24kg/m2分别占90.47%和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BMI相关,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以超重者为多。

陈光亮等研究同样认为与未分型、阴阳两虚型相比,痰湿壅盛者BMI水平显著升高。

王英杰等研究结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痰湿壅盛组BMI数值增高,与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陈荣等研究结果显示,肝火亢盛型多为青壮年,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中多为中老年,而阴阳两虚型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各型高血压患者的患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陈光亮等研究认为,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患者年龄显著升高。

王丹等研究显示,阴阳两虚组和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明显偏大,肝火亢盛组年龄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谷万里等研究发现,心肾气虚、阴阳两虚及瘀血阻络型的比例,会随着年龄段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肝阳上亢及痰湿壅盛则集中在<40岁及40~60岁两个年龄段,而肝阳上亢型的比例则随着年龄段提高呈下降趋势。

梁氏检测了126例高血压病患者及57例健康人的血脂水平,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TC、LDL-C、TC/HDL-C较健康组高(P<0.01),肝阳上亢组的TG升高(P<0.01),总胆固醇TC无显著差异。

李氏研究后却认为,高血压病各型与正常组比较主要以TC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一致,仅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

徐旭平等收集浙江省150例高血压患者,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组血脂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临床分级和TG、LDL/HDL呈明显正相关,认为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与血脂密切相关。

张荣珍等研究3578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以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TG增高明显。痰湿壅盛组TC、LDL-C、TG均明显升高,提示痰湿壅盛型存在突出的代谢性异常。

王丹等研究发现,肝火亢盛组与痰湿壅盛组TC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和LDL-C两项在痰湿壅盛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的变化以肝火亢盛组增高为主。

张云飞收集111例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异常者51例,占46%;HDL-C在痰湿壅盛证降低最明显,LDL-C在阴阳两虚证中升高明显。认为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LDL-C升高可作为阴阳两虚证辨证的客观化指标。

刘晓颖等研究表明,TC在痰湿壅盛型组明显升高,与其他三型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升高以肝火亢盛、瘀血阻络型为主(P<0.05)。

罗芳研究发现,TC、LDL-C以痰湿壅盛证升高最明显,TG以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为高,HDL-C以阴阳两虚证降低最明显。

五、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级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学者认为高血压病Ⅰ期患者的体质较强,多以阳亢为主兼有阴虚;病情发展至Ⅱ期阶段,肝阳亢盛,伤耗阴血,下劫肾阴,由实证突出转为以虚证为主,肝肾阴虚成为主要矛盾。

90年代末期,陈金水等认为,肝火上炎型和痰浊内蕴型主要分布在Ⅰ期,肝肾阴虚型主要分布在Ⅰ期和Ⅱ期,心肾两虚型主要分布在Ⅲ期,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

张发荣则认为,肝火亢盛型以Ⅰ期多见,阴虚阳亢和痰湿壅滞型以Ⅱ期居多,而气虚血瘀与阴阳两虚型则以Ⅱ期、Ⅲ期多见。

李秋菊认为肝阳上亢型多以高血压1级、2级为主,阴虚阳亢型以高血压2级或3级居多,痰浊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则以高血压3级为主,提示高血压严重程度分级与中医证型具有显著相关性。

张天嵩基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探讨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分级、危险分层的关系,发现风阳上扰组舒张压较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组高(P<0.05),而危险分层低于痰浊上蒙和肝肾阴虚组(P<0.05)。提示中医证型的不同可能反映出高血压病分级和分层的高低。

林晓忠统计3138例患者。各证型中均以高血压3级所占比例最高,各证型与分级之间构成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不同高血压分级其证型构成不同。

六、高血压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并发症研究

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并发症。以肾脏病变为例,顾红樾等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中反映肾小球排泄功能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变化,发现各型患者血清β2-MG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正常值,上述4型依次增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β2-MG可以作为高血压病分期的参考数据,同时也为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提供了量化指标。雷燕等的研究则表明,反映肾小球排泄功能的血清β2-MG以健康对照组、实证组、虚证组依次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反映肾小管吸收功能的尿β2-MG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脑血管病变也是高血压病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章凤杰等研究了高血压病中医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发现肝火亢盛型以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则以脑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为主,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心脏病变是高血压病较早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郑新等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胸部CT平扫,再用量尺对所摄图像测量胸主动脉管径,发现组与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管径大小顺序为痰湿壅盛组>肝阳上亢组>阴阳两虚组。袁丽萍等对6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与超声心动图改变对比分析,指出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主动脉内径肝风内动、痰火炽盛型大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型;左心室后壁运动后者大于前者,有显著差异;而左心室内径、室隔运动、EF(左心室射血分数)、F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A/E(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一般比值<1)无差异。

段开骏等研究高血压病患者105例和健康者35人组。结果显示: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组高血压病的大多数左心室结构指标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组(除外肝火亢盛证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阴虚阳亢证组左心室质量,P<0.05);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等证组的舒张晚期峰值流速、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流速比值、左心房射血时间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均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组(除外痰湿壅盛证组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和左心房射血时间,P<0.05),而舒张早期峰值流速、左心房射血前期时间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组(除外痰湿壅盛证组左心房射血前期时间,P<0.05)。由此可见,高血压病患者大多数证型都有左心室重构和左心舒张功能指标减退表现,其中阴阳两虚证型的心功能损害程度较重,上述指标可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部分依据。

任敏之等对原发性高血压(EH)中医辨证分型与靶器官损害(TO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岳阳医院近3年来554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卡方检验对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与高血压靶器官心、脑、肾、血管损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证型构成中,阴虚阳亢证占33.6%,肝火亢盛证占18.1%,痰湿壅盛证占16.3%,肝肾阴虚证占11.7%,血瘀阻络证占9.4%,痰瘀互结证占7.6%,阴阳两虚证占3.4%。在靶器官损害中,心脏损害占58.8%,脑损害占52.2%,血管损害占40.8%,肾脏损害占9.4%。其中痰瘀互结证最易发生心脏损害(P<0.05),肝肾阴虚证最易发生脑和大血管损害,阴阳两虚证最易发生肾脏损害(P<0.01)。心脏的损害中,各病发生率大小为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衰>心梗,其中瘀血阻络证最易发生心肌梗死(P<0.05),痰瘀互结证是引起心绞痛、左心室肥厚的主要证型,而阴阳两虚型最易引发心功能不全。结论:在阴阳失调的基础上,痰湿、血瘀的形成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中医证型可能预测高血压心、脑、肾、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事件,特别是高血压心脏损害事件的发生。陆玉琴认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应对称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

王丹枫等检测121例Ⅰ期、Ⅱ期高血压病患者肾损害实验室指标,认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各证型的患者尿mALB、尿β2-MG、尿NAG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中医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着客观化指标的区别,早期肾功能检查对高血压并发早期肾损害的病症发现有重要意义。

朱贤慧等检测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标志物(尿β2-MG、血β2-MG、尿mALB),发现早期肾脏损害标志物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临床相关性,尤其是尿β2-MG、血β2-MG在肝火亢盛证与其他证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刘福明等对54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按照SokoLow-Lyon指数诊断左心室肥厚,结果: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阴阳两虚证型患者心室肥厚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组别,心脏靶器官的损害显著。

龚乃鹃等应用超声心动图指标,对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功能进行观察,分析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无论高血压病实证、虚证组,心脏结构及功能均有变化,但虚证较实证变化的程度更甚。得出结论: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和功能减退的表现。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参考性指标。

姚建斌对300例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心功能参数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虚证与实证比较,高血压患者心脏损害有加重的倾向。

夏成霞等对18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心脏彩超,结果: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P<0.05),认为左心室质量指数可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及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同时发现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高于其他三证(P<0.05)。

周文强等指出肝火亢盛证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EH-LVH)早期的主要证候特征,而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则为较后期的主要证候特征。

刘福明等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阴阳两虚证型患者EH-LVH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组别。

靳利利等发现高血压EH-LVH出现率最高的证型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

高树彪等指出肝火亢盛证与其他组比较E/e比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证组与痰湿壅盛证组比较E/e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陈分乔发现阴阳两虚型左心房、左心室扩大程度较显著,肝火亢盛型左心室后壁增厚情况较其他三型轻;阴阳两虚型左心室收缩功能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三型,而阴虚阳亢型左心室收缩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三型。

李长生等研究发现痰湿壅盛证的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厚度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的左心室内径(LV)、左心房内径(LA)及主动脉内径(A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他三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E峰速明显高于其他三证型,其E/A值也最大(P<0.05);肝火亢盛型E峰速最小,其E/A值也最小(P<0.05)。

姜奥指出心率变异(HRV)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

沈蓉等发现原发性高血压4型的心率变异性差异显著(P<0.05或P<0.001),且呈肝火亢盛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的趋势。

郭利亚等发现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阴阳两虚型的大脑后动脉(PCA)及痰湿壅盛型的MCV、ACA、PCA的Vm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搏动指数(P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李彦平等发现Vm依次按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痰湿壅盛组的次序逐渐降低(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表现为肝火亢盛PI值属正常范围;阴虚阳亢血PI值增高;阴阳两虚、痰湿壅盛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Vm、PI的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型)与大脑中、前、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Vm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大脑中、前、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PI呈显著正相关(P<0.01)。

段开骏研究发现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颅内各动脉血流异常率分别为阴虚阳亢证9%,阴阳两虚证8%,痰湿壅盛证8%,肝火亢盛证3%;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MCA、ACA、P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和椎动脉(VA)等指标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组。

赵奕等观察发现肝火亢盛型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增快,PI正常;阴虚阳亢型Vs增快,PI增高;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均Vs减慢、PI减低。

姚木铭等研究中医辨证不同分型的血尿酸升高水平依次为阴阳两虚组>痰湿壅盛组>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正常对照组。

徐邦杰等发现EH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尿酸水平比较: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与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严萍等发现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TRF)异常与高血压病病程及中医证型中痰浊上蒙型、肝肾阴虚型关系密切。

朱贤慧指出肝火亢盛证组尿β2-MG、尿mALB、血β2-MG与非肝火亢盛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张志斌等发现阴阳两虚型和痰浊壅盛型的肌酐(Cr)阳性率显著高于肝火亢盛型(均为P<0.05);并指出阴阳两虚型更多出现肾损害,痰浊壅盛型更易出现高血压早期肾损害。

段开骏等发现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 IMT)指标明显低于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组(均P<0.05)。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等证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期流速峰值(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血流量(BFV)等指标也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组,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前两者(均P<0.05)。

朱伟等指出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的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与肝火上炎组、痰湿壅盛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

刘雪玲等报道肝火亢盛组(8例)、阴虚阳亢组(28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均高于阴阳两虚组(10例)及痰湿壅盛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肝火亢盛组C IMT均低于其余3个证型组,阴虚阳亢组C IMT低于阴阳两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刘福明等研究表明阴阳两虚证型组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组,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龚乃鹃等指出痰湿壅盛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

张文等指出各证型颈IMT比较,依次为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其中痰湿壅盛型与其余3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痰湿壅盛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

董梅研究表明高血压中医证型之间比较,以痰湿壅盛型C IMT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斑块检出率以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

符氏等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历史回顾我院近3年中住院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高血压靶器官心、脑、肾、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证型构成为阴虚阳亢占17.7%、痰湿雍盛占12.8%、肝肾阴虚占11.7%、阴虚夹痰湿占8.7%、气滞血痰占8.3%、肝火充盛占8.3%。合并的靶器官损害心占58.8%、脑占53.1%、肾占9.3%、血管占40.l%,其中痰湿夹血瘀型最易损害心血管,阴阳两虚型最易损害脑血管。结论:提示中医证型可能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和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事件的发生。

陈金水探讨不同证型高血压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1例闽南地区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为肝火上炎、肝肾阴虚、心肾两虚、痰浊内蕴4型,观察高血压病分期、心电图、眼底改变及夜尿次数,并随机选择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相配对的非高血压健康人作对照,随访15年,研究各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本地区高血压病患者中,心肾两虚型实验室检查提示靶器官损害较重,高血压病患者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是脑卒中(其中,心肾两虚型脑卒中发生率最高,之后依次为肝肾阴虚型、痰浊内蕴型和肝火上炎型)。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心肾两虚型病情重、预后差,应为重点防治对象。

王兆禹认为不同证型组间相比,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而舒张早期充盈功能减退,晚期充盈功能代偿性增强,以肝火亢盛组为甚,其次为阴阳两虚组。

段开骏等发现各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心室重构和舒张功能减退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以阴阳两虚证患者表现最明显。

曹淞申等观察101例EH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发现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和肾虚型,左心室重量增加分别为28%、85%、100%,左心室肥厚(LVH)分别为0、75%、20%,左心室扩大分别为0、0、36%,肾虚型有44%左心室肥厚兼扩大,从形态学方面显示了EH靶器官损害不同证型间的差异,并提示左心室重塑的严重度由实至虚而加重。

陈金水等的观察表明EH肝肾阴虚型有15%左右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LVH,心肾两虚型心电图多数为LVH,而肝火上炎型和痰浊内蕴型极少有心电图改变。

王兆禹等用多普勒超声法检测89例1~2级EH患者心脏重构性变化,比较不同证型组间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EH不同证型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室壁厚度(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及二者的平均值和相对值)、左心室肌重量、右心室前壁厚度等心脏结构指标均有所增大。以肝火亢盛组为甚,其次为阴阳两虚组。

冯宁娜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T)并推算CAS斑块积分(Crouse积分)。结果各种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患者MT及Crouse积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痰浊壅盛型EH患者除了Crouse积分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外,MT亦大于其他类型,且总胆固醇也有增高的趋势,提示中医痰证型在EH动脉硬化发病中有内在的病理基础。

王振涛等认为引起EH患者LVH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在阴阳失调的基础上出现血瘀、痰浊与血瘀并见。EH患者LVH以血瘀为主兼有痰浊;而CAS则以痰浊为主兼见血瘀或痰浊与血瘀并见。

符德玉等对554例E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EH常见证型损害靶器官的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17.7%,痰湿壅盛12.8%,肝肾阴虚11.7%,阴虚夹痰湿8.7%,气滞血瘀8.3%,肝火亢盛8.3%。其中痰湿夹血瘀型最易损害心血管,阴阳两虚型最易损害脑血管,认为中医证型可能预测EH患者心血管和脑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事件的发生。

章凤杰等研究了EH中医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发现肝火亢盛型以脑血管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则以脑部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为主,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七、高血压病证分型与其他指标研究

1.高血压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研究

高丽君认为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各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胰岛素水平由高到低表现为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高血压患者高胰岛素血症以实证为重而虚证为轻。

高志扬等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各证型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湿浊型;气阴两虚型与湿浊型、气虚型、气虚血瘀型、湿浊型各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吴启锋等研究高血压病各证型与盐敏感的发生率发现,不论正常组或高血压病组,盐敏感者的空腹血中胰岛素(INS)显著升高,而ISI显著降低,ISI指数按顺序呈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证的规律,反映了实证(痰湿壅盛和肝火亢盛证)患者的IR明显高于虚证(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证)患者。

沈毅等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常伴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HI),而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HI)主要体现于肝火亢盛与阴虚阳亢型。

邢立影等观察北京地区757例高血压患者,发现糖代谢异常者占49.5%,糖尿病占38.3%,空腹血糖受损占11.2%,说明高血压病与糖代谢异常有密切的相关性。

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中国人群中胰岛素抵抗(IR)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陈光亮等研究发现,空腹血糖(FPG)在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EH患者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张荣珍等研究结果表明,EH患者各型间空腹血糖分布,经多组均数间比较用单因数多样本方差分析,无明显差异。

毛莉娜等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认为高血压实证(肝阳上亢、痰湿壅盛)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明显高于高血压虚证(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患者。沈毅等对150例EH患者的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H组空腹血胰岛素、C肽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P<0.01);EH组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的空腹胰岛素、C肽均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与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蒋玉民发现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服糖后1h、2h血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高于正常组。

梁兴化观察到高血压病伴有糖代谢、脂质代谢、胰岛素代谢紊乱的主要证候特点为肝火亢盛、痰瘀互结。

黄俊山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进行测定,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各型间差异显著,肝火亢盛型表现尤为突出。

张玉金检测了6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和C肽,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在肝阳上亢型患者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提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中肝阳上亢型的病理基础之一。

邵春林等探讨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IR)及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33例,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后随机分为2个亚组:其中痰湿壅盛亚组53例和非痰湿壅盛亚组80例(包括肝火亢盛型31例、阴虚阳亢型22例和阴阳两虚型27例)。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结果高血压病2个亚组FINS、BMI、LDL-C均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ISI均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痰湿壅盛亚组TC也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且痰湿壅盛亚组FINS、TC、LDL-C均比非痰湿壅盛亚组显著增高(P<0.05),ISI显著降低(P<0.05)。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患者血压分级越高,其ISI值亦相应越低,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TC血症、高LDL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及IR可能为痰湿壅盛型和非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分型的部分病理基础,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实验室依据。

张玉金将所有病例严格排除糖尿病和肝、肾疾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检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和C肽,并设立正常对照组作胰岛素抵抗的比较。结果,各组空腹血糖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餐后2h血糖、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及C肽的检测,痰湿壅盛型和肝阳上亢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病中痰湿壅盛型和肝阳上亢型的病理基础之一。

吴深涛认为胰岛素抵抗实质是浊毒内蕴,由于患者脾弱而不能散精,升清降浊失司,水谷精微壅滞脉道而化生为血浊。

徐远认为胰岛素抵抗的内因是脾肾两虚,外因是饮食失调,运动过少,而肝失疏泄是其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其主要病机,最终可导致虚损变证。目前对于胰岛素抵抗并没有统一的分型标准,多数学者是从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梁兴伦等用含60%蔗糖饲料诱导大鼠产生IR,对造模后大鼠有关指标的相关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IR大鼠模型具有痰浊、瘀血和内毒互结的中医证候。

刘惠文等通过对209例早期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亏阳亢、阴阳两虚4型,与健康者做胰岛素敏感性比较后,发现实象越明显,则胰岛素抵抗状况越严重,虚象越明显,则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越敏感,胰岛素敏感性和中医辨证分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认为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是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之一,可以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之一。

黄俊山等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各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其顺序为痰浊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健康对照组,从而得出高血压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以实证为重而虚证较轻的结论。

张玉金等将65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测其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及C肽,设立正常对照组进行IR比较,结果表明,IR是高血压病中痰湿壅盛和肝阳上亢证型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贺燕勤等研究发现EH各中医证型中除肝火亢盛型外,其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以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最明显。以上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中,主要存在于实证(痰湿壅盛、肝火亢盛型)中,且程度较重;在虚证(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型)中胰岛素抵抗一般较轻,甚至不存在。

蒋卫民等则发现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ISI)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其他组,提示IR的证候特点为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型。对IR形成过程中的中医证候研究表明,气虚证贯穿IR形成的整个过程,而在IR的后期,以血瘀证等实证为主兼有气虚,且实证的IR程度较虚证为著。

2.高血压分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其他

李泓等对130例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及70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ALD)及血浆心钠素水平的检测,以讨论其与中医辨证分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基础PRA值低于健康人,而各型组间差异较大,阳亢型以高肾素、高血管紧张素Ⅱ较多;阴虚阳亢型以正肾素、低肾素、正血管紧张素Ⅱ、低血管紧张素Ⅱ较多;阴阳两虚型以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Ⅱ、正血管紧张素Ⅱ为主。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但在三个中医证型组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经治疗中医证型转变后,其血浆肾素水平也部分地发生相应变化。

张玲端等对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浆肾素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病Ⅰ期阴虚型以高肾素型为主;高血压病Ⅱ期气阴两虚型和高血压病Ⅲ期阳虚型以低肾素型为主。

雷燕等对51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测定了血浆雌二醇(E2)、睾酮(T)及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发现高血压病患者E2及E2/T趋于上升,T有下降趋势,尤以肾虚组明显。血清β2-MG浓度和阳性率显著增高,且虚证与实证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尿β2-MG则两组与健康男性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提示,肾虚是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而E2、T含量及血清β2-MG浓度的变化可作为高血压病虚实辨证的参考指标。

顾红拙等还发现高血压病患者血清β2-MG含量均超过正常值,且与中医分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血清β2-MG的含量依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的顺序升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这进一步提示:血清β2-MG的含量可以为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提供量化指标。

黎杏群等检测了17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与调节血管平滑肌舒缩作用有关的活性物质,结果发现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及阴虚阳亢型患者呈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血栓素B2(TXB2)升高,心钠素(ANF)、P物质降低。

王裕颐等测量了100例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结果发现阳亢型24h平均动脉压呈白昼高、夜晚低的特点,阴虚阳亢型呈下午至午夜增高的特点,阴阳两虚型呈收缩压负荷升高的特点,阳虚型呈舒张压负荷升高的特点。

潘民选择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型与阴虚阳亢证型患者进行Ang2检测,并分析Ang2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论为肝阳上亢证型患者Ang2比阴虚阳亢证型患者多(P<0.05),提示Ang2浓度增高有可能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型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王爱珍用放血法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血浆PRA、Ang2水平,发现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PRA、Ang2增高。

3.高血压的分型与基因多态性

董昌武等采用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E基因DD型在阴虚阳亢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CE基因Ⅱ、ID型及等位基因无统计学差异,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之间都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原发性高血压阴虚阳亢型可能与ACE基因DD型有关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T1R基因AC+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型AT1R基因AC+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原发性高血压阴阳两虚型可能与AT1R基因AC+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相关联。

金益强等采用Southerm Blot方法和PCR-SSCP法分析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的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多肽性,结果认为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过度表达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分子机理。

王光平等应用信使核糖酸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及中风肝阳化风证以及正常人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肝阳上亢证与肝阳风化证患者之间存在基因表达差别。

卢全生等观察国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型受体(AT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和抗高血压药物疗效的关系。结果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可能与是否携带C等位基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