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煤化工的主攻方向
2.4.1 选择煤基化学产品的原则
我们经常会被投资者问及:选择什么化工产品来投资呢?
(1)国家的需要是煤化工产品选择的主导方向
①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对我国怎样发展煤化工,发展什么样的煤化工等重大问题进行冷静客观的思考。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道路”。[17]
我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甲烷资源不丰富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对外存依程度愈来愈大。自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已连续15年净进口,且进口量急剧上升,能源缺口越来越大。
2013年原油、成品油进口量已达到2.78×108t,消费原油4.78×108t,生产原油2.09×108t,自给率仅4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石油产品总体供应形势日趋紧张,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对国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2013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505×108m3,消费天然气为1676×108m3,生产天然气为1170×108m3,自给率70%。
众所周知,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进口是有巨大的风险的。因此,用合成油和合成天然气的工业适当地补充石油和天然气的缺口,利用我国的煤资源比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客观条件,适当多产一些煤来补充石油和天然气是合理的。这样,将煤化工定位在首选合成油和天然气上,建设煤制油和天然气工厂是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的。
②国内市场的需要。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不少企业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厚,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对煤化工的巨额投资,是当前的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大特点。
我国有13亿人口,有庞大的工业和农业基础。现代化的物流运输,公路是首当其冲的,我国四百万公里的公路运输,要靠石油特别是柴油来实现。2013年消耗1.73×108t柴油,国内生产1.54×108t,适当发展煤制油是完全合理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国家最需要的是油品,柴油更是优先,2010年国内生产的柴汽比为2.06,消费的柴汽比是2.17,见表2-22。数据表明,我国消费的柴汽比是比较高的,柴油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尽管2005年起中国成品油消费柴汽比逐步下降,但一段时间基本稳定在2.0~2.5的范围之内。由于我国私人小汽车的发展,2012—2013年期间又下行至1.7左右。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柴汽比的变化与工业化程度有关。在工业化前期,柴油消费增长较快,在工业化中期汽油消费加速,柴汽比开始回落,见图2-3。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柴汽比总是大于1.0的。
表2-22 近年国内消费和生产的气柴油
图2-3 2005—2013年中国汽柴油消费量及柴汽比走势图[19]
因此,在确定煤制油的产品方案时,目前把主攻方向定位柴油是非常合理的,是符合国家对油品需求的。
煤制油的产品是多样的,以F-T合成为例,反应产物为C1~C50。经过炼制和循环转化等步骤,主要产品是柴油,同时也得到少量其他油品,如石脑油和液化气。
费托合成、直接液化、MTG是目前看好的三种煤制油方法,它们的产品各不相同,前两者主要是柴油,MTG主要是汽油。见表2-23。
表2-23 三种煤制油方法全装置产品结构/%
这三种煤制油产品不能与石油产品一一对应,因此,这些产品直接用于目前的内燃机、发动机是不理想的。按照目前的概念,将它们的产品与石油炼制产品勾兑是比较理想的办法,也可以进一步炼制改质。
由于直接液化的产品柴油品位较低,主要表现在十六烷值太低、含硫量高、芳烃含量太高、不含烯烃,因此效果不好,还需国内的科研队伍努力改进。见表2-24。
表2-24 直接液化和F-T合成柴油馏分组成与性质[20]/%
煤制油装置会副产一部分石脑油,有人主张用它裂解制烯烃的办法代替现有的石油化工裂解工艺。这个主张的动机很好,但是太不合理。这由于碳链的连接与打断的步骤太多引起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损耗,综合起来后损耗太大。
因此,F-T合成油应该尽量主攻柴油产品,通过炼油行业的转化和加工办法,尽量少产石脑油而多产柴油,或转化成其他有用的油品。也就是说,煤制油企业应该以主攻产品油的最大化为目标。
在大规模的煤制油企业中,例如400×104t/a规模,可以得到70%的柴油,此外有一定数量的石脑油(大约有25%),其中C7~C9馏分,经过重整得到车用汽油,C5~C6馏分经过异构化,得到辛烷值较高的汽油馏分作为调和用。另外有5%的液化气,可以作为燃料使用。这样的工厂可以是名副其实的煤制油工厂,也是理想中煤制油的优化方案。
(2)技术成熟度是选择产品的依据 当前煤化工热点产品中,国内除了甲醇、氨、氢、二甲醚、合成油、煤制烯烃等的技术比较成熟外,其他热点产品如煤液化、乙二醇等产品,技术上还不成熟,没有把握做到“安稳长满”。
目前,对于什么样的技术算是成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对“技术成熟”下一个定义:有“安稳长满”运行实例的工艺,就是成熟的技术。
这个定义可能会有争议,因为它对“开车成功、打通流程就可以推广”的做法说了“不”。作为化工生产,没有比“安稳长满”更重要的原则!
这里列出当前煤化工项目热点技术成熟度排比,见表2-25。在这个排序中,以全球范围来考虑,有一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在国外是成熟的,因此对国内科研的信心是比较大的。但是,也有一些工艺,没有人建立过一个成熟的装置,不管宣传怎样,就应该比较慎重。
表2-25 当前煤化工项目热点技术成熟度排比
2.4.2 煤转化为油品的合理性
前面说到,约4吨左右标准煤才能换回1吨液态烃,大部分煤中的碳没有进入产品,变成了CO2排入大气。有一些学者认为不合算,不主张用煤制取油品,认为是一种稀缺资源代替另一种稀缺资源。这话有一定道理,是对的,但是这件事要换一种认识。
尽管煤和液态烃都是燃料,然而一个是固态燃料,一个是液态燃料,两者并不完全一样。有许多场合,特别是发动机用的燃料,只能用液体燃料,不能用固体燃料,在煤化工能量转化率问题上,应该考虑产品的品质,我们只能将煤变成为油后再使用。
我国的石油储量不多,见表2-2。在一个贫油的国度里,自己的原油不够,外购原油有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煤制油的技术作为一种补充。
我们需要柴油、汽油、煤油、甲烷。因此,煤转化为烃类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转化是有限度的,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超越环境、煤和水资源的承受力,超越技术成熟度等客观条件而盲目发展,将好事办成坏事。
如果我们用1×108t原煤换取0.2×108t油品,这些油品相当于实际原油的0.3×108t,是可以接受的。这也意味着煤制油是补充而不是替代。
这里还要讨论一下煤制油的油品质量问题。
费托合成柴油产品,在用于汽车后,尾气排放符合欧洲Ⅴ号标准,柴油的十六烷值可以达到65~70,用于柴油车要比普通柴油节油8%~12%。该油品也可作为调和油,使普通柴油变为优质柴油。最主要的原因是煤制合成气的过程中,用低温甲醇洗脱硫,可以将硫脱到0.05×10-6以下,这是石油炼制工业上很高的指标。这样的气体去合成油,硫的含量自然很低了。费托合成油有可能提供高品质的油品,这就是煤制油的合理性。
2.4.3 发展煤制甲烷
煤制甲烷是一个不错的项目,我国的天然气产量不高,储量也不大,用煤化工的办法,将煤、焦炉气、煤层气等转化为甲烷,用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作为生活燃料,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办法。
要发展煤制甲烷技术,就应该考虑在煤矿的坑口,选择合适的煤气化技术,集中设置多套大型化的煤气化装置,经过变换、脱硫脱碳、甲烷化等化工处理产生CH4。同时经过硫回收等工艺,副产硫磺、石脑油、焦油、粗酚、液氨等。这样的工艺称为煤制天然气、坑口气化或煤制甲烷,产品可以并入天然气管网中。
开辟煤化工的新路线,适度推广煤制甲烷(包括煤层气、焦炉气制燃料甲烷),这一方法有利于天然气供应的紧张状态、改善城市附近工业区的环境污染、稳定天然气的供应,是一举数得的措施,有望成为未来天然气管网供应的补充气源。
尽管在价格上有争议,煤制甲烷的出厂成本在2.0元/m3(煤价以150元/t计),进入城市有问题。但这是煤价计算上的问题,不一定合适。
煤制甲烷具有生命力,主要表现在:
①国家一直鼓励通过煤炭的清洁利用发展能源和化工产业,煤制甲烷正是立足于国内能源结构的特点,通过煤炭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合理转化生产甲烷。
②煤制甲烷作为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替代和补充,既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的新途径,优化了煤炭深加工产业结构,丰富了煤化工产品链,又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的特点,符合国内外煤炭加工利用的发展方向,对于缓解国内石油、天然气短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③它的能源利用率高,耗水量低,输送方便,可以为中小型煤化工企业提供新的产业链等。
④有关技术经济问题,关键在煤是谁的。通过购买煤来制取甲烷是不合理的,在经济上也站不住脚。如果是煤炭企业延长产业链,煤是自己挖的、氧气是自己生产的、蒸汽和电是用自己的余热和自己的煤锅炉得到的,煤制甲烷是合算的。因为,煤价以企业成本计,甲烷化是这个企业的一个工序,产品甲烷的成本不会很高。
例如,煤是自己生产的,4000kcal/kg褐煤的成本应该在50元/t以下,产品甲烷的完全成本可以在1.6元/m3以下,如果以2.0元/m3上网,管道公司供给居民用气的最终价格(含适度利润)可以控制在2.8元/m3以下,这就适合国情了,比国外进口天然气便宜多了!
在我国发展煤制甲烷,也应该“先示范后推广”,不宜“一哄而上”。
2.4.4 甲醇经济质疑
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着甲醇经济,特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A.奥拉的书“跨越油气时代:甲醇经济”[4]一出版,国内便一呼百应。
本来,原著是一本工业经济普及读物,主要说明世界能源来源的渠道,怎样组成能源大家庭,对每一个能源来源的利弊分析,甲醇是其中之一,也被仔细讨论。作者知识渊博,有其独特的观点,作为有机化学家,对于化学是精通的,但对于工业并不在行。作者对于未来聚变能源时代,提出一种设想,用聚变得到的能量电解制氢,作为氢能源和氢化工原料。这种思想仅仅是作为三个有机化学家的一种猜测,未必能够得到世界科学界和工业界的一致赞同。既然核聚变能可以产生干净的电能,何必再去电解产生氢气作为能源?
无论如何,煤基甲醇经济不可能完全替代石油经济,但是在中国煤多油少的现状下,甲醇经济仅仅是石油经济和煤经济的一个补充。不管是作为化工原料,还是作为替代燃料,甲醇及其下游衍生物都只能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辅助的角色。
就对GDP的贡献而言,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水泥、天然气等大户,甲醇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甚微,见表2-26。
表2-26 2013年我国主要工业对GDP的贡献
因此,甲醇经济只能说是一种形象说法,而不是科学定义,未来20年内仍然是油气时代。
2.4.5 煤油气的价格影响
在世界经济大动荡的年月,煤油气的价格按照各自的市场规律在波动。这就形成一个问题,煤油气三个原料或燃料品种,一会儿这个合算,一会儿另一个合算。在工业装置上,我们曾经历过煤改油,又经历过油改煤。那年代,我们不是市场的主人,而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改变这个局面,就需要一种新的衡量办法,来估量煤制油是否合算。表2-27是以单位能量的价格来表示这三种原料的品位,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到,这三种原料应该有一个联动关系。
表2-27 煤油气的能价(RMB)
①1kg煤=5000kcal,1吨油=7.4桶,1美元=6.35RMB。
这个表的数据说明,三种原料的价格在低位和高位同时飘动时,当步伐一致时,煤和油的能价比在4左右。也就是说,在能价上是有利于煤制油的。
这里来解释一下表2-27的含义。例如,在油煤价均低位时,花78.55元可以买1GJ能量的原油,同样的钱可以买78.55/19.11=4.11GJ的煤,再从本文表2-16中查出F-T的能量转化率为0.4053,即4.11GJ的煤可以转化为1.666GJ的柴油,见图2-4。因此,从能价的角度来看一目了然,1.666GJ的柴油比1GJ的原油合算,证明煤制油是可取的了。
图2-4 煤油转化能价图
基准:煤价(5000kcal/kg)RMB400元/吨,油价70$/桶
用同样方法可以证明在高价位时,煤制油也是合算的。
当油价高而煤价低,则可能产生煤向油的涌动(大家都去搞煤制油),反之,油价低而煤价高,则对煤制油不利。
在国内,煤主要用于发电,影响民生比较大,因而受到国家宏观的控制,价格的波动比较小,而石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有大起大落的可能。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国际经济波动的年代里,煤化工是要有控制地发展。
但是,上述关系不是真正的建厂指南,而只是从能量形式上来说的理论意识。在实际建厂的可行性研究中,经济分析是要考虑更多的关系。例如煤价、其他原料价格、建设投资、企业的运行成本、银行的利率、运输费用、税费等。这样复杂的关系很难有统一的算法,因此是各厂各做各的,其结果只能是五花八门。这样的报告在事后一年,往往就已经与实际不符而被抛弃。尤其是在像今天这样的经济动荡年代,几个月内,油价从147$/桶跌到40$/桶,任何设计部门的可行性研究都跟不上它的步伐。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简单的定性判别方法,即煤制替代能源(主要是F-T合成油)的油价和煤价的联动关系。根据前几年一些可行性报告和分析文章,笔者认为(在煤的热值6000kcal/kg为基础上)煤价和油价的联动关系曲线应该如图2-5所示。图中直线上方的空间,说明煤价太高,建厂甲方小心亏损;直线下方的空间,有利可图的可能性很大,可以开展精确的可行性研究。
图2-5 煤制替代能源的煤价和油价的联动关系曲线
在近年来的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动向主导着各种基础物资物价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油价先动,其他的物价跟上,问题在于其他物价跟上的速度。往往是油价动得快,其他物价跟得慢。这就是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预测速度的能力来判断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平稳时期,就目前国际上的油煤资源比例和开发速度,煤价与油价的焦点应该处于这条直线的下方。也就是说,合成油在经济上是可以立住脚的。
在目前国内市场上,煤价落于直线的上方。例如国际油价在40$/桶,国内的煤价在500元左右。因此,买煤进行煤化工是不可行的。当国际油价在100美元/桶和国内的煤价在RMB500元时,搞煤制油肯定盈利。
更有意义的是,目前国内的“煤化工热”是煤矿发动的,这是由于在煤矿的坑口,煤价的成本显著低于100元/t,只要油价在40$/桶以上,明显落于直线的下方,大有盈利空间。这就是煤化工热的经济基础。
煤化工企业的利润算法问题,需要一个实事求是的思维。现在通用的算法是根据煤化工企业的进厂煤价和产品价格来计算的。现在的大型煤化工企业都是煤炭集团的一部分,进厂的煤价中已经被煤炭集团吸取了一部分利润。实际上影响煤化工企业利润的是三个部分:采煤、运煤、煤加工。这个产业链中三者的利润都在这个集团里面。它们之间要有一个平衡,所谓的“分段核算”对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集团内部,煤价的确定必须让这三个部分得以协调,否则将会影响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平衡。目前,这三者都有利润,相安无事,如果油价下调,石化产品降价,只有煤价下调,采煤和运煤各自减少利润,才能保持平衡。否则,煤化工厂亏损倒闭,采煤、运煤部门也得关门。
煤矿发展煤化工,实际上是利润的转移。正如上面说的,从煤矿延伸的煤制油企业,不能将煤田和合成油厂分段计算利润,从煤上挣钱,再从油上挣钱。这就如同时拥有采油和炼油的企业一样,不能将油田和炼厂分段计算利润一样。否则左手发财而利润高举、右手赔本而申请补助。
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计算煤化工的成本应该“从矿到油”而不是“从煤到油”。
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人担心煤炭企业不愿意搞煤化工。其实,这件事不用我们操心,这种平衡会自然形成,煤多了有卖不掉的时候,让煤炭企业家自己去考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