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记忆:再会旧社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蝸居中的蝸居

大磡村內的鋅鐵屋,大部分面積又細又窄,內裏好些間隔更是超乎常人想像。然而,大部分居民已習以為常。另一方面,這些鋅鐵屋背後,隱藏了好些鮮為人知,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引人入勝。

這是村內陳瑞乾一家的「火柴屋」。只有十多呎的「火柴屋」,真是「單眼佬睇老婆:一眼睇晒」。屋內沒有任何間隔,可算是「極度」開放式的設計。屋內左方的碌架床,是睡覺和招呼朋友的地方,算是睡房和客廳吧!右方是廚房,有雪櫃和電飯煲。咦?看清楚一點,地下中間竟是廁坑?後面還有廁所和廚房共用的洗手盆!廁所位於碌架床和廚房中間,下床時豈不容易錯踏廁坑?如廁時又如何煮飯?陳伯和陳太說:「不用大驚小怪,習慣了,就不覺得是問題。」

大多兩、三層高的鋅鐵屋,就是靠木樓梯從一樓攀至二樓。日常上落已十分困難,若在晚上漆黑一片的環境中上樓,就更有難度了,一旦遇上火警,危險情況可想而知。

村內的房屋大都面積狹窄,為了增加室內空間,部份居民會在狹小的房子勉強搭建一個小閣樓,藉此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的高度約六呎,而閣樓的高度則僅僅足夠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站立,要再多放一、兩件家具?還是不要多想了。

從國內來港定居的一對姊妹,轉眼間在大磡村度過大半人生。她們身後的香港夜景海報,是否當初夢寐以求的香港生活呢?

記得有一次,我在大磡村遇上另一位從內地到港的女村民,她有點無奈和羞愧地告訴我,她兒子得悉要在村內的狹窄房屋居住時,失望得嚷着要返回鄉間。

只要細心找找,原來大磡村內有不少「禾稈蓋珍珠」的有趣房屋。記得一次偶然的機會,見到某鋅鐵屋的屋主站在家門外,我便提議入內參觀。原以為這只是一般的鋅鐵屋,誰知甫入屋竟發現梯級是向下斜的,且每踏一級便有一股涼快感覺傳來,當時正值盛夏,外面接近攝氏34度的高溫,屋主侄兒卻還蓋着棉被在床上休息,直覺告訴我這不是冷氣,於是好奇地詢問屋主,他笑說這房屋原是埋藏在地下的機槍碉堡,日治時期曾用作保護飛機庫,由於當時軍事工程師的設計,形成山洞效應,造成冬暖夏涼的效果。

由於碉堡外面被另一間鋅鐵屋遮蓋,所以不少村民也不知道這裏原是英軍碉堡。碉堡裏有一扇大大的窗口,當年用作開槍防敵。大磡村清拆後,碉堡被保留下來作歷史遺跡。

這個偌大的鋅鐵建築,外形不甚起眼,原來它是前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庫,停泊過不少飛機,包括小型戰鬥機。在日治時期,也曾擺放零式戰機。這飛機庫的一大特色是可以快速拆卸和重組。直至七十年代,駐港英軍棄用機庫,它被改作工業及儲物用途。因着其歷史價值,飛機庫得以被保留下來,免去拆卸的命運,是本港唯一被保留下來的戰時機庫。

提到飛機庫,我回想八十年代於新蒲崗工作時,一位老工友告訴我,他昔日最喜歡到現在的彩虹道附近看飛機降落。當年的彩虹道,同時可以行駛汽車以及讓飛機降落。當有飛機降落時,馬路就會落閘和發出警號,路上的汽車會在閘前等候,讓飛機於現在的新蒲崗爵祿街降落,飛機之後會駛回飛機庫停泊。翻查記錄,爵祿街位於新蒲崗工業區,早年為啟德機場(1)停機坪的一部分。該跑道停用後,改建成街道,取諧音「着陸」,取名「爵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