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以社会实践涵育核心价值的发展方向
(一)全员覆盖,营造氛围,在普及社会实践中落实核心价值观
要让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使社会实践成为全员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高校要创设一种机制与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意愿、有可能、有渠道参加社会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每位在校学生的必修课”[8]。具体来说,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鼓励参与;高校要重视顶层设计,着力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切实增强社会实践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提供组织保障,让每一位参加者都能从中受益,并在春风化雨之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化育工作。
(二)师生协同,强化指导,在优化社会实践中弘扬核心价值观
相比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从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因科研任务重,较少参与其中,因而造成专业指导相对缺乏、实践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专业教师具有学科专业优势与理论的前瞻性,将其纳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全面实践育人格局,有利于为学生实践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指导。这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肯定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努力付出,有效测算工作量,并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要引导专业教师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使其意识到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成果的深化与转化,从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完善机制,建设基地,在拓展社会实践中涵育核心价值观
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应当将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考核地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明确规定社会实践的学分和学时要求,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的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应更多地建立合作共赢的社会实践基地,有效地整合校内外教育实践资源,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为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学校在基地建设中要有前瞻性的规划,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多种途径,从大学生锻炼成长和地方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设常态化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院系乃至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固定基地,实现全社会共同育人的目标。
(王卓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田霞,王永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4]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5]崔常铭,刘伟.“三个课堂”互融互动的“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6]祁玲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J.理论观察,2015(10).
[7]王卓凯,李力,胡小溪,周一帆.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高校辅导员,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