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宗教

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其他的因素可与宗教信仰比拟,能对人类行为与历史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宗教是一种信仰,信仰可以如此顽固地包覆一个人的思维,进而完全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早在40年前就有经济学者在经济学的顶尖期刊分析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信徒分配给教会的时间,后续的40年期间,陆续有经济学者投入宗教经济的研究。学者估计,近10年的研究发表量是过去的6倍,显示这项经济领域的研究正蓬勃发展,不过却不能说它非常成功。经济学作为一种思考逻辑与研究方法,在过去数十年,成功应用在一些特定的专业领域,包括法律、健康医疗、教育、运动等。这些领域都已有它们的知名专业经济学术期刊。然而一直到今天,虽然宗教经济学在经济期刊文献分类代码(JEL)已有自己的独立代码(Z12),但至今还没有宗教经济学的专业期刊,也很少见有单独的宗教经济学课程。

为什么至今宗教经济学不像其他的经济学范畴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或许与宗教是“信仰”有关。因为是“信仰”,所以教徒不太会随宗教市场的变化而立即反应。既然不容易看到对市场的反应,就不容易应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在一般的市场,消费者与企业都反应极为灵敏,例如咖啡市场愈来愈大,等到超市也推出随地可享用的平价咖啡,再利用气质明星塑造他们平价咖啡拥有的高雅气氛,以往许多咖啡品牌就从市场消失了。这些市场的迅速反应都构成产业经济学的丰富元素,但很少听说宗教徒会迅速对市场反应,改变他们的宗教行为。原因很简单,因为宗教是信仰,所以根深蒂固,怎么可能会因价格与报酬而轻易改变。如果轻易改变,应该就不是“信仰”了。这也是为什么宗教经济的研究不似其他经济领域发展迅速。

大多数的宗教都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这胡萝卜及大棒都与死后的世界有关,胡萝卜好比上天堂,大棒就如下地狱。对人们来说,死亡充满未知的恐惧,死后的世界究竟如何,也没有人真正体验。如果宗教在这部分提供了安抚,降低不确定与恐惧,甚至提供死后“生活”的保障,可想而知,这样的宗教对教徒现世生活的影响威力。这也是经济学者一开始切入宗教经济分析的地方。然而与一般微观经济学效用分析的主要不同,在于死后的福祉必须列入考虑,否则无法解释教徒的现世牺牲行为。这类分析的主要发现之一是,控制所得与时间,年龄愈长的信徒对教会投入的时间愈长,这其实是对经济诱因的反应,愈接近死亡,现世的作为愈快在来世得到回报。这样的发现与许多的研究在区分公益捐款与宗教捐款的发现一致,公益捐款的多寡与年龄无关,但宗教捐款的多寡却与年龄呈正相关。

当今的宗教经济研究已从微观经济拓展至宏观经济,例如:什么样的宗教有益或有害经济成长?大致上,我们一般看到的经济表现是,基督新教国家优于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国家又优于伊斯兰教国家,例如基督新教国家的北欧与西欧(英国与德国),其人均所得优于天主教国家的西班牙、葡萄牙与意大利,基督新教的北美洲优于天主教的南美洲,也优于未靠石油致富的一些中东国家。这似乎应验社会学大师韦伯的主张,资本主义会在西方信仰基督新教的地区盛行,而不在天主教信仰的地区盛行。他认为天主教强调的是“出世”与“禁欲”,基督教虽也强调“禁欲”,但却强调“入世”。韦伯认为职业思想引出基督新教的核心教理。韦伯的论点,有得到经济学家的支持,也有受到质疑,这部分本书比较从后者的观点来讨论。至于伊斯兰教部分,近两年两位哈佛大学教授分析斋戒对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发现斋戒期的禁食时间愈长,经济成长愈缓慢,然而信徒的幸福感却愈高。这样的结果不难想象,宗教活动过于影响经济活动,生产力是不会高的,不过他们的幸福感却很高,有点以物质抵换精神的味道。经济成长的议题又延伸到与世俗化的关系:愈富裕会让人愈虔诚,还是愈远离神?然而富裕常伴随教育的提高,目前的研究倾向支持教育走向世俗化,单纯的所得增加倒不必然。

虽然宗教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但仍不似经济学的其他范畴已为成熟的领域。本书作者能在这尚未发展很成熟的经济领域,以很有系统的经济分析观点及独特的说故事方法,切入基督教发展史的脉络,由宗教市场的竞争谈到宗教教规宽松严厉的影响,再谈到基督教如何由非主流跃居国教,以及之后如何利用竞争与经营来巩固地位,最后谈到基督教面临的危机。更有趣的是在第一篇谈及宗教与人类演化的关系。虽然书中内容只是宗教经济学的一小部分,然而这样的书在西方亦不常见,能在华语世界出版,算是造福华语世界的读者。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虽然华语地区基督徒人口不多,但宗教观却很普及,大半的中文宗教书都在介绍教理,非常少见中文宗教书能把内容带到这样的境界。全文流畅,常能引用华人熟悉的例子解说欧美宗教现象,把本来很遥远的历史时空一下子拉到我们的身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与临场感,让大家能细细品尝与咀嚼,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陶宏麟

台湾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