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寂寞的风景
邸玉超
那是一道寂寞的风景,流浪的风在杂树间徘徊,清冷的溪水满腹心事地在乱石间低吟,沧桑的石桥孤独地立在岁月里,承受阳光的炙烤、雨雪的侵蚀、时间的冲刷,岩壁上有鹰的影子起伏,有思想在盘旋……
在新文学史上,真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首选应该是戴望舒的《雨巷》,次之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再就是卞之琳的《断章》。弥漫在诗中的忧伤、寂寞、无奈的情绪会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微微的疼痛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这是一幅风景画:午后的江南水乡,一个少年站在斑驳的石桥上,寂寞地看着远处旖旎的风景;而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女正在楼上倚着栏杆好奇地望着看风景的人。这是一首情歌:夜幕降临了,一轮圆月照着寂寥的窗子,寂寞的少年不知道,他已经成为别人梦中的对象。
1935年秋天,卞之琳写了多首意蕴深长的短诗,其中就有《断章》和《寂寞》,据说《断章》是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名为《断章》。桥、风景、楼、窗子、梦,这些词本身就有感情色彩,由这些词组成的意象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卞之琳的诗歌融入了西方诗歌的暗示性、象征性,也融入了古典诗词的结构意境。有评论者认为此诗重在“装饰”,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卞之琳撰文说“装饰”的意思不甚着重,而是着重在“相对”上。确实,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各种物质都是相对存在的。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相对存在的哲学意味。诗无达诂。而我把《断章》读成柏拉图式爱情,也算一说吧。
人是群居动物,渴望交流而无沟通对象,便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事情,而寂寞却与人的多寡无关。寂寞是自我感知,对于他人而言,充满了暧昧。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首《寂寞》,叙述了一个人从童年到老年、从“活着”到死亡的漫长、寂寞的一生。这“寂寞”似乎是命定的、与生俱来的。为了逃避寂寞的侵扰,孩子从墓草中捉了一只蝈蝈与自己做伴。在蝈蝈的单调歌声中孩子一天天长大了,寂寞却如影随形。离别故土,奔波在尘嚣弥漫的城市,寂寞感愈加深重了,只能依靠夜明表打发寂寥长夜。在魂归故园的那一刻,他终于把自己和寂寞一同埋葬了,像墓草一样与蝈蝈相伴永远。这是一种“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无奈。卞之琳在诗中寄寓了他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卞之琳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说,“我这种诗,即使在喜悦里还包含惆怅、无可奈何的命定感”。《寂寞》就有着这种无奈的命定感。
卞之琳是敏感的,寂寞的;是正直的,也是谨慎的,既超然物外,又周旋框架之内。从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为《戴望舒诗集》作的序中都可看出这一点。
寂寞是深入骨髓的清冷,是心灵无着的孤单。人生的风景离不开寂寞的色彩,寂寞是灰色的,灰色会使人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