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朱子龙川关于王霸义利的辩论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对话,双方数番书信往复,所论内容涉及王霸、义利、公私、历史、心性等多个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因此长久以来不断地引发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哲学人才对朱陈之辨做出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但对论辩双方思想的定性与评价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这种争议从宋代朱陈之辨发生之时就已经开始,后来因为朱子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是以朱子为道义,龙川为事功。清末民初开始朱陈之辨又引起学者新的兴趣,吕思勉、钱穆、冯友兰、邓广铭都对其做过研究,不过还都是限于较短篇幅的基本梳理,许多问题尚未获得精微展开。20世纪60年代以降,台湾学者牟宗三在其《政道与治道》中专章对此作了简要义疏评注,站在新儒家心性之学立场对龙川偏重史学与事功的倾向进行批评。80年代初的代表性研究是美国学者田浩,其著作《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对大陆学界产生很大影响,相应地“功利主义”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成为较为固定地理解陈亮的标签。而从90年代以降,大陆研究开始走上自己的正轨,既摆脱了儒法斗争的残余框架,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汉学树立的范式,比较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有:董平、刘宏章的《陈亮评传》,此书全方位地对陈龙川一生学术思想流变进行研究,在义利、理欲、公私等诸多问题上也修正了田浩的研究框架。邓广铭的《朱陈论辨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一文指出了此前朱陈之辨研究的重要误区,即学者们受到朱子影响太大,将“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这样不合适的标签贴在龙川身上,并以简单的事功之学来理解他,此后这种修正基本成为学者的共识。赵峰《朱熹的终极关怀》一书附录是对朱陈之辨相当详尽的解读,此文吸收了《陈亮评传》关于公私义利的重新诠释,并作了进一步分析;又对龙川之道与历史的关系、朱子终极真理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儒者与成人之辨等问题进行了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张汝伦《朱陈之辩再思考》一文的价值在于,澄清了大量学术界用西方伦理学概念对朱陈反向格义的误读,指出朱陈二人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根本分歧,并对当下的政治哲学思路提出了诸多批评。赵金刚博士论文《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朱子的历史观》非常全面地吸收了已有研究,从道统、理势、正统论、德性事功等诸多问题角度分析了朱陈之辨,除了在细节问题上多有细密创见之外,在大的视域和问题意识上也多有阐发。此外,还有不少研究者在朱子或宋代思想的相关研究中也着重对朱陈之辨问题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做出自己的解读,如:王宇《道行天地:南宋浙东学派论》从整个浙东学派视野来观察龙川思想;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还原出宋代士大夫在思想史与政治史中的具体情境以及君臣关系,以此分析朱陈之立场;李晓春《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从体用论与理一分殊角度解读朱陈思想;麻尧宾《与朱子的对峙:试释永康之心性路径》另辟蹊径,从心性论角度解读龙川思想。至于更多涉及朱陈之辨,或对本书提供帮助的著述此处不能一一评述,列于书末文献,以供参考。
笔者之所以要在诸多大家研究之后再作赘语,缘由在于:一方面,上述研究仍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余地;另一方面朱陈往复书信胜义纷披,却尚未有人对其中诸多微妙义理进行逐句阐发,将二人思想的曲折隐微之处充分呈现,这也不能不说是相当的遗憾。
本着上述考虑,本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章是通过描述宋以前圣王观念的变化,及其与现实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将朱陈之辨视为宋学内部的一场辩论,还将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域中,以更好地理解双方思想中圣人与三代观念的源流。本书第二章是对朱陈之辨涉及核心概念的辨析,在此过程中会对已有研究做出回应,并以提纲挈要的论点对朱陈二人的思想做先行的简要勾勒,更加细密的论证则交由第三章完成。第三章是对朱陈书信的逐段义疏,这构成了本书的主体部分。义疏的方式包括对字句文脉的梳理、义理的阐发、朱陈其他相关书信文章语录的旁证、已有研究的回应以及作者案语总结,试图兼顾考据、辞章、义理以及前人研究。结语部分归纳双方论点,并对某些问题略发余论。本书的结构,尤其是第三章的体例,也是对中国哲学研究形式的创新尝试,即:将古代注疏形式与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结合,既保持经典文本原有格局,又给予它充分的义理研讨。个中得失,付与读者评判。
还要说明的是,以朱陈书信作为研究主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将问题单薄化的危险,对此田浩先生早就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其著作中指出许多研究者“只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包括论辩内容的书信,而没有仔细思考陈亮所写的一些论文,而这些文章推动了讨论的深入。将论文与书信并观提示了陈亮视道为一个复杂概念,这一概念将历史背景的变迁与道内在于历史事件的观点联结起来。他对道的解释与朱熹超历史的看法相反,而且,朱熹在论辩中对道的陈述应放在回应陈亮挑战的背景下加以诠释”。[1]赵金刚也就朱子的历史思想谈道:“朱陈之辨的书信只是‘显像’,在这些书信背后朱子和陈亮都有极其复杂的思想在支撑他们的观点,尤其对朱子来说,体系更为复杂,论辩的十五封书信只是朱子历史观中的‘冰山一角’,并不能完全显现朱子的历史观。只有将背后的问题说清楚,显像才会更加清晰。若只是集中于辩论之书信,反而会使问题晦而不明,得出较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2]对可能出现的上述质疑的说明是,本书主旨并非从事朱子或龙川的专题历史思想研究,而是想通过将朱陈之辨这样一个典型公案放置在思想史的视域下进行细致探讨,以期对中国传统中政治、德性与历史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一些更加植根于传统的阐发。此外,本书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到朱子与龙川在其他著述中的相关论述,尽量以摘引或者归纳的方式将这些材料与论点编织入文中必要之处,挂一漏万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1] ﹝美﹞田浩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9页。
[2] 赵金刚:《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朱子的历史观》,北京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篇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