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碳汇实践与低碳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多重效益森林: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双重意义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热议。尽管这次哥本哈根的会议本身没有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府间协议,但是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达成了更多行动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成因是人类工业活动消耗化石能源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3年在其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估计,全球气候变化比过去认为的还要严重,在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1901—20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为0.19米,其间1971—2010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0毫米/年,1993—2010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3.2毫米/年。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退缩(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估计,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许超出了现有知识的范畴。从全球来看,气候变化已经在产生作用:荒漠化加剧、降水格局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对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生态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预计,如果未来全球升温幅度相比工业革命之前的1750年升高2~3℃,目前地球上25%~40%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将发生巨大改变。而IPCC第五次报告则预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动,升温4℃将不可避免。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变化是同步的。而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危害比较大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中国的北部和西部。总体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与气候有关的不利变化,例如,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冰川显著退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近50年来,尽管降水总量变化不大,但降水的空间格局有较大的变化。

低碳发展转型,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也将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生物多样性,即在物种、生态系统和基因层次上的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构成。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同时有减缓和适应的双重意义。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粮食、氧气、药品、纤维等直接的产品提供,气候、洪水、疾病以及水源等调节的功能,以及人类基于自然的文化和精神享受,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安全保障。完整、健康、多样化的生态系统面对气候变化有更高的承受力和生存力,因此,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消减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此外,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都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因此扩大地球上的森林面积以吸收二氧化碳是减碳和重建碳平衡的一个有效手段。事实上,全球目前的碳排放总量中有20%~30%是由于毁林和植被减少造成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可以指出的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目前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雪上加霜。和全球的情况一样,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总趋势在不断恶化。在近一两百年里,我国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人口增长、资源及其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保护和恢复栖息地,有可能让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下降,并逆转。

栖息地的恢复,是有可能在植被生长的同时,吸收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在土壤生物体内来创造一定的碳吸收量的。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碳汇。森林碳汇是有可能在吸收温室气体的同时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

其实,森林吸收温室气体、产生碳汇效益一直存在,只是这种生态系统提供的最基本的生态服务功能一直被忽视。它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可以被交易。碳汇市场交易的出现让森林吸收碳的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市场的认可。从2005年公众几乎无法相信“空气是可以买卖的”,到目前森林碳汇成为各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中的三大重要内容之一,森林碳汇也变得不再神秘。

但和能源和工业部门的碳交易不同的是,森林碳汇的市场很小,需求量也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清洁发展机制中,因气候变化谈判的缓慢及森林碳汇本身在持久性和泄漏性上的先天不足,京都市场对森林碳汇的需求量低,而项目开发标准严格以及成本高,在清洁发展机制中注册成功的中国森林碳汇项目不多,到目前仅有5个项目注册成功。同时,在自愿市场交易的森林碳汇项目也并不多。但出于公益目的,由企业和个人捐资进行森林植被恢复来实现碳中和的公益碳汇项目却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且有专门的公募基金会来运作。

森林碳汇之所以受到公众的青睐,是因为它能够带来多重的效益,投资森林碳汇,同时将可能扩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并让边远的社区从森林中受益。森林碳汇带来的价值远大于单纯的碳。所以,森林碳汇未来在中国的碳市场中也将会具有极大的前景。吸取国际森林碳汇市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推广具有多重效益的森林碳汇标准,并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碳汇标准将会是未来中国碳汇市场开展的关键。

本书邀请了在中国碳贸易和森林碳汇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一线从业者对中国碳市场和森林碳汇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分别对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自愿市场项目、国内自愿市场项目及公益碳汇项目的案例进行回顾及分析。这些真实发生的碳汇项目案例将有助于公众和决策者正确地看待森林碳汇项目的发展空间,以更好地利用森林碳汇的契机来实现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平衡发展。2012年末,《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国际碳市场将会进行重大变革,2015年巴黎的气候峰会中各国将再次就《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相关的各项近期和长期减排目标进行谈判和协商,并讨论包括碳交易在内的鼓励机制的规则,相信这次会议将再次掀起全球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也将从试点开始,逐渐成为现实。我们希望中国森林碳汇项目过去7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未来中国碳市场及森林碳汇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而本书汇集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碳汇项目案例,我们也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对森林碳汇项目开发提供指导。

本书从写作到现在两年多时间里,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组织和编审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各位作者多次修改完善付出了辛勤劳动,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杨方义、史湘莹在协调方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黄炜老师在编辑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