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东亚儒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朱子理气思想概论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死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他的父亲因仕于福建,即居住在福建,朱熹生于福建的尤溪,长期居住在崇安、建阳讲学,因此传统称他的学派为“闽学”。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朱熹早年泛滥辞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据记载,朱熹青年时赴进士考试,临行时他的老师检查他的行李,结果发现他的全部行装中唯一的一本书竟是当时一个著名禅师的语录《大慧语录》。这个故事的细节也许还可以进一步考证,但也足以说明青年时代的朱熹对佛教的热心追求。

朱熹十九岁中进士第,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同安既归之后,从学于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从此走上了道学的发展道路。后来又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省秘书郎。他还先后在江西的南康、福建的漳州、湖南的潭州(在今长沙)做过最高行政长官,有过不少实绩。每至一处,兴政之余,从不忘聚徒讲学,在当时是最有声望的学者。绍熙五年,他六十五岁时,被召入都,除焕章阁待制兼,可是为时很短。此后,由于他卷入当时的政治斗争,被当权者夺职罢祠,他和他的学派被诬称为“伪学”,受到了很大压制。

朱熹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要求正君心,立纲纪,亲忠贤,远小人,移风易俗,改变社会不良风气;认为这是富国安民、恢复中原的根本。有一次他奉召入都,路上有人对他说,皇帝不喜欢什么“正心诚意”,你见了皇帝切勿以此为言!朱熹严肃地回答:“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1]宋孝宗晚年对朱熹的意见也还是重视的,有一次朱熹上封事,论天下六大急事,疏入时孝宗已就寝,“亟起秉烛,读之终篇”[2]

朱熹平生不喜做官,常屡召不起,以各种理由辞免,所以他登进士第后五十余年中,“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3],其余时间主要在福建崇安、建阳一带著书讲学。他少时家贫,后因很少做官,生活穷窘,学生远近来学,自负粮食,常无肉菜,仅“脱粟饭”而已。尽管如此,他和他的学生们不以此为意,著书与讲学是他一生最大的乐趣。

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使“四书”成了宋以后高于“五经”的经典体系,他一生致力于“四书”的诠释,具有很高的造诣,这是后来他对“四书”的解释被奉为科举考试标准的原因。他以继承伊洛传统为己任,以二程思想为基础,充分吸收北宋其他理学思想家的思想营养,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的体系,他的著作极为繁富,其中重要的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太极解义》《西铭解义》等,他的讲学语录《朱子语类》就有一百四十卷,他的文集《朱文公文集》亦有一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