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极简读本:理想与现实之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等价商品的出现——自然商品货币雏形

如果通过假说和逻辑重新构建历史,那么我们自然会认为物物交换后的时代就是商品货币时代。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以物易物的最大困难是每一次交易都要求需求的双重巧合。但实际情况有时候却是,你想用自己的商品交换别人的产品,但别人却不一定需要你的商品。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用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交易达成的难度也呈指数型增加。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智慧的人类开始将某种具体的物品作为特殊商品,以其作为中介去完成交易。人们一般先将自己的物品换成等值的特殊商品,再用特殊商品去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些特殊商品就形成了早期的商品货币。

大约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用削成尖头的芦苇秆在黏土板上写下了人类最早的文字形式——楔形文字,并发明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商品货币体系:以定量的大麦作为通用单位,用于衡量和交换其他各类商品和服务。

更有意思的是,19世纪中叶,学者破译了记录在黏土板上的楔形文字后发现,大多数记录都与商业交易有关,甚至出现了相关衍生品。当时大型债务以楔形文字记录后,盖上借方印章后由债权人密封保存。如果承诺是债务偿还给黏土板的持有者,而不是某个确定的人,则保存该黏土板的人可以将该黏土板出售给其他人,从而实现债权的转移。

这一阶段扮演货币角色的商品一般都是不太容易被大量获取的物品,具有稀缺性,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的大麦、我国夏商时期的海贝、古印度的牲畜、美洲的烟草等。

同时,这类货币还有着另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自然性。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纯粹的自然产物,没有任何人工施加于其自然属性之上的性质。

这种货币的优势突出,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但缺点同样明显。以大麦为例,虽然大麦的可食用性支撑了其作为货币的内在价值,但它还是更像商品而非货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实在是不便于运输。试想一下,现在让你扛着一袋大麦去星巴克换一杯咖啡,你愿意吗?

图1-1 贝币

图片来源:辽宁省博物馆

一种理想的货币,不仅要便于价值交换,还必须方便价值转移和储藏。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交换范围的持续扩大,使自然商品货币易损耗、不易携带、易仿造、质量不均等弊端开始显现,原始的自然商品货币逐步退出货币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