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津滨海新区
图2-3 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一)2017年发展成效
2017年,天津滨海新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三个着力”为重要思想依据,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积极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天津滨海新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06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6.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8.3亿美元,增长10%;实际利用内资1260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新增就业12.2万人。
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增长8%。十一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产值比重达88%,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冶金产业分别增长26.3%、19.7%、15.6%和13.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8.5%,比2016年提高5.2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新增沪深交易所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8%,占GDP比重比2016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1506.9万标箱,增长3.8%;天津机场旅客吞吐量2100.5万人次,增长24.5%,货邮吞吐量26.8万吨,增长13.2%。房地产调控取得成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价格逐步回落。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规模,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1家。
2.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自贸试验区168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三个片区新增市场主体1.4万户。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总量约占全国的1/3。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效果明显,盘活空置楼宇137万平方米。“去杠杆”稳步推进,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逐月下降。“去产能”深入实施,清退新区直属国企中的空壳、低效企业254户。“降成本”全面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比上年减少1元。科技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6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33家;新增科技型企业432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98家、高新技术企业427家;累计建成各类众创空间58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
3.开放水平持续提高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签约引进北京项目657个,协议投资额1192.8亿元。加强与河北合作,与沧州市、唐山市合作建设滨唐、滨沧产业示范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首个海铁联运综合性集装箱铁路枢纽——中铁天津集装箱中心站开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参与筹办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举办全国无人机系统及技术应用高峰论坛、第七届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新型贸易业态快速发展,成功试点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子商务、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等业务,平行进口汽车约占全国的70%。
4.区域支撑持续增强
功能区改革取得重大成效。金融创新功能进一步增强,京津冀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双创通3.0”被全国多地借鉴推广。保税区航空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空客A330宽体机完成和交付中心落成并交付首架飞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引进一批高端项目,太重滨海研制完成国内最大的海上5MW风电机组。高新区获批“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产业园完成总体规划。东疆保税港区完成第1000架飞机租赁,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加速布点,建成全市最大的跨境电商保税仓储园区,国家海洋博物馆主体完工。
5.项目引建持续攻坚
组织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41个,组织上报国家PPP示范项目库,制造业投资、电力能源投资、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3.9%、87.2%和71.8%。中国人寿养老养生、三星视界等241个项目开工建设,庞巴迪公务机维修一期、托普索催化剂等201个项目竣工。轨道交通滨铁1号、滨铁2号线开工建设。西南环线全线开通,南港铁路加快建设,绕城高速北段、塘汉路拓宽、京津高速辅道建成通车,中央大道南延、世纪大道东延、寨上桥拓宽等16条道路开工建设。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08家。
6.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河北西路小学等5所学校投入使用,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等10所学校、幼儿园加快建设,193所学校完成提升改造。第五中心医院和泰心医院智慧门诊完成升级改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竣工,中医医院地下基础施工,肿瘤医院主体施工。新建提升社区服务站22个,第一养护院平稳运营。滨海文化中心投入运营。建成131个社区健身园,14个多功能运动场和笼式足球场,举办群众体育赛事50余次,参加活动达1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保持全市领先。轮换储备粮2.4万吨。
(二)体制机制创新进展
1.新区电子市民中心正式上线
“电子市民中心”已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上线,确定一期上线的民政、卫生、人社、教育等系统服务事项62项。一期设立“4+4+4”综合窗口试点,即区市民服务中心及滨海厅、大港厅、汉沽厅3个大厅,开发区、保税区、中新生态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4个功能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塘沽街、汉沽街、中塘镇、海滨街4个街镇服务中心。完善i滨海公共服务系统和通用办件系统开发,使之进一步具备智能搜索、一号申请、网上预约、网上办理、过程可控、信息推送、互动问答等功能。出台、修订了《关于保障电子市民中心(一期)高效运行开展便民便企服务实施意见》《滨海新区电子市民中心“综合窗口”实施方案》《关于保障滨海新区“电子市民中心”(一期)线上线下并行服务的通知》等文件。
2.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加快建设
会同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共同研究起草《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配合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研究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四个实施细则”的政策体系。中关村管委会与区科委正在合力推动中关村223个开放实验室资源、新区429家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资源的开放共享。设立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招商和产业促进工作。搭建开放实验室创新服务平台,整合两地实验室资源面向两地企业提供专业检测认证、试验外包、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来自硅谷阿凯迪亚创投公司的“硅谷之窗”项目已经注册,近期将在科技园落户其在美国孵化的VR项目。
3.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推进
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载体平台不断聚集,腾讯、阿里云+优客工场、创始空间等12家众创空间投入运营。推出“双创通”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和行政审批预约预审系统,建立起“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综合服务体系,已推广至四川等自贸片区和长春净月高新区。
4.天津港体制改革成效初显
新区成立了托管工作推动组,围绕“先业务托管,再全面托管”的总体操作思路,初步确定了港口运营一体化模式:一是成立天津港集团调度指挥中心临港分中心和南港分中心,负责辖区内船舶动态计划的平衡、制订与申报。二是重组两家港务公司管理层,实现调度指挥、生产经营的统筹管理。三是两家港务公司原管理范围及内容保持不变,在运营一体化期间维持港口生产及人员的双稳定。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情况
天津滨海新区高度重视污染防治问题。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明显,PM2.5浓度达到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09,排名全市前列。淘汰燃煤锅炉471台,削减煤炭19.5万吨。实施“五控”治理,狠抓1788家“散乱污”企业治理,关停901家。清水河道项目完工175项,城镇污水处理率96%,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76个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提升5个街心公园,推进官港森林公园四期等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853.4万平方米。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整改隐患6.4万个,完成98处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重点监管企业2000余家,重点排污大户178家,占全市40%以上。
图2-4 天津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
(四)2018年工作展望
2018年,天津滨海新区将加快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确保高质量发展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1.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进一步发挥承接和辐射带动作用,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要素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增创发展新优势。突出三大主攻方向,着力在抓项目、聚人气、优功能上下功夫,拓展协同领域,放大协同效应。做强五大承接载体,即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打造协同创新载体、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打造先进制造国际合作载体、航空物流区打造航空产业创新载体、南港工业区打造石化产业发展载体、未来科技城打造研发转化载体。
2.大力实施产业升级行动
进一步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智能科技为引领,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保持领先优势。
3.突出绿色智能精细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碎片化问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在宜居生态建设中展示美丽滨海新形象。
4.深化改革思路
下大力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更多具有标志性、原创性的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处理好新区与市里、新区与功能区、功能区与街镇、新区委办局与街镇“四种关系”,着力解决好功能区体制机制优化、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有效分离、生产力合理布局、项目准入企业服务、载体功能提升、功能区协作等问题,形成互相支持、合力并进的良好氛围。
5.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动功能区改革,制定“三定”方案,理顺干部人事制度,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划转,充分释放功能区经济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试行承诺审批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扩大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范围。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全员岗位聘用制度,稳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6.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实施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做精做细产品和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尊重企业家价值,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办好企业家俱乐部,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