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海瑞与广东精神
——读《明史·海瑞传》有感
吴伦
海瑞这个名字我幼时就知道,但海瑞的故事多是我从连环画、电视剧中所得,自然辨不清真假。前几年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最红火的时候,我也曾找来一读,书中关于海瑞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那时对于海瑞的了解也仅限于“明朝第一清官”,对于其人却未及深究。直至近期在全省第二届“廉洁读书月”活动中仔细研读过《明史·海瑞传》及其他关于海瑞的史料后,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竟然穿越近500年的时光,在海瑞这位“明朝第一清官”的身上得到了集中展现。
海瑞字汝贤,海南琼山人。考虑到海南在明朝时仍属于广东管辖,那么海瑞至少也可以算得上是半个“广东人”。不知是地域使然,抑或是历史巧合,总之,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新时期广东精神,500年前这位“海青天”、“海大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完美诠释。
一是“厚于德”。作为一名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海瑞身上的种种美德自然是不胜枚举。
首先说说他的清廉俭朴,这里仅举一例就很能说明问题。那还是在海瑞任淳安知县时,有一次,他去京城出差,与之前历任知县动辄花费数百上千两银子相比,海知县仅仅花费了五十五两银子,创造了一项空前绝后的记录。海瑞上京时,能走路绝不坐车,能吃干粮绝不上饭馆,有驿站就住驿站,没有就找草堆猫一宿;到京城,能不应酬就不应酬,实在躲不过,也是一切从简。总之,能省就省,绝不浪费纳税人的一分钱。相比海知县,那些整天拿着公款胡吃海喝的领导干部情何以堪?
再来说说他的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海瑞在淳安当县令时,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曾路过淳安县作威作福,海瑞就把他给吊起来打了一顿并没收了他带的几千两银子;在奸相严嵩的亲信都御史鄢懋卿巡视过县时,海瑞声称县小容不得大人物,招待很差,搞得一路风光无限的鄢大人狼狈不堪。海瑞是如此的刚正不阿,以至于当得知他出任应天巡抚的消息时,知府知县们全部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平常贪污受贿的官员更是纷纷主动离职逃跑。独善其身非君子所为。对于一切不平之事、不正之风,我们要敢于与其作斗争,不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都绝不能退缩。这一点,党中央通过查处一系列违法违纪大要案,彰显了我们党与腐败作斗争的坚强决心。
当然,海瑞最让我敬佩的美德还是他的铁面无私,不徇私情。首辅大臣徐阶曾在《治安疏》事件中救过海瑞一命,而海瑞在徐阶被御史齐康弹劾时,也曾仗义执言。但当海瑞担任应天巡抚,发现徐阶的两个儿子倾吞了大量土地时,还是毫不留情地强令其退还土地。徐阶的深刻教训再次告诉我们,作为领导,管好自己身边的亲属子女,是十分重要的。而海瑞敢拿自己的救命恩人开刀,不徇私情,确非常人所能为,当得上铁面无私。我们中国人做什么总讲究“情面”二字,现实生活中倒在“人情关”上的领导干部更是不计其数。所谓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你徇了私情,看起来只是一个人的事,但你破坏了规则,是对其他人的犯罪!海瑞的非常人之所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诚于信”。诚信是建立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基础之上的。海瑞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非常注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他在《严师教诫》这篇文章里痛斥那些阿谀奉承、巴结权贵之人,并且承诺做一个刚直不阿、雅逊无私之人。观其一生,海瑞可谓说到做到。在初任南平教谕时,为了维护师道尊严,他提倡教师不叩拜上官,结果提学使来视察,大小官吏跪拜于途,独海瑞揖而不叩,笔挺地站着,于是得了个“笔架博士”的雅号。而在饱受权贵打压,罢官16年被重新起用后,海瑞依然不改初衷,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让百姓放胆来告,誓与贪官污吏斗争到底。这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操守和气节实非那些见风使舵的小人可比!
诚信做人、表里如一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海瑞用其一生向我们展示了诚信做人的真谛。“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对于海瑞来说,做官只是为施展平生抱负为朝廷为民生而已,所以他的胸中能够始终存一“真”字。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当经常想一想。我们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有什么个人的东西不能抛弃呢?”我想,这就是今天的官的真义。
三是“敏于行”。“敏于行”不仅需要有做事的勇气,更要有做事的能力,当然还要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纵观海瑞一生的所作所为,当得上“敏于行”三字。
首先,海瑞是从来不缺少做事的勇气的。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为自己备好棺材后,大胆上言《治安疏》,矛头直指嘉靖皇帝,大骂嘉靖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弄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甚至说“嘉靖者,家家皆净”。中国历史上不乏直言敢谏的人,但敢大骂皇帝的还真是没有几个。海瑞做事的勇气可谓是冠绝天下。
其次,海瑞也是具备较强办事能力的。这一点从其为官后年年考核均为优等中可见一斑。他初任南平教谕时,便针对教育弊端,严格规范了县学的考勤制度,彻底改变了学生们随意请假、旷课的不良现象。后任淳安知县,又在县衙人员集体“罢工”的情况下,把所有工作一肩挑,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继而升任应天巡抚,又疏浚了吴淞江和白河,同时严厉打击地主豪强,使富家占有的贫民土地都被夺回发还,极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最后,海瑞遇事绝不是一味地蛮干,而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譬如他在处理胡宗宪儿子一事中,就曾写信给胡宗宪说:“以前胡总督巡视时,命令路过的地方不许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豪华,一定是假冒胡公子,败坏您的名声,所以我加以惩戒并将他交给大人您发落。”寥寥数语便让总督大人吃了个哑巴亏。又如在贪污腐败分子鄢懋卿要巡视过县时,海大人仍是用一封信就让一路搜刮的鄢大人知难而退。
过往,海瑞留给人们的印象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嫉恶如仇、铁面无私的“清官”,在从政实绩上却乏善可陈。但是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海青天”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清官”,还是一位敢干、会干、巧干的“能臣”。
王国栋曾在《海忠介公年谱跋》中把海瑞和汲黯、包拯比较了一下,说海瑞“有难于汲、包者,有为汲、包所不及者”。其“难于汲、包者”,是指海瑞的处境更难;其“为汲、包所不及者”,是说海瑞处在“群奸疾恶之时”而能百折不屈,“遇难而不惊,处毁谤而遇厉”。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回看海瑞所处的时代,朝廷昏庸,贪腐横行,官官相护,海瑞以一介书生面对如此黑暗的社会现实,仍能始终坚持做到“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那么,身处政风开明、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的南粤大地上的我们,有何理由不能将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扬光大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愿我们都能从海瑞身上有所感悟,踏踏实实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精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幸福广东”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明监狱教育改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