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恢复高考阶段(1978—1989年)。这一阶段,根本扭转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和靠“推荐”上学的弊端,学校唯“分数”论,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高等教育转轨阶段(1989—1998年)。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等政策与世界开始接轨,学生开始交费上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
3.扩大规模阶段(1998—2006年)。这一阶段,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扩校、合校、升格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
4.高教整顿、提升质量阶段(2006—2012年)。这一阶段,高等教育以合格评估为杠杆,开始进入高教整顿、提升质量阶段。
5.内涵、特色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等教育开始迈进普及化阶段,多渠道办学、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是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水平。高等教育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上学难的问题,基本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山多峰少、结构失调、短板明显”的弊端依然存在,培养的人才水平和质量离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一般是指2000年前后由2所(或2所以上)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有1245所,其中部属和中央高校119所,占9.56%,民办高校419所,占33.65%,地方高校707所,占56.79%。[1]在地方高校中,有半数以上是1999年以后由2所(或2所以上)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本科高校,所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更是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的主力军。
2015年11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成为高校合格评估后国家引导、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2]本书认为,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还应该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此,本书以山东省6所新建本科高校——潍坊学院(2000年)、泰山学院(2002年)、滨州学院(2004年)、枣庄学院(2004年)、菏泽学院(2004年)、德州学院(2009年)为例,对当前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涉及的9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拖延、影响学习投入度的因素、自我效能感、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生涯规划、择业感受)进行普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提出观点和建议,期望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