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这是为什么?
请青少年的父母们读一读下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假小子考上清华大学
A是独生女,妈妈对其百般疼爱,但从不娇惯,生来吃的是国产普通奶粉,喝的是白开水,穿的大都是同事们送来的旧童装,玩的是朋友孩子玩过的玩具。
A生来性格开朗,顽皮好动,生下几个月就表现出男孩的特点,而不像女该。早晨穿的干净衣服到晚上已经是脏兮兮的,一件新衣服穿不了三天就开了洞、裂了口。因此,邻居的叔叔阿姨们给她起了个雅号“假小子”。对于这些,妈妈并不在意,没有按传统的女孩标准规范女儿的言语和行为,而是让她顺其发展。
妈妈对女儿寄予很高的期望,因此从小加紧了培养。为丰富女儿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大眼界,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每个节假日都带她离开小家,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母女俩走遍了北京的大小公园和郊区旅游景点,反复进出在北京市各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会。在这些活动中,妈妈没有要求女儿写一篇游览作文,也没有规定其记参观日记,母女俩只是不停地交流、讨论,甚至是没有结果的争论。女儿在高兴时也记过参观日记,写过游览感想。无论女儿写的水平如何,妈妈都充分肯定,必要时提点建议供女儿参考。
做妈妈的比较关注女儿的生活,特别是饮食,从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到小学毕业,六年的时间里,每天早起,为女儿准备早餐,从没有随意给女儿吃早点。中午在学校用餐,晚上尽量调理好女儿的饮食,做到营养合理搭配。
妈妈没有给女儿请过家教,也没有让其参加任何形式的辅导班,只是指导女儿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给女儿阅读,丰富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走完了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路,最后终于考进了清华大学,实现了母女俩的愿望。
“假小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了一段时间内邻居们议论的话题。
“校园十佳”的悲剧
B男,17岁。因某集团公司作为企业支持办学与某市重点高中成为协作单位,B作为该公司职工子弟进入该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学习。能进市重点中学读书,家长和本人都感到非常自豪,下决心努力学习,准备考大学。B热爱班集体,关心同学,经常为集体做好事,在学雷锋活动中被评为“校园十佳”。应该说B是个品德好、纯朴、善良的好学生。
但是,由于B的学习基础比较差,重点校紧张的学习氛围,高起点、高密度的课堂教学,令他很不适应。上课经常听不懂,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怕别人看不起他;想很好完成作业,可经常不会做,又不敢也不愿意去抄别人的作业。学习困难、成绩差,使B非常着急。他加倍努力读书学习,力争摆脱学习困难。由于基础差,努力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他精神紧张,心理负担重,内心很痛苦。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不加分析地继续施加压力,不断教导孩子:能到市重点校学习不容易,一定要十分珍惜;还批评孩子努力不够,要求B停止一切业余活动,把学习放在首位。父母又重新分工:母亲每晚陪读,父亲负责学习参考资料,需要什么就去买、去找……B从小是个听话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严格要求,就是在学习困难大、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仍在对自己说:“是我用功不够,我要更加努力,把学习搞上去,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渐渐地,B出现了异常行为:在课堂上一反过去沉默的状态,总是唠唠叨叨,经常和老师“抬杠”,说老师讲错了,要求重讲。同学们制止他的行为,他一反过去谦虚的态度,不要别人管,“你们不敢说,我敢说,我实事求是……”闹得老师同学哭笑不得。
细心的班主任最早发现了B的反常行为,几次告诉家长孩子出现了心理障碍,并分析了原因,希望家长不要再给孩子施加压力,劝告家长带孩子去心理咨询。家长错误地认为,心理障碍就是精神病,因此,不相信孩子有心理问题,不听班主任的劝告。结果,B的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发展到整夜不眠,极度兴奋,坚持读书;和父母打闹,要自己读书,不要母亲陪读;半夜到学校打闹,要求住校读书;经常大闹课堂,使教学无法进行;到书店拼命买书,不管是否有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学校领导一再动员,家长才带B去医院求医。专家告知,B由于学习困难、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已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到此,家长才同意孩子住院治疗。从此B再也没有走出那个医院的大门。
不该发生的惨剧
C本是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小就爱说、爱唱,小嘴灵巧得像黄鹂鸟。上幼儿园时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受到周围人的赞扬和羡慕。这为父母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时也强化了其父“望子成龙”的思想。“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长大了要干大事业,绝不是一个凡夫俗子。”因此,对C加紧“培养”。
其父的“培养”方针就是严加管教,学习上不断加码。在幼儿园时就让C背诗词,学识字,学计算……上小学后,要求更高了,管教更严了。C放学后,除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完成父亲留的大量作业。C只要回到家里,根本没有玩的时间。父亲也不允许他同别的小朋友来往,更不许下楼,若有违犯,轻则训斥,重则痛打一顿。所以,C经常乘父亲不在家时趴在窗户口,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们在楼群里跑来跑去,有说有笑。慢慢地,C以往的天真、活泼和欢乐不见了。他心里难受,也烦恼和困惑,有时还有怨恨。他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孩子放学后可以自由地玩,他就不行?为什么念书一定要考大学?爸爸、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不是也在工作吗?他想不听父亲的话,但他怕父亲,苦于年纪小,不敢正视父亲的威严。就这样一天、一日、一年、两年地忍着……
终于,他小小的身心支持不住了,开始反抗了,在家里直接反抗会挨打、挨骂,到学校就我行我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接下茬,搞恶作剧,扰乱同学们学习,不是把这个同学的笔拿走,就是把那个同学的书扔在地上。同学都纷纷告他的状。当老师找他谈时,他满不在乎,还把父亲对他的要求一一背给老师听。他经常在老师教育他时说:“别说了,别说了,不就是好好学习,考大学吗?还有什么?……”老师对他无可奈何。
而在家里,他却时时受到父亲的管制,完全失去了自由,不许看电视,不许看课外书,不许玩,不许在十点前睡觉……只许学习,学习,再学习。在C的意识里,父亲的字典里只有“不许”。可能是遵循了“物极必反”这个规律,他在父亲的严格管制下,并没有走进父亲为他设计的“蓝图”,而是沿着另一条路,向着另一个方向,越走越远。
上初中后,C的行为表现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变本加厉,愈加恶劣。他处处显示自己的力量,不听老师教导,同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抽烟、喝酒、偷东西、打群架等,多次受到学校的处分。这时的父亲已无力管教他了,C反而开始向父亲示威,在家里把父亲视为仇人。父亲烦他不争气,没出息,他恨父亲逼他走到了这一步。没有钱花,他伸手向父亲要,不给就破口大骂:“你老东西生了我,就得养我,你想让我上大学?我不想上!我没钱花,你就得给我,不给我我拿刀捅死你……”
有一天,他对下班回来的父亲说:“给我500元钱,有急用。”
“500元?没有。又和你那些狐朋狗友去吃喝?”
“这次是有用,我一个哥们儿打架被人砍伤,住院了,钱不够,向你借点,以后还你。”
“打架砍伤了?活该!还让我拿钱?我的钱是给好人用的,给这种人用,一分没有。”
C这时满腔怒气,一时间,以往父亲骂他、打他、唠唠叨叨地逼他学习的情景一齐涌到脑海里。他当即从腰里拔出一把尖刀,当的一声插到桌子上,吼叫着:“你给不给钱?”
“不给。”
“你不给,今天我就一刀捅死你!”
“你敢!”
这时的C完全失去了理智,拔起尖刀就向毫无准备的父亲的胸口刺去。父亲惨叫一声,当时就倒在血泊中,一命归天。因血压高卧床的母亲,听到动静挣扎着从里屋走出来,看见老伴儿躺在血泊里,儿子手拿尖刀,满身是血,站在那里发呆,顿时血压升高,脑血管破裂,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这样毁灭了。
同样是母亲十月怀胎;同样是啼哭一声,赤条条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同样是在父母的无限关怀和期望中成长,为什么短短十几年,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A、B、C三少年的结局就有天壤之别呢?您读了《父母——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之后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对您教育管理好下一代会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