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儿童文学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曾昭森 黃慶雲

兒童教育信條

個人的生命和人羣的力量若不想無目的地在糊塗與矛盾中虛度,就應當有一個一貫的,澈底的,可靠的思想中心。這種中心思想就可成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一切價值的權衡的標準。教育的努力與兒童的教養旣然是十分要緊的事情,就不應當在糊塗與矛盾中盲目的進行了。筆者為着想把自己對於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的見解予以檢討,使得工作得有中心思想和個人微薄的力量得到較充份的善用,於是採用信條的方式把自己所尊重的思想和個人的見解具體的逐條寫下來。因為對象是兒童而觀點是教育,於是就稱這文件為「兒童教育信條」。最近,進步教育出版社决定採用這個信條做他們出版的中心思想,他們第一種刊物,「新兒童」半月刊,就是想把這種見解予以具體的闡述。

信條是關於理想的領域,而所謂理想的領域當然不是經已成為普遍的認識與現象。從來的信條都不是原信的人用來代表或描寫他當時的社會流行的思想與事實的,更不是用來載述他的時代的傳統的思想與因襲的制度的。所以,倘若批評這信條的人對於這信條的指責是因為他不切現實,那就非維護這信條的人所當道歉或感慚愧的了,因為信條上所抱持的理想與理論若是正確的,那麼,我們祗有把現實改變來遷就我們的信仰而斷不是把信仰改變來遷就現實的。但是,倘若這信條的某一部份在理想方面或理論方面有不正確的地方,那就是筆者所願求教大雅的了。我們相信應當補充和增添的地方尚在不少。這二三十個項目不過是代表一些基本的觀念而已。

在這信條的草擬當中,黃慶雲同學自始至終也曾給予筆者極大的襄助。她是一位和筆者的兒童教育主張最大相同的一位青年學者。在這裏把這信條發表的時候,筆者和她聯名簽署,是筆者認為極愉快的事情。

昭森附誌 三十年五月十日

一、我們相信一切兒童都是可愛的,善良的;我們并且相信他們根本是願意對於他們的環境,予以善良的反應的。

二、我們相信兒童無論是怎樣幼小與軟弱,都具有一個「神聖不得侵犯」的人格;并且相信社會對於每一個兒童都有給他人格發展的機會的責任。

三、我們相信兒童是充滿着無限的活力與型塑性,蘊藏着多方面的能力與無限的可能性,因而相信明日的光明的社會,光明的國家,光明的世界的能否實現與何日來臨,就必要靠我們對於兒童環境的如何改善,對於兒童教育的如何努力。

四、我們相信一個善良和明達的父母所想願他自己的子女得到的,就是社會所當想願他的一切兒童得到的。

五、我們相信兒童應當常常生活在愛與護的懷抱中,使他們不但享受到豐富的幼穉生活,並且能夠在愛與護的薰陶之下生長起來,去創出一個更仁愛更人道的世界。

六、我們相信兒童有兒童本身的需要,本身的興趣,本身的要求,所以就應當有純兒童的生活的享受。

七、我們相信生長是整體的,是互相關連的,所以相信兒童的生長是要從體魄方面,心智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情緒方面,道德方面和社會方面同時並進,並且要注意到他們的各方的活動的互相影響與關連。

八、我們相信經驗與教育若要在生活上發生最大的效用就必要和生活不相離的,所以我們認定兒童的經驗與教育也應就生活的興趣與需要的範圍裏學習得來。

九、我們相信兒童是充滿興趣與活力的,是積極的,是活潑的;我們又相信教育的過程是積極的,是必要靠學習的人內心的反應的;所以兒童的教育,若要是良好的和健全的,就必要顧及兒童的興趣,經驗,能力與需要;學習的效果如何,更要靠兒童的自願與自動的程度。我們不應在安排好了的教材的祭壇上把兒童的興趣與自動作了犧牲的祭品。

十、我們相信兒童幸福的責任非由兒童担負而是由成人担負的;因而相信我們對於兒童,在消極方面,是要保障他們不受妨礙或危害他們生長與發展的侵略,在積極方面,是要給他們一切促進生長與發展的機會,這個責任,是一切成人的責任而不祗是家長和教師的責任。

十一、我們相信兒童的健康和他一生的幸福與社會整個的幸福關係至深;從反面來說,我們相信兒童的不健康是他們一生的痛苦和社會許多痛苦的根源;所以我們認定兒童的健康是兒童福利中的第一個要素。兒童的健康的保障由出生以至長成是要靠許許多多的條件,要靠充分的營養,調護,休息,空氣,日光,運動,游戲,活動,教育與良好的及衛生習慣的養成,并且要靠出生時適當的接生的照護和出生前在母體時母親所得到的營養,調攝,休息,保護,愉快的心境和安慰,這樣才能保證他們的健康,使他們在身體方面,心智方面,精神方面,情操方面,生理方面,得到正當發展的機會。

十二、我們相信兒童最健全的發展是必要充滿社會的意味的。這就是說,兒童應以社會為他的生活的對象,目的是社會的,方法是社會的,理想是社會的;是抱着為社會謀幸福的目的,是慣習於互相合作的方法,是陶冶於為社會的幸福而努力的理想。

十三、我們相信兒童應當慣於共處的生活,因而認定兒童應當有成人與兒童的共處生活,男童與女童的共處生活,智的與愚的的共處生活,強的和弱的共處生活,所以對於長幼間,男女間,智愚間,強弱間,種族間,階級間等等故意做成的排擠與歧視是我們所不願贊同的,對於兒童教育中過度的運用比賽與競爭方法因而減少了合作的精神是我們所不願贊同的,對於認定兒童生活是一個準備的時期和認定成人生活是一個實行的時期的對立觀念又是我們所不願贊同的。

十四、我們相信職業,工作,與勞動是人生的榮譽與權利,反過來說,我們相信無職業,不工作,與不勞動是人生的恥辱與權利的剝奪;所以我們認定兒童應要自少養成工作,勞動的,良好態度與習慣及對於職業有接觸的機會和準備參加的興趣與傾向。

十五、我們相信社會,以至人類文化,是在不斷的演進之中,現代的社會生活是日新月異,千變萬化的;所以我們對於兒童的教育必要注意到他們的適應與創作能力的運用,使他們能夠脚踏實地的把握着現在的生活而同時視綫要常常向前;我們的目的是進步的,方法也是進步的,因此我們對於纏綿着古代的目的,膠着因循的方法,和致力於舊文明的復活的舉動都一槪反對。

十六、我們相信人類之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基礎於自衛的本能,求生存的本能,因而是人生上一個極大的支配的力量,所以認定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應予以尊重和發展,而不應輕視與蹂躪的。

十七、我們相信自由的最後的意義就在於享用自由的人對於自己與環境的控制的力量和對於他人的自由的享用的尊重;所以我們認定兒童對於自由的運用與對於自由的觀念在正的方面是要從自動,自立,自治,創作等等去養成;在負的方面是要從守秩序,有紀律,負責任,尊重公意,尊重他人之自由等等習慣去養成。

十八、我們相信人人都有許多潛伏着的能力,發展起來就都可成為他們的好處與長處;所以我們認定應當給兒童,由幼少以至長成,充分的機會來試探,發現及發展這些長處,這些長處的培養是不應妨礙兒童的一般的最低限度的共同教育的。

十九、我們相信人類中各個人的才能是有多少差異,質的差異和量的差異;這些差異應當予以相當的顧及,但是過分的把個別的差異鋪張起來,或過分的把個別差異壓抑起來都是錯誤的。特殊兒童的教育無論是天才的或低能的,都是社會所不容忽視的,他們都應該在一個民主的空氣之下|互相合作,同情相愛,為人服務,人權平等,人道主義等等精神之下|培養起來。尤其是天才的教育,若果在適當的環境培養出來,必定能給人類社會更大的幸福。

二十、我們相信公民應當有公民的權利|思想,言論,行動,工作及職業的自由的權利|所以兒童在兒童的時代,在可能的範圍內,都應有相當的思想,言論,行動,和工作的自由的權利;單從思想與言論的自由的一點來說,兒童在家庭和課室都應有充份發表意見的機會與權利。

二一、我們相信理性的運用,在人道主義的領導之下,是人類社會幸福的促進的最可靠的基礎;所以兒童就應要在他們幼少的時候受着理性的薰陶;所以我們不贊成訴諸權威的教導方法。我們反對那些貪簡便易行的籐鞭式的武力的訓育方法,因為這些方法就是用來治理奴隸與罪犯都是不相宜的。其實我們對於威逼利誘的和糖衣政策的訓育方法都不予贊同的。

二二、我們相信完整的人格是人的能力集中的結果與表現,所以我們應當力求兒童人格在發展當中不被迫走入虛偽的,假裝的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路途。我們相信最配稱為完整的人格,必要是善良的和為社會的。

二三、我們相信兒童旣屬未成熟的人,所以社會不應給予他們過分的工作與行為的責任,無論這些責任是屬於身體的,生理的,心理的,情緒的,心智的,道德的,抑法律的。所以在運用從實際生活上去訓練兒童的責任心的當中,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而我們旣稱為經已成熟的人,尤其是家長與教師,就應當在鼓勵兒童的自動當中不要忘却輔導的責任。

二四、我們相信人人都隸屬於許許多多的社會單位,而任何社會單位又都必靠他的份子的努力與合作的。關於社會訓練的工作,兒童應當在家庭和學校裏|他們最初的社會單位|去養成。

二五、我們相信在人類演進到現在的階段,國家仍是一個極具體和極關重要的社會單位,所以兒童就應要愛他們的國家|中國兒童就應要愛中國|常常去為他們的幸福而努力,並且要培植極高尚的志願去為國家的幸福而準備奉獻他們的生命。同時國際間的同情和世界的觀念是愛國者所應兼而有的。

二六、我們相信宗教的信仰能夠給予人道主義一個很有力的提挈,能夠給予人類對於人生一種更深厚的意義,能夠給予許多人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能夠給予許多人一種偉大的情感與力量,能夠給予許多沒有希望的人一種最大的安慰;所以我們不能因我們主張理性的發展而對於宗教的自由,傳教與信仰的自由,就不予以贊同的。

二七、我們相信兒童的生長是靠活動來撐持,而活動是不只是身體的單方面的,並且是心智方面和其他許多方面的。我們相信文學能夠引起兒童許多方面的活動,因而是培植他們生長的一個很有力量的媒介。

二八、我們相信兒童的幸福和社會的幸福是不可分離的(他們是互相作用的)。所以為着社會幸福的促進,我們就要促進兒童的幸福;為着兒童幸福的促進,我們就要促進社會的幸福。

二九、我們相信公民是國家權益的享有者和民族文化的享有者;他應該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主人,而不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奴隸。所以在兒童教育的當中,就要確立兒童的主人的地位,使他們自小養成一個主人的正確的態度,要做他的國家的自由的主人,而不做國家的奴隸,要做民族文化的主人,而不做民族文化的奴隸。

三十、我們相信社會的將來有很偉大的可能,而社會的將來和兒童的前途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又相信我們對於兒童的影響與責任的重大,所以我們應當把自己弄得像點樣子和把教育兒童的方法用點功夫,並且把社會的理想與途向多找一點頭緒與把握,使到我們不會辜負了人類給予我們一個極端神聖的責任。

選自一九四一年五月廣東《資治月刊》第四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