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文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收藏家的創意性勞動

目前,國際上把智慧財產權(知識產權)特點鮮明的個性化勞動歸納到一個新的概念——創意產業之中。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英國人,歸入其中的有十三個專業,其中包括美術品和古董。根據這一歸納,美術品和古董的生產、交易和收藏,形成了一個創意產業。我是贊同這一說法的。以往我們一提藝術,首先想到的是藝術家以及最早的製作者,看到了他們的作用,而忽略了在藝術收藏的產業鏈中,收藏家的勞動也很重要,也帶有創意性。提出這一觀點,當然不是否定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師的作用,恰恰相反,他們的作用是主導性的、根本的和不可動搖的。但是藝術收藏具有反作用,它會影響藝術的創作和走向,也會影響一個時代的審美風氣,還會對社會產生持久的積極作用。只有這樣去思考,我們才會感到收藏家同樣了不起,否則他就成了一個一般的消費者,而不是一個發現者、創意者和高級腦力勞動者了。

藝術品以及古董,是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師的創造,它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它其中蘊含的豐富的信息含量,它的風格、特點、好壞、優劣、高下、真偽,它內在的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不像一般的商品一目了然,用一份工業的產品說明書就可以解說清楚。古人說“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就是講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複雜關係。近來有些書提到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成功,很多地方得益於齊如山這個人,他對梅蘭芳的發現、提升和包裝,起了很大的作用。對同一藝術家、同一類藝術品,人們見仁見智,看法差異性很大。藝術品的欣賞,以往評論家很重要,而在今天收藏家更顯重要,他們收什麼不收什麼,以什麼價格在購藏,是用金錢對藝術品的投票和選擇,在業界的影響力很大。

一、一個好的收藏家本身就是發現者

美是客觀存在,在收藏舞臺上誰去發現美呢?當然主體是收藏家。這是因為一個時代有眾多的藝術家,他們誰是大師、誰是名家,誰是一般的藝術家,需要做出選擇和判斷。即便是美術史、藝術史對前代的藝術家已有評判和結論的,也不等於可以按圖索驥,簡單地去對號入座。因為紙上寫的和實際的差別很大,有的存量很大,有的存量很小,有的與結論相符,有的出入很大。同時,還有一些美術史、工藝史疏忽的地方,需要去重新研究和發現。第三,即使同一藝術家,他不同創作時期的作品差異很大,甚至在同一年份裏作品差異也不小。人們把藝術品分成精品、一般品、應酬之作,就是說收藏家面對名家也要選擇、發現和發掘。

十九世紀,印象畫派出現的時候,人們並未意識到這是美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梵高這位藝術大師也未被收藏界所認同。出於無奈,他發誓總有一天,他的作品可以賣到三百法郎一張。那時他橫空出世,但人們並未意識到這是位大師級的人物。所以他一生窮困潦倒,為生計所迫。到了二十世紀,梵高以及印象畫派大放異彩,它的客觀性被充分地揭示了出來,這是因為人們加深了對他的認識,而這一“人們”,最重要的恰恰是在蘇富比、佳士得的拍賣中,把梵高推到以千萬美元報價的收藏家。這裏,筆者特別想提出的是,在內地很長時期以收古畫、古董為價值認同,殊不知國際上的收藏,早已對收藏家同代藝術家的作品收藏、積聚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因為這項工作往往在沒有美術史定論、在眾人迷茫我獨醒之中,顯出一個成熟收藏家的獨特眼光和超前意識,這是比去收藏已有結論的古董更具挑戰性的工作。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中國內地老一代的油畫家相繼謝世,畫家們的後代也大都處於經濟困難之中,在內地美術館和收藏家尚未意識到的時候,這批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差不多都被境外的畫廊、收藏家捷足先登、收歸囊中了。如今價值顯現,很多收藏家再想去找回已是價位高企,後悔莫及了。筆者認識香港收藏家三槐堂主已有多年,深知他有很好的藝術修養和知覺。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就獨具慧眼,集中有限資金收藏林風眠和陸儼少。他不是廣種薄收的收藏家,而是把財力和精力聚集到一點上,這是有風險的。但是他找準了方向:林風眠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美術家之一、中西結合的藝術大師;陸儼少是傳統與個性結合的典範,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國畫家。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短短的二十多年,這兩位大師的價值被社會進一步發現,在拍賣市場掀起了陣陣波瀾,價位屢屢衝高。人們回望三槐堂主的超前行動,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

發現藝術家不等於發現藝術品。對一個藝術大師沒有深入的研究,知道他是美術史上的大師,也不等於能收到他的好作品。二〇〇七年四月,蘇富比拍出徐悲鴻《放下你的鞭子》,計七千二百萬港幣,創下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這是徐悲鴻抗戰時期在新加坡所繪的作品,原來的藏家也是新加坡的。當時出讓這件作品時開價僅十餘萬坡幣,新加坡很多人知道卻失之交臂,最終流入香港藏家手中。可見香港藏家對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作品認識更深刻,最終得了便宜。可見“得便宜”也要有藝術底蘊,有審美眼光。心中有底氣,出價才夠狠。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是價高者得,這是需要魄力的,而魄力的根底是眼力,能品出這類扛鼎之作的分量。

我們中國人說收藏家的要義是眼力,這是對的,但眼光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慧眼,獨具慧眼就是指這位收藏家的眼力獨特,具有創造性,能發現有藝術、歷史甚至科學價值的東西,能品高下。另一種眼力是火眼金睛,是孫悟空的眼睛,它是辨偽識真的,是針對舊畫和古董的。前者是對藝術審美的引領,是更宏觀的、導向性的,後者是對古董的鑒別,是具體的、微觀的。傳統上的中國收藏,只重視後者而忽視前者,而現代收藏業的發展,前者很重要甚至於更重要。發現一個門類,發現一個大師,發現一類代表時代審美方向的藏品,當然是更重要的工作。

所以,這裏把收藏家的鑒別、選擇工作放在創意的高度提出來,是很重要的。比如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的露頭,收藏熱的興起,很多傳統的收藏家是不以為然,或者驚愕不已的,他們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會出現這樣的收藏潮流,既沒有事先的思想準備,也不能做事後的解釋。這和文學界的情況也相仿,當韓寒、郭敬明這種文學現象出現的時候,很多人不屑一顧,“這也算文學嗎?”心中憤憤不平!當他們的書被一次次印刷到幾十萬、上百萬冊的發行量時,當年輕一代為此崇拜不已時,人們才發現,時代變了,審美趨向在發生變化。

我們不說時代在二十世紀瞬間發生了比之於過去幾十年上百年還要大的變化,我們只說這種變化也反映在藝術方面。在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的古典繪畫,走到梵高為代表的印象畫派,畢卡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以及後來的各種現代派,藝術的創造,使收藏家目不暇接,有的人跟得上,有的人往往落伍,而大的收藏家如古根海姆、蓋蒂等等,總是跟隨時代的發展,所以成為大收藏家。其實,不說別的,現狀是古董已被別人佔為己有,價位高企,後來的收藏家難度很大,同時也很難在這一領域再創特色,而收藏貴在要有特色。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出現有其藝術發展的必然性,當中國老一代油畫家相繼謝世以後,當來自蘇聯的寫實派油畫走到盡頭的時候,當中年一代的架上油畫成為一種日復一日的重複的時候,先鋒的藝術家不滿足於藝術現狀,要求創新,於是當代藝術應運而生。它也許夾雜着某些意識形態,也許有商業化傾向,其中也會有很多怪誕之作和垃圾。但作為一種時代的審美現象,收藏家是必須面對的。這是又一次發現的機會。有的人已為之提前十年、二十年做了準備,而更多的人與之失之交臂。

今後,中國的收藏事業在發展變化,西方的藝術品也將進入中國,中國自己可供流通的藝術品存量有限,很多藝術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被國家博物館、美術館收去。所以,把目光投向新的領域,是最有前途的事。然而,最重要的是去發現。機遇是為有頭腦的人準備的,收藏界的綠洲,也向發現者開放。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傳統收藏界的發現力是很不夠的。很多優秀的成果、收藏觀念都由境外發現導入中國,我們常常慢了三兩拍,而三兩拍往往就是十來年。比如我們往往把目光局限在藝術品中,而藝術品又局限在藝術史、工藝美術史上有定論的產品上,不能發現和開墾處女地,所以我們的收藏家總是接產業的最後一棒,買到最貴的藝術品。收藏天地廣闊,不必人云亦云。不僅是藝術,科學和歷史上的物證也有價值,也可收藏。在歐洲、美洲,很多人收藏工業文明的產品,比如汽車、電話機、飛行器。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在法國巴黎的一場拍賣會上,推出了協和客機零部件拍賣遭到瘋搶,成交價是估價的一百倍。協和飛機是航空史上的奇跡,它停飛以後被機械師分成許多部件出售。這一有科學價值的物證,被很多收藏家相中,不惜放手一搏。在美洲,很多歷史物證被收藏家看中,而不完全以價格去估值,他們看中的是歷史價值。所以,連肯尼迪遺孀、溫莎公爵和夢露的遺物,都有人收藏。還要指出的是,一個收藏家的國際觀也很重要。收藏本民族的作品當然是最重要的,這是弘揚民族精神的要義,政府的博物館、美術館更要為之努力,在過去,我們遺憾地看到,本民族的諸多藝術精品流向海外。但中國收藏界的差距不僅在於此,還在於對國際的收藏幾乎沒有開拓,也沒有研究。我們看到西方博物館、收藏家,對東方甚至全球文明的藏品大量收集。筆者到新加坡也看到,當地收藏家的眼光比我們更開放一些,他們對中國,對東南亞如印尼、越南、柬埔寨的藝術都給予關注。超前的意識,國際的視野,將在實踐和空間上拓展收藏天地,收藏家還有發現的機遇和成功的機會。只是發現的工作不要以錢的收益作為價值判斷,一開始就以錢為導向是無法發現美、發現價值的。這是筆者本文要強調的,創意的第一要義即去發現美、發現價值。

二、一個好的收藏家是個鑒定家

人類科學的發展,已解決了困擾人類自身的某些真偽問題,由目鑒、品鑒到最終借助儀器和科學手段去解決問題。最常見的是驗鈔機的大量普及,低成本的使用加上嚴厲的法律手段,假鈔對人類的危害已降到了最低點。在收藏領域,由於不能最終引入科學方法去徹底解決鑒定問題,或者不能破壞原物進行物理、化學等手段的檢測,加上至今不能形成法院唯一性的判決去有力地打擊直接的造偽者,偽品的泛濫已成為收藏事業發展的大敵。以時下最大的收藏交換平臺的拍賣會而論,假品和假拍是制約行業發展的兩大問題。而有關假品問題的解決,對收藏家而言,恐怕很難依靠市場環境的改變,而應以提高鑒定水平為第二要義。強調這一點,絕不是說政府和市場不要對此有所作為,而是說近二十年來,我們沒有看到這種改善,種種“靈丹妙藥”大都失靈了。大海總是波濤洶湧的,但對善泳者並不可怕。與其依靠外界,不如依靠自己。何況若真的有這麼一臺可以驗一驗、照一照的機器,收藏還有這樣多姿多彩,變幻莫測嗎?

強調收藏家必須成為鑒定家,在於收藏家是人類文明物證的守護神,如果他不能承擔辨偽識真的功能,他就不能擔當收藏家的責任。許多收藏家尤其是新入行的收藏家不明白這個道理,也不明白收藏世界的險惡,以為最貴的總是最好的,大公司賣出的東西總是真的,從而放鬆了對鑒定能力的要求,造成了慘痛的損失。

世界上沒有一個行當如收藏界這樣,除了惡意的造假之外,還有善意的造假;除了把假當成真,還有把真當成假;有古人造古人的,還有今人造古人,今人造今人的;除了知假賣假,更有不知假賣假。所以“非假即真”講起來簡單,事實上卻極為複雜和迷離。也正因為這樣,一個成熟的收藏家才顯得與眾不同和極為重要。

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好的鑒定家,前輩已有很多著述論及,也有很多典範樹立在收藏史上。根據當前收藏界的問題,根據筆者有限的經驗,我認為一個好的收藏家(也是鑒定家)須有三個條件:一是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在任何情況下,不為金錢、名利、關係所誘惑和左右,堅持自己的觀點,隨時修正錯誤。二是目鑒的能力和獨到的見解。鑒定家的創造性在於在複雜的環境中具有實戰的經驗,指出人們誤認的真品是假品,指出人們誤認的假品是真品,撥亂反正,還事物本來面目。由於我們進入了現代社會,老一代鑒定家生存的人文和生態環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同時造假的水平達到了傳統技術與高科技相結合的新階段,鑒定的難度大為增加。所以第三,今天的鑒定家一方面要有傳統的知識,另一方面要了解現代技法在造假方面的運用;一方面要靠書齋中的積累,另一方面要走向社會,不恥下問,了解民間的新動向、新變化,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一個收藏家還要對自己收藏、研究的門類、方向,具有基本的把握:一是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學知識和相關的專業知識;二是大量看實物的條件,不要從書本到書本,人云亦云;三是一定的藝術創作實踐。舉凡大收藏家或鑒定家如劉海粟、吳湖帆、謝稚柳、程十髮、徐邦達、啟功,往往也是藝術家,這有助於他們站在藝術實踐的高度從事鑒定,排除很多的干擾。四是相當的研究和寫作水平。從這個角度要求,收藏家也是半個學者,他在研究之中享受到藝術的美妙和辨偽識真帶來的愉悅,而過程的歡愉遠遠勝過功利性目的。以上儘管難以達到,卻是應該追求的。

現在中國的收藏家處於新老更替之中,成熟的、權威的鑒定家更是出現了斷層。這是由於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博物館出鑒定家的方式受到現實的挑戰;更多的收藏家滿足於投資回報,不再刻苦鑽研業務,豐富自己的學養;從理論到理論,沒有一點藝術素養和感覺的鑒定家越來越多。書法是中國古代一切藝術的基礎,以往許多收藏家即使不從事繪藝,至少也還動手寫字,體味中國藝術的真諦。但如今這麼做的真是太少了。所以,有志向的收藏家應該靜下心來,收縮戰線,縮小收藏門類,做一點有深度的、專業性的工作。“舜發於畎畝之中”,未來中國收藏、鑒定界的希望,可能來自私家收藏。這是時代賦予他們的責任。

一個收藏家成為鑒定權威,是很艱難的過程。然而一旦達到,它會反哺社會,產生巨大的權威性和引領作用。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國務院組織了中國書畫鑒定小組,由當代權威鑒定家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劉九庵、楊仁愷、傅熹平等組成,歷時十餘年,對當時全國博物館、美術館、文物店等收藏的國有書畫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鑒定和整理,編印出版了二十餘冊書畫圖目,這就是權威們的創造性工程。

民間收藏也有很多成功的範例。尤其是在藏寶於民、官民並舉的收藏時期,這種例子更是舉不勝舉。今天的收藏家,除自身目鑒的提升以外,更重視物品以外依存的條件。比如請鑒定家掌眼,考證物品是否出版過,被誰收藏過,誰鑒定題過詞(當然新題的往往不可信),甚至考證出版、收藏、題詞的真偽。如果是可靠的權威的收藏家之藏品轉讓,必引起其他收藏家、投資人的競相爭搶,高價一搏。而時下的拍賣界,也更專注於以收藏家冠名的專場拍賣,或者在圖錄中標注某號至某號藏品出自XX藏家。數青草堂、過雲樓、定遠齋、袖海樓等命名的收藏,已成為一種品牌,反作用於收藏界和市場。

一九九四年春季蘇富比在臺北拍賣張學良定遠齋書畫收藏,吸引了全球藏家的眼球,達到了百分之百的成交率,成交價數倍、數十倍於估價,除了物品的價值,還有張學良收藏的名牌效應。而這增值的部分,實際上是收藏家的創意,他的眼光和集聚作用。

二〇〇三年秋,嘉德在北京舉辦了王世襄收藏的“儷松居長物拍賣專場”,引起轟動。一百四十三件拍品全部成交,總計六千三百餘萬人民幣,在境內拍賣界具有獨創性。其中唐代大聖遺音伏羲式琴成交八百九十一萬人民幣。王先生在多個場合說他不是收藏家,沒有資金收官窯、名畫,只好收一些雜物。但是,王先生恰恰收了當時非熱門的藏品,同時又做了深入的研究,以自己的藏品為考證對象出版了多本專著,這就提升了藏品的價值。所以收藏家未創作藝術品,卻可以提升藝術品的價值。這就是創意產業的特點和奧秘,個人的意識和能力,對行業、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倍增效益。

三、一個好的收藏家是個設計師

設計是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十三個創意專業幾乎都有關聯。但設計其實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技術層面的設計。比如建築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美術設計師,他們在做產品層面的創意設計,對產品的內在與外觀帶來變化。二是項目的整體規劃設計。實際上是一種策劃,體現的是整體性。中國人喜歡說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指的也是設計的策劃、引領作用。

收藏家不是動手型的設計師,藏品已有人創造出來。但收藏作為一項專業、文化,它離不開創意設計。沒有思想、理念的收藏只是雜亂無章的一堆藏品,即使內有寶物,也不會顯出它的價值。在這裏,為了以示分別,暫且用策劃這個概念來說明收藏中策劃創意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要求。

一個收藏家要達到一定的品級,其核心藏品和體系,總要有所策劃、有所構思。這是靈魂之所在。世界太大,寶物太多,人生財力、精力有限,一個人能做的事也很有限。從前,沒有拍賣會集聚藏品功能的年代,一個人一件件地去收東西很辛苦。今天有了眾多的拍賣會,圖錄、藏品齊備,待藏家如上賓一般,請你去看、挑、買,但是價格高企,時間太短,對手如林,你要想把心儀的藏品一網打盡,盡收囊中也做不到。所以,有智慧的收藏家總是有所選擇,有所放棄,做自己的特色。海派大收藏家錢鏡塘的收藏在數量和品質方面,很少有人超過,但他也有重點,那就是收書畫。這次我們大會派出採訪人員去香港,採訪了楊永德、葛師科、張宗憲先生,他們的收藏也很有思想。比如楊先生收藏歷代古瓷枕兩百多件,形成專題,後來都捐給了廣東省南越王墓展覽館。比如天明樓以收官窯尤其是青花瓷為特色,達到世界一流的品級。又比如張宗憲先生的收藏,三個階段三個專題,在一個時期集中收一類藝術品,前後有變化,每一階段都很有設想,意識很超前。比如先收古陶瓷,後收近代書畫,最近幾年收琺瑯彩專題。又確定寧少勿濫的方針,所以達到一定成就。

美國著名收藏家比爾.哈拉,收集了一千二百多輛型號不同、形式各異的汽車,最古老的一輛是一八九八年出產的“奔馳(平治)”,成為汽車收藏王國,集中展示了人類工業文明的這一成果。瑞士人菲力浦.費拉里用了近六十年時間收集早期珍稀郵票,約佔了全世界這類郵票的百分之七十五。這是兩個方向明確,長期堅持方向不動搖的典型。從這些成功的收藏家身上我們悟出一個道理,由於主觀和客觀的條件限制,收藏家要善於分析、研究,做出選擇判斷。

收藏家的主觀因素應該至少包括:興趣、財力、時間、儲存條件和收藏目的這五方面。興趣既是收藏的動力也是目的。有興趣,真喜歡,行為才會持久;同時興趣引起審美求知的愉悅,本身就是目的。財力是收藏的物質條件,在今天特別重要。以中國藝術品為例,書畫、油畫、古畫、瓷器以及當代水墨、當代藝術,已經價格不菲,入行的資金門檻大為提高,所以要量力而行,而從興趣的角度分析,貴的和賤的收藏,一樣可使人自得其樂。收藏是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受此局限,即使有財力到全球去尋寶,實際上也是做不到的。此外收藏的儲存條件也是一大限制。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時所繪作品都很小,因為家裏供他畫畫的桌子不大,只能畫小畫。後來的作偽者並不知情,把署款金剛坡的作品畫得很大,露出了馬腳。創作如此,收藏更是如此。王世襄先生說到收藏,也提到家中地方太小,限制了他收更多的傢具。很多人收畫軸卻不收油畫,不是未意識到其價值,而是家裏沒有多餘的空間。至於前面提到美國人比爾.哈拉收一千二百多輛汽車,更是要有非常大的空間。收藏目的也是主要因素,是只想玩賞呢?還是要達到辦私人博物館的品級?還是有投資因素,想以此盈利?目的不同,策劃收藏也不同。有的藏品很有歷史價值、文化意義和展出效果,但未必有經濟價值。以上主觀條件,是策劃收藏時都會涉及的。

另外,成功的收藏當然不是想收什麼就收什麼,還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一個是天時的要求。理論上任何時代都可以收東西,但收什麼東西機會最好,是大有講究的。很多東西等到後來者發現,它已被各地機構、藏家收去,機會很少了。比如今天專收宋元明清古畫,最好的機會已過去;收官窯瓷器,成本和代價也大得很,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機會則好得多。大收藏家西蒙以及西蒙基金會收藏了大約三千多幅名畫,包括英國學院派、印象派、拉斐爾前派以及二戰後當代藝術的代表畫家作品。他的收藏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那是一個好天時,他審時度勢了。另一個是地利因素。從道理上講,一個人可以坐上飛機跨洋越海滿世界去收藏品,但實際上他最重要的收藏地,總是他的居住地以及周邊城市,這些城市有什麼藝術品存貨,對他的意義更大。海派出了很多收藏家,鄭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中寫到了四十三人,他們的收藏行為大多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上海。因為南宋以後中國繪畫和工藝品主要集聚在上海及周邊的江浙皖地區。上海在晚清成為全國的工商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後,藝術品也向上海集聚,所以成就了很多收藏家,他們的收藏也以書畫、碑拓、銅器、瓷器為多。張學良的定遠齋收藏,從其回憶文章可知主要源自北京琉璃廠的貨源以及到臺灣後收了不少張大千的作品。所以收藏也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地利優勢的。當代藝術以北京為主陣地,上海為輔,因為這兩個城市有比較多的當代藝術家、畫廊以及外國人,造就了較多的當代藝術收藏家。香港雖不產文物,卻出了很多中國文物收藏家,主要是因為一九四九年前後大批內地藏家到香港定居,一九四九年以後這裏成了大陸文物(白道)和走私(黑道)的唯一通道,很多東西先由香港藏家留下,挑剩的才流向其他地區。新加坡藏家為什麼有較多的徐悲鴻作品?這和徐悲鴻曾在此地定居,留下了很多作品有關。很多例子證明,藏家集中收到美術家的作品,也是因為與這些美術家同住一城,有便利的收藏條件。三是行情的影響。你生活的城市或地區,如果是藝術品交易的集散地,可能價格會比較高,但東西會流向你,收藏家有更多的選擇。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藝術品流向海外價格高區,現在則流了回來。反之,價格低的地方,東西可能比較少,但有利於藏家買到便宜貨。以前很多海外藏家跑北京、上海,甚至偏遠鄉村,就是那裏東西便宜。

所以,一個成功的收藏家就是善於根據以上的主客觀條件,進行自己的設計策劃。第一,確定一個方向,或者說是收藏主題,一步步地走下去直至成功。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既容易見到收藏效果,也使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目標從而更有信心。當然,一個人的收藏主題是會變化的。有的人是從無主題到有主題,開始時亂收一氣,後來找到了機遇和方向,從此一路走下去。也有的人是找到了主題,也達到了目的或階段性目標,但興趣、機遇發生了變化,就把收藏轉讓出去,又開始策劃新的收藏、新的主題和目標,不斷地根據策劃調整自己的收藏。這就有了買進和賣出的過程,這是自然的、也是符合人性的。我們要用動態的觀點觀察收藏家,不要認為從一而終、終身擁有、從不賣出才是最好的。這是靜態地、理想化地要求收藏家,不要說今天做不到,就是舊時代的藏家也做不到。

第二,學術研究和考證。這是收藏策劃的基礎性工作。一般來說,在第一階段收藏作品的過程中,收藏家也做過一些零星的考證工作,但只是初步的,零星的。一旦收藏到一定的規模,應該進行整體的研究。一方面使其系統化,一方面使其學術化。一些收藏家在這個問題上常陷入誤區,他們認為把藏品集中起來拍拍照,請人寫篇序,然後投重金出版豪華圖冊就是研究了。於是畫冊越大越好,越厚越好,越豪華越好,寫序的人名氣越大越好,沒有跳出商品化炒作的圈子。成熟的收藏家則注重學術研究,對自己的藏品和同類文物做系統的資料收集工作,爾後逐件考證藏品的作者、時代特點、真偽、優劣、價值評定。再有就是親自參與提出有創見的藝術見解和學術評價。這裏強調“親自參與”,在於藏家儘管可以聘請學者來協助研究,但首先自己要參與研究。這是一個成熟的收藏家必須做的工作,也是他成熟的標誌。思想和見解不通過文字和文章,是無法形成確定的學術價值的。所以,考證、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文獻、學術和注錄。這也是藏品得到創意性提升的外在力量。你的考證、研究充分、深入,說服力強,藏品的價值才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前面提到王世襄先生對藏品做過系統研究、出版,所以與眾不同。

第三,經過學術研究階段,藏家才可以進入事實上的公眾推廣階段,讓社會共用成果。有人說,做藏家要低調,不要讓別人知道他的收藏,這是對“低調”的誤讀。一個成功的有價值的收藏,總是要讓人分享的,這也是一種現代意識。而分享的方式除了傳統的雅集玩賞以外,主要是展覽、出版和博物館陳列三種方式。例如辦一個精心準備的展覽,從展品到介紹,都有一定的學術水平,給公眾看到他的收藏思想、品質和學術水平;例如出版一本有研究的圖書,不是圖片的堆砌,而是有翔實的資料,解讀出藏品的內涵,肯定該肯定的東西,同時又言之有理、恰如其分,發前人之未見,有藏家之獨創;例如建一個長期陳列館,或者將藏品捐給國家博物館,如新加坡劉作壽捐給香港藝術館,或者建一個個人博物館或美術館。後者更應該有精巧的構思,從藏品、介紹、佈展到整個環境的設計,都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創意,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即使有朝一日整體換手賣與他人,有研究、系統的收藏,也會使價格產生倍增效應。這在很多拍賣會已被反覆證明。而這一切,既來之藏品本身,又來之對藏品的詮釋以及推介。

策劃專題,選擇藏品,加以研究,推向公眾這一系列的方式,客觀上提升了藏品原來的分量,同時在業界會產生品牌效應。成為大收藏家、著名收藏家,不僅因為有錢,更是因為他有思想、有創見,有獨到之處。這也是收藏創意的魅力所在。以往,某些物品由於皇帝、大官的收藏而因人顯貴;後來,由於國家博物館的收藏而顯其價值;未來,可能因為名牌收藏家的權威而使其光彩奪目。以藝術家為例,他們的自我介紹也往往以作品被某某藝術館收藏為榮。所以某些知名收藏家的收藏,會被業界認為真偽確定可信,品質一流。收藏家成為提升藏品層次的標誌性符號。這就是收藏家創意性勞動的反作用,它是一種點金術,使不為人知的為人所知,平淡的顯出神奇,珍貴的更耀眼奪目。它是一種聚光燈,把智慧的光芒聚焦投射到一個方向上,讓人們去體驗收藏家發現的魅力、鑒賞的魅力和策劃創意的魅力。

這就是理想的收藏家,他們在山路上艱難地前行,又讓後人沿着他們的足跡前行,去探尋收藏的奧秘,盡享發現的愉悅!

(原刊二〇〇八年十月《首屆世界華人收藏大會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