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是你的眼,心是烦恼的根
佛法说,万法唯心造。心被名利物欲所困就不自由,情被生活情境所激也会不自由。一切烦恼,皆因心智不自由而起。只要有一念心带着牵牵挂挂,为烦恼所累,你看到的人、事、物就不会顺畅,烦恼就会无处不在。
心是你的眼,心是烦恼的根。心生欲望即烦恼,心生攀比即烦恼,心生自卑即烦恼,心生计较即烦恼,心生忧郁即烦恼……烦恼皆由心生。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做到“心无一物”,根除心中的一切杂念——烦恼之根。
今天,你烦恼了吗
在《女性奥秘》一书中,有一篇标题为“无名病”的文章,作者弗莱德曼在文中论到现今世界愈来愈多妇女所面临的苦境,她们对生活烦恼不满,压根儿就没有快乐。
一位23岁的母亲如此自述道:
我身体健康,孩子们都活泼可爱,家庭舒适,经济上也算宽裕。我的丈夫是一个电子工程师,前途无量,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不满足,我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的丈夫认为我可能需要度假休息一段时间,但我需要的并不是休息,因为我根本就不能独自坐下来看书。孩子们午睡时,我就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等着去叫醒他们。有时早晨醒来,我会觉得一点盼望也没有。
一个名叫约翰逊的医生,在《读者文摘》上写道:现今世界的文明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乃前所未有的,然而现今一代的人却愈来愈厌倦生活。我们寻求娱乐却常常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在剧院上演一幕精彩的戏剧时,也常常出现幕还没拉上就走了好几批观众的现象。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出又一出的电视剧、电影,但脑子里却不知道看了些什么。我们看报纸、杂志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大多数人在说“我累了”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厌倦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索然无味。
弗莱德曼所讲的“无名病”就是烦恼病。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患这种病;无论你有什么,抑或你没有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不会患上烦恼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同样会患上此病。
烦恼病不仅是妇女特有的病症,男人也同样会有。有一个商人去医院看病,却说不清自己有什么不妥。于是医生给他做了彻底的检查,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毛病,于是商人再往医生处做进一步查询。经过一段轻松的谈话后,医生对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的体格检验完全正常,我不用在你的病历卡上写任何东西。”
商人听了并不显得高兴,他说:“医生,我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没有一刻不觉得疲倦。”这时,医生才意识到他的病人患的是“烦恼病”,而不是一般的身体不适。于是医生就开始指出这个商人所拥有的一切:兴隆的生意、舒适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和其他能用金钱买到的许多东西。但这个商人听了以后却说:“让别人把这些东西都拿去吧,我对这些简直烦恼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患这种病的人大多不都是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吗?难道他们不是处于别人不能奢望的“顺境”之中吗?
这还是和我们的心理习惯有关。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作家萧伯纳曾说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众多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调整思路让自己感到快乐,这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光明的目标与未来。而对小烦恼、小挫折,我们也很可能习惯性地表现出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练习”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不快乐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这类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打断我们,认为某人愿意帮助我们而事实却不然,甚至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结果也会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郊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着赶搭飞机,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换句话说——闷闷不乐。
你认为你的烦恼可能是由于生活中缺少指引引起的吗?你的生活没有目的、没有目标,你不明白你自己和你的命运;你无目的地做完一件又一件的事,到处搜寻,但最后烦恼了、疲乏了;你就像飞机要在暴风雨中找寻降落点,但前景却一片模糊。
心情主宰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那些轻微的懊恼事。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给自己怨天尤人的理由。
烦恼皆由心生
有一首名为《最近比较烦》的歌,深得人们喜爱,因为这首歌表现了现代人的真实感受,唱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感觉不是快乐与日俱增,而是增加了许多烦恼,笑声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为了满足各种欲望,我们整日劳苦奔波,身不得闲,而心灵欲念膨胀,被杂念纠缠,故亦不得闲,烦恼便由此而生。所以说,烦恼皆由心生。
佛教第二代传人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诉说他的内心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帮他把心静下来。达摩祖师让他拿心来,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说没找到,达摩祖师说:“给你安心竟然没有找到。”
真的,心在哪里呢?心都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心是烦恼的关键。现代人一心追逐名利,心中充满欲望,整天患得患失,自然会有烦恼。一个为追求名利而苦恼的人,是因为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会苦恼;一个为失恋而痛苦的人,只是因为他不肯放弃失去的爱,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正如高尔基所说:“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心灵的沉默。”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摆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个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
烦恼是因为内心放不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他曾经和女友做了一个小测验,说如果同时丢了三样东西:钱包、钥匙、电话本,最紧张哪一样?女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话本,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钥匙。答案说,女友是一个怀旧的人,而他是一个现实的人。
后来他们分手了,女友的确总被过去纠缠得不快乐,一段大学时代未果的爱情至今还让她念念不忘,而爱情中的他早已为人夫,为人父。女友的心停在了过去,一直后悔当初没有坚持到底,因此,又错过了很多不错的人。他问她:“还可以挽回吗?”她摇摇头。他说:“那为什么不放弃?”她无奈地说:“放弃不了。”
他说:“其实是你不想放弃。”
中国有句古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偏偏有人就执迷不悟,放不下心中的一切,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还有一个女孩四年前在女友的宿舍玩,一念之差想偷屋里的一副耳环,后来被耳环的主人识破,女孩羞愧难当,自此离开家乡,再也没回去过。
人生有些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有时,需要你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不要总想着挽回,有时人生需要放弃。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需要你作出许多选择,更多的也许是放弃。与其说是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获得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永远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放弃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该失时你要大胆地让它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某些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
烦恼是因为内心计较太多
一个人越是计较,烦恼越多;烦恼越多,牵绊越多。计较他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就是自寻烦恼;计较他人应该如何如何,才是心灵受伤并缺少笑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中,因为往昔曾发生过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所以这里的居民相处的融洽度极低。人与人之间根本谈不上互帮互助,几乎每家每户的处事原则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他们在街上碰面后也不打招呼,而且还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导致整个村庄终日处于鸡犬不宁的状态中。
在新上任的村长看来,这种“相敬如冰”“气冲冲”的风气如果继续持续下去,对下一代的人格成长乃至整个村庄的长远发展都极为不利。于是,村长迫切地想要将目前的这种窘境加以改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与努力,他找到一位异乡人前来帮忙。
这天,村长召集村民们到村庄中央的空地上开大会,向村民们介绍异乡人:“他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技师,而且有着精湛的技艺。”村长话音刚落,只听异乡人拿起一块石头对村民们说:“这块石头魔力无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用它炒出来的菜,就会是天底下最可口的一道菜。要是有谁觉得我在吹牛,我可以当场示范给这个人看看!”
村民们听完异乡人的话后,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过了一阵子,有的村民就把自家的大锅搬到现场,有的村民搬来了自家的大火炉,有的村民则心甘情愿地提供炭火,也有的村民兴致勃勃地开始忙活着生火……总之,整个村庄的人都围着村庄中央的空地,耐心等待异乡人开始表演。
异乡人先是煞有介事地在大锅中倒了一些花生油,并将自己准备的一把青菜放入锅里,同所谓的“魔法石”一并翻炒。稍过片刻,便用一种遗憾的口吻对村民们说:“这么一点点青菜,哪里够这么多人品尝呢?假如能够再多炒一点菜,那么在场的人就都可以品尝到了。”
于是,村民们纷纷跑回家,拿青菜过来。异乡人将这些青菜也放入锅中翻炒。估摸着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异乡人自己先试吃了一口,随后手舞足蹈地大声说:“简直是人间美味!假如可以再加一点盐,或是一点肉丝,那味道就更好啦!”
众人听后口水直流,盐、肉和其他的调味品也很快传到了异乡人的手上。没过多长时间,异乡人所用的大锅中就已经放满了佳肴。这盘菜刚炒好端上餐桌,就被众人你一口我一口,吃了个盘底朝天。村民们发现,这果真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一道菜!于是,个个欢呼雀跃,脸上纷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长见状,也是满心欢喜。
聪明的你,肯定已经识透了异乡人的魔术秘密吧。
事实上,这块魔法石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威力,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村民们不计前嫌、乐意付出的态度。你拿出一点盐,我献出一点肉,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团结协作炒出来的菜,成为天底下最好吃的一道菜,自然在意料之中。
“浮生若梦,世事无常。”今日尚围桌共餐的两个人,明日可能就要各奔东西,何必计较太多呢。如果能抛开隔阂,敞开心扉,珍惜与他人相处的分分秒秒,你就会懂得,山珍海味并非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人情的滋味才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绝妙大餐。
一个人计较的越多,并不意味着他得到的就会越多。如果整日计较自己拥有的“够不够多”,是极容易将自己心中真实需要的那份快乐忽略的,进而变得郁郁寡欢、满脸愁容。只要我们将这个心结解开,生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幸福,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但凡生活中的智者都懂得四个字:“有所不为。”他们计较的只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而且还明白什么年龄应该计较什么,不应该计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当你开始计较,你便开始烦恼。计较之于烦恼,就好比磁石之于铁屑。换言之,计较堪称一块吸引烦恼的磁石。如果你对事情过于计较,烦恼重重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烦恼是因为内心抱怨不休
早上起床晚了,抱怨的人会想“唉!又要扣工资了”。
路上走路,与别人撞了一下,抱怨的人会想“没长眼睛啊”。
到了公司,有个同事对面走过连个招呼也没打,抱怨的人会想“对我有意见?我还懒得理你呢”。
工作上辛辛苦苦完成了一个任务,自认为无可挑剔,哪知交上去了才发现还有个小错误,抱怨的人会想“为什么事先没想到啊,真是白辛苦了”。
喝口水呛着了,抱怨的人会想“怎么这么倒霉,喝水都要找我麻烦”。
下班了,领导说大家留一下,晚上要开会,抱怨的人会想“又开会,怎么不在工作时间开啊?我女朋友的约会怎么办”。
晚上回到家,累得不行,抱怨的人会想“为什么生活会这么累啊”。
失败者会抱怨:“为什么老天总是不开眼?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
失业者会抱怨:“为什么伯乐总是那么少?为什么没有人赏识我?”
贫穷者会抱怨:“为什么财神总是不眷顾我?为什么我要过苦日子?”
病患者会抱怨:“为什么病魔总是缠着我?为什么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富人会抱怨:“为什么他比我有钱?为什么他有钱还很悠闲?”
哲人会抱怨:“难道真的是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没有人接受我的理念?”
抱怨,是一件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事情。
抱怨的人每天都有烦恼,活得太累。
也许贫困的生活像枷锁一样困扰着你,没有亲朋好友,无依无靠地生活在异乡他国。你急切地希望减轻自己身上沉重的负担。然而,仿佛陷入黑暗的深渊之中,负担是如此沉重。于是,你不停地抱怨,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抱怨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板,抱怨上苍为何如此不公,让你遭受贫困,却赐予他人富足和安逸。
停止你的抱怨吧,让烦躁的心平静下来。你所埋怨的并不是导致你贫困的原因,根本原因就在你自身。你抱怨的行为本身,正说明你倒霉的处境是咎由自取。
喜欢抱怨的人在世上没有立足之地,烦恼忧愁就是心灵的杀手。缺少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收紧了身上的锁链,将自己紧紧束缚在黑暗之中。
没有人会因为坏脾气和消极负面的心态而获得奖励和提升。仔细观察任何一个管理健全的机构,你会发现,最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积极进取、乐于助人,能适时给他人鼓励和赞美的人。身居高位之人,往往会鼓励他人像自己一样快乐和热情。但是,依然有些人无法体会这种用意,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
抱怨是本经,里面写满了“烦恼”。抱怨,早已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有病不治,病情势必会恶化,最终让人在抱怨的轮回中陷入痛苦的深渊。寻找爱抱怨的原因,追本溯源地去审视自己:我在抱怨什么,我为什么会抱怨,怎样才能不抱怨,只有找到病因,积极“治疗”,你才能彻底根治抱怨的坏习惯,从而拥抱成功。
烦恼是因为内心不堪重负
现代人太忙了,忙碌烦躁,是多数人生活的写照。
每天总是忙、忙、忙,越忙碌,就越觉得生活茫然。不知为何要这么忙,却又是忙、忙、忙。于是,盲目、忙碌、茫然,成天游来荡去,累了、烦了,却还是摆脱不了。忙碌仿佛成了一种惯性,而一旦脱离了这种惯性,整个人又似没有了魂的幽灵,整天晃来荡去不知所措。偶尔工作的余暇有片刻的松懈,又仿佛是偷来的快乐,不敢受用。
商界一个名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常常是连吃饭的时间都在工作!”而此人得到的结果竟是吃了几场官司,坐了一次牢狱,并最终于47岁英年早逝。虽然累积了几亿财富,但在世时他得到的似乎仅仅是忙碌和烦躁而已。
忙碌已非一种状况,而成了一种习惯。没有人喜欢忙碌,但不忙碌又害怕自己会落伍,会被社会所淘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淘汰的危机与发展的危机并存,因此许多人都处在不穷也不富的尴尬阶段,放弃工作便一穷二白,停下脚步便身心皆空。于是,只能马不停蹄地向前奔,只能用透支的身体作为生命中唯一的本钱,为“希望中的未来”而辛苦奔波。
没见过一个发条永远上得十足的表会走得长久;没见过一个马力经常加到极限的车会用得长久;没见过一个绷得过紧的琴弦不易断;也没见过一个心情日夜紧张的人不易得病。人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各自的奔波劳碌,像蜜蜂般振动着生活的羽翅,难免会有种种不安。所以,我们何不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想想,每分每秒的忙碌,除了累坏了身体,增加了脸上的皱纹外,我们又得到了什么?细细品味其中的甘苦,只要我们平静地对待忙碌,适时放慢生活的脚步,轻松地放飞自己的心灵,用透明的情绪观察周围的一切,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在向我们招手。
花开花谢总要有个生命的周期,花开时尽情美丽,不开花时默默孕育。奔波劳苦中记着放慢脚步,低头欣赏一下路边的花草,抬头看一下远处的风景,细心体会一下生活的乐趣,会让你走得更好、更远。
烦恼是因为内心在乎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生活中,总有一些爱慕虚荣的人为了面子而给自己找罪受。有些人越是没钱,越爱装阔,兜里明明没有几个钱了,却仍要请朋友进高档饭馆好好吃一顿;对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却总是抢着埋单;与人谈天,总要有意无意与别人说一些自己吃过的大餐,去过的高级场所。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吃好喝好体面地满足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衣、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由此想到一个比喻:死鸡撑硬脚。鸡虽然死了,可它的脚却还在硬撑着。想想确实有点可笑,死都死了,还硬撑个什么劲儿啊?!
究其爱面子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未必会如此大手大脚。有位拥有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几杯清茶,仅此而已。他的衣着也很普通,但整洁,并不是什么名牌。他的车子也不是奔驰宝马,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辆车而已。他的公司业绩很好,而且个人的资产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够不被虚荣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于邋遢,事实上,这些人中不乏富豪之人。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实,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不是富与不富的问题,而在于一个人的品德。有时,“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烦恼是因为内心苛求完美
罂粟花看似美丽,但它背后却是一个黑洞。完美主义就犹如这罂粟花一样美丽、诱人,大家都在追求它。可是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有些人为了追求这虚无缥缈的东西而走火入魔。当完美主义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是非常可怕的,认为任何东西都不能存在不完美,必须要完美无缺不可,越是完美就越觉得不完美,就越觉得痛苦。适度的完美主义是有益的,但如果到了一种极端的地步,就像美丽的罂粟花一样,外表美丽,背后却是万丈深渊,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
完美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于“恐惧缺憾”,害怕令人失望从而避免感到内疚,因此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玛丽一直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一路高升;与上下级相处融洽,在纷繁的人事关系中游刃有余;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事前会作出合理安排,不出差错;多年来一直保持苗条身材,体重上下幅度精确到500克……可在准备与人约会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她用两个多小时去做发型、精心化妆和仔细挑选衣着,但始终觉得不满意,最后沮丧地取消了约会,谁也没见。
像玛丽这样就属于典型的一种病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博士说:“这是一种‘流行病’,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断作出成绩。”这些完美主义者们即使事情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也还是不会快乐,他们更在乎的是:“那又怎么样呢?”“接下来的事情能成功吗?”这些人总是对自己提出很高要求。久而久之,便会心生烦恼、积郁成疾。
完美主义者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心理学将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这类人往往人际关系糟糕,婚姻一般会遭遇失败。
二是“要求自我”型,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这类人容易陷入自我批判和情绪沮丧之中。
三是“被人要求”型,总感觉别人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于是为之不断努力,这类人则容易陷入忧郁,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
心理学家的治疗方法之一,是让患者换一种新的思路,即尝试不完美。比如一位女性,她总是苛求自己在角色中做得更好些。于是,心理学家便告诉她,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要超过下午5点,而以前她会一直工作到7点。不用天天都在家里吃自己做的饭,可以固定安排一顿晚饭在外面吃。慢慢地,便有所改变。
世事并不尽如人意,生活并不完美。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欣赏它美的一面,同时也要包容它的不完美。
烦恼是因为内心嫉妒好攀比
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能见到——
“你看,人家的老公多威风。三楼的阿强开个出租车,一个月挣三四千没问题。对面的老张坐在家中搞写作,每个月的稿费单就有几十张,少说也有两三千。你看你,钱没钱,车没车,单位又不好,我怎么这样没福气,当初看上你了呢?”
人比人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活动,若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不仅没有什么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反之,若用消极的心态攀比,不仅会迷失方向,甚至可点燃嫉妒之火,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嫉妒心理作怪的恶果。所以关键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比?
现实生活中“人比人,气死人”的事虽不多见,但把人气得够呛的却不少见,在一些私心较重、心理欲望较高的人群中发生的概率会更高些。这些人往往心胸较窄,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好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这样越比就会越感到自己是“吃了亏”或“运气不好”,甚至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如看到自己的同事、同学当了官、发了财或学业上有了成就,自己的心里就不平衡,老想当初他学习不如自己,进步也没我快等往事,可就是不去追究他后来进步快的原因或动力。
当然,社会上的事情错综复杂,不排除机遇与运气方面的因素,什么事都要公平、合理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此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就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假使你事事斤斤计较,什么都要分个高低,就难免掉进自找烦恼的泥坑。
“有比较才有鉴别”是一句名言,如果我们在与人的比较中把自己摆到一个客观、公正的位置,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这样越比心胸越开阔,越比越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激励自己奋发进取。
有位学者讲过这样一句名言:“弱者的思路是嫉妒,强者的出路是竞争。”当我们在与别人相比时,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呢?变消极的心态为积极的心态,变嫉妒为竞争,必然会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动力,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更加精彩的一幕。
烦恼是因为内心自卑
当我们迷失在自卑中的时候,就会对生活缺乏勇气,不敢与他人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烦恼和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自卑,所以我们要把“自卑”这棵腐烂的枯草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这样才能挺胸抬头,脸上才能闪耀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顺眼,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你的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改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改变或逃避这些“缺点”,但却常常收效甚微。
自卑会控制你的生活,在你有所决定、有所取舍的时候,去抹杀你的勇气与胆略。如果你由于自卑的打击,在忧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且无力自拔,结果沉沦于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结”,那你最终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局。我们需要正视自卑的存在,不退缩,不蛮干,尽力克服,努力超越。
没有自信的人生,不仅在精神上存在懦弱、迷茫、疑惑和拘谨等许多缺陷,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亦裹足不前,痛失机遇。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形象上佳的人。同样,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许多人都过分关心外界的环境因素,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以至于轻易地否定了自己。试想,你都没认可自己而自贬身价,别人又如何能认为你有价值呢?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如别人。比如:我个子矮、我长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条、我家里条件不好、我学历不够,等等。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封闭自己以外,还有可能会低三下四。
由于自卑而焦虑,于是注意力分散了,从而破坏了自己的成功,即失败—自卑—焦虑—分散注意力—失败,这就是自卑者自己制造的恶性循环。
烦恼是因为遇事总往坏处想
有个长发公主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俊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使她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人在很多时候不就像这个长发公主吗?人心很容易被种种烦恼和物欲所捆绑。那都是自己把自己关进去的,就像长发公主,对老巫婆的话信以为真,把自己囚禁起来。
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凡事都要往坏处想,失败的想法深深套在心头,从而束缚了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
正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煞,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认命、怨天尤人。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在人生的海洋中,我们犹如一只游动的鱼,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色,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突然有一天,我们遇到了珊瑚礁,然后就不愿再动弹了,并且呐喊着说自己陷入了绝境。想想不可笑吗?自己给自己营造了心灵的监狱,然后钻进去,坐以待毙。
人生的确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灵监狱所监禁。而心狱,是残害我们心灵的杀手,它在使心灵凋零的同时又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巴特先生面临着工作上的瓶颈,他很想突破,但却觉得似乎总是有心无力。于是,他决定找职业生涯辅导专家咨询。
他来到了生涯发展中心,辅导老师为他分析了现状及瓶颈产生的原因,也和他共同拟订了未来的行动方案。
然而,经过了几次的协谈,巴特先生仍然在原地踏步,不论是分析现况或规划未来,在咨询的过程中,巴特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但是……”例如:“我知道我应该要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是我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
“我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和艺术有关的工作,但是家人期望我当工程师。”
“我知道应该多运动,但是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
“我知道我要改一改自己的脾气,但是个性本来就不容易改变。”
虽然是一句看起来稀松平常,也常被挂在嘴边的话,然而,当我们也成为“巴特族”的一员,经常讲出这样的话时,就代表我们的思考模式已经习惯地朝向限制性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被一些习惯性的想法所限制,例如: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还是不要冒险吧!
以目前的状况,绝对不可能完成。
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
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别傻了。
我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性,不可能成功的。
我的学历(财力、人力……)不足,还是别妄想了。
心灵的力量是很大的,尤其是限制性或负面思考,形成了我们的内心对话,阻碍了我们迈向成长与成功的可能性。
一念情执,三千烦恼
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问了母亲一个问题:“妈妈,婚后我该怎样把握爱情呢?”母亲听了女儿的问话,温情地笑了笑,然后从地上捧起一捧沙。
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没有一点撒落。
接着母亲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其团团圆圆的形状早已被压得扁扁的,毫无美感可言。女孩望着母亲手中的沙子,领悟地点点头。
那位母亲是要告诉她的女儿: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越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成毫无美感的形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那么不妨学着用一捧沙的情怀来对待爱情,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爱情必定会圆圆满满。
常听结过婚的人谈起自己婚后生活的不顺心。“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许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为什么两个人都极为珍视的结合最后会成为感情的障碍?
有人曾把婚姻分为四种:可恶的婚姻、可忍的婚姻、可过的婚姻和可意的婚姻。第一种因为其质量的低劣让人忍无可忍,肯定是要解散的,而最后一种则是一种理想,我们常用一个词来形容:神仙眷属。但这种婚姻就像一见钟情的爱情,可遇而不可求,我们的婚姻,大多是可忍或可过。它当然是不完美的,让人心酸而又无奈,继续下去不甘心,放弃又有太多的牵绊。它是我们心头的一个刺,隐隐地痛着,又拔不去。
放弃可恶的婚姻能轻易为自己找到足够的理由,并因此获得勇气。但放弃可过、可忍的婚姻,则需要一点破釜沉舟的果断,当然,还要有一些赌徒的冒险精神——谁知道,这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还是把自己逼向更危险的悬崖。许多离了数次婚又结了数次婚的人,还是没有寻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这样的局面让他们沮丧,甚至没有再试一次的勇气。
但选择婚姻就像是射箭,无论你感觉自己瞄得有多准,在箭出去之后,它能否正中靶心,谁也不敢肯定——如果当时起了一阵微风,或者箭本身有些小故障,总之,一些不可预知的小意外常常令结果扑朔迷离。婚姻也充满了意外,我相信大多数男女在互赠钻戒的那一刻,心中欣喜不已,以为自己的婚姻肯定会是圆满的。但后来,他可能变心了,她可能失去了如玉的容颜,他失业了,她性格变恶劣了,这些在结婚前没有预想过的意外,一样样地凸显出来,让人措手不及。
其实,婚姻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完美无缺的婚姻只存在于恋爱时的遐想里,当然,那些婚姻屡败者也许还固守着这个残破的理想。上帝总有些苛刻,他不会把所有的幸运降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爱情的不一定有金钱,有金钱的不一定有快乐,有快乐的不一定有健康,有健康的不一定有激情。向往和追求美满精致的婚姻,就像希望花园里的玫瑰全在一个清晨怒放,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破坏婚姻却比建设婚姻容易。许多被大家看好的婚姻因为当事人的漫不经心、吹毛求疵、急不可耐可能很快就破碎了。在众人眼里,粗陋不堪的婚姻,因为两个人用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经营,就如一棵纤弱的树,后来居然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可忍或可过的婚姻大抵也是如此,当事人稍一怠慢,它可能很快就会枯萎、凋零。而双方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修补、保养、维护,奇迹就会发生。
无穷的欲望,无尽的烦扰
欲望是把双刃剑,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是划分善恶的起点。正如荀子所说:“人,生而有欲。”这欲望包括色欲、贪欲、报复欲、自私欲、好利欲、好权欲、征服欲……欲望可以使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也可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碍,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论是参加考试,做工作报告还是参加运动竞赛,都该如此。
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每天累死累活,收入却只是勉强可以糊口。
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想帮他的忙,于是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他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于是,他不停地跑,竭尽所能……可是,他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正如《伊索寓言》里告诉我们的:“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对于我们来说,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则是无益的;在自然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必需的,而另一些纯属过分的奢求;在必需的欲望之中,有些是幸福之所需,有些是身体安康之所需,有些是维持生命之所需……苦恼往往源于无益的毫无节制的欲望。倘若一个人能克制欲望,他便为自己赢得了彻悟人生的幸福。在种种欲望之中,所有那些即使无法满足也不导致痛苦者,均属不必需之列。而当其所求之目标难以实现或似乎有可能带来危害时,此类欲望随即烟消云散……有些自然的欲望即使无法实现也不带来痛苦之感,人们却求之不舍。
其实,无论是拥有巨额财富,还是荣誉,还是芸芸众生的仰慕,或任何导致无穷欲望的身外之物,都无法了却心灵的烦扰,更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我们不可悖逆天性,须顺性而为。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才能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才能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
一切苦乐,都是心在作怪
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哪一只眼睛是正眼?”
云岩回答说:“你晚上睡觉时,枕头掉到地下,你不用睁开眼睛,只需用手往地下一抓就找到了枕头。请问,你是用什么眼看到的枕头呢?”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应当是通身是眼!”
“通身是眼”,意思就是说人可以通过心性来做出选择和判断。观世音菩萨的千眼就是通身之眼,其实就是心灵之眼、智慧之眼。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万物,用心去洞察世界时,能看见眼睛看不到的深刻之处。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可能是万物萧条的惨状,但却能用心看到枯木逢春的希望;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是含有泪水的绝望,但却能用心看到精神中强大的力量;用心做眼,能在死亡中看到生机,能在衰败中发现美丽,能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捕捉点滴的平凡和幸福,能在腐朽中见神奇……用心做眼,便通身是眼,它能观照一切,洞察万物。心灵之眼,看到的常常是希望、光明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就犹如打开了一扇心窗,天地豁然变亮。打开心窗,以心做眼,就如超越了我们凡胎生长的肉眼,对一切遮挡和蒙蔽视线的灰尘杂念视而不见,内心一片清明澄澈。
我们都可看到墙壁的缝隙中,长出了不知名的小树、小花、小草。有更多攀爬类的树种,依实际状况,它们的生存环境应该算是很差的,没有土壤的培育,养分的供给,只靠雨水或露水维持生命。然而它们仍然存活得很好,枝叶茂盛,爬满了整面的墙壁。污泥中的莲花,在污泥之下长出的莲藕,提供了我们既爽口又富有营养的食物,而池面上的荷叶,虽被风吹或雨打而显现得枯黄叶破,但丝毫无损于绿叶衬托的作用,并支撑着花梗,使莲花绽放得更为摇曳生姿。自然界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不管环境是如何的恶劣,外界条件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只要我们会用心灵之眼看待一切,展现在面前的永远都是生机无限。只要心灵之眼不曾蒙蔽,活着和生存就有意义。
因此,每天晨起给自己一个期望,当睁开眼睛之后,就想着我今天可以去做什么,并把它完成。活得有目标,做起事来才会更有劲,对自己许下的心愿,任谁都会很乐意,并且很勤快地完成它。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要去想今天我还有多少没完成的任务,不要去回想曾经犯下的错误,关键的是怎样调节出一个全新的心情,去发觉乐趣、激发脑力,甚至挖掘出更佳的创意,这都是我们能力的展现及潜能的发挥,也是自我理想的实现。生命的意义,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丰功伟业上,任何一点小小的成果,也同样可以显示出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