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问题调研报告
李国英
等
(2013年5月)
河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省份。2013年4月22—26日,我们到河北省就地下水超采区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到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石家庄等6地市16个县(市、区),实地考察了王快、西大洋、岳城、黄壁庄、岗南水库等骨干控制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引黄入冀、邯郸水网、南运河、滏阳河、滹沱河输配水工程,沙河灌区、唐河灌区、南李庄灌区、漳滏河灌区、石津灌区等灌溉工程,白洋淀、大浪淀、衡水湖等生态蓄水工程,滹沱河、南宫地下水库等潜在蓄水工程,吴桥和临漳县小农水重点县工程,以及石津灌区东四王用水户协会、鹿泉市古城水利站等28个项目点。调研过程中,与有关市(县)政府和水利部门负责同志、乡镇水利工作人员、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及当地农民群众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详细了解农民群众在农田灌溉、地下水使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
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北部燕山几乎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库容比较大的水库作为骨干控制工程,下游有白洋淀、衡水湖、大浪淀等调蓄工程。近年来不断实施引黄入冀补水,形成了贯穿河北省中南部的三条引黄线路,南水北调中线及其配套工程,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布局众多的中小蓄水工程以及上万公里的输水渠道,这些骨干控制工程、输配水工程、平原调蓄工程与原有的纵横交错的河道一起,构成了河北省较为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这些工程体系为河北省农业灌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工程支撑,将来还将在水资源调蓄和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灌溉工程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为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耕地面积9423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6905万亩,万亩以上灌区140处,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1处,灌溉机电井92万多眼,灌溉工程覆盖率高达73%,中东部平原地区几乎全覆盖,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农田灌溉覆盖率最高。较高的农田水利工程覆盖率为河北多年来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和物质基础。
(三)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意识普遍提高
调研中能感受到,无论是政府领导同志,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乃至基层农民群众,无不对河北的地下水超采问题、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感到忧虑,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付出了艰辛努力。沧州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衡水市建立“一提一补”水价机制,用市场手段激励节约用水;邯郸市利用水网建设,充分利用地表水发展灌溉。这些既为科学调度、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大的民意基础和意识前提。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水超采极其严重
河北省用全国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的人口,支撑了全国5%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同时水生态系统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突出的表现就是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的超采极其严重。
河北省深层地下水超采的主要特点和问题:一是深层地下水超采面广、量大。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80%左右,其中深层地下水占地下水供水量的1/4左右(2000—2007年平均值),并呈上升趋势,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省份,已形成我国超采地下水最严重、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地下水集中连片漏斗区”。目前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年超采量在25亿立方米左右,超采面积已达4.5万平方公里。全省深、浅层地下水累计超采量已超过1400亿立方米,占全国累积超采量的一半。二是农业灌溉对地下水依赖大,部分为深井灌溉。河北省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3/4,在每年160多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量中,约有85%用于农田灌溉,全省目前农用机井达90多万眼,其中南水北调受水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农业用水占67%,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三是深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层地下水的超采对区域经济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地下水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下降漏斗,地下水流场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地区含水层被疏干,咸水入侵导致深层地下水污染,提水费用增加,机井报废,超采区发生地面沉降、裂缝和塌陷,进而对基础设施产生较大影响。
(二)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偏低
河北省虽然水利控制性和配置工程体系较为完善,灌溉覆盖率高,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最后一公里”仍不畅通。全省耕地面积94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905万亩,但节水灌溉面积不超过45%,并且受分散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限制,平原区绝大部分地区灌溉仍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普及率低,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更少。地表水灌区渠系防渗率只有18%,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损毁严重,末级渠系几乎全是土垄沟,加上田间灌水方式粗放,严重制约了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提高。以石津灌区为例,石津灌区是河北省最大的灌区,也是海河流域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44万亩,担负石家庄、衡水、邢台3市14个县的灌溉任务,但骨干工程配套率只有48%,完好率50%,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只有10%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三)对采用深层地下水灌溉目前还没有形成替代方案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的通水,城市的深层地下水的超采将会严格的控制和压减,但在农业灌溉方面,如何取代采用深层地下水灌溉,目前尚没有见到更具体的方案。在调研中看到,邯郸水网初步构建完成,但是对地表水源和地下井灌并没有优化配置。河北中南部市县多种水源(引黄、径流调节、南水北调等)也没有形成联合调度、优化配置。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以河北省为典型,研究华北地区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的政策措施、目标任务,迫在眉睫,十分必要。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1)将水生态建设特别是对地下水超采的遏制与修复列为河北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研究河北省农田灌溉的高效节水问题,把节水改善生态作为切入点,把生态改善和高效节水挂钩,科学提出高效节水增产、地下水压采、地下水位回升等具体发展指标,明确重点区域和具体任务。通过分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节水稳粮和减少地下水开采、保护生态的目标。
(2)基于多水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深入研究地下水超采区农田灌溉水源的替代方案。统筹引黄、南水北调、本地区地表径流、地下水四种水源,深入研究价格体系、调度方案和政策措施,实现多水源供水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既要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又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和建立管理制度等途径,积极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做好基础工作,摸清地下水超采区、漏斗区、深井数量等,研究华北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节水灌溉、保护地下水的战略定位及政策支持问题。探索适合华北平原地区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完善以“提补水价”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加强灌溉试验站的工作,做好灌溉试验、培训推广和灌溉预报工作,促进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作物适时适量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4)适应和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和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和流域中心站的职能,在规划、施工、管理等各环节加强技术指导。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末级渠系维护、水费征收、水事秩序维护、水事矛盾纠纷协调方面的作用。建设专业化服务队伍,使其在下一步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发挥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调研组成员:李国英 李远华 刘文朝 陶清波 任宪韶翟学军 徐向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