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地方·文旅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贺兰山兰色石砚

贺兰山兰色石砚是宁夏特产“五色宝”之一,贺兰石名满天下,被誉为宁夏的“蓝宝”。贺兰砚的雅称为“碧紫砚”,自古便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清末宁夏知府赵惟熙曾为贺兰石砚提诗说:“贺兰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老作家许淇先生有文赞曰:“观此砚之心情如登贺兰山阙,胸襟为之廓然。”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宁夏视察时,曾赋诗盛誉:“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

植根于宁夏乡土文化的贺兰山石砚,是我国古老深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早在13亿年前,贺兰石就已经形成了。它天赋异彩,自然形成“深紫”“碧绿”两色,古雅清逸,风姿俊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一生酷爱石砚,在他的收藏品中,名类繁多的石砚就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贺兰山石砚也是被他倍加赞誉的上等用品。1979年,他曾写下这样两首诗来赞美贺兰山石砚。其一曰:“中华民族交融久,万里舆图一版收;砚是贺兰山上石,班超有笔莫轻投。”其二曰:“千辛采得高山石,众智成为巧匠心;寄语临池挥笔客,要知一砚重千金。”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幅启功先生的原作,就收藏于宁夏复朴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里。由此两首诗作我们不难看出,启功先生对贺兰石砚的钟爱。现启功先生的这首诗作,已被镌刻在宁夏复朴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复朴砚”包装盒中,成为我们承续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就是用贺兰石制作的石砚“牧归”。

宁夏的贺兰石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艺人们不断总结提高,使雕刻技艺日臻完善,常见的石砚图案已有100多种,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动物,都选料精妙,图案新颖、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堪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及甘肃洮砚媲美。而且贺兰石砚利用它的天然双色,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观、大方,绝妙非常,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贺兰石还可雕刻成精美的印章,小巧玲珑的茶具、镇纸、笔架、台灯和其他案头陈设,为人们增加不少情趣。

在长达200卷的《当代中国》丛书中,其中《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收录了端砚、歙砚、洮砚、贺兰砚等八大名砚,贺兰砚名列第四。

贺兰砚,因其石料产于宁夏贺兰山而得名。其料分为前山石和后山石两种:前山石分布于笔架山一带,质地稍粗,彩色石不多;在小滚钟口后山的大寺沟的山峰背后所产石料,被称为后山石,石料较前山石质地细腻,色彩丰富,易于制砚。

《乾隆宁夏府志》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贺兰石,古朴典雅,造型优美,石质细腻。且天然紫绿双色,紫中嵌绿,绿中镶紫,交相掩映,别具特色,制作成砚,堪与中外驰名的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相媲美,深受文人墨客的珍视和推崇。

贺兰石是一种水成岩,其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坚实嫩滑,刚柔相济。紫、绿两色天然交错,斑斓秀丽。有的石质镶嵌“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特殊结构,有的石质色泽与纹理犹如山涧流水、花草鸟禽、人体形物、小虫河鱼等奇形怪状图案,天然成趣,文雅美观,是用于制作砚台等工艺美术品的上等原料。

用贺兰石制成的砚台,图案清新,造型奇特。叩之有声,呵之见水。贮水不耗,发墨光润,磨墨无声,不拔笔毫。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不干不臭。贺兰石尤以紫端为最佳,次为羊肝色和豆绿色。

清朝末年宁夏府(今银川市),制砚艺人只有三四家,工具简陋,制作简单,其砚粗糙。后从江南聘请制砚匠人传授技艺,方法有所改进,工艺日渐精湛,使得贺兰砚既显塞北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具江南细腻灵巧的神韵。

民国期间,制砚艺人渐多,其中阎万庆、阎万年兄弟善雕刻,是当时宁夏较为著名的制砚艺人,他们制作的砚台,被称为阎家砚,售价在十几个现大洋左右,若雕工加镌人物、山水、花鸟则更为昂贵。

贺兰砚讲究“相石”和“俏彩”。相石,就是观看石料的质地、走向和纹理,以及石料的大小、厚薄和自然形状;俏彩,是匠人根据石料紫、绿两色的多少,大小和分布位置,设计图案与层次,酝酿雕刻几层色彩、计划哪种图案。成品要使整个砚面紫绿分明、含蓄典雅、突出主题,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贺兰石不但品质好,故事也精彩:“一方贺兰砚的匠心故事”,详细解说贺兰石砚的选料、制作及发展情况。

据工匠们讲,从贺兰石雕刻成贺兰砚,要经过八道工序。艺人们面对一块贺兰石石料,观其质,量其彩,反复构思推敲,方才下刀。先顺理走刀,粗凿重刻,根据所绘纹样或浮或镂,俏出轮廓层理,然后再精雕细琢,挥艺传神,刀毕功就,砚成方休。一方佳砚,艺人们往往要呕心沥血数月,以至年余,是个人收藏、馈赠友人的艺术佳品。

历史上贺兰石究竟何时登上石刻舞台的,众说不一。最早的一种传说跟“蒙恬制笔”有关。蒙恬是秦始皇的一员战将,曾率兵十万屯垦于宁夏等地的黄河两岸。蒙恬“以柘木为管,鹿皮为柱,羊皮为被”,制造了被后人称谓的“秦笔”“苍毫”。既然蒙恬所处的时代有了笔,与其配套的砚似乎也应当出现,因此便联系上了贺兰石,但这一传说并无史料记载。

最早见有贺兰石及其刻砚记载的,可能要推《宁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节里有这样的描述:“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

相传贺兰石开采始于清康熙年间,清末湖南人谢威风赴任宁夏府台。他擅长书画,尤喜文房用品,便令人开采后山石制作贺兰石砚。巧的是,当时他的一位名叫张云庭的湖北籍随从有着家传的制砚手艺,深得府台大人赏识,于是收录衙门的“军会”部门专司制砚一事。待生活稳定后,便经人介绍娶了独自抚养两个儿子的女子闫吴氏。

张云庭天性善良敦厚,不仅善待闫吴氏,更将一手制砚手艺传给了两个继子闫万庆、闫万年。后来清政府被推翻,张云庭一家人也就从衙门里出来了,一时间生活没有着落,索性带着两个继子凭着手艺自己制作、经营砚台以解决生计。

民国年间,银川著名绅士白贡甫非常喜欢砚台,就在银川南门二道巷设立制砚作坊,邀请闫万庆担任作坊的领工。闫万庆两兄弟这段时间没有了生计上的忧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研究上,所以砚台刻得特别好,逐渐在银川闯出了名头,并自成体系,他们的作品被老银川人称为“闫家砚”。

张云庭被尊为“闫家砚”的第一代创始人。遥想当年张云庭一口绵软的南方话教会他的两个继子雕刻砚台,他们又将这份手艺运用到紫绿相间的贺兰石上,于是有了今天传承而来“闫家砚”的独特风格:因材施艺、含蓄典雅、造型古朴、讲究意境,既显塞北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具江南细腻灵巧的神韵。

闫万庆将贺兰砚雕刻的手艺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闫子江、闫子洋、闫子海,“闫家砚”在他们手里继续发扬光大。1960年,闫子江、闫子洋受宁夏政府派遣,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宁夏厅建设。当年他们到贺兰山上采石,做好粗坯,把石料运往北京,在德胜门外找了个地方开始雕刻创作,用了整整3年时间,雕刻了大型挂屏毛主席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红军长征过六盘》等一批贺兰石雕工艺品,“闫家砚”的名气广为流传。

同时,“闫家砚”的第三代传人中涌现出了数位雕刻大师: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就是施克俭雕刻的贺兰石砚《牧归》。陈梅荣的“九龙套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王文华的《牡丹亭》在“中国雕刻艺术节”上获得特等奖。

如今“闫家砚”的第四代传人就是被授予“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闫森林。2012年,他被认定为贺兰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于传承他是这样认为的:“现在社会很开放,贺兰砚也显现出了时代特色,创意渐渐远离传统。

过去的砚台大小基本一致,都是有标准的,一只手能拿起为宜。现在很多人的书桌变大了,需要的砚台也相应大了起来,于是催生了大砚台。

2013年6月6日,9位贺兰砚技师正式拜师,他们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项目闫家砚的第五代传人。收徒意味着闫家砚的技艺能继续薪火相传。看到已有120年历史的闫家砚后继有人,闫森林倍感欣慰“我只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收徒,让咱们的传统技艺能传承下去。”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浮华之中甘于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

(撖学东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