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贺兰山阙那抹浓浓的绿色
森林公园原是贺兰山洪积扇区的乱石滩。1997年11月,石嘴山市人民在这里治沙造林,建成今天的绿树成荫、道路平坦、空气清新的生态景观。
过去,石嘴山这座城市“家家冒黑烟、风吹石头跑”。如今信步走在大街小巷,一街一景、一路一貌都满眼“绿”色:居民小区,草坪如毯,鲜花宜人;机关庭院,一抹抹翠绿,一座座雕塑令人心旷神怡;平坦宽敞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街道上水洗过般整洁亮丽;街心公园,匠心独运,使人流连忘返;城市广场风格迥异,引人驻足。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路灯、街灯和灯箱广告交相辉映,绘成一幅美丽的戈壁新图。 时时处处流动的绿已成为石嘴山的主色调,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系统,正在这里日渐完善。
森林公园
“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
石嘴山市原来是西北著名的煤城。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700毫米;这里一年到头刮大风,刮大风时,遮天蔽日。石嘴山人都以烧煤为主,空气里总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硫黄味。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污染给过石嘴山人沉痛的教训。1994年,德国一家公司曾与石嘴山市煤机厂达成合作生产矿山机械的意向,但德国专家实地考察了一圈后丢下一句“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评价,便放弃了这个合作项目。
为人民建好家园是立党之本
这一事件对石嘴山市的领导触动很大,多少次困惑,多少次反思,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能不能以“无形”扩张“有形”,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
1996年9月,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环境优美和卫生整洁的园林化城市的决定,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和美化环境的运动。时任市委书记的郑小明在动员会上说,为人民建好家园是立党之本,我们共产党人如果不能带领群众改变城市面貌,就算不上合格的共产党人;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算不上优秀的共产党人。
为了一个“绿”字,一个“美”字,石嘴山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1998年以来,每年的春季,每天都有上万人顶着风沙在贺兰山脚下的乱石滩上植树造林。机关干部、中小学生、驻地部队官兵和厂矿职工都主动参加义务劳动。4月的塞上,乍暖还寒,部队战士们却光着膀子在山坡上挖坑植树;机关干部们为了赶超任务,索性把锅灶也抬到了工地上,开饭时一阵狂风袭来,常常满碗都是沙子。
经过5年的努力,石嘴山完成人工造林39万亩,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4%提高到5年后的8.1%。
时任市长的马瑞文认为,绿化是一种文化,城市绿化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内涵,绿化戈壁是石嘴山人对提高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的深刻领悟。
森林公园完全是靠人工建造起来的
大武口森林公园正是石嘴山人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写照。走进森林公园,亭台楼阁,莲花水榭及绿树、草坪、假山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这个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公园是建在贺兰山麓寸草难生的戈壁滩上。
2002年,时任市园林局局长的孙明远说:“森林公园完全是靠人工建造起来的,280多个单位,共10万人次,挖掉戈壁滩上的碎石沙土,从远处运来30多万方黄土填进一个个树坑,平整绿化地42万平方米,通过三级泵站扬黄河水浇灌。就这样一棵一棵造就了戈壁滩变森林的神话。”
绿,是石嘴山市建设的最大亮点。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园林人坚持植绿、护绿、扩绿,把城市、把森林公园打造成了“林路相拥、林水相依、林城相融”的园林景观,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5%、绿化覆盖率达85%。2009年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7年申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正在审核通过。
请听几代石嘴山人植绿、护绿、扩绿的动人故事。
“我愿像一片树叶,为石嘴山人遮风挡雨”
1985年,石嘴山市提出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城市建设目标,一位个子不高却大胆自信的人建议在大武口各大街道栽植槐树。他,就是大武口区绿化队的技术员,人们尊敬地称他张老师。其实,从20岁工作以来,张老师就一直奋战在园林一线。
张老师从宁夏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陶乐县林业局当园林技术员。那一年是1971年,1985年他调到大武口区园林局工作。
1996年,张老师接到了一项工作任务,是拿着一张石嘴山市规划图,去勘察贺兰山东麓北武当庙下方的洪积扇,政府准备在此植树造林。在勘察过程中,他发现这个戈壁滩水土流失特别严重,要造林必须引水,必须换土,必须栽植抗风沙、耐干旱的树种。也是从那时起,他在心中坚定了为绿化戈壁滩作贡献的信念,满脑子想的都是树。
他的重点任务是“先找树种”。确定了方向,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为了找到适合戈壁滩种植的树种,1998年春,他从西北一直找到东北。因当时树苗无法托运,他就坐火车乘汽车到处找,背着足有三四十公斤的树苗一路辗转回到了大武口。在张老师和同事们的辛勤劳作和悉心照料下,这些树苗茁壮成长。后来,他又负责了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引进工作。2011年退休时,张老师非常自豪地说:“我一共为石嘴山市引进种植了200多种树木、1000多种花卉。”时光飞逝,为植树造林忙碌了一辈子,特别是为森林公园建设尽心尽力的张老师个子越来越小,但那些被他待如孩子的树苗却越来越高,越来越茂盛,一棵棵参天大树汇集成一片美丽的绿海,让石嘴山市变得更美了。
退休后,老家的亲戚想让张老师回去养老,但他拒绝了。他曾这样说:“我愿像一片树叶,为石嘴山人民遮风挡雨。在这里,我觉得很幸福。”
“只要看到城市充满绿意、生机勃勃,再累也值得”
今年53岁的刘军,是森林公园的一名绿化工人。工作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森林公园绿化工作一线。
“我父母1958年来到大武口,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小时候,我经常听父母讲起初到大武口的情形,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没有什么树。”刘军说,“父辈们建设了石嘴山、建设了大武口,我作为一名绿化工人,也要为守护家乡,为家乡的植绿贡献力量。”
刘军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大树整形、绿篱修剪、草坪喷灌、设备养护等,长年辛苦劳作使他落下一身伤病。他不仅患有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肩膀两侧的肌肉也变得十分僵硬。对此,刘军却打趣地说:“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哪有我一身的钢筋铁骨。”
提到“刘军修剪法”,森林公园的同事们都赞不绝口。“在2005年前后,森林公园开始大规模进行园林绿化改造。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就认真从电视和报刊中学习修剪方法,实践后还将每一种方法的利弊记录下来。”刘军说。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绝技”——“刘军修剪法”,即在修剪绿篱时不需要拉线,就能修剪出面平、竖直或是弯如波浪的绿篱形状。
早出晚归、风吹日晒是绿化工人的工作常态。修剪工作大多在夏季进行,刘军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个人年修剪面积近50万平方米。
不少人出高薪请刘军去内地工作,他都拒绝了。刘军说:“只要看到森林公园、看到大武口充满绿意,生机勃勃,再累也值得,希望石嘴山市将来更绿更美。”
“我只有一个想法——种树,想方设法把树种活”
1998年年底,侯文智决定承包森林公园中的一片荒地种树。
“大武口风沙这么大,城市生态环境这么差,我要到森林公园承包种树。”那时,年轻的侯文智只想为大武口作些贡献。
“你是疯了吧!你去承包吧,家里没有钱支持你。”那时,父母都不支持、不理解他。
后来,他东借西凑拿着几万元钱,在大武口森林公园内承包了一片山坡地,在这里盖了房子住了下来。没曾想,他一干就是20年,用青春谱写了一曲绿化荒山的壮歌。
一开始,他挖野生树苗种在地里,后来,又借钱买了几百株树苗。刚开始没有水源,他用桶提水浇树,每天要提水上百趟。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说:“我只有一个想法——种树,想方设法把树种活!”
后来,森林公园有了水,加上运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他种的树成活率提高了。与此同时,被他坚持绿化种树的行动所感动,原本对他指指点点的家人也自发到森林公园来帮忙。
“每次干完活,我都会在园子高处站一会儿。看到森林公园一点点变绿,我的信心就更坚定了,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说。绿色孕育着生命、绿色预示着希望,“让戈壁滩变绿,让大武口变绿”是一直根植在自己心中的梦想。如今,森林公园变绿了,曾经的戈壁滩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的脸上整天都带着笑容。
石嘴山人提起森林公园建设,都能讲出一连串感人的故事,谈出一番深切的感受。市武警支队的官兵从1997年到2005年期间,每年都参加义务植树,只2002年一年就用钢钎、镐头硬是在武当庙后坡寸草不生的石头山上凿出了3600个树坑,一筐一筐地向山上背了3600方土;大武口发电厂全厂干部职工对粉煤灰场一锹一锹地进行覆土绿化,种植了10万平方米草坪和树木,既美化了场区,又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建设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时,市政府只能拿出200万元,全市人民自发义务出工出力,填土种树,硬是把一个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的臭水坑,变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妇联、共青团和个体经营者争先恐后地在森林公园戈壁滩营造出了一片片“巾帼林”“青年志愿林”“光彩林……”
城市的绿化美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依托,而且能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1998年以后,石嘴山市通过各种形式,每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几百个,协议引资额近几十亿元。以挪威埃肯碳素(中国)有限公司为典型,美国(中国)工业和技术投资公司、日本丰田通商株式会社、韩国金属贸易公司,法国圣戈班公司相继进入石嘴山投资办厂……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进入石嘴山历史最好时期。
(撖学东根据相关文史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