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人耕耘集](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45/37550245/b_37550245.jpg)
序 话说农人
农人高维义是我的学生。
1968年,我作为共和国的“老三届”(固原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回乡知青,在固原县头营公社张家崖大队的一所“戴帽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初中,是“文革”中农村特有的教育现象)当上了民办教师。那年我二十二岁,高维义十八岁。两年后我调离张家崖,高维义初中毕业。因没能上高中,也无缘大学,便踏踏实实地在山里当起了农民。那年月,他算是有知识的新农民。出身贫寒的他,喜欢读书,喜欢动脑,更喜欢动手。很快他就学会了农活中的提耧、下籽、装车、摞垛等技术活。生活所迫,他还学会了做木活、盖房子、箍窑洞、农具修理、铁匠、石匠,摇身一变成了当地远近闻名、无所不会的大能人。
高维义对书法绘画的启蒙和热爱,是从农村每年春节的写对子和耍社火时做道具服装、画脸子开始的。笔墨和色彩从那时起便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潜伏在他的灵魂深处。
高维义的艺术生涯应该是国家改革开放后,他进入不惑之年才开始的。离开了山乡的土窑洞,住进城中的水泥楼,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一变而成和文房四宝打交道的砚耕,他来了个华丽的转身。
人活在世上,各有禀赋,因境遇不同而不同。就事业而言,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事实证明:无论成败,只要奋斗了、尽心了、付出了、经历了,他就是生活的强者。人们说: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高维义正是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费劲移山心力,让千百年沉睡在大水沟里的顽石开出绚烂之花的人。他是一位从不服输、埋头苦干的人;是一位一旦认准目标,拼命硬干的人;是一位只问耕耘不论收获的豁达之人;是一位心怀大爱、乐于奉献的大好人。是老天爷眷顾这位出身贫苦、经历艰难悲怆、命运多舛的山里娃,使他在古稀之年能与翰墨丹青相伴而快乐地生活着。
2019年早春二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高维义淡水浓情、满是墨香的“三丰堂”。这里是他寄托精神、安顿灵魂的一亩三分地。当我看到书斋里那一摞摞的各种宣纸;一幅幅尚未完成的书画作品;一捆捆装裱好的书画长卷和近千方用各种石材刻就的大小不同的印章;看到那即将付梓出版的《农人耕耘集》电脑打印稿时,我震惊了。五十年前我在张家崖教过的那位大龄学生高维义,今天已出落为诗书画印全面开花的艺人了。
中国书法之于文字、文学、宗教、建筑、哲学、美学、绘画、音乐、舞蹈、人品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书为心画,画为心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神清气淡是无上高妙的艺术境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半个世纪的岁序更新中,高维义由农人到匠人,由匠人到能人,由能人到艺人,由艺人到好人,一路走来,他的每一步都踏铁有痕般坚定,因为他深情地厚爱着脚下的黄土地,痴情地眷恋着中国传统文化。衣带渐宽终不悔,砚田耕种趣味深。
我与维义有师生之契,而师生又同乐于书画之道,这是三生的缘分。古人云:书虽小道,亦非易事。字炼人炼品行修炼,文气大气浩然正气。在艺术的大观园里,期望老学生的诗书画印涅槃升华,更上一层楼。
清人郑板桥说过:天下第一等人是农人。
2019年早春二月于银川
(袁希俊,宁夏文史馆馆员,宁夏书法家协会理事,贺兰印社理事,宁夏书画艺术促进会顾问,固原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六盘山书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