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论衡(2020年第1期/总第9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稿

从《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书写看其战争观

王平[1]

摘要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对于魏、蜀、吴三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国演义》对这三次战役的书写,继承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统观念并有所发展,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战争的胜败归结于人的努力,而不是天和神的旨意。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用人是否得当以及有没有理性与谋略,意气用事与盲目冲动终会酿成大祸。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战争观

《三国演义》以擅长战争描写而著称,其所写大小战役有数十个之多,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最为著名。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夷陵之战中,吴国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蜀汉由盛转衰。这三次战役中曹魏与蜀汉均一胜一败,孙吴则取得了两胜的骄人战绩。认真分析《三国演义》对这三次战役的书写,特别是与《三国志》做些比较,便不难看出《三国演义》所表现出来的战争观。这一战争观一方面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统观念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发展,即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一 战争的胜负与用人是否得当密切相关

建安元年(196),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从而与曹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关于此次战役,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可知,袁绍多次拒绝田丰、沮授、许攸等谋士的谋略。如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2]。再如,田丰向袁绍提议克曹宜用持久战,“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3]。又如习凿齿《汉晋春秋》载,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袁绍又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4]可见袁绍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采纳众多谋士的正确建议,只知一意孤行,妄想一战而胜。反观曹操则不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曹操能够从谏如流,择善而从,他对荀攸、荀彧、贾诩等人的建议无不虚心接受。如曹操派兵救刘延,荀攸劝道:“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5]曹操从之。再如曹操担心缺少粮草,与荀彧商量,意欲撤兵还许昌。荀彧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6]曹操从之。《三国演义》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叙写了袁绍、曹操两人在用人上的截然不同。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写道: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行至阳武,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吾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7]

田丰虽已入狱,但仍冒死苦谏。沮授则以粮草利害关系为据主张用缓兵之计拖垮对方。应当说,两位谋士的建议非常正确,但袁绍却宁肯偏信逢纪的谮言,三番五次地拒绝采纳正确意见,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再看曹操对谋士的态度。细作探知虚实,报至官渡。曹军新到,闻之皆惧。曹操与众谋士商议。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8]荀攸对战局的分析与沮授完全一致,曹操却能当即采纳。

在两军对战的第一回合中,袁绍采纳了审配“筑山射箭”的谋略,“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弩手于其上射箭。曹军大惧,皆顶着遮箭牌守御。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箭下如雨。曹军皆蒙楯伏地,袁军呐喊而笑”[9]。这时曹操见军中慌乱,便问计于众谋士,并采纳了刘晔的建议,“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10]。由于袁绍和曹操分别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所以双方各有胜负。

曹军坚守官渡,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当曹操面临两难选择时,他首先想到的还是求教于谋士,于是派人赴许昌问计于荀彧。荀彧认为:“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11]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曹操部将徐晃捉住袁绍细作,得知袁将韩猛将运粮前来接济。曹操又采纳了荀攸之计,派徐晃截住韩猛,放火焚烧了粮车。

官渡之战有一关键人物,便是谋士许攸。曹操派往许昌措办粮草的使者被袁军捉住,许攸见到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后,向袁绍建议偷袭许昌。袁绍却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12]恰在此时,审配来信说许攸在冀州时,滥受民间财物,纵令子侄辈多科税,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袁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后人有诗叹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13]

再看曹操如何对待许攸。“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14]许攸献上火烧乌巢粮草辎重之计,虽然张辽对此尚有疑虑,但曹操对许攸此计深信不疑,立即采纳。

反观袁绍一方,沮授虽被袁绍拘禁在军中,连夜告诫袁绍:“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袁绍不仅不听,反而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后人有诗叹曰:‘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15]

当曹操大获全胜后,于袁绍“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16]

可见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取得战略性胜利,刘晔、荀攸、许攸三人功不可没:刘晔的霹雳车之计,荀攸的轻兵袭白马之计,许攸的乌巢烧粮之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关键在于曹操深谙用人之道,虚心采纳谋士建议,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兵不在多,而在用人是否得当,谋士一计,足可敌万人之师。

二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人而不在天

《三国演义》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战争的胜败归结于人的努力,而不是天和神的旨意。决定三分鼎足局势的赤壁之战,如果按历史的本来面貌,曹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瘟疫的蔓延。[17]裴松之在研究当时各种史料的基础上,得出了比较中肯的结论,他说:“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18]然而,《三国演义》对这场瘟疫却只字未提,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整整八回全部用来描写这场战役,目的就在于突出人的巨大威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离间计、连环计、苦肉计、诈降计、借东风……引导战争发展、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天,也不是神。其中关键人物是诸葛亮和周瑜。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写曹操发兵东吴,威逼利诱孙权。孙权派鲁肃游说刘备共破曹操,这一切均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他与刘备一唱一和,让鲁肃主动邀请他前往东吴。孔明曰:“事急矣,请奉命一行。”[19]刘备方才许诺。鲁肃遂别了刘备、刘琦,与孔明登舟,往柴桑郡来。诸葛亮深知此次东吴之行首先要说服东吴君臣坚定共抗曹操的决心,他洞悉东吴君臣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心理,并能对症下药。他只要略加观察,便可以把握住每一个人的性情、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心理战术。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孙权。面对张昭的发难,他慷慨陈词,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随后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等先后与诸葛亮辩难,或被诸葛亮说得“默然无语”,或被诸葛亮反驳得“满面羞惭,不能对答”,或一时语塞,或“低头丧气”。“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20]

“舌战群儒”之后便是“智激孙权”。他看到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便知道“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于是他故意夸大曹军的兵力,又劝孙权“量力而处之”,北面事曹。“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此一激将法果然奏效,当鲁肃告诉孙权诸葛亮有破曹良策时,孙权“回嗔作喜”,“再请孔明叙话”。诸葛亮乘机说道:“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孙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但张昭、顾雍等主降派出面阻挠,孙权又陷入犹豫不决之中。[21]

这时年轻气盛的周瑜成为又一关键人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写周瑜刚从鄱阳回到柴桑郡,张昭、顾雍、张纮、步骘、诸葛瑾、吕范等主降派,程普、黄盖、韩当、吕蒙、甘宁等主战派,便分别前来游说。周瑜不置可否,只是冷笑而已。鲁肃陪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口口声声“决计请降”,与鲁肃争论得面红耳赤,诸葛亮在一旁只是“袖手冷笑”。鲁肃本来希望诸葛亮说服周瑜与曹军决战,不料诸葛亮却同意周瑜降曹,并说只要将大乔小乔两位女子送给曹操,即可让曹操退兵。“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由此下定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22]

所谓《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云云,是诸葛亮利用“桥”“乔”谐音以激怒周瑜,并不见于史传,《三国演义》以此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分析、把握人的内心活动,有条不紊地向东吴君臣展开心理进攻,终于建成并迅速巩固了“吴蜀联合,共击曹操”的局面,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中最能显示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恐怕要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了。“草船借箭”在《魏略》中记在了孙权身上[23],《三国志平话》中记在了周瑜身上,而且都是偶然的巧合。《三国演义》不仅将借箭之功移植到了诸葛亮身上,而且将巧合改变成了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周瑜以十天之内监造十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你看他从容镇定、按部就班、不慌不忙,仅三天时间就“借”来了十万余支箭,谁能不佩服他那超人的智慧呢?而且诸葛亮的行动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绝非凭着侥幸。他对迷惑不解的鲁肃说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24]

“借东风”一事,诸葛亮颇有近妖之嫌,但细心的作者早已做了前后呼应。当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之后,程昱担心难防火攻,曹操说道:“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25]后来曹寨忽然吹起了东南风,实际上正是诸葛亮“借”来的风。程昱又提醒曹操,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26]这就清楚地表明,诸葛亮的“祭风”不过是较好地掌握了自然规律而已。

这位神机妙算、决战决胜的诸葛亮,在《三国志》《晋书·宣帝纪》等史书中,不过是一个才智平平的人;在《三国志平话》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被奉为了神仙。《平话》称“诸葛亮本是一神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详尽地叙述了诸葛亮寻仙学道之事。对此,《三国演义》用寥寥数笔一带而过,明确肯定诸葛亮是一位具有超人智慧和谋略的“大贤”。

另一位关键人物周瑜亦非等闲之辈,他“姿质风流,仪容秀丽”,与孙策同年,以兄事策。他发现曹操水军都督是“久居江东,谙习水战”的蔡瑁、张允二人,便巧施离间计除掉了二人。曹操派蔡和、蔡中诈降东吴,借以刺探军情,周瑜将计就计,随后接连安排了“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使曹操一步步陷入其计谋之中。最终在诸葛亮的协助下,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三 战争胜负取决于理性与谋略,切忌意气与冲动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关于这次战役,《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了陆逊如何审时度势、沉着应战。“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刘备果然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陆逊对众人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随后陆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27]

陆逊准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局势,针对刘备“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的布局,陆逊已经胸有成竹。因此当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时,陆逊则果断地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28]陆逊凭借谋略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

《三国演义》则反复叙写了刘备、关羽等人的意气用事,以至于招来了一次次的危机。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写关羽腹背受敌,“进退无路,谓赵累曰:‘目今前有吴兵,后有魏兵,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如之奈何?’累曰:‘昔吕蒙在陆口时,尝致书君侯,两家约好,共诛操贼,今却助操而袭我,是背盟也。君侯暂驻军于此,可差人遗书吕蒙责之,看彼如何对答。’关公从其言,遂修书遣使赴荆州来”。[29]

吕蒙在荆州讲究策略,传下号令,凡有随关公出征的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将士之家感其恩惠。关羽使至,吕蒙出郭迎接入城,以宾礼相待。“使者呈书与蒙。蒙看毕,谓来使曰:‘蒙昔日与关将军结好,乃一己之私见;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烦使者回报将军,善言致意。’遂设宴款待,送归馆驿安歇。于是随征将士之家,皆来问信;有附家书者,有口传音信者,皆言家门无恙,衣食不缺。”小说写道:

使者辞别吕蒙,蒙亲送出城。使者回见关公,具道吕蒙之语,并说:“荆州城中,君侯宝眷并诸将家属,俱各无恙,供给不缺。”公大怒曰:“此奸贼之计也!我生不能杀此贼,死必杀之,以雪吾恨!”喝退使者。使者出寨,众将皆来探问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吕蒙极其恩恤,并将书信传送各将。各将欣喜,皆无战心。[30]

在吕蒙已经赢得人心的情况下,关羽仍然凭借意气率兵取荆州,显然很难取胜。正如小说所写,“关公遥望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土兵,呼兄唤弟,觅子寻爷,喊声不住。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31]关羽被困麦城,刘封、孟达见死不救,这时,东吴派诸葛瑾前来游说,表示“吴侯欲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关羽断然拒绝,虽然得到孙权“真忠臣也”的赞美,但正如诸葛瑾所言,关羽确实有些执迷不悟了,[32]从而导致了败走麦城,父子二人被执。即使此时,孙权仍好言相劝:“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好,何相弃耶?公平昔自以为天下无敌,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结果遭到关公厉声痛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33]这种意气固然令人钦佩,但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结果关公父子皆遇害。

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出于兄弟之情,决定为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这就彻底违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小说第八十一回的回目“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已经非常明确地点出了刘备兴兵的动机。然后以赵云进谏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赵云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34]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开头便写老将军黄忠已是75岁高龄,但他闻听刘备说他老迈无用,便一时冲动,要与东吴交锋,结果可想而知。这一切足以使刘备怒气冲天,决心与东吴血战到底:

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韩当、周泰大惊,急奏吴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归蜀帝,亦被蜀帝杀了。孙权心怯,遂聚文武商议。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赍国书望猇亭而来。[35]

刘备杀了范疆、张达二人,仍怒气不息,定要灭吴。马良奏曰:“仇人尽戮,其恨可雪矣。吴大夫程秉到此,欲还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伏候圣旨。”这应当说是上策,但刘备怒曰:“朕切齿仇人乃孙权也。今若与之连和,是负二弟当日之盟矣。今先灭吴,次灭魏。”“便欲斩来使,以绝吴情。多官苦告方免。”[36]《三国演义》反复渲染刘备坚持意气用事,表明了作者对指挥战争切忌冲动的态度。

孙权见求和不成,这才力排众议,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虽然被人视为“一介书生”“黄口孺子”,却没有丝毫的书呆子气,对书本上的兵法,绝不机械照搬。“次日,陆逊传下号令,教诸将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皆笑其懦,不肯坚守。”韩当等将军急于出兵作战,陆逊再次命令“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37]刘备误以为陆逊的沉稳是懦弱,“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亲领前军,攻打诸处关津隘口。”陆逊认为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因此只宜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同时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38]

刘备果然中计,“遂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冯习遂奉旨,将诸寨皆移于林木阴密之处”[39]。诸葛亮听到这一消息后,便叹曰:“汉朝气数休矣!”指出:“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陆逊拒守不出,正为此也。”[40]

正如诸葛亮所预言,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陆逊却始终保持着清醒,他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料定曹兵会乘机追袭,立即率军凯旋。在整个战役中,陆逊沉着冷静,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由防御转入反攻,体现了高超的谋略与理性。刘备“以怒兴师”,意气用事,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三国演义》在奉刘备为正统的前提下,却能让陆逊的才略胜过刘备,虽出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但也足以见出《三国演义》非常重视理性与谋略,而否定了在战争中的意气与冲动。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1]魏蜀吴三国各自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袁绍等其他军事势力因三者皆无优势,所以很快便被消灭。《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战争观一方面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统观念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发展,即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责任编辑:车振华)


[1]王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小说。

[2](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华书局,2000,第148页。

[3](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第151页。

[4](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第14页。

[5](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13-14页。

[6](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14页。

[7](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第300页。

[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0页。

[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1页。

[10](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1-302页。

[1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2页。

[1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3页。

[1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3-304页。

[1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4页。

[1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5-306页。

[16](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8页。

[17]参见(晋)陈寿《三国志》之《武帝纪》《先主传》《吴主传》《周瑜传》《郭嘉传》。

[18](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裴松之注,第248页。

[1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5页。

[20](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9-443页。

[2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3-446页。

[2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9-453页。

[23](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第828页。

[2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3-474页。

[2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3-494页。

[26](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6页。

[27](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995页。

[28](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第995页。

[2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9页。

[30](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9页。

[3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80页。

[3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82页。

[3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86页。

[3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2页。

[3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5-846页。

[36](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6页。

[37](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8页。

[3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9页。

[39](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9页。

[40](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55页。

[41]陈戍国点校《孟子·公孙丑下》,岳麓书社,1991,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