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4 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蕴意
冯兴元
本课要点
1.如何看待集体概念?为什么?
2.政府和企业均是具体的人的组合,具体的人均有自利取向的一面。
3.什么是涌现现象?我们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上一课,我们讲述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内容。个体主义方法论有着多种蕴意。掌握这种分析视角,对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经济学的种种社会现象以及洞察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非常重要。
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蕴意之一是,对任何集体概念均应该采取解构和祛魅的态度,因为原则上说不存在高于个体的集体,也不存在个人利益之外的公共利益或者集体利益。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的话说,如果涉及利益分析,那么可以说只存在个人利益,不存在任何个人利益之外的利益,包括公共利益。换句话说,所谓公共利益,也只不过是一些个人利益的叠加。与此相应,权利也一样,只有个人拥有权利,而集体没有权利。无论个人属于哪个集体或者群体,任何权利保护最终都会落实到对个人的权利保护上。
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蕴意之二是,无论我们把一个地方的政府看作是追求自利目标的“自利性政府”,还是追求利他目标的“仁慈政府”,无论这个地方的政府治理属于“仁政”还是“非仁政”,都不应该把政府视为铁板一块,而是应该将其视为设定了特定运作目标的一群官员的组合;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官员跟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一样,都有着人性的自利一面。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这个地方的政府不仅可能做善事,也可能做恶事,因为是这个地方的一些具体的官员在做事情,即这个地方的政府作为一个集体其实是做不了事情的。说“政府做事”是一种出于便利的表达,是用来指代那些具体做事的政府官员。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政府既可能因为其部分官员的好心做好事,也可能因为其好心做坏事;既可能因为部分官员的坏心做坏事,也可能因为其坏心却“歪打正着”做好事。
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蕴意之三是,我们也需要以同样的逻辑看待企业。企业是制定了共同经营目标的一群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企业自身不会行动,能够采取行动的是其中的具体的人,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家。企业家通过企业追求自我利益。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家在“以诚立本”的基础上实现的利润越大,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这是因为他需要通过为客户(消费者)创造价值,而达到为自己创造价值的目的。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最佳证明就是客户(消费者)用货币作为经济市场上的“选票”来选择购买企业家的产品。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采取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但是其宏观经济学部分则采取了集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后者强调个人行动和社会现象的社会性质,从观察总体、整体或者集体的视角来解释个人行动和社会现象,忽视不同个人的行为、价值与利益的差异性及其重要性。集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往往与一些国家的威权政府行为合拍。这种视角运用不当,又不结合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分析方法,就容易成为侵犯私人产权的帮凶。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的做法可以与赶车人的做法相比较:赶车人的目标是让马车跑得快,所以他不断挥鞭子,至于车上掉下多少人,车前撞死多少人,对他来说都是小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其做法是无视对无数个体产权的平等保护,这与赶车故事的道理一样。
有一些学者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群体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性质不同于个人行动的“涌现”现象,因而坚持对这方面采取集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涌现”现象包括演化而来的特定的文化、习俗、传统甚至制度,也包括市场秩序。诚然,市场秩序作为涌现秩序的性质不同于个人行动。市场秩序本身没有目的,但个人行动存在目的性。市场秩序中存在很多的正式制度和规则(如法律)以及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如涉及市场的习惯、惯例、伦理及文化等),很多个人在市场秩序中往往不了解这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但他们会通过接受现行市场秩序及其价格信号来遵循这些制度和规则。市场秩序不是单个人的理性所能及的,也不是由单个人人为设计而成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采用个体主义方法论视角,通过分析个人的行动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去理解社会现象,解释“涌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据此我们可以预测,如果维持一些特定的个人行为方式,确立一些特定的制度与规则,就能够出现某种涌现秩序;反过来,如果不维持一些特定的个人行为方式,不确立特定的制度与规则,就不能够出现某种涌现秩序。而且很显然,个体主义方法论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的基础。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这种“涌现”现象,也需要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视角去省察和理解。
思 考
1. 什么是集体主义方法论?
2. 集体主义方法论有哪些缺点?
资 料
1. 范伯格.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史世伟,钟诚,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2.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为.夏道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3. 布里安·辛普森.市场没有失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