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应如何存在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Lola rennt
L'eclisse
Noite Vazia
À bout de soufflé
Pierrot le fou
おくりびと
After Life
The Bucket List
《海上钢琴师》
《肖申克的救赎》
《罗拉快跑》
《蚀》
《空洞的夜》
《筋疲力尽》
《狂人皮埃罗》
《入殓师》
《身后事》
《遗愿清单》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上中学或者大学的时候,哲学老师会跟大家说,哲学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那时候你就想,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怎么就没感觉出来呢?
的确,也许是因为哲学教材写得有点枯燥,也许是因为我们对哲学还缺乏深入的理解,所以,许多人虽然都学过哲学,但并没有觉得哲学真的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考完之后,书本一扔,没过几天就忘光了。
但是其实,哲学无处不在,或者说,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当然希望活得更快乐、更幸福、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平时的存在状态大概是什么样的:
A.经常是东看看西摸摸,有点百无聊赖。
B.很有目标,感觉每一天都很充实。
C.有时感觉挺充实,有时又觉得空虚无聊。
D.很少想这个问题,只是一天一天地过。
显然,B最好。不过,有多少人能自信地选B呢?能做到C就不错了,可能选A和D的也不在少数。
实际上,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也包括我们自己,是不是经常觉得空虚无聊?是不是会对人生感到迷茫和困惑?有资料显示,国内某著名大学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居然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存在也就没有价值,我们也就活得浑浑噩噩,犹如行尸走肉。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虽然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经常不存在,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不等于生存,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沉沦,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不就是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吗?
对于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学家或哲学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回答,而在他们当中,存在主义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存在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探讨人的存在问题的。存在主义产生和兴盛于二战前后的欧洲,后又流传到其他许多国家。二战前后,欧洲经历了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社会动乱等等,人们普遍感到人生的迷茫、焦虑、荒诞,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因此,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加缪等人,都纷纷关注人的存在状况,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揭示人的本真存在,重新找回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局限,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带有消极悲观的色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而且,如何能够从悲观迷茫中走出去,积极地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样也是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或许,正是因为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哲学界,很快就波及小说、戏剧乃至服装时尚等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
电影当然也不例外,许多电影中都有对存在主义思想有意无意的表达,一些著名导演本身就是存在主义的忠实信徒。透过电影来看存在主义,或许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它的思想,也或许能让我们对人生、对存在产生别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