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苦,不拼搏,你要青春干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拼搏 让将来的你感激现在拒绝安逸的你

没有危机意识,容易身陷危机

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如果不主动吃苦,不努力拼搏,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往往是,我们把自己一步步地带到危机中去。对食物链熟悉的人肯定都知道,动物世界里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只要危机意识稍差,很可能马上就会身陷危机之中。所以,越是高级的动物,越有危机意识,也因此,它们每天都努力让自己远离危机。

有则寓言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狮子妈妈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那头羚羊,就会被活活饿死!”在另一处地方,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你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无论是狮子妈妈还是羚羊妈妈,都是在教育孩子时刻要有危机意识。狮子们想要远离危机,靠的是至少比跑在最后的那头羚羊快;羚羊们想要远离危机,靠的是一定要比跑得最快的那头狮子还要快。

动物们都拥有危机意识,我们人类又怎能不具备危机意识?动物们如果不让自己拥有危机意识,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我们人类如果不培养起危机意识,则是对自己前途和人生的不负责任。那么,我们人类靠什么远离危机呢?靠未雨绸缪,现在就为未来做好各种生存与发展的准备。而越是努力拼搏,就越能为未来做出更好的准备,应对好更大危机的到来。

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世人的就是“人要有危机意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危机意识,这个企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危机重重;如果一个人没有危机意识,这个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身陷危机。

无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想要让自己不陷入重重危机之中,就必须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国家与企业,单论个人,任何人想要在未来不身陷危机,现在就应该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上做出准备,以应对未来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那么不要说是应变,仅仅是心理上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不知所措。

为了应对未来的危机,我们能做的最好准备,就是让自己努力拼搏,成为同行里的佼佼者,做“跑”得最快的人。试想,即使危机到来,身陷危机之中的肯定是那些“跑”得慢的人。为什么那些人会“跑”得慢呢?因为他们不如那些“跑”得快的人那么努力,危机意识没有那么强烈。没有危机意识,容易身陷危机;具备危机意识,就会努力提前应对。而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让自己的个人实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大,强大到所有人都比不上你!

身在职场里的人其实对“危机”这个词应该有着更深的体会,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哪座城市、哪家企业,裁员与被解雇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熟悉世界就业状况的人都知道,全世界每个国家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想要找到一份稳定且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是不易的。很多人往往不是工作环境不如自己的意,就是因公司里竞争太激烈,自己的实力达不到公司的要求而被淘汰。

在职场里,很多人从被公司录用开始,就希望自己能在公司里做出一些成就,成为值得公司信赖甚至不可或缺的员工。但是,事情常常不会顺着我们的意愿去发展,现实随时都会发生改变,仅怀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呢?既要在意识里时常保持一种危机感,时刻提醒自己,又要在行动上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不断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好业绩。这样你就能在危机到来时掌握主动权,甚至远离危机。

对于每一个职场上班族来说,如果缺乏危机意识,整日安于现状,以为有一个“饭碗”就能高枕无忧,在工作中缺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就必定激发不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与时俱进地去转换工作思路及方法、接受新生事物的激情。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很难在职场竞争中保住自己的位置与所谓稳定的工作从而被替代。如果你也是上班族,请切记,如果缺乏危机意识,即使你今天不在裁员名单之列,也很难在职场里有较大的发展。更大的危机则是,未来的某一天,你将毫无准备地被淘汰出局。

张德今年40岁,已经在某企业任职15年。这天,他所在的部门新聘用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这两张新面孔时,没上过大学的张德产生了危机感。和新人们比较起来,自己仅有的优势恐怕就是资历比较老。毕竟自己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很多年,对公司尽职尽责。但在公司工作多年的他,也深知老板的用人原则:既看重德,又看重才,还看重学习能力强的人。为此,他对待工作更为认真负责,生怕出现什么差错。

有一天,办公室里发生这样一件事:老板安排的一份紧急报告因负责打字录入的员工打字速度太慢,结果影响了申报时间。这让老板对这个员工发了一大通脾气,责骂了半天。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张德,让他觉得,要想保住自己这份工作,单靠勤奋和忠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自己成为对公司多方面都有用的人。于是,他不但在自己本职工作上不断提升自己,还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人。又过了一年,公司要裁掉一些不称职的员工,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名20多岁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被裁掉了,这连该员工都没想到!而张德呢,不但越来越远离裁员危机,在公司里的位置还越来越稳固。

很多人都把职场比作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其残酷性可想而知。在职场里常见的现象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名员工总是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公司很快就会找能做得到该项工作的人来替代他。市场竞争激烈,老板也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否则老板的公司就会被市场淘汰。

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时,我们就会主动去努力、拼搏,就会不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然后迅速找到提升自己的空间、方向,并努力去弥补与充实自己,同时保持工作之初的激情。当我们总是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实力会不断提升,我们的竞争力会不断强大,我们将越来越不可替代。

逃离舒适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享受的

你是否在公众场合见到过写着:“小心!危险!”的警示牌?其实在公共场所、公路旁边,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警示标语,它们被摆在那里的目的是,时刻提醒人们要注意安全,避免潜在的危险。然而,再多的警示牌也不见得能够让所有人都真正警惕可能会遭遇到的危险。要知道,即使某处地方真的存在什么危险,又或者做某件事情真的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也还是会有一些人心存侥幸。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温水煮青蛙”的实验。如果我们将青蛙放入一锅滚烫的沸水里,青蛙往往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地跳出来;但如果我们将青蛙放入盛满温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地加热使水温逐渐升高。青蛙由于没有意识到水温的变化,反而感觉很舒服,甚至很可能会在温水里进行“蛙泳”。然而,当锅里的水温度越升越高最终达到沸腾,青蛙想要挣脱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最终的结果是,青蛙在沸水里丧失了弹跳能力,最后被活活烫死!可怜的青蛙就这样在安逸的环境中放松了警惕,慢慢丧失了逃生的本能,最终成为温水煮沸后的牺牲品。

其实,“温水煮青蛙”的现象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不断地重复上演着。例如,刚学会开车的新手,在开车上路时往往会小心翼翼、生怕会发生事故;而有着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却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因为开车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都被他们忽视。

再如,很多人的卧室里都有一张宽大而舒服的床,为自己量身定做,不大也不小,不管外面如何凶险、环境多么恶劣,自己一旦躺下去,似乎就再也不想起来,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虑、痛苦,仿佛统统都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时候的自己,似乎已经感觉不到丝毫压力。

躺在卧室温床上的我们,睡得越舒服对我们身体越好。但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躺”在舒适的“温床”上,麻烦可就大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变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只有在即将被“煮熟”时才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做出再多的努力,也已经是无谓的挣扎!

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舒适区”。什么是舒适区?舒适区最早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这个概念与人的压力有关。顾名思义,处于这一区域里的时候,你会感到习惯而舒服。在这个时候,压力其实还是有的,但我们似乎觉察不到,或者很轻松地就可以应付这些压力。因此我们往往没有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欲望,也不会主动地去付出多少努力,所有的行动都只是为了维持舒适的感觉而已。只要离开舒适区,我们就会感受到压力,就开始面对困难,开始接触自己并不在行的领域,开始负担风险和危机。所以,大多数人一旦置身于舒适区后,就会把舒适区当成是自己的“安乐窝”,都不愿意轻易地走出来。

然而,当一个人躺在舒适区里时间久了,麻烦就会自动找上门来。要知道,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成功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变化,就只能被淘汰。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更快地适应新变化,谁就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阻碍我们去适应新变化的,就是舒适区。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梦想,然而真正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很多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不求上进、自甘平庸,让自己陷入低级的舒适区里。他们一直一事无成,还整天安慰自己,认为自己只是与世无争。他们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年纪轻轻就选择安逸的生活。但生活的残酷就在于,如果你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将来你就会过上事事皆不如意的生活。

如果你正值青春,请一定要把你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奋斗上;如果你已经不再年轻但依然拥有梦想,也请你为了梦想再拼搏一把!怎样去奋斗与拼搏呢?从逃离舒适区开始!要逃离舒适区,就必须学会“虐待自己”。怎样才是“虐待自己”呢?我们看看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如何做的。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给世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一位残疾人,总坐在轮椅上。其实,他并不是生来就残疾,只是生来就体弱多病,到8岁上学时,情况比较糟糕:目光呆滞,气息微弱,神情古怪,说话含糊不清、断断续续,走路时经常会跌倒……学校建议他最好回家休息,不要来上学。

少年罗斯福没有被不幸击败,没有消极退缩,也没有维持现状、在家休息和疗养,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坚持像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样去上课,同时努力克服身体上的困难。以他当时的体质而言,似乎不适合从事任何一项户外运动,但罗斯福却主动给自己“找麻烦”来“虐待自己”:跑步,划船,踢球,骑马……经过长时间练习,他终于能正常参加每一项体育运动。在持续锻炼之下,他的身体开始健康起来。

他也不断努力克服自己口才差的缺陷:每天照着镜子练习口形,努力把每一个字都说清楚;练习假嗓子,为演讲做准备。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后,他终于能在任何场合谈笑自如。而对口才的苦练,也为他日后在政坛上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并为世人奉献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演讲。

罗斯福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他“创造”困难、磨炼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是难以完全体会的。当他发生意外事故并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后,终生要坐轮椅的事实丝毫没有打击到他的理想与信念。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折磨”自己的病体——坚持不懈地创造条件锻炼身体,比如做引体向上,用轮椅跑步等。政敌们常常利用他的残疾攻击他,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而这些都是他平时磨炼的结果。

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他在演讲中说道:“虽然我是一个行动不便的人,但我相信你们选我,并不是因为我能做前轮翻或后轮翻。我生来就是要战胜一切困难,今天我能够出现在这里,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你们、帮助美国克服所有困难!”在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相信这位坚忍、乐观、习惯于战胜困难的人。于是,1933年罗斯福成功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从小就体弱多病、后来还身患残疾的罗斯福并没有让自己处于“舒适区”里,选择“安逸生活”,而是不断让自己逃离舒适区,不断给自己找事做,不断地“虐待自己”,结果让自己不但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上天给予他的困难,还不断地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最后还让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你对自己越苛刻,生活对你越宽容;你对自己越宽容,生活对你越苛刻。你主动逃离舒适区,就是在远离危机;你选择安逸,就是让自己置身于危机之中。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未来身陷危机之中,现在就要让自己逃离舒适区,拒绝安逸,然后努力拼搏,不断“虐待自己”。切记,无论你现在是20多岁还是30多岁,你最该做的事都是努力拼搏,而不是选择安逸,躲在舒适区里不能自拔,否则,未来的你一定会厌恶现在得过且过的自己。

对自己负责,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拼搏的你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就一定会明白这样的道理:未来的你会非常感激现在努力拼搏的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这时候的你一定已经经历过读书时期。在读书期间,当你考上全国的名牌大学时,你一定会感激在中学时非常努力学习的自己,因为正是在中学的那几年里,你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极为优异,才把自己送进最好的学府。

进入社会后,这样的因果关系依然成立。如果你现在是一名上班族,当你通过努力拼搏,既不断地在工作上做出优异的业绩,又让自己的个人能力不断提升,那么三五年后,你的职场竞争力会非常强大,你会被提拔重用,并得到比大多数同事高很多的薪水。这个时候,你一定会非常感激过去三五年里一直努力拼搏的自己。

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职场工作时期,只要你能做到“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拼搏的自己”,你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每个人在一生里都要扮演多个角色,承担多重责任:要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要对团队负责,要对上司负责,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许每天你都需要在各种角色之间转换,所以你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间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担当好你的责任。不仅如此,你还要应付各种意外情况,如应对客户的投诉,处理好需要紧急送的文件,照顾好生病的家人,帮好朋友的忙等等。

在这其中,有些要求是必须做的,因为这是你应该担负的责任。例如,当家人生病时,即使不是大病、急病,你也需要抽出时间去照顾。而这必然会牺牲掉你一部分时间,但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你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取那些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亲情、爱情、安全、伙伴、财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一切,有时候就要做一些对方希望你做的事情。当然,担负这些责任并不会占据你所有的时间、空间,你生活和工作的支配权依然在你自己的手里。

在所有的责任里,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最重要体现,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努力拼搏中去,在未来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收获更大的成就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收获更大的成果,现在不但要努力拼搏,还要高效地努力拼搏。怎么高效地努力呢?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谁更高效地利用时间,谁的成就就会更大。

很多人其实也挺努力的,但却成就有限,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没能高效地利用时间。尽管很多人看起来有着明确的目标与界定清晰的职责范围,他们的知识也足以胜任从事的工作,但他们还是陷入低效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他们错误的认知造成的。他们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掌控能力,所以就日复一日地埋头于自认为别人要他们去做的一切,结果忽视自己真正应该去做的事。什么是一个人最应该去做的事呢?那就是为自己的人生盈利的事。

表面看来,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但实际上他们过多地受制于上司、客户、家人等,所谓的事业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已经变成换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在为拥有更好的明天而奋斗。换言之,他们没有掌控自己的时间,他们的人生被别人掌控。这也是一种对自己极大的不负责任。

为了对你的人生负责,你要学会更好地管理你的时间,分配好你的时间,然后用更多的时间来做更重要的事情,使自己能够从时间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关键的一件事是,及早确定你的人生目标,然后尽量把时间都用于如何去达成这个目标。当你每天大多数时间都能投入到你最想实现的目标行动上时,你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每一天。当你能掌控好自己的每一天,也就能掌控好自己的一生,而这样的你,就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美国第三大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威尔·希尔集团公司的创始人丹尼斯·蒂托在2001年支付了2000万美元,让自己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自费的太空游客。这位成功的亿万富翁又实现了一个自己向往已久、别人特别羡慕的目标。

有人可能觉得幸运女神也太眷顾丹尼斯·蒂托了。然而,他并不是生来就如此幸运的,相反,他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童年和少年。当年,他出生后不久就患上了一场大病,虽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留下了瘸腿的后遗症。他6岁那年,他父亲带着一个女人私奔,同时带走了家里全部的财产,然后留下他们三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经济拮据,他8岁才上小学,因为成绩不好,再加上身体的残疾,他成为同学们经常嘲笑、捉弄的对象,为此他感到无比自卑。14岁,他本来有机会到纽约一所中学读书,并跟着该校最有名的老师学画画,没想到又一场大病降临到了他身上,这个机会便因此失去。

尽管如此,他依然不认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他索性退学,立下了“不出十年,我将成为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的目标。他拿着从亲朋好友处凑来的200美元来到了洛杉矶。

然而,在和别人合伙拼搏了一年后,他变得血本无归。这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然后一边努力拼搏一边思考如何让自己真正地赚到钱。1993年,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当年便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9000美元。1995年,他已经赚到100万美元。接着,他成立了一家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再后来,他真的成为美国最有钱的其中一员,因此,实现当初立下的目标。

在回首过去那段努力拼搏的时光,蒂托也一定会非常感激那时候拼搏的自己。毕竟,正是那段时间的努力付出,让后来的自己拥有亿万财富和事业上的成功。这启示我们,如果你想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的你,就一定要及早开始努力拼搏,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是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额外付出越多,额外回报越大

你是否留意过这样的现象:同时进入职场的两个人,三五年之后,在职场里的发展结果却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再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后,差距大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曾见过两位同校同学毕业后进入同一家大企业工作,五年后,一位成为企业旗下的某家子公司的总经理,另一位居然还是普通员工!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起步时方方面面条件差不多的两个人,在五年后产生天差地别的差距呢?是努力拼搏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的结果不同。成为总经理的那个人,自从进入职场后,每天都主动地比其他同事多付出一点点。当额外的付出累积得越来越多时,额外的回报终有一天会“反哺”他。所以,他便取得比大多数同事更高的成就。而那位一直得不到提拔的同事,每天都只是被动地去工作,上司交给他的任务,他也能较好的完成,但是他从来不会付出额外的努力,所以,工作好几年也没有被提拔重用。

其实不仅仅是在职场里,在大多数领域,想要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的自己,你现在就要经常主动进行额外的付出。在某个大城市的某个社区附近有一个大型菜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有两位从同一个村子来的菜贩子。然而6年以后,同样是卖菜,却有了天壤之别:一个成了蔬菜批发商,手握300多万资金;另一个则因生意难以为继,只好又回到农村。

是什么决定了成与败呢?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有一点。那位蔬菜批发商,大家都叫他老蒋,而卖菜失败的人,大家都叫他老汪。让我们看看他们每天都是怎么卖菜的。

每天卖菜时,老蒋都要拿出一点时间把黄菜叶子和烂根去掉,把菜弄得即新鲜又整洁,让顾客看着就很舒服;老汪却从来不理会这一点,老汪只是把菜往地上一摊,乱糟糟的,就像是要被处理的隔夜菜似的。他认为卖菜怎么可能没有黄叶子、烂根呢。

每天卖菜时,老蒋都会多卖半小时,把菜尽可能的都卖出去;老汪则认为无所谓,今天卖不动,明天还可以继续卖。

就这样,老蒋和老汪从刚开始只有一点的差距,发展到后来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一起进城的两个人,一个在大城市里站稳了脚跟,另一个只好返回农村。其实老蒋每天只是比老汪额外多付出了一点,但正是这每天额外多付出的一点努力,日积月累之后,帮助老蒋发展得越来越好。而老汪正是缺少了每天这一点额外付出,最终被淘汰出局。

想要未来取得大成就,现在开始就要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一点。要知道,只有额外的付出才能有额外的回报,而额外的付出越多,额外的回报就越大。有个金牌推销员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成功经验:“想要比别人优秀,你就必须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访问5个客户。”“比别人多付出一点!”这是事业成功者高于平庸者的一大秘诀。

亨利·瑞蒙德在美国《论坛报》担任责任编辑时,刚开始周薪只有可怜的6美元,但他每天仍然平均工作13至14个小时。他曾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为了收获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其他人更扎实地工作。当我的伙伴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在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他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辑。

美国著名出版商乔治·齐兹12岁时就已经到费城的一家书店里当营业员。在那里,他工作勤奋,还常常主动做一些分外事。他说:“我并不仅仅只做我分内的工作,而是努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并且是一心一意地去做。我想让老板承认,我是一个比他想象中更加有用的人。”

事实上,许多人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了一点。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比别人多付出许多,只需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就足矣!当你能保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的做事态度,渐渐地展露你的能力与才华,你就一定能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当你养成了“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的好习惯后,你就一定会比周围尚未养成这个习惯的人更加优秀,因为你已经具备了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这能使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比别人赢得更多关注,获得更多机会。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请不要气馁,而是要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报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因为,你付出的努力就如同是你存在银行里的钱,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就会随时地为你服务。

那些有着比周围的人更高目标的人,总是愿意多付出一些。因为这类人都懂得“额外付出越多,额外回报越大”的秘诀。也许在斤斤计较的人看来,总是乐于额外付出的人真的“很傻”。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很傻”的人往往更容易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很多时候,多付出一点,命运就会改变。因为多付出一点就多了一些机会,如果你每天都多付出一点,你就每天都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机会。

如果你希望将来的自己感激现在的自己,那么,就请每天多做一些额外的付出,如此日积月累之下,将来你获得的回报一定会非常巨大。当将来的你享受到巨大的回报时,一定会非常感激现在每天都努力拼搏、额外付出的你!

多做有价值的事,努力成为想成为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现在我们如此努力拼搏,为的就是让将来的自己感激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通过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成果与荣耀,都会被将来的自己拥有和享受,所以将来的自己肯定会非常感激现在的自己。而要想让将来的自己非常满意所得到的成果与荣耀,现在最应该努力去做的事就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能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事,能帮助自己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的事。

在现在这个时代里,专业不对口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职场现象,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变成很多人发自内心的渴望。无论在社会中还是职场里,很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但他们中大多数人所忙碌的事,都不是自己最想做的事,而是不得不去做的事。因为这些事虽然不是自己最想做的,却是自己获得薪水的必要付出。

还有一部分人其实在工作之外有很多空闲时间,然而,他们并没有去做那些可以让自己成为最想成为的人的事,而是用在享受安逸生活上。例如,有很多人在下班回家以后和周末时,会把时间都用在上网追剧上,或者呼朋唤友去唱歌聚餐上,或者去逛街购物上,或者去电影院看电影上……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对未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帮助。

我们提倡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但这里所说的“事情”,并不是那些自己虽然极其想去做,但做得越多对自己越有害的事情,例如玩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赌博、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的事情,都是很多人想做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做多了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我们所提倡的事情,是那些你很感兴趣、很想去做同时你做得越多对自己越有好处、产生的回报越大的事情。例如,你特别喜欢研究历史,那么你研究得越多越深入越透彻,你就越有可能成为历史学领域的一位权威专家。又如,你最想做的事情是植树,然后你去我国西北荒山去植树,当你种植的树越多,你对国家的贡献越大,你受到的尊敬和收获的荣誉就越多,更重要的是,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多。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渴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他的内心会为这样的事情而热血沸腾,激情燃烧,这样强大的动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首要条件。当然,只有很想做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愿意主动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也才会在遇到任何困难都绝不退缩,绝不轻言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甚至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下去,直到成功。另外,也只有在做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时,才会尽可能地杜绝时间的无谓浪费,更容易看到成效。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的人,既收获了快乐,又收获了事业的成功。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就是典型的代表。罗素的成就世人皆知,但他在童年时的厌世情绪却鲜为人知。罗素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可童年时的罗素却总觉得自己很不幸福。在5岁那一年,他经常感觉人生未来的路是如此的漫长、厌烦又无聊。这种情绪积累到10岁时,他的内心便不断地闪现出轻生的念头。他一直想自杀却没有真的去付诸行动,完全是因为他十分迷恋数学,想多学一些数学。

从11岁开始,罗素就沉迷在数学研究这件事情上,甚至忘记自己过去这几年经常想要自杀的念头。在往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罗素废寝忘食地钻研数学,结果不仅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与享受,还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后来,罗素的兴趣日渐广泛,并针对战争、和平、教育、伦理、人生等问题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观点。他甚至还获得了195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就这样,每天都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的罗素,一直快乐地活到九十多岁。正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从而使曾痛恨生活的罗素变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的父母,费尽心思地替孩子设定好将来要走的每一步路,以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然后更快地抵达成功的彼岸。这类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愿望。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能把孩子培养成“龙”成“凤”,还让孩子逐渐朝着厌学的方向发展。

做家长的是应该管好自己的孩子,但不应该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揽,只需要把孩子引导好,让孩子健康成长,然后鼓励孩子去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不断让孩子的优势、长处得到巩固与发展,成长与提升。例如,你的孩子非常喜欢写作,你却非要替孩子规划好未来的路线,让孩子去学物理;你的孩子在下国际象棋上很有天赋,你却非要让孩子未来当一个化学家,如此南辕北辙的事,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孩子的天赋、优势被浪费、被埋没,你也没能让孩子在你规划好的路线上做出出色的成就。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同样如此,如果你最感兴趣并且最有天赋的事情是打台球,你完全可以努力往这方面发展。当你在打台球这件事上努力到无能为力时,假以时日,说不定你就是“丁俊晖第二”,甚至比丁俊晖还要出色。

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想做的事,我们总是很难投入热情与时间,甚至会有意回避与拖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既浪费了时间,又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一件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都没有回报的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放弃它是最佳的选择。

相反,那些你真正想做的、感兴趣的、值得去做的事,往往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后,会有巨大的回报。事实上,仅仅是这件事做成功后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在这件事情上的所有付出都是绝对值得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去做我们很感兴趣、很喜欢做、很有价值的事,这样我们不但能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回报,还更容易把自己变成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现在多下“笨功夫”,将来更能被机会眷顾

世间的聪明人成千上万,但最后能成功的却只有极少数。而很多在大家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却可以先人一步摘得成功的甜美果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些看似不那么聪明的人下的“笨功夫”更多。可能有些人会对此感到非常疑惑,成功如果就是靠多下“笨功夫”,那成功秘诀还有什么神秘可言,不就完全可以复制了吗?但事实上,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成功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

有些人认为,成功一定是聪明人找到捷径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是那些取得成功的聪明人,也是因为肯多下“笨功夫”的缘故,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们的天赋。肯下“笨功夫”,是一种对正确事情的投入与专注。肯下“笨功夫”,往往才是成功的真正捷径。因为所有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告诉世人,该走的路必须要走,该付出的努力必须要付出。而绝大多数看似很轻易地成功,其实成功者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已经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如果你想让未来的你感激现在努力拼搏的你,就一定要多下“笨功夫”。下“笨功夫”,是欲取得成功所必要做的事,必走的路。下“笨功夫”是一种付出与投入,一种对必须要做的事情所进行的时间、精力等的付出与投入。

哈佛大学关于“天才”的定义是:勤奋、拼搏、学习和积累。西班牙19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被认为是“天才”。对此,他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4个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他每天坚持不懈练习的习惯使他取得事业上的辉煌。英国天才球星贝克汉姆的教练说,贝克汉姆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球星,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贝克汉姆每次训练的时候,都要比其他队员晚半个小时结束,在这半个小时内,他不停地练习射门,一年下来,他比别的球员多出近万次的射门练习。他那临门一脚的百发百中,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无论是萨拉萨蒂还是贝克汉姆,世人都称他们为“天才”,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是因为长期下“笨功夫”,所以才成为“天才”,而不是天生就是“天才”!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纽约客》杂志的正式撰稿人,当他连续出版了三本改变普通人观点的畅销书后,便在欧美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变得有名起来。在他出版的名为《超凡者》的书里,他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生来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是唯一或者最为重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实践经验。例如,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上了一所能提供给他大量时间练习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学,也就是哈佛大学。事实上,在创业之前,比尔·盖茨就已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投入了一万多个小时。

又如,英国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们无疑都是音乐天才,但他们也确实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后来能成为风靡世界的“披头士”,主要原因是他们曾被偶然邀请去德国汉堡做过一段时间的表演。在汉堡那段时期,他们一个晚上要演出5个小时,一个星期要演出7天!正是这段演出经历的磨炼,帮助他们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异彩。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超凡者》里指出,成功不是个人天才的必然结果,而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如家庭、朋友、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与各种偶然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各种有利条件逐渐积累的成果。有的人智商极高,但最终却因为缺乏其他因素而成为凡夫俗子。例如,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乡村养马场里有一个名叫兰甘的人,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也只有150),可在他成长的环境里没有任何人、任何因素能帮助他使其超凡天资得到发挥,所以他一直没有作为。

所以,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超凡者》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无论是火遍全球的摇滚明星、屡次夺冠的职业运动员、通过设计和销售计算机软件而成功的亿万富翁、还是任何一个别的天才人物,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能够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另外,所有人的成功首先都要归功于“一万小时准则”,换言之,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都与天才无关,关键在于实践,在于一万个小时的实践,在于十年零一周又二十小时的长期磨炼。

也许有很多人并不认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上述观点,然而,他研究发现的这套成功方法,本质上就是一种下“笨功夫”的好方法。所以,他的观点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当然,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不少类似于“一万小时准则”这样的经验总结,例如“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所总结的经验和所说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万小时准则”。而这些准则、经验和实践,其实都是在下“笨功夫”。可见,“笨功夫”是欲取得巨大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些不肯下“笨功夫”的聪明人可能会想到比较好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而且这个办法如果没有以下“笨功夫”作为基础,就会如同为了赶工期而加快速度的大厦一样,看起来速度加快,工期缩短,但因为赶工期,结果导致地基不稳,原定二十层的大厦修到十层的时候就出现倾斜。这个时候,是接着往上盖,还是采取加固措施呢?当然应该是后者。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赶出工期来,反而因为要进行返工与加固措施而拖延了工期。更要命的是,质量还不过关。

所以,好办法加上肯下“笨功夫”,才是成功的双保险。可见,下“笨功夫”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为自己将来“起飞”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旦基础夯实,方方面面都准备好,自然能让自己的事业一飞冲天。所以请切记,现在多下“笨功夫”,将来基础更坚固,实力更突出;现在多下“笨功夫”,将来更能被机会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