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语言修正

一个人教授另外一个人如何完成场景中特定类型的任务的时候,往往会涉及用语言去修正观察到的不正确的反应模式,或是补充不完善的反应模式。延续这一章的例子,比如我们说“把客人带到会议室后要问客人喝什么啊”,这就是一个补充。“你不要直接去位置找啊,你先想想最近有没有在哪见过那个人,先去那里找啊”,这是对既有反应模式的一个修正。

我们在第一个表达中增加了一个条件执行(检测条件=客人到会议室,执行=询问客人喝什么),它和之前已有的(检测条件=客人到会议室,执行=告知稍等马上去找要找的人)是并列的,所以会同时激活,在任务列表中,先执行哪个并无所谓。当然如果我们表达“你要先问喝什么,再说马上去找要找的人”,那就改变了“告知稍等,马上去找要找的人”的条件为完成“询问客人喝什么”。

第二个表达修正了“找人”的反应模式。“你不要先行为A,行为B”的结构把行为B排到了行为A的前面。操作上让行为B替代行为A的位置,然后把行为B的结束作为行为A的条件。当然如果通过行为B完成了宏观行为“找人”的目标,找到了人,我们就不需要进行行为A。这个逻辑会自动补全,只要目标完成,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我们都会退出“找人”的宏观行为。

Remark:“找人”的宏观行为下有类似这样的语句(宏观行为=找人,反应模式=条件执行1),条件执行1=(检测条件=找到人,执行=熄灭宏观行为“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