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理论框架与变量的操作化
在本研究中,我想探究的因变量是“国家发展”。我没有使用诸如“国家建构”(state building)或者“国家形成”(state formation)一类的词汇,因为我觉得“国家建构”和“国家形成”给人一种完成时的感觉,好像这个进程在国家形成后或者在国家建立后就结束了。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想对国家的变化过程做一个解释,所以我称其为“国家发展”(state development)。在这层意义上,国家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此外,“国家发展”是一个很中性的词,它不会预设这个进程的终点是好还是坏。在国家发展这一大框架里面,我选用了两个主要指标来进行因变量的操作化,其中第一个指标是国家力量(state strength),也即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就是国家去动员社会,比如征税、动员人口的能力。第二个指标是国家形式。国家形式的第一个层面是统治者与精英之间的关系,它有两种最主要的关系类型:在第一种类型中,统治者跟精英之间处于比较平等的关系,比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对“王与马,共天下”这一说法的解释,当时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和皇室司马氏的关系就是一种共治的关系。[3]第二种类型是统治者居于统摄地位,能对精英进行完全支配的关系。国家形式的第二个层面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此我比较关注的是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如地方的水利工程是由国家来组织修缮还是由国家和社会合作来完成。比如明清时候的地方水利工程,可能是官督民办,即政府牵头、监督,具体则由地方的家族来做,这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当然在其他的历史时期国家起的作用可能会更多一些。
我采用的自变量是国家精英与地方社会组织的关系,我给这个变量起了个名字叫“精英的社会地貌”(elite social terrain)。Terrain这个词在英文里面是指从外面看一个地方的地理状况,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国家的精英和地方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关系。据此,我把这种关系概括成三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s)。尽管它们跟现实还有些差距,但是它们确实代表了理论上的三种理想类型。
第一种精英的社会地貌类型是星状型网络,在这个星状型网络里面,中间的这两个点代表了两个中央官员,而周边的这些点代表地方的社会团体(在中国更多的是家族组织,在非洲和其他地方则可能是一些部落或其他社会组织)。在本文中,我更关注的是一些家族的组织。中央的两个精英跟每个地方的社会组织都有联系,[4]比如其中一个中央官员出自太原王氏,他跟博陵崔氏有联姻,这样他跟博陵崔氏就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形成了这样一个星状的图。另外,这两个中央官员彼此也是有关系的,所以他们之间形成一道连线。
图1 星状型网络
第二种精英的社会地貌类型是领结型网络,在这种类型的网络中也有两个中央官员,但是他们分别只跟地方的两个家族有关系,因而是地方化的。此外,这两个中央官员之间却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
第三种精英的社会地貌类型是指环型网络。在这种网络中,地方的社会组织之间彼此有很多关系,尤其是离得比较近的两个社会组织,但是却不跨越更大范围。如太原王氏和太原郭氏,都在山西境内,它们之间有联姻关系,但是跟山西以外的大族就没有关系。不仅如此,中央精英跟地方的社会团体也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方自治或者是地方的社会组织完全脱离国家控制的一种情况。
图2 领结型网络
图3 指环型网络
在此基础上,我试着用这三种理想型的社会网络或者精英的社会地貌结构来创建一个理论,看能否用这三种很简单的图来解释中国从唐到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