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序
常说“人生如梦”,我说人生如书。
是啊,人生来如同一部“无字书”,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才渐渐变得深沉而厚重。待到年迈体衰,似乎又是一个轮回,“书”变得简约乃至消逝,这似乎也印证了辩证法则。笔下是曾经的过去,如同褪色的底片,我试着耐心擦拭一遍,让它们重新清晰生动起来,借此回馈与我们事业同行的领导、同事和朋友,或许还能给“纪实”“事故”一类弥补点缺憾。
没有疾残,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我不满周岁就染了脊髓灰质炎,从此,走的路就像是倾斜的。人初始动力是原生态的,哲学家培根说“是自卫的本能”,“自强”当属后知后觉了。小时候,我常被街上孩子嘲笑,他们在背后追喊“地不平呀”“一二一!”跟着一摇一晃模仿我走路的样子。因为走得慢,有路人嫌挡道就骂,“死瘸子,闪开!”我走路很小心了,还是几乎天天摔跤,一条新裤子没穿几天,两膝盖处就磕破了,伤痛我能忍,可这心里难受啊,那年代吃穿都不宽裕,只觉得挺对不起父母。自己很清楚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卑但更多的是无奈,可从来没有埋怨之心。生我养我者,最不希望眼前这样的是亲人,病残落我身上,那痛却深深刻在父母心里。
上中学后,同学们推荐我当一班之长,有了点被“尊重”的感觉,也显现了一些“用处”:到初中毕业时,一个全校出了名的落后班,拿到了市里颁发的“先进集体”奖状。荣誉之下我很快又成了学校的“累赘”,继续念书的同学走了,我没有升学的机会;分配了工作的同学走了,我也没有就业的机会。
后来工作了,有一次与认识的人一起开会,人坐在对面,眼睛盯着我的脚好一阵子,“嗤”的一声捂着嘴笑了。一刹那,感觉“自尊”再次被踩到了脚下。你想想,熟悉的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不过,也真要感谢种种“非文明”的遭遇,它一次次地激发起我的“愤量”,心底里迸发出来的强烈“不平”感,驱使我寻找改变自己的道路。
我走入社会算早,从不足16岁的“重体力”劳动者开始,不觉间已近半个世纪,始终在“一亩三分地”里圜转,难免孤陋寡闻,也确成了某种缺憾。幸好,遇上了变革图新的年代,记不清多少人的悉心扶助,与之风雨同舟互携而行。因此,该书从狭义说“写自己”,其实是我看到的历史演进中的人间巨变,而这里最生动的是亲人、同志和朋友……即便如此,我也不想叫它作“回忆录”,希望少一些沧桑感,那叫“记”吧,这样和记忆、记载什么的都有关系了。对过往的事情可以溯本追源,却不可篡易。还有,这里没有多少文学语言,读起来枯燥也是难免的了。
名取《疾行记》,我想至少有三重寓意:一曰,身为残疾人,一晃六十余年,负“残疾”匍行,万千感受唯有自知;二曰,是改革开放让人们感悟“时间就是生命”,迎来了“奋勇当先”的新时代;三曰,站在要担当的岗位,为事业负“责”而行,兄弟姐妹之困苦感同身受,迫使我行事“疾步快走”,唯恐怠慢误苍生。
走过的这些年,对我生命轨迹影响至深的,是父母的教育和社会的磨砺。对我耳濡目染的,是他们那种不求人、不算计、不虚假的性格。同事说我有北方人的豪爽,容易相信人,又具有南方人的细腻,做事注意过程。我虽然不乏“细心”,似乎又没有鲁迅先生说的“南人的优点是机灵”,这成了自己的盲点,情愿把生活往简单里看,那点单纯亦是性格使然。
感谢我曾经的老师,帮助自己塑造了新的“健康观”和“幸福观”。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伦理学讲的传统幸福观,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更有“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当然都是人间乐事。可是,同在这块土地上的残疾人,面对幸福和痛苦、尊重和歧视、从肉体到灵魂,与常人感受有着天壤之别:每天身体的折磨,会让人失去残存的那一点点生的欲望;当得到别人帮助时,又可能要付出舍弃隐私的代价;羞辱虽游离于肉体之外,可它对灵魂的摧残,使人锥心之痛达到极致;残疾,可以使人从雄心万丈的巅峰坠落到万念俱灰的深渊。同时,你也想不到,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别人看到的是禁锢,但比起卧床不起的,他们感觉是迎来了“走出家门”的自由;听不到声音的孩子,他们把对天籁之音的想象,描绘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盲人点灯”真的白费蜡吗?不是,那是照亮了自己好让别人不要碰着,是自身安全的最低需求……
人在世上,对生命的感受竟如此不同。
从自在到自觉,这种社会意义上的转变,是到残联的岗位以后。我有了这些机会——聆听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深刻阐述;学习邓朴方同志的论著《人道主义的呼唤》,切身感受到事业开拓者们的政治智慧、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还有张海迪、史铁生等残疾伙伴们不甘沉沦、自强奋进的故事……这些,使我能够逐步去理解残疾的哲学精神,领会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思考人类为什么要孜孜追求生命的终极意义。
书中没有什么解密档案,也难寻奇闻轶事。在它的时间纬度里所呈现的,从1966年到20世纪末,跨越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破冰转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按顺时针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近半个世纪以来布衣百姓的悲欢冷暖,探解人道主义事业的初衷,感触国家在曲折中进步的脉搏,这些细枝末节,一一构成了追寻中国梦的珍贵记忆。
对未来憧憬的描绘,更多是年轻人的事了,他们知识萌新,思想敏锐,视野宽阔。希望该书可以帮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过去、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