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肌 性 标 志
一、斜方肌(中、下部肌束)
【内容简介】
斜方肌是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最浅层肌肉,自项胸部正中线向肩峰伸展呈三角形轮廓,底朝向脊柱,尖在肩峰,两侧斜方肌合在一起时形如斜方,故得此名。
该肌从上而下以腱膜起自上项线内侧1/3部、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上部肌束向外下方止于锁骨外1/3,中部肌束向外止于肩峰内侧缘和肩胛冈外侧,下部肌束向外上止于肩胛冈内侧。
功能: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降肩胛骨。
【体表触诊】
斜方肌中部肌束:
动作:被检查者侧卧,两肩关节屈曲90°,检查者手置于被检查者肘部上方的臂外侧面并施力,嘱被检查者抗阻力水平外展肩部,在上背部即显现出斜方肌中部肌纤维(图2-66)。
斜方肌下部肌束:
动作:被检查者侧卧,肩、肘关节均屈曲90°,检查者一手下压其肘部上方的臂外侧面,嘱被检查者抗阻力水平外展肩部,在上背部即显现斜方肌下部肌纤维(图2-67)。
【体表形态】
斜方肌体表形态(图2-68~图2-72)。

图2-66 斜方肌中束动作

图2-67 斜方肌下束动作

图2-68 斜方肌1

图2-69 斜方肌2

图2-70 斜方肌3

图2-71 斜方肌4

图2-72 斜方肌5
【神经血管】
枕大神经:是第2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在斜方肌的起点,上项线下方浅出深筋膜,伴枕动脉分支上行,分布至枕部皮肤。
第3枕神经:是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穿斜方肌浅出,分布至项区上部的皮肤。
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脉三角,继经颈内动静脉之间行向后外,自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穿入,并分支支配胸锁乳突肌。本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向后进入枕三角,自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进入斜方肌深面,支配斜方肌。
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为斜方肌主要的血液供应。其次为枕动脉和肋间后动脉。
【相关穴位】
1.大杼(BL1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取法:正坐低头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先取陶道穴,旁开1.5寸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2.肩外俞(SI1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取法: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第1胸椎棘突下,横平肩胛骨内侧缘的垂直线上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
3.天髎(SJ15)
①标准定位: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图2-73、图2-74)。
②取法:正坐或俯卧位,于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穴。

图2-73 斜方肌穴位1

图2-74 斜方肌穴位2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
4.秉风(SI12)
①标准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图2-73、图2-74)。
②取法:前倾坐位或俯卧位,于肩胛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与臑俞、天宗成一三角形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
5.风门(BL1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6.附分(BL4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7.曲垣(SI13)
①标准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图2-73、图2-74)。
②取法:前倾坐位或俯卧位,于肩胛冈上窝内侧端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
8.肺俞(BL1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
9.魄户(BL4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10.天宗(SI11)
①标准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图2-73、图2-74)。
②取法: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当上、中1/3交点处。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下肌。
11.厥阴俞(BL1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
12.膏肓(BL4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
13.心俞(BL1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
14.神堂(BL4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
15.督俞(BL1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
16.
(BL4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
17.膈俞(BL17)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取穴,约平肩胛下角。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18.膈关(BL4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3、图2-74)。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约平肩胛骨下角的至阳穴,于至阳穴旁开3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19.胃脘下俞(EX-B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取法:俯卧位,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取至阳穴,其下一棘突旁开1.5寸处即是本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最长肌→横突棘肌。
20.肝俞(BL18)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3、图2-7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二、大菱形肌
【内容简介】
大菱形肌位于背上部斜方肌深面、肩胛提肌的下方。该肌呈菱形,起自第1~4胸椎棘突,肌束向外下止于肩胛骨脊柱缘。
功能: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上提肩胛骨。
【体表触诊】
动作:被检查者侧卧位,其肩关节、肘关节均屈曲90º,检查者一手下压其肘部上方的臂外侧面,嘱被检查者抗阻力水平外展臂部,然后带动肩胛骨充分外旋,即可显露斜方肌水平的大菱形肌。触诊部位在脊柱胸段和肩胛骨脊柱缘之间(图2-75)。

图2-75 大菱形肌动作
【体表形态】
大菱形肌体表形态(图2-76、图2-77)。

图2-76 大菱形肌

图2-77 菱形肌
【神经血管】
肩胛背神经:为臂丛分支,起自臂丛锁骨上部,穿中斜角肌向外下至肩胛提肌深面,继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与肩胛背动脉伴行,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背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或甲状颈干,向外侧穿过或越过臂丛,经中斜角肌前方至肩胛提肌深面,与同名神经伴行向下,在菱形肌深面下行,分布至项、背肌。
颈横动脉:于肩胛提肌前缘分浅、深支。浅支行于斜方肌深面滋养邻位肌肉;深支经肩胛提肌深面,绕过肩胛上角,继行于菱形肌深面,沿肩胛骨内侧缘下降至肩胛下角,滋养菱形肌、背阔肌及斜方肌。
【相关穴位】
1.定喘(EX-B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图2-78、图2-79)。
②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缘定大椎穴,旁开0.5寸即是本穴。

图2-78 菱形肌穴位1

图2-79 菱形肌穴位2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横突棘肌。
2.大杼(BL1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8、图2-79)。
②取法:正坐低头,于第1胸椎棘突下,先取陶道穴,旁开1.5寸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3.附分(BL4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4.肺俞(BL1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
5.魄户(BL4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
6.厥阴俞(BL1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
7.膏肓(BL4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四肋间隙。
8.神堂(BL4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五肋间隙。
9.
(BL4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78、图2-79)。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
三、竖脊肌
【内容简介】
竖脊肌又称骶棘肌,是背部最粗大的肌肉。该肌由三部分组成,以一个共同的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和髂嵴后部及胸腰筋膜。肌束向上,在腰部开始分为三个纵形的肌柱,外侧为髂肋肌,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和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止于棘突。
功能:使脊柱后伸和仰头,是强有力的伸肌,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体表触诊】
动作:嘱被检者上肢后伸,用力使两侧肩胛骨靠近脊柱,此时在脊柱两侧可看到两条纵行隆起的肌肉,即为竖脊肌(图2-80)。

图2-80 竖脊肌动作
【体表形态】
竖脊肌体表形态(图2-81~图2-83)

图2-81 竖脊肌1

图2-82 竖脊肌2(病理状态)

图2-83 髂肋肌和最长肌
【神经血管】
脊神经后支:支配竖脊肌。
臀上皮神经: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方浅出比较集中,此部位在竖脊肌外侧缘附近。当腰部急剧扭转时,该神经被拉伤,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四、背阔肌
【内容简介】
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后外侧最浅层,略呈直角三角形,为全身最大的阔肌。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外侧唇后1/3,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使臂做内收、旋内及后伸动作。
【体表触诊】
动作:嘱被检查者做引体向上动作,下拉上举的双臂,肌肉发达者可在腋后襞及背后外侧观察到背阔肌轮廓(图2-84)。

图2-84 背阔肌动作
【体表形态】
背阔肌体表形态(图2-85~图2-88)。
【神经血管】
胸背神经:起自臂丛后束,与同名动脉伴行,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支配背阔肌。
胸背动脉、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分支:三者共同维持背阔肌的血液供应。以肩胛线为界,线的外侧主要由胸背动脉分支供应,线的内侧则由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分支供应。

图2-85 背阔肌1

图2-86 背阔肌2
【相关穴位】
1.肩贞(SI9)
①标准定位: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图2-89、图2-90)。
②取法: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背阔肌。

图2-87 背阔肌3

图2-88 背阔肌4
2.膈俞(BL17)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0)。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取穴,约平肩胛下角。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3.膈关(BL4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89、图2-90)。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的至阳穴,于至阳穴旁开3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4.肝俞(BL18)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5.魂门(BL47)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6.胆俞(BL19)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7.阳纲(BL48)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8.脾俞(BL20)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9.意舍(BL49)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10.胃俞(BL21)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0)。

图2-89 背阔肌穴位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11.胃仓(BL50)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图2-89、图2-90)。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12.三焦俞(BL2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13.肾俞(BL23)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1)。
②取法:俯卧位,先取与脐相对的命门穴,再于命门旁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4.气海俞(BL24)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5.大肠俞(BL25)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1)。

图2-90 背阔肌穴位2

图2-91 背阔肌穴位3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6.关元俞(BL26)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2-89、图2-9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
17.肓门(BL51)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89~图2-9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18.志室(BL52)
①标准定位:在腰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图2-89、图2-9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
19.小肠俞(BL27)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图2-89、图2-91)。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一骶椎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
20.膀胱俞(BL28)
①标准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图2-89、图2-91)。
②取法:俯卧位,于第二骶椎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
21.夹脊(EX-B2)
①标准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图2-92、图2-93)。

图2-92 背阔肌穴位4
②穴位解剖:因各穴位置不同,所涉及的肌肉、血管、神经也不尽相同。一般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浅层肌(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骶棘肌、横突间肌)。

图2-93 背阔肌穴位5
五、脊柱沟
【内容简介】
脊柱沟是在背部正中线上的略微凹陷的纵沟。
【体表触诊】
动作:被检者坐位,嘱其上肢做后伸动作,使肩胛骨向脊柱靠近,此时在脊柱两侧可看到两条纵行隆起的肌肉即竖脊肌,左右竖脊肌之间即为脊柱沟(图2-94)。

图2-94 脊柱沟动作
【体表形态】
脊柱沟体表形态(图2-95)。

图2-95 脊柱沟
六、听诊三角
【内容简介】
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下角的内侧,是由肩胛骨的脊柱缘、斜方肌的下缘及背阔肌的上缘组成。三角深层为脂肪组织、深筋膜和第6肋间隙,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体表触诊】
动作:被检查者俯卧位,外展并稍上抬上肢,在肩胛骨内侧缘下份露出的凹陷即为听诊三角(图2-96)。

图2-96 听诊三角动作
【体表形态】
听诊三角体表形态(图2-97)。

图2-97 听诊三角
七、腰上三角
【内容简介】
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由竖脊肌、腹内斜肌、第12肋围成。该三角的底面为胸腰筋膜两层相融合的腹横肌腱膜,浅面由背阔肌覆盖。
【体表触诊】
腰上三角的体表投影相当于脊肋角的深面。
【体表形态】
腰上三角体表形态(图2-98)。

图2-98 腰上三角
【神经血管】
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深面有3条神经通过,与第12肋平行排列。自上而下依次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八、腰下三角
【内容简介】
腰下三角由腹外斜肌、背阔肌及髂嵴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处为腹后壁的薄弱区。
【体表触诊】
腰下三角的体表投影位置相当于髂嵴最高点的上方处。
【体表形态】
腰下三角体表形态(图2-99)。
九、腹外斜肌
【内容简介】
腹外斜肌位于腹外侧壁浅层,以肌齿起自下8肋外面,肌束由后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移行为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
功能:前屈、侧屈,并回旋脊柱。

图2-99 腰下三角
【体表触诊】
动作:肌肉发达者可于胸廓下方的7~8肋骨处直接触及腹外斜肌,并观察到腹外斜肌与前锯肌的交错(图2-100)。

图2-100 腹外斜肌动作
【体表形态】
腹外斜肌体表形态(图2-101~图2-103)。

图2-101 腹外斜肌1

图2-102 腹外斜肌2

图2-103 腹外斜肌3
【神经血管】
第5~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共同支配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其中髂腹下神经起自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自腰大肌上部外侧缘穿出,越过腰方肌前面,由腹膜后间隙进入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继续前行。本干于髂前上棘内侧2~3cm处穿腹内斜肌后,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斜向内下方。
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腹侧壁。
腹壁浅动脉: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向脐部上行。
旋髂浅动脉:发自股动脉,在浅筋膜浅、深两层之间行向髂前上棘。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下方1.5cm处附近,可寻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
【相关穴位】
1.乳根(ST18)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104、图2-105)。
②取法:仰卧位,在锁骨中点下缘与乳头连线上第5肋间隙处取穴。

图2-104 腹外斜肌穴位1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腹外斜肌→第5肋间结构。
2.期门(LR14)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104、图2-105)。
②取法:仰卧位,先定第4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直下2肋(第6肋间)处取穴。如妇女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6肋间隙处定取。

图2-105 腹外斜肌穴位2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

图2-106 腹外斜肌穴位3
3.日月(GB24)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104、图2-105)。
②取法:正坐或仰卧,于锁骨中线之第7肋间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腹横肌→胸内筋膜。
4.腹哀(SP16)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104、图2-105)。
②取法:仰卧,先取脐中旁开4寸的大横,于其直上3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5.章门(LR13)
①标准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图2-104、图2-105)。
②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腋中线上,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止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6.京门(GB25)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第12肋游离端的下际(图2-104、图2-106)。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7.大横(SP15)
①标准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图2-107、图2-108)。

图2-107 腹外斜肌穴位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图2-108 腹外斜肌穴位5
8.腹结(SP14)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107、图2-108)。
②取法:仰卧,先取气海,于其旁4寸,再略向上0.2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9.五枢(GB27)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图2-107、图2-108)。
②取法:侧卧,于髂前上棘内侧凹陷处,约与脐下3寸关元穴相平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0.维道(GB28)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图2-107、图2-10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1.子宫(EX-CA1)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图2-107、图2-10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2.府舍(SP13)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2-107、图2-108)。
②取法:仰卧,先于曲骨穴上0.7寸处作点,此点旁开4寸处是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筋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3.气冲(ST30)
①标准定位: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图2-107、图2-108)。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14.冲门(SP12)
①标准定位: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图2-107、图2-108)。
②取法:仰卧,先取曲骨穴,曲骨穴旁开3.5寸处取之。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
十、前锯肌
【内容简介】
前锯肌为一宽大的扁平肌,以锯齿状肌束起自第1~9肋,其肌腱膜覆盖在肋间肌上。前锯肌大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肌纤维起点较集中,多位于第1~3肋腋前中线处,止点较分散地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的腹侧面,中间紧贴胸廓侧壁,沿其曲度向后行,呈扇形分布,下部纤维分别起于4~9肋,而较为集中地止于肩胛下角的腹侧面,形成与上部纤维方向相反的扇形。腹外斜肌常与前锯肌和背阔肌相互交错。
功能:前锯肌可拉肩胛骨向前,并使肩胛骨紧贴胸廓;如肩胛骨固定,则可提肋,协助呼吸。
【体表触诊】
动作1:被检查者坐位,嘱其用手攀于头后或向前推某物(图2-109)。

图2-109 前锯肌动作1
动作2:医者将手放在被检查者肘部并向后发力,嘱被检查者肘部向前发力,与医者形成力的对抗,在胸部的侧面,胸大肌轮廓的下方,前锯肌的肌齿随之隆起(图2-110)。

图2-110 前锯肌动作2
【体表形态】
前锯肌体表形态(图2-111~图2-114)。

图2-111 前锯肌1
【神经血管】
胸长神经:在臂丛主要结构的后方斜向外下进入腋窝,继沿胸侧壁前锯肌表面伴随胸外侧动脉下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外侧份。

图2-112 前锯肌2

图2-113 前锯肌3
胸外侧动脉:为腋动脉第二段的分支,于腋中线前方沿前锯肌表面下行,分布于前锯肌、胸大肌、胸小肌和女性乳房。
【相关穴位】
1.胸乡(SP19)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115、图2-116)。
②取法: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再向上一肋,当第3肋间隙处取穴。

图2-114 前锯肌4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3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2.天池(PC1)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图2-115、图2-116)。

图2-115 前锯肌穴位1
②取法:仰卧位,先定第4肋间隙,然后于乳头中点外开1寸处取穴。妇女应于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向外1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
3.天溪(SP18)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115、图2-116)。

图2-116 前锯肌穴位2
②取法:仰卧,先取乳中,于其旁开2寸处,适在第4肋间隙处。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4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4.辄筋(GB23)
①标准定位:在胸外侧,第4肋间隙中,腋中线前1寸(图2-117、图2-118)。
②取法:正坐或侧卧,伸开手臂,暴露腋窝,于渊腋前1寸,男子约与乳头平齐,当渊腋与天溪(脾经)之间的凹陷处。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前锯肌→第4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5.渊腋(GB22)
①标准定位:在胸外侧,第4肋间隙中,腋中线上(图2-117、图2-118)。
②取法:侧卧,于腋窝中点与第11肋端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深筋膜→前锯肌→第4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6.食窦(SP17)
①标准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2-115、图2-116)。
②取法:仰卧,于乳中穴旁开2寸,再向下一肋,适当第5肋间隙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5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7.大包(SP21)
①标准定位: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腋中线上(图2-117、图2-118)。
②取法:侧卧举臂,于第6肋间隙之腋中线上取穴。

图2-117 前锯肌穴位3

图2-118 前锯肌穴位4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第6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十一、腹直肌
【内容简介】
腹直肌是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的肌性隆起,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于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及耻骨联合的前面,止于第5~7肋软骨的前面和剑突。
功能:弯曲脊柱,降胸廓,维持腹压和协助呼吸。
【体表触诊】
动作:被检查者仰卧位,嘱被检查者卷腹、吸气。腹直肌收缩时,可在体表看到3条横行凹陷。最上方的一条在胸骨剑突的稍下方,最下方的一条居于脐的水平线上,中间的一条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图2-119)。
【体表形态】
腹直肌体表形态(图2-120)。
【神经血管】
肋间神经:由胸神经前支形成,均分布于相应的肋间隙内。上6对肋间神经分布于肋间肌、胸壁皮肤和壁胸膜,第7~11对肋间神经除分布于相应的肋间肌和胸壁皮肤及壁胸膜外,并斜向前下与肋下神经一起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分布于腹前外侧群肌和腹壁皮肤及壁腹膜。

图2-119 腹直肌动作

图2-120 腹直肌
腹壁上动脉:是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胸廓内动脉的终支,行于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层之间,其分支分布于腹壁中线附近,并供给腹直肌。
腹壁下动脉:在近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上方1cm左右处发自髂外动脉,在腹膜外组织内斜向上内,经半环线潜入腹直肌深面。
【相关穴位】
1.幽门(K.21)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1、图2-122)。

图2-121 腹直肌穴位1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2.不容(ST19)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腹直肌→第7肋间结构→胸横肌。
3.腹通谷(K.20)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4.承满(ST20)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5.阴都(KI19)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6.梁门(ST21)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7.石关(KI18)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8.关门(ST22)

图2-122 腹直肌穴位2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9.商曲(KI17)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0.太乙(ST23)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1.滑肉门(ST24)
①标准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2.肓俞(KI16)
①标准定位:在腹中部,脐中旁开0.5寸(图2-121、图2-122)。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3.天枢(ST25)
①标准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1~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4.中注(KI15)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5.外陵(ST26)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16.四满(KI14)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7.大巨(ST27)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18.气穴(KI13)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19.水道(ST28)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20.大赫(KI12)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3、图2-124)。
②取法:仰卧位,先取腹白线上中极穴,再于其旁0.5寸处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21.归来(ST29)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2-123、图2-124)。
②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
22.横骨(KI11)
①标准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图2-123、图2-124)。
②取法:仰卧位,先取腹白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曲骨穴,再于旁0.5寸取穴。
③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图2-123 腹直肌穴位3

图2-124 腹直肌穴位4

躯干和骶骨部肌性标志触诊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