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故事
1848年2月,两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一经问世就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1920年春天,29岁的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和日译本悄悄地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他肩负着一项特殊的时代使命:将《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成中文。他将家中破陋不堪的柴屋收拾成“书房”:两条长凳、一块铺板、一盏油灯是全部的陈设;两个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一本《英汉辞典》、一本《日汉辞典》是所有的参考资料。为了节省时间,每日三餐茶饭由母亲做好送到“书房”。陈望道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母亲特意为他包了粽子,连同一碟红糖水一起送进来,催他趁热快吃。陈望道手里拿着粽子,眼睛盯着书稿继续思考。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询问要不要再加些红糖水,陈望道顺口回答:“够甜,够甜的了!”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红糖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陈望道太过专注翻译《共产党宣言》,以至于把墨汁当成了红糖水。但是,真理的味道竟如红糖水一般甘甜。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公开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鲁迅曾称赞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这本书给无数进步青年指明了方向,促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泽东提到的第一本书便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从此,《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伴随了毛泽东一生。1939年底,他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毛泽东不仅自己读,还多次将这本书推荐给党内的同志读。
周恩来1920年赴欧留学。他后来也回忆说:“到法国后博览群书,初期读克鲁泡特金自传,颇信无政府主义。而后认识到无政府主义走不通,转向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他常常随身携带《共产党宣言》,挤出时间研读。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至今还珍藏着一本周恩来1943年读过的《共产党宣言》的复制本。1975年1月,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告诉陈望道说,他一直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
1920年秋季,22岁的刘少奇和16岁的任弼时等人在上海外国语学社读到了作为学员教材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而讲授这门课的正是译文作者陈望道。刘少奇后来曾对家中晚辈回忆说:“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自己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1922年11月,36岁的朱德在德国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从周恩来手中接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潜心研读,并在柏林支部的党小组会议上热烈讨论,这位滇军旅长“从此开始走上了新的革命旅程”。1976年5月,就在他逝世前一个多月的时候,朱德重新阅读了成仿吾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登门拜访成仿吾,对他说:“我看见你的书,很高兴。这本书很有意义,对世界都有意义,我们有些什么问题搞不清楚,都要请教马克思,要看这本书。”
一本书的背后,是真理的力量,是信仰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坚守。正如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的:“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