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资本范畴的哲学意蕴[23]

对资本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理解的倾向,我们应该从形式与内容、过程与实体的统一来把握资本的实质,超越简单化、片面化认识资本范畴的倾向。

一 充满矛盾的资本

资本在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充满矛盾的混合体。充满矛盾的资本总是将自己创造的一切同自身对立起来,它“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预言资本行将消亡,然而,资本的消亡并没有迅速到来。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资本带来的恶果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交往,甚至对人类的未来和生存提出严峻挑战。

资本始终展现着自己的矛盾,从这富有张力的画面中准确地勾画出资本范畴的图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不论资本如何演变与发展,对资本的认识终归要回到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

二 作为形式与内容、过程与实体相统一的资本

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的分析完成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部为《资本论》而做的研究笔记中,马克思详尽地论述了资本范畴。大体来说,马克思认为资本范畴是形式与内容、过程与实体的统一。

马克思对资本范畴的考察从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主要是从内容和实体的层面来考察资本。他认为,货币是资本的最终形式,而前者作为交换价值又是以往生产积累下来的财富,又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新的生产中。这样,资本就成为只有物质属性的纯实体,它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生产的要素,是创造价值的价值。这种认识的主要缺陷在于,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25]。在抽掉了资本的形式和过程之后,“资本存在于一切社会形式中,成了某种完全非历史的东西”[26],资本自身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切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普遍前提。

马克思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认为应该从“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27]来理解资本范畴。换句话说,货币不是资本的完成形式,而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作为交换价值如果离开了流通,它就是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相反,只有在流通中货币才是交换价值,进而才能成为资本的最初形式。因此,流通是资本的前提。资本只能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在流通中,它既没有丧失实体(商品),也没有丧失形式(交换价值)。在流通中,资本交替地成为商品和货币,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资本才能获得实体的规定性而又不失去自己作为交换价值的规定性。所以,资本以流通为前提,又在流通中确证了自己,它是商品和货币这两种规定性的统一,是处在流通中的商品和货币的总和。流通本身又包含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这两个要素,前者是价值增殖的过程,后者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的考察就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基本单元,即商品和货币,上升到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层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有等同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马克思是从形式与内容、过程与实体的统一去把握资本范畴的。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能真正地揭示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三 认识与评价的超越

当前,我们对资本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理解的倾向,因而需要超越。从认识来说,一提到资本,人们立马想到,它是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这种认识看似合理,它既道出了资本以自身为目的的增殖逻辑,又蕴含着这一增殖无非是“资本占有剩余价值”这一核心内容。但是,从内涵上来看,这无非说明了,资本是生产更多价值的价值,它与“资本产生利润”这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认知并无不同,并且在逻辑上使资本成为解释资本的前提,而陷入“解释循环”。造成上述认识困境的根源在于,它是从纯实体的角度去把握资本范畴,而没有看到资本是对过程和对具体社会关系的反映。与这种认识相反,另一种片面的认识方式将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绝对地、无条件地等同起来,认为资本就是生产关系。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商品、货币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反映着这种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性。资本反映生产关系,但它不等于生产关系。如果将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简单地等同起来,那么我们将面临巨大的解释困境。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同义反复的,那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又将如何安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呢?此外,无条件地、绝对地将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同起来,消解了资本自身的实体属性,因而走向了另一种片面化理解,使资本成为难以认识和把握的存在。总之,我们应该从形式与内容、过程与实体的统一来把握资本,超越上述两种简单化、片面化认识资本范畴的倾向。

从评价来看,我们对资本的评价仍然处于既肯定又否定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资本内在的矛盾在经济发展、收入分配、资源环境、价值观念、社会正义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限制资本。这一评价虽然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现实状况,但对于破解当前由资本引发的问题意义不大。因为,不论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它们共同根源于资本自身。因此,限制或克服资本的病灶,恐怕也只有通过扬弃资本来实现,而这又不是仅凭主观意志就能够实现的。实际上,克服资本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该从超越“既肯定又否定”的评价模式开始。这需要把资本放在历史的向度中去理解。资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的存在由现实的历史条件所决定,这种存在本身也蕴含着它的效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本人也是肯定资本的。从历史的向度肯定资本,既不是要证明资本存在的永恒性,因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也不是以资本的历史合法性来回避资本的非正义性,而是要说明克服资本的病灶是资本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样,限制资本就不是取消它“恶的方面”同时保留它“好的方面”,而是通过资本自身的发展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