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病的麻醉(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十七节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

麻醉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防止脑出血及脑缺血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避免过度通气

警惕罕见的烟雾病综合征

妊娠合并MMD的麻醉管理

【病名】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火焰状血管瘤、脑血管moyamoya病(cerebrovascular moyamoya disease)、日本人脑血管病变、进行性颅内动脉阻塞(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arterial occlusion)、自发性脑底动脉环闭塞(spontaneous occlusion of the circle of Willis)、脑底异常血管网综合征(abnormal cerebrovascular netwook syndrome)、西本-竹内综合征(Nishimoto-Takeuchi syndrome)、西本-竹内-工藤病(Nishimoto-Takeuchi-Kudo disease)等。

【病理与临床】

1.MM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其特征为Willis环周围双侧动脉狭窄或闭塞,伴明显的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烟雾”一词源自日语单词“もやもや”的发声“moyamoya”,意思是蓬松的、模糊的或蒙眬的影像,有如空中的一缕烟雾。它用来形容血管造影时侧支血管网的烟雾状表现。本病由日本神经外科医师西本等在1957年首先报道。在日本,患病率约每10万人5例,在其他亚洲人群中也较多见,约为欧洲人的十倍。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2.MMD的病因尚不清楚。由于日本和亚洲人群的患病率较高、且约10%的病例为家族性发病,提示该病有遗传学病因。现已证实,RNF213基因(17q25.3)突变是本病的重要易感因素,RNF213蛋白参与了血管的正常发育,其他尚未被确认的基因亦可能与本病有关。目前多倾向认为本病可能是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如感染或炎症)共同作用的结果。

3.随着疾病的进展,受累脑血管进行性狭窄,导致如下病理生理学改变:

(1)脑血流异常分布。烟雾血管是由于双侧颈内动脉前床突段进行性狭窄、闭塞(可并存大脑前、中动脉等主要侧支的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也存在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并在颅底形成异常纤细扩张的血管网。以上血管结构的改变导致大脑前循环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的减少、额叶血流分布下降,是烟雾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进展,前循环的缺血区域可通过基底烟雾血管、筛骨烟雾血管、颅顶烟雾血管及脉络膜前动脉等扩张,形成侧支循环代偿性供血。因此,闭塞的血管易引起脑缺血,而代偿扩张的血管易引起脑出血。

(2)脑血流动力学受损。MMD的CBF呈压力依赖型改变,即受累血管进行性狭窄闭塞,区域性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进行性降低并超出脑自身调节范围时,CBF下降,脑氧代谢率(cerebral metabolic rate for oxygen,CMR02)下降、氧摄取分数(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升高、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CBV)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均延长,而OEF的升高仅能够暂时地维持CMRO2和脑功能,当CPP进一步下降时,OEF将不能进一步的代偿性升高而导致不可逆的脑缺血。

(3)受累区域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减弱或缺失。CVR是指在各种影响血管舒缩因素的作用下脑微血管代偿性扩张的能力。正常人群中,二氧化碳(CO2)是脑血管的有效舒缩调节因子。烟雾血管长期处于代偿性扩张状态,脑血管储备能力减弱,因此其对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CVR表现为减弱或消失,但其对降低PaCO2的反应性依然存在。研究显示:PaCO2<39mmHg时,烟雾血管随着PaCO2的降低而收缩,导致受累区域的局部皮层脑血流量(1ocal cotical cerebral blood flow,L-CoBF)较正常PaC02时降低;而当PaCO2>43mmHg时,受累血管不再随着PaCO2的升高而扩张,烟雾血管CVR减弱或消失,L-CoBF也会降低。未受累区域,即颞叶后部及枕叶区域,脑血管对CO2反应性完好,因此,当PaCO2高于正常时,可能发生区域性脑充血,导致额叶区域脑血流转移至颞叶后部及枕叶区域转移,发生颅内窃血。

(4)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受损。一项关于MMD患者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的研究显示:控制性高血压时,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保存相对完整,特别是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供血区域,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供血区域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高血压性受损并不少见,即当平均动脉压升高30~40mmHg并持续5分钟,青少年及成年人中额叶的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轻度受损,而枕叶及小脑,即VA供血区域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保存相对良好;控制性低血压时,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受损更为严重,即当平均动脉压降低15~20mmHg并持续6min时,青少年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在ICA和VA供血区域均受损严重,而成年人的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受损较轻。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受损,可能与其脑血管狭窄及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管腔内沉积血栓,管壁平滑肌细胞畸形增生等。

4.临床表现 脑缺血和脑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采用连续脑血管造影法将其分为6期:Ⅰ期仅见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Ⅱ期颅底部大血管狭窄进一步发展,烟雾血管开始出现;Ⅲ期颅底部烟雾血管发展,管腔增粗,大脑前、中动脉充盈不良;Ⅳ期烟雾血管变细、减少,同时发现大脑后动脉充盈不良;Ⅴ期烟雾血管进一步减少,所有的脑血管均不显影;Ⅵ期烟雾血管消失,脑供血仅来自颈外或椎动脉系统。

【麻醉管理】

1.麻醉前管理

慢性脑缺血患者,应警惕围手术期脑缺血加重,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应持续至术前,术前三天停用阿司匹林,改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术前应积极对症处理,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和控制癫痫发作。脑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及抗癫痫药应持续服用至术前。麻醉诱导前应适当补充血容量。为避免精神紧张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前应适当应用镇静剂。红细胞增多症致血液黏滞度增加,是MM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术前可进行等容量血液稀释,维持血细胞比容在正常范围。

2.麻醉管理

重点是防止围手术期脑出血与脑缺血。除颅脑手术常规监测外,本病必须监测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及近红外线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能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状况。

(1)麻醉诱导与维持:

脑血管手术麻醉采用吸入麻醉好,还静脉麻醉好?尚无定论。一些研究认为吸入麻醉可能引起脑内区域性血流转移、皮层局部CBF减少及脑内窃血,存在围手术期脑缺血的风险;而丙泊酚TIVA则无此现象。亦有报道认为丙泊酚麻醉时额叶皮层CBF显著高于七氟烷麻醉、而ICP明显低于七氟烷麻醉。但两种麻醉方法对MM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良好的麻醉管理比药物选择更为重要。

(2)预防脑出血:

关键是血压的管理,避免血压与颅内压的急剧升高,尤其是在麻醉诱导与拔除气管导管时要防止咳嗽、挣扎及躁动。

(3)预防脑缺血:

为预防脑缺血,有作者主张在进行其他手术之前应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等,术前亦可行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以增加脑血流量。麻醉中预防脑缺血首先要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血压下降;同时应保持适当的高容量状态、维持体温正常、防止脑血管痉挛。要特别注意维持动脉血压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正常偏高的水平,避免过度通气。文献报道,MMD患者脑内脆弱的侧支循环对PaCO2降低十分敏感,PaCO2下降,很容易引起脑血流量下降,从而加重脑缺血损害。

3.烟雾病综合征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等可能合并颅内烟雾状血管表现,称之为烟雾病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MMS)。其麻醉管理原则既要考虑MMD,又要考虑相关全身性疾病。

4.妊娠合并MMD患者的麻醉管理:

妊娠合并MMD的病例并不多见。有研究报道,欧洲人群中,合并MMD的妊娠妇女94%以脑缺血为主要症状,而在亚洲人群中则大多是以脑出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案和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有争议。其围手术期管理需产科、麻醉科和神经外科密切协作。手术时机及麻醉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神经系统症状、颅内病变类型(血肿大小、部位)、孕龄、胎儿成熟度以及妊娠意愿,适时终止妊娠并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处理。剖宫产时椎管内麻醉是良好选择,麻醉管理应保证血流动力学与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良好的麻醉效果、避免缺氧与低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蓄积等。

(陈冬玲 郑利民)

参考文献

[1]PARRAY T,MARTIN TW,SIDDIQUI S,et al.Moyamoya disease:a review of the disease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J].J Neurosurg Anesthesia,2011,23:100-109.

[2]ACKER G,CZABANKA M,SCHMIEDEK P,et al.Pregnancy and delivery in moyamoya vasculopathy:experience of a single European institution[J].Neurosurg Rev,2018,41:615-619.

[3]AHN IM,PARK DH,AHN HS.Incidence,prevalence,and survival of moyamoya disease in Korea:a nationwide,population-based study[J].Stroke,2014,45:109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