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基本手法
田常英老师临床常用的手法有推、拿、揉、运、掐、按、摩、捏挤、捏脊、摇、捣等法。
一、推法
(一)直推法
1.操作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单向推动的手法(图4-1、图4-2)。

图4-1 拇指直推法

图4-2 食中指直推法
2.补泻法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谓之清或称平补平泻。
3.要领
(1)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
(2)行如直线,不得歪曲。
(3)肩肘要放松,指要伸直,以前臂及肘带动指的运动。
4.功用
疏通经络气血,发散风寒,清热解毒,行气止痛。
5.适用部位
手、臂、四肢及头面、胸腹部穴位,一般呈直线。
6.临床应用
直推法是小儿推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为基本手法。故要牢牢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作用、补泻方向。手法是临床取效的关键,直推法又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
(二)旋推法
1.操作
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推动,称之为旋推法(图4-3)。

图4-3 拇指旋推法
2.补泻法
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但有的反之。
3.要领
着力面呈环形或圆形,着力点、速度均匀柔和。
4.功用
调脏腑,和气血。
5.适用部位
头、面、手、足。
(三)分推、合推法
1.操作
以两手拇指指面或拇指桡侧面,或拇、食、中、无名指、小指末节面,从穴中心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推法(图4-4-1);从穴两侧向中心方向合推,称合推法(图4-4-2)。

图4-4-1 分推法

图4-4-2 合推法
2.要领
动作要协调,力与速度要均匀,松紧相兼。
3.功用
分推可调和阴阳、分利气血;合推能理气血。
4.适用部位
头部、手部等。
二、拿法
1.操作
捏而提起谓之拿。用拇与食、中、无名指同时相对用力,捏住某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夹持提起,并持续地揉捏称为拿法(图4-5)。又分为二指拿、三指拿和四指拿。

图4-5 拿法
2.要领
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轻重适宜。肩臂要放松,用指面着力,力要绵绵不断,由轻到重,由重到轻。
3.功用
调和气血,开窍醒神,通络止痛。
4.适用部位
四肢、颈项、肩及腹部。
5.临床应用
拿法刺激性较强,具有疏通经络,发汗解表,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常用来治疗外感、头痛、颈项强直、肌肉酸痛等。如拿仆参、拿风池等。
三、揉法
1.操作
用中指或拇、食指指端,或大小鱼际,或掌根吸定于某一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做环转揉动的手法,称为揉法。以指端揉称为指揉法(图4-6、图4-7);以鱼际揉称为鱼际揉法;用掌根揉称为掌揉法。小儿多用指揉法,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左右旋转为平补平泻,又称清法。

图4-6 拇指揉法

图4-7 中指揉法
2.要领
平稳着实,有节律性,力达深透(压力均匀,指勿离开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动,一般得气有吸住的感觉,也有人说似有鱼上钩的感觉)。
3.功用
调和阴阳气血,通经活络,开脏腑之闭塞。
4.适用部位
全身的穴位及部位均可用。
5.临床应用
揉法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尤其是中指揉,要掌握动作要领,方能达到用之应手,手到病除的目的。本法能消胀止痛,祛风散热,又可调和气血、理气消积。指揉法用于点状穴。也可用二指揉、三指揉或两手同时揉。
四、运法
1.操作
用拇指面桡侧,或食、中指并拢的指面,或手掌面,在穴位或部位上做由此及彼的弧形或环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运法(图4-8、图4-9)。顺时针方向运为补(提升作用),逆时针方向运为泻(降逆作用)。
2.要领
施术指面、掌面紧贴皮肤,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该法是用术者的指端在体表穴位上做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频率为100~150次/min,力与速度要均匀。
3.功用
畅通气血,宣通经络,舒畅气机。

图4-8 分运法

图4-9 环运法
4.适用部位
头、面、手及腹部,一般用于面状、线状或点状穴。
5.临床应用
(1)本法能理气和血,舒筋活络。
(2)本穴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
五、掐法
1.操作
用拇指指甲垂直掐在某一穴上或某处,使力由轻到重,速度要快,称之为掐法(图4-10)。

图4-10 掐法
2.要领
快而不浮,力求深透,勿掐破皮肤。
3.功用
通关开窍,醒神定惊。
4.适用部位
头、面、四肢及手足部。
5.临床应用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可以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急救用之,快而不浮,力求深透,急救时手法快、重,不用润滑剂。但要注意尽量不掐破皮肤,掐后可加揉以缓解不适感。
六、按法
1.操作
以拇指指面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向下施加压力,一压一放,由轻到重,反复操作,称之为按法。用拇指按称指按法(图4-11),用掌根按称掌按法。

图4-11 拇指按法
2.要领
(1)指按法:手握空拳,其余四指自然屈曲或放松,拇指或中指伸直,指面着力,在穴位或部位上逐渐向下施加压力。
(2)掌按法:腕关节微背屈,蓄力于掌,掌心、掌根向下用力下压,力要缓慢渐进,不能粗暴,常与揉配合使用。
(3)按法操作时力度要轻重相兼,速度均匀。
3.功用
温通经络,开通闭塞,祛寒止痛。
4.适用部位
头、面、背及腹部。
5.临床应用
指按法常用于点状穴位;掌按法常用于面状穴位,如背、腹部等。
七、摩法
1.操作
用食、中、无名指、小指指面或掌面放在穴位或部位上,以腕关节略背伸,前臂发力带动前臂做顺、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动作,称为摩法。以掌着力称掌摩(图4-12),用指着力称指摩(图4-13)。
2.要领
动作要协调,轻柔和缓,速度均匀,压力要适中,抚摸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动作频率为80~120次/min。

图4-12 掌摩法

图4-13 指摩法
3.功用
理气和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温中健脾。
4.适用部位
常用于胸腹部等面状穴。
5.临床应用
摩法常用于小儿腹部,如顺时针摩腹。
八、捏挤法
1.操作
双手拇、食四指同时在选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向中心方向快速用力,一挤一松,反复操作,致局部皮肤红紫或深紫为度,称捏挤法(图4-14)。

图4-14 捏挤法
2.要领
动作要协调,速度宜快,松紧适宜。
3.功用
开瘀散结,舒筋活血。
4.适用部位
头、颈、背、腹及四肢部。
5.临床应用
本法具有散郁热之功效,临床可治疗中暑、痰食郁结之证。治疗乳蛾、恶心、呕吐可捏挤天突、大椎穴;寒性腹痛捏挤神阙;高热不退挤捏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本穴为重刺激手法,捏挤后揉之。此法民间广泛应用,对于急证、实热证等效果显著。
九、捏脊法
1.操作
小儿俯卧,以双手拇指顶住脊柱中线督脉的皮肤上,食、中二指前按(图4-15),四指同时用力提捏皮肤,双手交替或同时捻搓向前;或食指中节屈曲,用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其余四指同时协调用力提捏皮肤(图4-16)。双手交替,同时捻动皮肤向前。

图4-15 食中指在前捏脊法

图4-16 拇指在前捏脊法
2.要领
(1)捏起的皮肤量要适中,行进速度要均匀,要轻快而着实。
(2)两手提捏捻动要顺着脊柱的正中线,不得歪曲。
(3)向上捏为补(从腰骶向上至大椎),反之向下为泻,一般用补法。如小儿湿热证用泻法,或用掌根或掌尺侧向下推脊为泻。
3.功用
通经活络,开瘀散结,调和脏腑,平衡阴阳,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补虚扶弱,安神镇静。对慢性病,如疳症、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精神烦躁、虚证、睡眠欠佳等,效果较好。
4.临床应用
(1)捏脊又称“翻皮法”。因在脊背部治疗疳积,故称“捏脊疗法”或“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疳积、厌食、食欲不振、慢性腹泻等有特效。有捏3提1法,即从下向上捏3下提1下,在脊柱两侧相当于膀胱经背俞穴部位上提1下。另有捏3提3法,即捏3遍提3遍或者先捏3遍,后3遍随捏随在背俞穴上提,共6遍,为1次治疗。治疗宜在起床前或晚睡前进行(免除穿脱衣之烦琐),不宜在饭后进行,以免哭闹引起呕吐。
(2)此法为保健推拿的良法,凡虚证均可用。
十、摇法
1.操作
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做幅度由小渐大的缓慢摇动,称摇法(图4-17)。

图4-17 摇足法
2.要领
摇动的方向,向矫正方摇。如足内翻,摇的方向应向外摇,幅度应控制在生理活动范围之内。
3.功用
疏通经络、舒筋解痉、和气血、利关节、矫正畸形。
4.适用部位
头、颈项、腕、踝、髋等关节。
5.临床应用
(1)用于人体诸关节,常用于关节损伤、畸形等。
(2)摇动的方向,文献中有“寒证向里摇,热证向外摇”的记载。
十一、捣法
1.操作
用中指端,或食、中指屈曲指间关节背侧着力,有节律地弹性叩击穴位(图4-18)。

图4-18 捣法
2.要领
着力点要准,叩击速度、力度要均匀,要有弹性。
3.功用
安神镇惊,缓痉镇静,矫正畸形。
4.适用部位
四肢。
5.临床应用
此法相当于指击法或点法,但力较轻。常用于小天心穴,如目上视向下捣,下视向上捣,右视左捣,左视右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