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五个转变
一、企业护城河从外向内转移,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掣肘
(一)企业发展的传统路径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企业不好变革,企业发展总会遇到瓶颈?因为很多企业还在依靠传统的发展路径,即人际关系优势、区域优势、资本优势和粗放式经营管理。
1.人际关系优势
很多人做生意靠关系,包括人脉关系、政府关系。自己有同学、亲戚在政府部门,便靠政府关系创业发家,做一些跟政策相关的产业;或者有一些国外的朋友,能够拿到国外的订单,就开了一个小工厂。现在传统的关系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2.区域优势
企业在一个地方投资办厂,首先考量的是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包括是否可以获得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很多工厂建在东部沿海,因为东部地区有区域优势,靠近消费主体,交通发达,供应链配套齐全。但现在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备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区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3.资本优势
过去人们创业、做生意,觉得有本金是最重要的。而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到许多“骚扰电话”,问要不要贷款,连别人问自己要不要钱都变成了我们嗤之以鼻的“骚扰电话”。现在真正稀缺的是好的商业模式,传统的资本优势正在消失。
4.粗放式经营管理
过去只要你有钱,把钱投下去,买几台设备,招几个人,就可以办个厂。现在已经不可能了,环保要求、管理要求、政策规范化要求等涉及的成本越来越高。
(二)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传统路径如今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掣肘,我们要重新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企业的护城河是什么?”
企业的护城河,即怎样能够保证企业的安全不受侵犯,使团队有活力,让经营有业绩。通过这几年对制造型企业的研究,我发现企业的“护城河”在由“外”向“内”转移,即由原来的人际关系优势、区域优势、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转变为企业的团队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护城河”由外向内转移
1.团队优势
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团队优势。我们不能像原来一样只满足于有人“干活”,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打造团队。
2.技术优势
企业需要思考相比于其他企业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研发、技术和创新优势,有没有核心技术,而不是一味地依赖ODM/OEM。
3.产品优势
产品有什么优势是别的企业暂时无法超越的?怎么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卓”?
4.管理优势
拥有同样规模,生产同类型的产品,使用同样的设备,进行同样的投入,企业要做到比其他企业有更高的产出还得发挥管理优势。
企业的“护城河”在逐步地由外向内转移,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如果还去外面找关系、走捷径而不苦练内功,日子肯定会日益艰难。
二、从存量与增量的双重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
五六年前,有位老板跟我诉苦,说他有一名员工在企业做了八九年,做到了厂长这个职位,积累了各种资源,最近辞职单干了,在他的工厂对面新办了个工厂,两家企业的客户资源、产品和销售渠道一样。这位老板说他心理不平衡、很不好受,说自己给自己培养了个竞争对手。其实在那个阶段,企业基本是增量竞争,竞争对手悄无声息地在你的周边不断地围猎。
如今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你不用顾虑员工出去开个工厂跟你抢生意,这个可能性已经变得非常小了,因为市场竞争已经逐步趋向于已有市场和竞争对手间的存量竞争。如今规范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开设再小的工厂,最基础的环保设备的投入至少得要100万元,包括政策法规的规范、企业经营的顶层设计所需花费的成本至少也要100万元,再加上周转资金、设备投入、研发投入等,现在新开个工厂,最少需要三五百万元的资本金,这是最低的门槛。
除新兴产业、互联网行业外,制造领域头部品牌在行业内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新生品牌已经难以短时间内杀出重围,行业竞争基本上由存量和增量的竞争转变为存量的竞争了。
三、从模仿式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
朗欧咨询的总部设在广州,许多朗欧服务过的企业每年会在广州参加各种展览会,我有时也会一起去展会参与调研。前十年,我发现很多企业家喜欢带着公司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去逛展会,展会的销售业务由业务老总去对接。他们更多的是去现场看看同行做了什么新产品、有没有什么新技术,然后拍个照片回来把尺寸、外观和结构改一下,功能再稍微优化一下,就变成自己的“创新”产品。那时候同行之间相互抱怨,说这是抄袭,但有位企业家不这么认为。他跟我说:“张老师,我们这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模仿式创新。”现在,我们去展会上跟企业家交流后发现,每个企业都有越来越多的原始创新,逐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企业靠模仿创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正逐步进入原始创新阶段。很多企业逐步对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有了非常明确的规范化意识,涌现出一大批以华为为代表的拥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重心投向了研发和技术创新,从模仿式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
技术的绝对领先可以使企业忽略成本。如今“中国芯”的窘境,不是价钱的问题,价钱给得再高,别人都不卖给你。如果企业也拥有这样的技术,是不是也可以忽略成本呢?
很多老板原来模仿式创新的固化思维是有缺陷的,认为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太高,投入产出不合算。但现在要强调的是,企业只要想生存并保持稳健发展,就必须关注研发和技术创新。
四、从关注企业自身效率向关注供应链效率和产业链效率转变
(一)企业效率升级路径
图1-2为企业效率升级路径。

图1-2 企业效率升级路径
1.企业自身效率的升级
在过去制造业“野蛮生长”的时代,企业只要有订单、有钱赚,可以忽略品质、成本和效率。现在企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企业要关注团队、品质、技术、交期、成本和品牌,必须提高自身效率。
2.供应链效率的升级
要实现供应链效率的升级必须关注交期、成本、技术和战略。我认识一个家具厂的老板,他到俄罗斯建了家木材厂。因为做家具需要大量的木材,木料成本是工厂的核心成本,他就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控制成本。比较大型的正规化企业都有自己的采购企业名录,采购名录里的企业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如丰田有“丰田系”供应商、本田有“本田系”供应商。现在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在供应链的打造上下功夫了。
3.产业链效率的升级
当实现自身效率和供应链效率的升级以后,企业要关注产业链效率的升级,要关注核心技术、材料、资源和品牌。广东阳江刀历史悠久,刀具生产是当地特色产业。“阳江十八子”已发展为整个产业链的代表性品牌,有十八子刀具城、十八子钢材、十八子饭店等。企业做到一定体量以后,需要关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效率的升级,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升级。
(二)对于产业链效率的升级,企业要关注哪些方面
1.客户需求分析: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于发现、满足、引导客户需求
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诺基亚作为曾经的行业霸主,在智能手机出来后,渐渐失去原有的光环。曾经苹果手机一家独大,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手机品牌的崛起。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客户需求所决定的。企业要不断发现、满足、引导客户需求。
2.价值链分析: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和外部价值链分析
内部价值链分析是企业的内部价值运动。内部价值链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终于产品的销售——顾客价值的实现。价值链分析的目的是找到企业最基本的价值链、企业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以及和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分析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职能活动,分析和确定企业如何开展生产等问题。
外部价值链分析是一种产业分析,针对上下游企业、同行竞争者、社会环境开展分析。如对主要供应商及顾客作出成本与利润分析,并择优选择外包供应商及建立顾客联盟等。
3.核心能力分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核心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指其他对手很难或者无法拥有的一种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人家有的,你要做得比别人更好;人家没有的,你要争取拥有。
4.战略竞争分析:包括同行、同业、异业竞争分析和宏观竞争分析(外部竞争分析、跨界分析)
同行业竞争分析:相对于同行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企业在成本、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有没有优势?
宏观竞争分析:包括外部竞争分析和跨界分析。比如,随着微信的出现,手机短信收费业务萎缩严重,相关企业就要开展跨界竞争分析。
5.成本结构分析:成本模块化、模块数据化
分析成本结构可以帮助管理者更清楚地了解其所管理的业务中,哪部分成本提升了,哪部分成本降低了。企业通过分析产品的成本结构,可以寻找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
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和深度思考企业利润来源和边际成本。如果还是仅仅关注进料、后勤、生产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是最基础的,是不可或缺的。但企业产生效益的价值点或许在逐步地发生转移。比如,对于有的企业,原来制造端是主要利润来源,但现在研发端或销售端变为主要利润来源,或许将来延伸的产业链会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从“人口红利”向“人效红利”转变
在用工成本高增长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关注“人效”。什么是“人效”?即人均效益,人效=利润总额/总人数。需要注意的是,是用利润总额除以总人数,而不是总产值除以总人数。
2017年,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新年献词中提道:“华为要继续坚持以有效增长、利润、现金流、提高人均效益为起点的考核。”这是企业开始从注重人口红利向注重人效红利转变的重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