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竹简
1
晚年的蒯越抱病回到襄阳故里。每逢夕阳斜照,枯坐家中,他常常爱抚地摩挲那一摞摞宝贵的竹简。这时,他会思绪万千,并感到由衷的庆幸。祖宗的心血重归子孙后辈,他相信天数有定。
缘起,这还要溯回至二十六年前的汉少帝光熹元年。
那一年的八月二十五堪称惊天动地。都城洛阳南宫的苍龙门外,司隶校尉[1]袁绍与典军校尉[2]曹操焦急地踱来踱去,不时朝宫门中引颈张望。大将军[3]何进入宫已个把时辰,仍未归返。他是奉太后之召入的宫,何太后怎会留她的兄长如此长时间呢?倘若真是被要事耽搁住,大将军总该给等在外边的他们两人递个话呀。这宫里可是宦官的天下,阉党乱政已久,他们一向将执掌国柄的何进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不久前归天的灵帝刘宏是个耽于享乐的昏君,他在位的那些年,宦官政治与党锢[4]陷国家于动乱。张让、赵忠等十二名宦官把持朝政,号称十常侍。他们玩弄皇帝于股掌,甚至哄得荒唐的皇帝称张让为父,赵忠为母。十常侍不光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遍布天下的父兄子弟也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世人苦不堪言,遂起民变,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为了镇压起自民间的叛乱,灵帝接受太常[5]刘焉的建议,将全国十三个州的刺史一部分改为了州牧,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为了有效剿灭黄巾军,朝廷允许州牧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谁料想,这一权力下放的结果却是这些封疆大吏纷纷拥兵自重。群雄尾大不掉,相互争斗,遂烽烟四起,政局愈发混乱。
那时蒯越恰在帝都担任东曹掾[6]。他认为治乱须治本,而时下的混乱之本便是朝廷纲常无序。他进言何进:乱现四海,根在庙堂,宦官专权才是国家动乱的祸根,只有先铲除十常侍,才有可能着手整理四海乱象。
何进屠户出身,只因异母妹子何贵人生下了皇子刘辩,晋身为皇后,他也跟着一步登天,跻身庙堂之尊。只可惜胸无点墨的暴发户难有大志,只要能安享富贵,余下之事便全不予以考虑了。宦官的危害何进并未在意。蒯越见大将军听不进劝,明白自己人微言轻,多说无益。他也知道自己已然得罪下了宦官集团,预感到祸之将至,便寻了个机会,申请调任汝阳令去了。
后来灵帝驾崩。十常侍之一、握有兵权的上军校尉[7]蹇硕欲谋杀何进,立王美人之子刘协为帝。何进这才醒悟,想起蒯越劝他先下手为强之语,遂捕杀了蹇硕。
少帝刘辩即位后,作为小皇帝的舅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何进自恃大权在手,不免又对十常侍放松了警惕。
朝堂上反对宦官专权者还是大有人在的,司隶校尉袁绍便是一个。他力劝何进趁机斩草除根,一举铲除祸国殃民的十常侍。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名门,他的话何进倒是听得进去。但狡猾的十常侍把何太后伺候得舒舒贴贴,他们还买通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以及何太后的异父同母弟——车骑将军[8]何苗。何太后非但不抑制十常侍权力,反而处处加以袒护。何进碍于诸多情面,对宦官仍是下不去手。于是袁绍再度献策:调并州[9]刺史董卓带兵入京,进驻关中上林苑,兵谏太后,除掉十常侍。中郎将[10]卢植与主簿[11]陈琳都认为不妥,会生出乱子,竭力劝阻。
两边争得激烈,议郎[12]曹操从旁闪出,抚掌大笑。曹操字孟德,自幼任性好侠,机敏而善权衡,尤具应变能力。
何进问曹操笑为何事。曹操答:“擒贼先擒王,要诛灭宦官,就该先除掉为首的。而除掉为首的,只需抓进监狱就行了,何必纷纷召来外兵呢?”何进恼火,呵斥他有私心。曹操退出,嗟叹道:“乱天下者,必是何进!”他非常清楚,西凉[13]豪强董卓生性残忍,召此人对付宦官,无异于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到那时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董卓为祸将远超过现今这帮弄权的太监。
这天何太后忽宣何进入宫。袁绍与曹操都劝他休去。何进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已是一手遮天,那些太监岂敢造次?袁曹二人不放心,带领卫队护送,却被太监拦在了宫门外,只放何进一人入内,谁知一进去就再未出来。
秋风乍起,曹操打了个冷战。他悄声对袁绍说,情况好像不对。袁绍抬头望了望已移过中天的日头,快步走到苍龙门首,向宫内高呼:“请大将军上车!”没有回音。隔了片刻,袁绍再度高呼:“请大将军上车!”
话音未落,一颗血淋淋的人头隔着宫墙飞了出来。原来,十常侍知道何进要对他们动手,便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张让等假传懿旨,诓他入宫,数十名太监手持兵刃,埋伏于太后的寝宫嘉德殿内。何进刚一进门便被乱刀砍死。
袁绍与曹操大怒,拔出刀剑,怪叫着杀入宫内。袁绍的叔叔袁隗、弟弟袁术也闻讯率兵赶来,冲入宫中,见了宦官,不论大小,一律格杀,一时间血流成河。
袁家叔侄杀红了眼,他们的手下更是欲罢不能,先是杀宦官,接着又抢起了金银财宝。曹操的队伍也一路杀去。几路人马将所有的殿宇挨排儿搜了个遍,宦官能杀的全都杀了,就连躲在假山后面、厕所里面的也被揪了出来,砍了脑壳。
风景优雅的南宫本是周王朝的宫殿区,初建于周公时期;秦孝庄王时代洛阳封给了吕不韦,吕氏在此大兴土木,扩建城池,成此规模。南宫的建筑整齐有序,主体宫殿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东西两侧还各有两排对称的殿宇。
曹操带兵从东边的苍龙门进入南宫后,便沿着东侧殿宇的东边一排,由南向北一路搜寻,但见宫殿楼阁鳞次栉比,遮云蔽日,雄伟嵯峨,气象非凡。三百九十一年前,刚刚马上得天下的高祖皇帝曾经在这里“南宫论治”,为分封造势,他的那番“功狗”与“功人”之论充满大智慧,成为了千古名句。
转过承风殿,前方一座高大楼宇,四周殿阁相望,绿树成荫。此处乃著名的东观——宫廷收藏图籍档案及修撰史书的处所。曹操知道,东观里藏有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的诸多书籍;自和帝时代起,班固、班昭、刘珍、李尤、刘毅、边韶、崔寔、伏无忌、蔡邕等名儒硕学,先后奉诏在此撰修国史,历时百余载,撰成《汉纪》一百四十三篇,世称《东观汉纪》。
曹操是个读书人,面对这座知识宝库,自是心生敬畏。他放慢脚步,拾级而上,一直登上顶层高阁。这里有十二间屋子,存满了书简。袁氏叔侄的人显然已先他一步来过,几名藏匿其间的太监横躺在血泊中,书简也散落满地。曹操一阵心痛,爱书惜书的他,对书籍情有独钟。他将宝剑插归剑鞘,命手下把尸体拖出,将血迹擦拭干净,书简放回书架。它们当中可有许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天下仅存的孤本啊!
士兵们七手八脚,很快就把这个地方恢复了原状。曹操觉得满意了,刚想转身离去,身旁架子上的一堆落满灰尘的竹简吸引住了他的目光。这些竹简虽很陈旧,却仿佛有一股奇异的磁力,令他挪不开脚步。他凑上前,用衣袖拂去灰尘,细细把看。竹简是用小篆体书写的,很难读懂。卷首作者的名字有些模糊,像是个“蒯”字,而“蒯”字下面的一个字却被人刻意涂掉了,吸引住他的正是这涂抹之处。
正看得入神,忽觉西边火光闪闪。
“什么情况?”他问随从小校。
“袁氏叔侄在放火。”
看来,袁绍他们杀完了抢完了,开始用纵火来销毁现场了。
“撤!”曹操命令,然后指指这堆竹简,“把它们给我运回衙署。”
半年后的一个晚上,尚书[14]蔡邕刚刚用过晚膳,正在书斋里读一卷《易经》。
蔡邕字伯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硕儒。他不仅写的一手好辞章,数术、天文也都样样在行。他还精通音律,尤擅书法。他的飞白体天下闻名,笔画中丝丝露白,与浓墨、涨墨处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韵律与节奏感。灵帝时,蔡邕屡次对时政提出批评,为宦官嫉恨,遭到诬陷,乃亡命江海,隐居于吴郡[15]。半年前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袁绍、曹操等遂血洗南宫。不久,董卓打着应何大将军之召进京勤王的旗号,率兵来到洛阳,从此把持起朝政,其专横程度,远超先前的那些阉人。董卓强令蔡邕出仕,蔡邕不肯,董卓威胁他说:“我可是能将你灭门的啊!”于是胆小的蔡邕赶紧坐上牛车,前往洛阳报到。董卓任命他为祭酒[16],第二天又补任他为侍御史[17],然后转任治书御史[18],迁尚书。三日之间,遍历三台[19]。董卓喜欢蔡邕,特别欣赏他的才艺,每举行大型宴会,都请他鼓琴助兴。权臣董卓对蔡邕的青睐却引起了满朝文武的鄙夷,尤其是大司徒[20]王允,指责他趋炎附势,无节操。蔡邕百口莫辩,十分郁闷。
仆人禀报:“典军校尉曹操求见。”
“有请。”蔡邕放下手中的书卷。
三十五岁的曹操曾是蔡邕的门生,对蔡邕十分敬重,他敬重蔡邕一肚子学问,况且蔡邕还曾对他有过举荐提掖之恩。曹操与蔡邕很说得来,两人亦师亦友。当然了,他们两个的关系止于文章诗酒。曹操从不与蔡邕谈论朝政,更不谈论董卓;因为他痛恨朝纲独断的董卓,却不露声色,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这个乱政国贼。
曹操步入书斋,向蔡邕施礼后就坐。
丫鬟奉上香茗。
“何人在操琴?”曹操听到隐约传来时急时缓、时而穿云裂石、时而嘈嘈切切的琴声,不由问道。
“小女昭姬。”
昭姬是蔡邕女儿蔡琰的小字。她小小年纪,却已是洛阳有名的才女,诗文、书法、琴艺皆深得乃父之风。
“早知小姐弹得一手好琴,今日得闻,果然天籁。”
蔡琰秀外慧中,音乐天赋也是出了名的。早在她十岁时,父亲在室外弹琴,屋内的女儿听到弦断之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吃惊,故意弄断第四根,女儿又马上分辨了出来。
“令爱所操的莫不是闻名天下的焦尾琴?”曹操问。
这焦尾琴有个有趣的来历。蔡邕隐居吴郡时,有一次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声音清脆,原来是仆人在用木头烧水。蔡邕赶紧跑去将木头捡出,做成琴,音色美妙异常,而琴尾已焦,故此琴得名“焦尾”。
“正是,”蔡邕回答,然后吩咐丫鬟,“请小姐来书斋见客。”
曹操默默饮茶。
“孟德今日何以得闲?”蔡邕打趣道,“不会是专程来听琴的吧?”
“琴自然要听,有件东西也想请老师掌掌眼。”曹操边说边从袋中取出一卷竹简,奉与蔡邕。
蔡邕展开竹简,细细端详,边看边点头。
“哪里来的?”蔡邕抬起头问。
曹操把自己如何在南宫东观发现整部书简之事向他讲了一遍,然后不无遗憾地感叹道:“袁家叔侄纵火焚宫,将偌大的南宫焚为了平地。可叹吕不韦时代就已成此规模的南宫毁于一旦,四百年的古建筑沦为断壁残垣,如今的帝都只剩下了一个北宫。南宫东观的所有珍贵典籍也都付之一炬,可惜呀可惜!早知如此,当时多拿出来些书简也好啊!”
正说着,一个妙龄少女款款步入书斋,先朝蔡邕行礼,再向曹操屈身一拜:“小女蔡琰见过将军。”
少女落落大方,及笄之年,已束发戴上了簪子[21]。曹操知道,老师的女儿已与卫仲道订下终身。卫氏乃河东大族,源自武帝皇后卫子夫、破匈奴名将卫青一脉,这也算得上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配了。
曹操起身还礼,问:“小姐方才弹奏的可是《广陵散》?”
“将军听出来了?”蔡琰淡淡一笑,“看来将军也是通音律的。琰儿琴艺不精,让将军见笑了。”
“哪里话,”曹操连忙说,“昭姬姑娘的琴声慷慨激昂,聂政毁容刺韩王的侠举犹如再现眼前。”
“曹将军定是听出了杀伐凶音。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她引的是春秋时钟子期听懂俞伯牙弹琴的典故,暗喻眼前的这个人在音乐上堪为她的知音。
曹操大笑:“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他用俞伯牙回答钟子期的话来回复蔡琰。
蔡邕说:“你们两个的高山流水且放在一边,昭姬,方才为父正与孟德谈论这竹简的来历。你且看看,你能勘出这竹简有何不同寻常之处吗?”
女儿上前,拿起竹简,翻看了一会儿,抬起头说:“竹简古旧发黄,定经历过数百年沧桑。竹简上的字为小篆,想来写于秦或西汉初年。至于内容嘛,与《战国策》颇为相似。不过刘向编《战国策》在成帝年间,那时已经不再使用篆体字了。由此看来,这部书稿应该是《战国策》的母本。”
“恩师以为呢?”曹操转向蔡邕。
“刘向编辑整理出来的《战国策》闻名天下,可原始资料出自何处却语焉不详,”蔡邕沉吟片刻后分析道,“一直有人说《战国策》取材自蒯通的《隽永》,却苦于没有证据。你拿来的竹简,老夫当年在东观续编《汉纪》时也曾见过,堆在一个角落里。当时无暇细看,现在想起来,无论从内容还是字体上论,这些竹简应该就是蒯通的《隽永》。何况你还看到了个不甚清楚的‘蒯’字。”
“那刘向为何不在自己所编的《战国策》中说明资料的出处呢?”曹操仍感疑惑。
“蒯通是何许人,曹将军难道不清楚吗?”蔡琰反诘。
“何许人?”
“他是一个罪臣,”她脑筋快嘴也快,“刘向自然不方便提他。至于‘蒯’下面那个被涂掉的字。我倒要问问将军,蒯通在世时叫何名字?”
“蒯彻!”曹操眼睛一亮,“哦,明白了,为避武帝讳,蒯下面的那个字当然不该存在!”
解开问题的钥匙竟被她轻易找到,他不禁对这个冰雪聪明的小女子刮目相看。
蔡邕在一旁默默点头,此刻他吩咐曹操:“你得闲时把那些竹简全搬到这里来吧。老夫倒想看看,《战国策》究竟有多少篇幅是采自《隽永》的。”
“谨遵师嘱,”曹操拱手,“待晚生办完手头之事,便将书简全部送到府上。”他口中这样说着的时候,脑海中不由闪现出远在荆州的朋友蒯越。
素以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而为人称道的蒯异度[22]不正是西汉蒯通的后人么?
2
曹操回到府中,急不可待地将这堆竹简逐一细看。尽管竹简上的文字是小篆体,有些艰涩难懂,可饱读诗书的他还是能够辨识出来的。诚如蔡邕父女所言,竹简上的内容与著名的《战国策》何其相似。这可是三百八十年前写就的啊,比刘向编纂的《战国策》早了足足一百五十年!一想及此,曹操便有些小激动,眼前的这堆竹简亦愈显珍贵。
终于弄清楚了,这些名为《隽永》的竹简出自西汉初年的策士蒯通,而曹操对这位著书的策士尤其感兴趣。曹操熟读过班固的《汉书》,对《汉书》中单独列传的蒯通自然熟悉。蒯通算得上奇人一个,早在秦末大起义初期便已崭露头角。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建立起张楚政权,派武臣前去扫荡燕赵之地。秦政权的范阳县令徐公本准备依据坚城,做困兽之斗,等待章邯的援军到来。就是这个当时尚籍籍无名的蒯通,以布衣之身,拜谒徐公,晓以利害,说服了徐公同意献城。然后他又以徐公特使的身份,前往张楚军营,向武臣细细分析利弊得失,建议武臣不仅赦免徐公,还封徐公列侯,以便给燕赵之地秦国官吏树立一个献城即可富贵的榜样。武臣采纳了蒯通之计,以车百乘、骑二百,使蒯通持侯印封赐徐公。一切如蒯通所料——双赢。燕赵各地的秦郡县官吏纷纷放下武器,和平归顺武臣军的城池达三十余座。大量的秦军官兵由此加入到武臣军中,武臣的实力顿时大增,他甚至一举占领了原赵国的都城邯郸,自立为赵王。蒯通,不,那时还叫蒯彻,也因此而一夜成名。他的事迹成为范阳百姓的谈资,人人都赞他有晏婴之智,苏秦、张仪之才。
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蒯彻进入了汉大将军韩信的幕府,为韩信出谋划策,一举攻得齐地,大败齐楚联军于潍水[23]。握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意气风发,硬生生从汉王刘邦手里索得了齐王的封号。
王爵,韩信心满意足了,可蒯彻对韩信的期望可不止这么一点点,裂土是最低的!他相信此时的韩信完全有能力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然后徐图天下。他假借看骨相为名,鼓动韩信拥兵自立。
但是妇人之仁的韩信犹豫了一番后,没有采纳蒯彻的建议,而是继续一心一意为刘邦攻城略地。韩信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功高震主,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已经坐拥天下的汉高帝刘邦收了韩信兵权,褫夺他楚王爵,降为淮阴侯。刘邦的皇后吕雉趁皇帝前往代地平定陈豨叛乱之际,将韩信骗至长乐宫钟室,以勾结陈豨的罪名杀了他。韩信临终长叹:“悔不用蒯彻计!反为尔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高祖十一年,刘邦班师回朝,对韩信的被杀且喜且怜,但韩信的临终之言却令他大惊,当初韩信若是听从了蒯彻……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下令四境通缉蒯彻。
在临淄[24]城闹市装疯避祸的蒯彻很快被捉拿至长安,带到了未央宫的大殿上。大殿一侧铜锅里的沸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刘邦准备烹了他。
“阶下跪着的可是蒯彻?”刘邦问。
“正是罪臣。”蒯彻答。
“抬起头来!”
蒯彻抬头,直视汉皇。
刘邦被他的目光刺得不自在,厉声问:“你知罪吗?”
“臣知罪。”
“说来听听,你何罪之有?”
“臣效力于韩信帐下时曾给韩信相面,发现韩信从脸相上看,不过封侯;从背相上看则骨法非常,贵不可言。于是臣劝他背汉自立,或可三分天下。”
“好大胆子!”汉皇震怒,“你劝韩信自立,韩信如何回答?”
蒯彻长叹一声:“韩信言:‘汉王待我甚厚,让我乘坐他的车子,解下身上的华服送给我,请我享用他的美食。我知道,乘人之车者担人之患,穿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岂可见利而忘义呢?’”刘邦一时无语,他想起韩信的桩桩战功,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蒯彻叹道:“汉得天下,淮阴侯功不可没。然他竟不听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军南下,败项王于垓下,交兵权自归楚地,劝陛下进皇帝位于汜水[25],迎陛下于陈[26],这种种表现,岂有反心?黄天在上,昔日楚汉之命皆悬于淮阴侯,他毫无反心;如今天下已集,他手无寸兵,竟心生反意,勾结陈豨,欲谋不轨,真的是太蠢了啊!”
这番明里指责韩信实则为他鸣冤的话戳到了刘邦的痛处,刘邦不忍继续听下去,摆摆手:“烹了吧!”
眼看蒯彻就要被活活煮死。
死到临头的蒯彻并未慌乱:“陛下请允臣把话讲完。”
刘邦喝道:“你煽惑韩信谋反,罪不容诛,还有何话可讲?”
蒯彻辩言:“当初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臣在韩信帐下,只知有齐王韩信而不知有汉王陛下。这好有一比:盗跖[27]之犬也朝圣君尧吠叫,并非尧不仁,而是犬不知尧之仁,只知各为其主。那时若韩信果听臣言,岂有今日?韩信既死,臣也不独生。陛下若欲烹臣,臣即就死,绝不敢避!”
他的话字字在理,刘邦竟无言以对。
平阳侯曹参趁机出列为蒯彻求情:“陛下,各为其主,本无可厚非。当年与陛下争天下者大有人在,倘若凡是辅佐过他们的人都当死罪,那么怕是杀也杀不过来。想当年周武王对商纣王的孤臣孽子尚且饶过,赐予封地。如今陛下圣明远过汤武,还望陛下三思。”
汉二年出兵关中时,曹参曾以刘邦政权左丞相的身份加入韩信大军,在扫荡六国旧贵族的战争中担任副帅。他与蒯彻共事过几年,彼此都很欣赏对方。
就在刘邦沉吟之际,右丞相曲周侯郦商高声反对,他坚决要求处死蒯彻。
郦商与蒯彻有仇,这仇不是一般的仇。当年韩信挥师攻齐,郦商的兄长郦食其代表刘邦前去劝说齐王田广投降,希冀不战而屈人之兵。他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田广,齐国答应降汉了。但是此时,韩信却听从了蒯彻的建议,不理会齐国将降的事实,继续突袭齐地。韩信一鼓作气拿下了三齐,而作为刘邦说客的郦食其却被煮死在了齐王的大铜锅里。蒯彻横生枝节的计策使郦食其白白丢了性命,他的胞弟郦商对蒯彻岂能不恨之入骨?
大殿上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
相国萧何迈步出列,奏道:“陛下江山初定,正需广揽人才。此时杀蒯彻,恐会寒了天下人心。望陛下慎之。”
萧何说得对,蒯彻有才,只有昏君才诛戮人才。
萧何进而言道:“陛下若肯网开一面,不如饶他一死,让他余生把肚子里的学问都写出来,或可造福后世。”
萧何就是萧何,国士无双。他的话不光在理,还给了皇帝一个大大的台阶。怪不得刘邦南宫论治时评价众功臣皆为“功狗”,唯独萧何一人是“功人”
不错,留下蒯彻有用。一代雄主刘邦本不愿让世人觉得自己气量狭小。
“既然萧相国也来说情,朕且寄下蒯彻这颗人头,”刘邦就坡下驴,“曹参听旨!”
“臣在。”
“着蒯彻随你前往齐地,戴罪立功!”
“谢陛下隆恩!”
曹参、蒯彻双双叩谢。
蒯彻就这样随着齐国相曹参去了临淄。
蒯彻住进相府,成了曹参的门客。曹参逢遇政务上难以决断之事,常常请教蒯彻。睿智的蒯彻对他的提问一般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家长里短地讲故事,故事讲的虽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小事后面却往往藏着大道理,从谏如流的曹参听后便会恍然大悟,解决问题的钥匙已在手中。譬如,齐地的士子东郭先生与梁石君因羞愧自己曾被迫效力于旧政权,而进山做了隐士,蒯彻用女子的贞洁来向曹参比喻士子的德行,曹参听后欣然请二位隐士出山。这样的事情一桩接一桩,也逐渐成就了曹参宽宏大量的美名。
做门客归做门客,蒯彻的主要精力还是用在了著述上。做了大半辈子策士的他非常清楚,在云谲波诡的大时代依附于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人物,审时度势,通过给英明主公出谋划策来影响历史进程,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无双国士,这已然不再可能了。如今天下归一,他所看好并依附的主公——韩信,其本身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唯一可行的是,自己尚有一肚子学问,诚如萧丞相所言,若把这些学问都写出来,教益后世,也将是功莫大焉。他最熟知的当然是七雄争霸期间的权谋之事,这中间满是安邦定国的道理,而这些也恰恰是历代君王最关心,最乐闻的。于是他专门收集纵横家言论,通论战国时期的说士权变。苏秦、张仪、孟尝君、田忌……连横、合纵、长平之战……两百年的风云人物与历史事件,在他笔下一一复活。他越写越投入,越写越有精神,他的笔像是上了弦,欲罢不能。他一口气在竹简上写出了八十一篇雄文。
他给自己的著作起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隽永》。
……
曹操放下竹简,陷入了沉思。曹参接任萧何成为整个大汉帝国的相国后,他显然把蒯通的这部《隽永》也一并带到了都城长安,存放进未央宫的皇家藏书楼天禄阁里;而随着帝都东迁,竹简又转移到了洛阳的南宫东观。好有缘分啊,三百八十年前,他的先祖曹参收留了蒯通,而如今命运又让他与蒯通的后人蒯越相知相识。这种隔世的缘分千丝万缕,真是扯也扯不断。此时此刻,曹操忽然感觉这堆古旧的竹简格外亲切。
蒯越因向何进建议铲除十常侍而得罪了权宦,离开京城避祸;随后天下大乱,据说他做了几个月汝阳令便辞官回了荆州老家襄阳。他现在境况如何呢?云树遥隔,已是天各一方。想想自己,尽管留在了朝中,却也无力扭转乱局,曹操不禁心中怅然。
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九年的时间倏忽而过,不觉到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又是一年秋风劲。
襄阳城,荆州牧官邸。
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新丧,此时主政的是承袭了他全部头衔的幼子刘琮。
一班文武正为荆州何去何从吵得不可开交。
十八年前,身为汉室宗亲的刘表被朝廷任命为荆州牧,只身单骑入荆,借助当地豪族蔡瑁与蒯氏三兄弟的力量平息了荆州境内强梁割据的混乱局面,然后广施仁政,发展农业,持盈保泰,开办学堂。经过几年的努力,河清海晏,民康物阜,荆州成为战乱的中原大地以外一方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引得天下士子人才纷纷前来定居。
号称天下腰臂的荆州七郡,地处中原、江东[28]与益州[29]这三大板块的中间,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群雄对其觊觎良久。如今刘表的死讯刚一传出,北方的曹操便趁机挥师南下,大军已抵宛城[30]。
荆州新主刘琮尚是个十七岁的稚嫩孩子,从无当家经验,此刻早已慌了神,不知该如何是好。
荆州的官员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归顺曹操,毕竟曹操代表朝廷。现在仍是大汉的天下,归顺朝廷名正言顺。此一派的代表是刘表生前所倚重的蒯氏兄弟、蔡氏家族,以及傅巽、刘先、王粲等一批素有影响力的文臣。
反对投降的是文聘、王威等一班武将,他们认为老主公尸骨未寒便匆忙将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地盘拱手让人,这怎对得起先主的在天之灵?他们相信,凭借荆州现有的十几万兵马,再借助小城新野刘备的力量,还是有可能抵挡住曹操大军,继续在夹缝里混下去,维持割据,偏安一隅的。
刘备,关键人物刘备。
章陵[31]太守蒯越告诫刘琮,靠谁都不能靠刘备。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建安六年,这条假仁假义的老狐狸走投无路,打着同为汉室宗亲的幌子,可怜巴巴地投奔荆州,骗得小城新野,从此便赖着不走,一赖便是七年。他对荆州这快肥肉垂涎已久,老主公在日,他慑于老主公之威,韬光晦迹,未曾妄动;老主公刚一宾天,他便现出原形,撺掇老主公的长公子刘琦,图谋夺取荆州控制权。他们甚至打算趁奔丧之机袭城夺位。幸好这一阴谋被及时识破,并予制止。
刘琮叹了口气,大势所趋,不是自己所能阻止得了的。于是他命主簿蒯良起草降表,签好字,令别驾[32]刘先送往宛城曹操帐下。
曹操接到刘琮降表,大喜过往。他下令三军向襄阳进发,接收荆州全境。
此时的曹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仰人鼻息的议郎与典军校尉了。过去的十八年中,他讨董卓,迎天子,攻陶谦,伐张绣,诛李傕,杀吕布,败袁绍,征乌桓,扫荡群雄,统一中原。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气风发。然而荆州却一直是他的心腹之患,妨碍着他向南方扩展。如今荆州既降,他的势力便直抵长江了;拿下偏安江表[33]的孙权,不过是早晚之事。
令曹操格外兴奋的是荆州有一帮名士。曹操本人是诗人,他爱才惜才,喜欢与有格调的文人为友。蒯越、蔡瑁,他们都是他早年的旧相识;王粲才华横溢,是时下的文坛领袖;荆州还有一位大书法家梁孟皇。
但他最想见到的还是蒯越,这不单因为蒯越曾是刘表的左膀右臂,现在终于可以为他所用了,更是因为当年蒯越与他一道在何进麾下共事时,彼此政见一致,惺惺相惜。曹操心中诧异着,二十年未见面,蒯异度还是那样魁杰有雄姿吗?他命人星夜赶回许昌,为他取件东西。他有礼物要送给老朋友。
襄阳城内,刘琮降曹的决定并没能给臣属们的争执画上句号,有人仍不甘心。
王威私下向刘琮献计:“曹操得知少主降顺,刘备已走,必然解弛无备,轻行单进。若给末将数千奇兵,于险地邀击,必可擒曹操。擒曹即能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原,中夏之地虽广,可传檄而定。这可不止是收一胜之功以保守今日而已啊,而是功在千秋!今此难遇之机,实不可失!”
年轻的刘琮有些心动,如果王威说到做到,趁曹操不备袭曹成功,擒了曹贼,那他刘琮可就是天底下的头号大英雄了!父辈那向往建功立业的血液在他血管里燃烧。可如此重大之事,没有绝对把握是不能轻易干的。他不敢立刻答应王威,先得找老成持重的蒯越商量商量——刘表生前凡遇大事必问蒯越,在如何对待曹操所代表的朝廷的事情上,蒯越的态度也一向比较中肯实际。
蒯越听罢怒言:“王威不自量力,他是在害少主呀!少主若真听了他的,便死无葬身之地了!”
“此话怎讲?”刘琮不解。
“王威比孔明如何?”蒯越反问。
刘琮想了想:“当然差得远了。”
“那比刘备帐下的关羽、张飞呢?”蒯越再问。
这想都不用想:“他岂能与关张相比,关张那可都是万人敌啊!”
“既如此,刘备手下兵有近万,谋有孔明,武有关张,为何不会想出这等奇袭之计,反被王威这个粗人想出来了呢?”
“这……”刘琮语塞。
“王威忠心可嘉,却粗勇少谋。军国大事岂能由这等人做主?”蒯越字字重锤。他非常明白,上天给予荆州的机会只有一次,稍纵即逝,他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主公毫无经验的爱子因一时糊涂而遭灭顶之灾。“少主既然降表已献,再出尔反尔,便是玩火了,会反受其害的!”他警告道。
于是刘琮彻底打消了袭曹的念头。
4
曹操和平进入襄阳城后,奏报汉献帝,对原荆州文武官员全部进行了封赏。首先是荆州幼主刘琮,他被封为青州刺史。
曹操特地请来蒯氏兄弟,把酒言欢。刘表在世时好酒,曾特制了三尊酒爵,大的叫“伯雅”,盛酒七升[34];次的叫“仲雅”,盛酒六升;小的叫“季雅”,也能盛酒五升。能喝下“三雅”任何一爵所盛之酒而不醉者,被称为“有雅量”。宴席之上,他与蒯氏兄弟用这三尊酒爵轮番畅饮。
酒酣耳热之际,曹操回忆起当年劝何进诛杀十常侍而何进听不进去的旧事。
他一口饮干“伯雅”爵中之酒,对蒯越说:“你见何进不听你劝,便知难而退,去了汝阳。后来那帮阉货假传太后懿旨,召何进入宫,我们觉得事出蹊跷,劝他切莫轻易涉险。他却一意孤行。于是我与本初[35]亲自护送他前往,却被小黄门[36]拦在了宫门之外。一个多时辰何进未出,竟隔墙丢出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可叹何进刚愎自用,不听人劝,竟落得身首异处!我等率兵杀入,见了宦官便砍,袁家三叔侄更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许多没胡须的官吏也被当作宦官杀掉,你们说冤也不冤?”
众皆大笑。
三兄弟中的大哥蒯良说:“听说那张让怀揣传国玉玺,挟持着少帝与当今圣上,从后门溜出宫,却被卢植带兵追上;张让只得将玉玺丢入甄官井,自己跳了黄河。这传国玉玺后来被孙坚捞出,搞得我们荆州与他兵戎不断。”
“谁说不是,”蒯越说,“孙坚带着传国玉玺匆匆折返吴地,被我截杀,从此两家结下仇。初平二年孙坚领兵来犯,在襄阳丢了性命。自此后,江表与荆州便势不两立,至今无法和解。”
曹操说:“那袁术不也一样?从孙坚手中得了这块玉玺,便不知天高地厚,趁乱称帝。诸侯群起攻之。他数度兵败,最终吐血而亡。”
三弟蒯祺插话道:“看来这玉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消受得了的。德不配位,只能因它遭殃。”
“人的命运,国家兴亡,岂在一物?”曹操又喝了一大口酒,豪言道,“物终归是物。无德服众者,纵然得了玉玺,又有何用?反会沦为众矢之的,为天下笑,譬如他袁术。能定天下者,没那块玉玺,一样能够定天下!”
“正是,”蒯良附和,“事在人为,曹丞相便是那无须玉玺亦足定天下之人!”
恭维话说得恰到好处,舒坦,顺耳,可曹操并未显露出些许得意。丞相就是丞相,额头跑马,腹中撑船,马屁见得多了去了,只当是耳旁风,喜怒岂能形于色?他反而好似不经意地说道:“其实对本相而言,当年南宫里出现的最得意的东西,并非那块玉玺。”
蒯氏兄弟听出他话里有话,不约而同放下了酒具。
“并非玉玺,那会是什么?”蒯良好奇。
“你们想知道?”曹操故意停顿了一下,见三兄弟都巴巴地望着他,便朝一旁使了个眼色。
两名卫士抬进一口大木箱。蒯氏兄弟正觉诧异,卫士揭开箱盖,只见里面装满了古旧的竹简。
“这是……?”蒯越上前拿起一卷,感觉似曾相识。不可能!他在心中暗喊。
“《隽永》,”曹操一字一顿,“你家先祖蒯通所作的《隽永》原本。今日本相请你们来,就是要将它送还给你们蒯氏一门。它是你们蒯家老祖宗的传世遗物,只应该属于蒯氏后人。”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三兄弟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不禁涕泪交流。《隽永》古卷,一部智者写下的奇书,这位智者虽是他们的先祖,但这部四百年前写就的著作他们也都只是听闻,从未有缘得识。今日一睹真容,自是百感交集。
三人齐刷刷跪伏在地:“谢丞相大恩!”
“起来起来,快快请起!”曹操将他们一一扶起,“何必言谢?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
于是他向他们讲述了十九年前他如何在洛阳的南宫东观发现这批竹简,又如何请大儒蔡邕鉴定,如何被博学的昭姬姑娘一眼识破并解释清楚了竹简的身世。当时他并没能像他答应老师的那样,办完手头的事情便将书简送至蔡府。他所说的“事情”,其实是刺杀董卓。他向倒董派领袖王允借了一口七星宝刀,携刀潜入董卓卧室,欲斩午睡于榻的董卓。没料想董卓一睁眼,刚好从铜镜中瞥见提刀的曹操,惊转过身。他慌忙佯作献刀,蒙混了过去,然后趁董卓未想明白之前逃离了洛阳,仓惶如丧家之犬。幸亏他多了个心眼儿,刺董前收拾东西,顺手将竹简装入箱子,埋进了后花园,没被董卓派来抓捕他的吕布搜了去。直到七年后的建安元年,他率兵迎十五岁的小皇帝刘协返回洛阳,才将这箱竹简重新起了出来。
故事讲完了,大家陷入了沉默。感激?感动?五味杂陈。蒯氏兄弟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曹操此时也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当年鉴定竹简的蔡邕父女,不禁叹道:“只可惜董卓伏诛后,伯喈亦受牵连,竟冤死狱中。昭姬新婚燕尔夫君便咳血亡故,只好回到洛阳家中,战乱流离,遭胡人掳去,饱受番兵凌辱,在胡地一住就是十二年,为匈奴左贤王生下二子。本相得知她的消息,派周近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将她赎回。她舍下两个儿子,柔肠寸断,母子天各一方,分不清是喜还是悲,从而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才女昭姬与她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将五言体诗和骚体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代传颂。西晋时,为避司马昭名讳,昭姬的名字被改为文姬。蔡文姬成为了才女的代名词,此乃后话。
这个晚上曹操与蒯氏兄弟一直豪饮至深夜,他们喝了很多很多酒,讲了很多很多话。皆大醉而归。
第二天曹操余兴未尽,给留守在许都的荀彧写信,述说此刻的喜悦心情。他信中的一句话被千古流传了下来:“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荆州归附朝廷后,蒯氏兄弟皆被授予了要职。
蒯越当上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勋[37],受封列侯。建安十九年,蒯越病重,临终前致书曹操,以一家门户相托付。曹操慨然应诺,回书言道:“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意思是:死去的人如果活过来,也会发现我这个活着的人未曾有愧于他。为人照顾遗孤,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死者若是在天有灵,也一定会听到我的这番话。
这封信被冠以《报蒯越书》的标题,收入了曹操文集,流传后世。
世间充满了巧合,西汉初年襄阳蒯氏的先祖蒯通承蒙相国曹参荫庇,在曹参府中写出了他的旷世奇书《隽永》;数百年后,蒯通的后人蒯越临终前又向自称曹参后人的曹操提出要求,请他代为照顾自己的家小。这就像是一种轮回,冥冥之中,似有天定。
那部象征着祖先智慧的《隽永》,蒯氏兄弟请匠人用利刀把竹简上的字迹全部按照原来的笔体镌刻了一遍,施之以墨,再用油里浸过的牛筋把竹简重新串连。他们把它当作镇宅之宝,供奉在堂上,世代相传。
随着时光的流逝,襄阳的蒯氏兄弟早已尘归尘,土归土,但他们的子孙却长久地生活在那里,繁衍生息。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子孙的子孙当中,有一些人又迁徙到了别处,可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这些蒯氏后人永远都把襄阳尊为自己家族的郡望。
而那些刻有《隽永》的竹简,被一代又一代蒯氏后人所供奉,他们将这部传奇的珍贵著作视作象征家族命运的精神支柱。
[1] 司隶校尉:监督京都和地方的监察官。
[2] 典军校尉:禁卫军军官,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是中央卫戍部队中一支部队的指挥官。
[3] 大将军:汉代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在丞相与三公之上。
[4] 党锢:特指东汉桓、灵二帝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事件。
[5] 太常:朝廷掌宗庙礼仪的官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
[6] 东曹掾:汉代丞相下属人事官员,负责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调动与任免。
[7] 上军校尉:西园八校尉的首领,统领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左校尉、助军左校尉、右校尉、助军右校尉等其余七个校尉。
[8] 车骑将军:汉代高级军职,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比三公。
[9] 并州:古州名,即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诸郡。
[10] 中郎将:光禄卿的下属,统领宿卫力量。
[11] 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相当于秘书长。
[12] 议郎:秦汉官名,为光禄勋属官,掌顾问应对。
[13] 西凉:即凉州,位于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地处西部,故称西凉。
[14] 尚书:汉代掌管殿内文书的官员,为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
[15] 吴郡:东汉永建四年设立的郡,下领十三县,治所在吴县,即今苏州市姑苏区。
[16] 祭酒:汉代的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17] 侍御史:汉代御史大夫之下的官员,受命于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
[18] 治书御史:汉代官员,由懂法律者充任,凡遇疑事,按律定其是非,相当于御史大夫的副职。
[19] 三台: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20] 大司徒:汉代三公之一,相当于丞相。
[21] 束发戴簪:古代女子已许配夫家的标志。
[22] 蒯异度:蒯越字异度。
[23] 潍水:今山东省境内的潍河。
[24] 临淄:春秋战国及西汉时齐国王都,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25] 汜水:河南荥阳一重镇。
[26] 陈:今河南省东部一地。
[27] 盗跖:春秋战国时一起义领袖。
[28] 江东: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吴地。
[29] 益州:汉代的十三州之一,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等地,治所在蜀郡成都。
[30] 宛城: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
[31] 章陵:今湖北省枣阳市。
[32] 别驾:汉代官名,全称别驾从事史,是州刺史的佐官,因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33] 江表:江东的另称,三国时特指吴地。
[34] 升:汉代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二百毫升。
[35] 本初:袁绍字本初。
[36] 黄门:汉代宦官官名,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之分,后成为宦官的代称。
[37] 光禄勋:汉代负责宫廷门户的宿卫之臣。